李冠仙

《知醫必辨》~ 論倪涵初先生瘧痢三方 (2)

回本書目錄

論倪涵初先生瘧痢三方 (2)

1. 王子聖大歸芍湯

全當歸(八錢),生黃芩(一錢),大白芍(八錢),川連(一錢),山楂肉(三錢),萊菔子(二錢)車前子(一錢半),檳榔(八分),生大黃(二三錢),厚朴(八分),枳殼(八分),甘草(五分)

白話文:

當歸(8錢)

生黃芩(1錢)

白芍(8錢)

連翹(1錢)

山楂肉(3錢)

萊菔子(2錢)

車前子(1錢半)

檳榔(8分)

生大黃(2-3錢)

厚朴(8分)

枳殼(8分)

甘草(5分)

2. 張潔古芍藥湯

大白芍(一兩),黃連(五錢),當歸(五錢),黃芩(五錢),大黃(三錢),肉桂(二錢五分)甘草(二錢),檳榔(二錢),木香(一錢)

白話文:

大白芍:一兩

黃連:五錢

當歸:五錢

黃芩:五錢

大黃:三錢

肉桂:二錢五分

甘草:二錢

檳榔:二錢

木香:一錢

上九味,㕮咀,每服用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如痢不減,漸加大黃,食後服。喻嘉言先生論治痢,恐陽陷於陰,用逆流挽舟之法,最重活人敗毒散,於痢初起時用之。予仿其意,而恐羌、獨過於表散,於大歸芍湯中加柴胡一錢許以升少陽,葛根一錢許以升陽明,不致清陽下陷,獲效頗易。並不犯涵初發汗之忌,而可收嘉言逆挽之功。

但可加於歸芍湯中,若加於涵初之方,嫌其不符合也。

白話文:

將以上九種藥材磨成粉末,每次用兩杯水煎煮,煎至剩一杯,去除藥渣,溫服。如果痢疾沒有減輕,逐漸增加大黃的用量,飯後服用。喻嘉言先生治療痢疾,擔心陽氣陷落於陰氣之中,使用逆流挽舟的方法,最重視活人敗毒散,在痢疾初期使用。我仿照他的方法,但擔心羌活和獨活過於發散,在當歸芍藥湯中加入一錢柴胡以提升少陽之氣,再加入一錢葛根以提升陽明之氣,這樣就不會造成清陽下陷,療效也比較容易顯現。這樣既不會觸犯喻嘉言嚴禁發汗的禁忌,又可以達到他逆向挽救的功效。

3. 附論噤口痢

痢疾經稱腸澼,今稱滯下,皆濕熱蘊結所致。濕熱干於氣分則白,干於血分則紅。治法主通,《內經》通因通用,為痢言之也。症雖日夜百行,通則自愈,不至於死。惟噤口痢實屬危險,飽不煞的痢疾,奈何湯下不下乎?其故亦由濕熱熏蒸,胃口壅塞不通,非通不生,而通胃口,頗難於通大腸。古方或用人參加石蓮肉,或用敗毒散加陳倉米,謂之倉廩湯,而多不效。

白話文:

《痢疾經》中稱痢疾為「腸澼」,現在稱為「滯下」,都是由濕熱在體內積聚所導致的。濕熱影響到氣分則痢疾呈白色,影響到血分則呈紅色。治療的方法以「通」為主,《內經》中說「通因通用」,這也是針對痢疾提出的。症狀雖然可能日夜發作百次,但只要打通腸胃,就能自愈,不會致死。只有噤口痢(不肯進食的痢疾)纔是真正危險的,如果飽食後痢疾不止,該怎麼辦呢?原因也是濕熱薰蒸,導致胃口壅塞不通,不通就不能生津,而打通胃口,比打通大腸更難。古代醫方有的用人參、石蓮肉相配合,有的用敗毒散、陳倉米相配合,稱為「倉廩湯」,但大多數都不見效。

夫濕熱之毒壅塞胃口,乃藥必用參,適以助邪,安望其通耶?大抵非苦寒之品,加以通胃降氣之藥不可。或云涵初之方,非苦寒為君耶?然則即服涵初方可矣。不知噤口痢連藥亦不能下,如能下,不為噤口矣。

白話文:

濕熱毒素堵塞胃口,因此用藥必須使用人參,反而會助長毒邪,怎麼能指望氣血暢通呢?一般來說,必須使用苦寒的藥物,再加上通胃降氣的藥材纔有效。有人說涵初的方劑不是以苦寒藥材為主嗎?那麼直接服用涵初方不就好了。不瞭解的是,當嘴巴封住、腹瀉不停時,即使服藥也不能下嚥,如果能下嚥,就不會嘴巴封住、腹瀉不停了。

大約初起,只好以些少藥緩緩投之,以生川連為君,稍加通藥一二味,或加制軍少許,但得下咽不嘔,即緩緩再進;藥果能進,自可漸漸納穀,然後以大劑通大腸之藥進之,大腸得通,胃口自不壅塞。

白話文:

一開始時,只能一點點慢慢給藥,以生川連為主要藥材,再加入一兩味通便藥,或少量加點制軍,只要病人能吞得下去不會嘔吐,就慢慢繼續進藥;藥如果能進得下去,自然可以漸漸地進食,然後再用大量的通大腸的藥下去,大腸通了,胃口自然就不會堵塞了。

予嘗治此症,用生黃連五分,新會皮五分,鮮竹茹三錢,煎清汁半鍾,以銅匙少少進之,略停一刻再進,半日始將半鍾服盡,竟得不嘔,居然胃漸開而熱漸退,可進米飲,次日以涵初方加大黃三錢與服。其始便次不可數計,服藥後約三四時辰,陡然大通,便次大減,腹痛亦大減。

白話文:

我曾經治療這種疾病,使用生黃連五分,新會皮五分,新鮮竹茹三錢,煎煮成澄清的藥汁半碗,用銅匙少量、分次讓患者服用,略停一刻鐘後再接著服用,半天時間才將半碗藥汁服完。患者竟不再嘔吐,胃漸漸打開,體溫也逐漸下降,可以進食米湯。第二天,以涵初的方劑再加入大黃三錢給患者服用。一開始,患者的排便次數不可計數,服用藥物後約三四個時辰,突然暢通無阻,排便次數大幅減少,腹痛也大大減緩。

次日只解六次,再進原方,減大黃一錢,又再進原方,去大黃不用,而痢全止矣。因治噤口痢不易,特記此案,以見急症緩調之法,切勿急投大劑,致胃不能受,以為無藥可救矣,不知所貴在服藥得法耳!我後人不可輕視此法也。

白話文:

第二天只拉了六次,再次服用原來的藥方,減少大黃一錢。又再次服用原來的藥方,去除大黃,腹瀉便完全停止了。由於治療噤口痢不易,特此記錄這個病例,以說明急症緩調的方法。切不可急於投用大劑量,導致胃部無法承受,認為無藥可救。不知重要的在於服藥得法!我的後人不可小視這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