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醫必辨》~ 論診病須知四診 (2)
論診病須知四診 (2)
1. 論診病須知四診
問其口中乾渴否;渴欲飲否;飲欲熱否;飲欲冷否;邪熱作渴,必然欲飲。陰虛內熱,渴不欲飲。問其有汗與否;汗出退熱否;邪從汗解,得汗熱退,或退不淨,再汗即淨。陰虛發熱,雖汗不解,屢發其汗,而熱轉甚。此非問不得而知也。而更有不得不問者,問其人向有舊疾否,或向有肝氣,或向有血症。
發散之藥性屬辛溫,太過則肝氣因之而發,消導之藥性多香燥,太過則吐紅便血之恙因之而發;外感未去,內傷加增,醫者何以處此?況病情甚多,凡有舊疾,必先細細問明,用藥兼顧,早為監製。問而知之謂之工,不誠然乎!
若夫第四曰切,尤四診中之最要者。學者須將二十七脈細細推敲,《瀕湖脈訣》熟熟記誦,諸名家論症必論脈,多多考驗。臨症時心平氣靜,先以中指按定關脈,掌後高骨謂關也,乃齊下前、後二指,是為三部脈,前指按關前寸部也,後指按關後尺部也。先浮按,次中按,次重按,每部各浮、中、沉三診,合為九候。
毋庸以二十七脈來尋病脈,而病人自然現出何脈。大抵浮、沉、遲、數、其象易明;洪、微、弦、滑,亦尚可曉;其餘脈象,初學不易推求,然久熟貫串,自能領會。雖仲景先師,謂心中了了,指下難明,正要人細心領會耳!不然脈之不知,何能診病耶?至於何脈主何病,有獨見者,有兼見者,有三四見者。
如傷寒脈必浮而兼緊,傷風脈必浮而兼緩,風寒化熱脈必浮而兼數,由熱生痰脈必數而兼滑。又如肝病脈必弦,有熱必兼數,犯胃生痰必弦數而兼滑。凡病可從此類推。至於獨大、獨小、獨數、獨弦,更可以尋病之所在。或脈本六陽,陰必先虧;或脈本六陰,陽先不足。用藥另有斟酌。
病雖變幻無窮,總不外乎五臟六腑,三部九候果能無差,自能按經施治。予論雖言大略,而學者從此入門,加以工夫考校,何患醫道之不明哉?
白話文:
論診病須知四診
詢問病人是否口乾舌燥;渴了想喝水嗎;想喝熱水還是冷水;邪熱導致口渴,必然想喝水。陰虛內熱,則即使口渴也不想喝水。詢問病人是否有出汗;出汗後是否退燒;邪氣從汗排出,出汗後退燒,或者退燒不乾淨,再出汗就乾淨了。陰虛引起的發熱,即使出汗也無法退燒,即使多次出汗,反而熱症加重。這些都是必須詢問才能知道的。此外,還有一些不得不問的,要問病人以前是否有舊疾,或者以前是否有肝氣不順,或者以前是否有血症。
發散的藥物性質辛溫,過量則會導致肝氣旺盛;消導的藥物性質多香燥,過量則會引起吐血便血等症狀;外感疾病未痊癒,內傷又加重,醫生又該如何處理呢?況且病情種類繁多,凡是有舊疾,都必須先仔細詢問清楚,用藥時兼顧各方面,及早加以控制。通過詢問而得知病情,這才算得上是醫術高明,不是嗎?
至於第四診法「切脈」,更是四診中最重要的一項。學習者必須將二十七種脈象仔細推敲,《瀕湖脈訣》要熟讀背誦,各種名家論述疾病時必定會論述脈象,多多驗證。診脈時要心平氣靜,先用中指按住關脈(掌後高骨為關),然後前後各用一指,這樣就形成了三部脈,前指按關前寸部,後指按關後尺部。先輕按,然後中等力度按壓,再重按,每一部分都輕、中、重按三遍,合稱為九候。
不必刻意去尋找二十七種脈象來判斷病情,病人的脈象自然會顯現出來。大致來說,浮、沉、遲、數等脈象比較容易辨別;洪、微、弦、滑等脈象也比較容易理解;其餘的脈象,初學者不易推求,但是如果長期熟練掌握,自然就能領悟。即使是仲景大師也說過,心中明白了,指下卻不一定能準確把握,這正是需要人用心領會的啊!否則,脈象都不了解,怎麼能診斷疾病呢?至於哪種脈象代表哪種疾病,有的只出現一種脈象,有的同時出現幾種脈象,甚至三四種脈象同時出現。
例如,傷寒的脈象必定是浮而兼緊,傷風的脈象必定是浮而兼緩,風寒化熱的脈象必定是浮而兼數,由熱生痰的脈象必定是數而兼滑。又例如,肝病的脈象必定是弦脈,如有熱症則必定兼數脈,犯胃生痰的脈象必定是弦數而兼滑脈。各種疾病都可以以此類推。至於獨大、獨小、獨數、獨弦等脈象,更能尋找疾病的所在。或者脈象屬於六陽脈,陰氣必定先虧損;或者脈象屬於六陰脈,陽氣必定先不足。用藥時需要另行斟酌。
疾病雖然變化無窮,但總歸不出五臟六腑的範圍,如果能準確掌握三部九候,就能夠按照經絡施治。我的論述雖然只是大體概括,但學習者從此入門,加上刻苦鑽研,有什麼理由醫術不能精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