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醫必辨》~ 合論諸書之得失以示初學之從違(四條) (3)
合論諸書之得失以示初學之從違(四條) (3)
1. 合論諸書之得失以示初學之從違(四條)
薛氏著書最多,如《十六種》,如《薛氏醫案》,大旨以溫補脾胃為主。張景岳最重薛氏,其偏於溫補所自來也。吾嘗閱《薛氏醫案》,其書不止盈尺,其症幾於千萬,一男子,一婦人,一小兒,一頁可紀數症,言之不詳,徒令閱者繁多難記。此真薛氏所診者耶?抑薛氏懸擬者耶?
自予見喻西昌《寓意草》,乃嘆此真足稱為醫案,其議論詳明透徹,真足益人神智。雖王肯堂《證治準繩》,論頗持正,醫案不少,亦不能希冀喻氏。此予所以拜服西昌,而其他醫案置之不論也。若夫《馮氏錦囊》,乃三折肱於醫道者,其書平正通達,先幼科,後方脈,且有至理,婦科、外科,無所不備,即痘科亦講求精切,非今之幼科徒知用大黃涼藥者,所能望見。予嘗救痘症數人,得力於《錦囊》也。
喻氏而外,馮氏最善,其書不可不看。
他如士材之書《醫宗必讀》,雖名不及四大家,而其書頗有益於醫道,亦不可不看。再如《東醫寶鑑》,雖外夷之書,而內景、外形,本乎《內經》,足備參考。其症治分門別類,甚屬詳明。如邪祟一門,有中國所不及載者。方雖繁雜,聽人擇取,適可臨症備查,亦不可不看。
總之,醫書汗牛充棟,何能盡閱?即吾家醫書不少,初學亦難盡閱。然果能於吾諸論所引之書,遍觀而盡識,已勝於時下之空空,可以出而濟世矣。
至書有徒美其名而不足濟者,如生生子《赤水元珠》,似多元妙,其實人云亦云,平平無奇。其書盈尺,等於《錦囊》,以工夫看此,不如看馮氏矣。如《石室秘錄》,冒陳眉公之名,假託乩方,黃帝、岐伯、雷公、扁鵲、仲景、華佗,紛來踏至,日日到壇,有是理乎?其方皆襲成方,而重其分量,一方用之數斤,以為奇異,以為仙方,有是理乎?雖其治法間有可取,而其方何可用乎?孟子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此之謂矣。
是故予所立論,何能明醫道之十一,但前人往往有欺人者,予一生不受人欺,不得不明辨之,以示我後人,故特立篇名曰《知醫必辨》。
白話文:
薛氏著作甚多,例如《十六種》、《薛氏醫案》,其醫學理論主要以溫補脾胃為主。張景岳非常推崇薛氏,所以他的醫學主張也偏向溫補。我曾閱讀過《薛氏醫案》,此書篇幅巨大,記載的病例多如牛毛,一頁紙上就能記錄好幾個病人的診斷,描述卻不夠詳盡,使讀者不易記住。這些病例究竟是薛氏親自診治的,還是他憑空臆想的呢?
我讀到喻昌的《寓意草》後,才真正明白什麼是好的醫案,其論述詳盡透徹,令人受益匪淺。雖然王肯堂的《證治準繩》論述也比較正確,醫案也不少,但仍無法與喻氏的醫案相比。因此我十分敬佩喻昌,而其他醫案則不予置評。至於《馮氏錦囊》,作者是醫道上的高手,此書平實易懂,先講述兒科,後講述脈診,而且包含許多至理名言,婦科、外科等方面也都有涉及,連痘疹科都講解得精細透徹,遠非現在那些只知道用大黃等寒涼藥物的兒科醫生所能比擬。我曾救治過幾個患痘疹的病人,都受益於《錦囊》中的方法。
除了喻氏,馮氏的醫術也最為精湛,其著作不可不讀。
其他像士材的《醫宗必讀》,雖然名氣不如醫學界的四大名家,但對醫道頗有裨益,也值得一讀。還有《東醫寶鑑》,雖然是外國的書,但其內景、外形的論述都源於《內經》,很值得參考。它將疾病的症狀和治療方法分類得很清楚,尤其是在邪祟方面,有一些內容是中國醫書中沒有記載的。雖然方劑繁多,但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使用,是很好的臨症參考書,也必須閱讀。
總之,醫書浩如煙海,不可能全部閱讀。即使我家醫書很多,初學者也很難全部看完。但如果能仔細研讀我文中提到的這些書,並 thoroughly 理解其內容,就已經比那些空談理論的人強多了,可以真正走出去救死扶傷了。
有些書徒有虛名,實際上並無太大作用,例如生生子的《赤水元珠》,看似包羅萬象,實際上卻是人云亦云,平淡無奇。此書篇幅與《錦囊》相當,如果把時間花在閱讀它上面,不如去讀馮氏的著作。再比如《石室秘錄》,冒用陳眉公的名義,假托神靈附體所寫的醫方,黃帝、岐伯、雷公、扁鵲、仲景、華佗都紛紛出現,每天都來壇前,這可能嗎?其方劑都是沿襲古方,卻加重藥量,認為這樣就神奇,就成了仙方,這可能嗎?雖然其中有些治療方法值得借鑒,但其方劑卻不可輕易使用。孟子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這就是這個道理。
因此,我的論述並不能完全闡明醫道的全部,但前人往往有欺騙後人的行為,我一生都不受人欺騙,所以不得不加以辨析,以警示後人,因此特立此篇,命名為《知醫必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