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冠仙

《知醫必辨》~ 論倪涵初先生瘧痢三方 (3)

回本書目錄

論倪涵初先生瘧痢三方 (3)

1. 附錄

2. 王子聖大歸芍湯

全當歸(八錢),生黃芩(一錢),大白芍(八錢),川連(一錢),山楂肉(三錢),萊菔子(二錢)車前子(一錢半),檳榔(八分),生大黃(二三錢),厚朴(八分),枳殼(八分),甘草(五分)

白話文:

全部使用當歸(八錢),生黃芩(一錢),大白芍(八錢),川連(一錢),山楂肉(三錢),萊菔子(二錢),車前子(一錢半),檳榔(八分),生大黃(二到三錢),厚朴(八分),枳殼(八分),甘草(五分)。

3. 張潔古芍藥湯

大白芍(一兩),黃連(五錢),當歸(五錢),黃芩(五錢),大黃(三錢),肉桂(二錢五分)甘草(二錢),檳榔(二錢),木香(一錢)

上九味,㕮咀,每服用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如痢不減,漸加大黃,食後服。喻嘉言先生論治痢,恐陽陷於陰,用逆流挽舟之法,最重活人敗毒散,於痢初起時用之。予仿其意,而恐羌、獨過於表散,於大歸芍湯中加柴胡一錢許以升少陽,葛根一錢許以升陽明,不致清陽下陷,獲效頗易。並不犯涵初發汗之忌,而可收嘉言逆挽之功。

但可加於歸芍湯中,若加於涵初之方,嫌其不符合也。

白話文:

白芍一兩、黃連五錢、當歸五錢、黃芩五錢、大黃三錢、肉桂二錢五分、甘草二錢、檳榔二錢、木香一錢。

將以上九味藥材切碎,每次服用時,用兩碗水煎煮至一碗,濾去藥渣,溫熱服用。如果痢疾沒有減輕,可以逐漸增加大黃的用量,在飯後服用。喻嘉言先生論述治療痢疾時,擔心陽氣會陷入陰寒,因此使用逆流挽舟的方法,特別重視活人敗毒散,在痢疾剛開始時使用。我效仿他的意思,但擔心羌活、獨活太過於發散,所以在歸芍湯中加入柴胡約一錢來提升少陽之氣,加入葛根約一錢來提升陽明之氣,這樣就不會導致清陽之氣下陷,效果也比較容易顯現。並且不會犯了涵初先生不宜發汗的禁忌,又能達到喻嘉言逆挽的效果。

這些藥材可以加在歸芍湯中,但如果加在涵初先生的處方中,則不太合適。

4. 附論噤口痢

痢疾經稱腸澼,今稱滯下,皆濕熱蘊結所致。濕熱干於氣分則白,干於血分則紅。治法主通,《內經》通因通用,為痢言之也。症雖日夜百行,通則自愈,不至於死。惟噤口痢實屬危險,飽不煞的痢疾,奈何湯下不下乎?其故亦由濕熱熏蒸,胃口壅塞不通,非通不生,而通胃口,頗難於通大腸。古方或用人參加石蓮肉,或用敗毒散加陳倉米,謂之倉廩湯,而多不效。

夫濕熱之毒壅塞胃口,乃藥必用參,適以助邪,安望其通耶?大抵非苦寒之品,加以通胃降氣之藥不可。或云涵初之方,非苦寒為君耶?然則即服涵初方可矣。不知噤口痢連藥亦不能下,如能下,不為噤口矣。

大約初起,只好以些少藥緩緩投之,以生川連為君,稍加通藥一二味,或加制軍少許,但得下咽不嘔,即緩緩再進;藥果能進,自可漸漸納穀,然後以大劑通大腸之藥進之,大腸得通,胃口自不壅塞。

予嘗治此症,用生黃連五分,新會皮五分,鮮竹茹三錢,煎清汁半鍾,以銅匙少少進之,略停一刻再進,半日始將半鍾服盡,竟得不嘔,居然胃漸開而熱漸退,可進米飲,次日以涵初方加大黃三錢與服。其始便次不可數計,服藥後約三四時辰,陡然大通,便次大減,腹痛亦大減。

次日只解六次,再進原方,減大黃一錢,又再進原方,去大黃不用,而痢全止矣。因治噤口痢不易,特記此案,以見急症緩調之法,切勿急投大劑,致胃不能受,以為無藥可救矣,不知所貴在服藥得法耳!我後人不可輕視此法也。

白話文:

關於噤口痢的討論:

痢疾,古時稱為腸澼,現在稱為滯下,都是因為體內濕熱積聚所導致的。濕熱侵犯氣分就會排出白色黏液,侵犯血分就會排出紅色黏液。治療方法主要以疏通為主,《內經》說的「通因通用」就是指治療痢疾的原則。雖然可能一天腹瀉數十次,只要能疏通,就會自己痊癒,不會危及生命。但有一種叫做「噤口痢」的狀況非常危險,腹瀉嚴重到吃不下東西,要如何用藥來治療呢?這也是因為濕熱薰蒸,導致胃口阻塞不通,必須疏通才能恢復,但要疏通胃口比疏通大腸困難得多。古代的藥方,有的人用人參搭配石蓮肉,有的用敗毒散加上陳倉米,稱為「倉廩湯」,但大多效果不佳。

濕熱的毒邪阻塞胃口,如果用人參來補氣,反而會助長邪氣,怎麼可能達到疏通的效果呢?大概需要用苦寒的藥物,加上疏通胃氣、降逆的藥物才行。或許有人會說,涵初的藥方不是也用苦寒藥嗎?那直接服用涵初的藥方不就好了?但要知道,噤口痢連藥都難以下嚥,如果能下嚥,就不叫噤口痢了。

大概在發病初期,只能用少量藥物慢慢餵服,以生黃連為君藥,稍微加入一兩味疏通的藥,或者加一點點製軍(大黃),只要能吞下去不吐,就慢慢地再餵,藥能順利進入體內,自然就能漸漸進食,然後再用大劑量的藥疏通大腸,大腸疏通了,胃口自然就不會阻塞了。

我曾經治療過這種病症,用生黃連五分、新會陳皮五分、鮮竹茹三錢,煎成清湯半盅,用銅湯匙一點一點地餵,停頓一會兒再餵,過了半天才把半盅藥喝完,結果竟然沒有嘔吐,胃氣漸漸開啟,熱邪也漸漸退去,可以開始喝米湯。隔天再用涵初的藥方,加大黃三錢服用。一開始腹瀉次數多到數不清,服藥後大概三四個小時,突然大便通暢,腹瀉次數也大幅減少,腹痛也減輕許多。

第二天只腹瀉了六次,再服用原方,減去大黃一錢,再服用原方,去掉大黃,腹瀉就完全停止了。因為治療噤口痢不容易,所以特別記錄這個案例,說明治療急症要緩慢調理,千萬不要急著用大劑量藥物,導致胃無法承受,以為沒藥可救,其實是貴在服藥方法正確而已!希望後人不要輕忽這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