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醫必辨》~ 論《景岳全書》 (3)
論《景岳全書》 (3)
1. 論《景岳全書》
或問景岳既過於偏,其書竟可廢乎?予曰:是何言也!景岳於醫道,實三折肱者,故能集為《全書》,論雖時偏溫補,而《全書》並不以溫補為專主。試觀《新方八陣》,其所用寒涼甚多,如玉女煎、知柏八味,皆新方也,今人用之,亦垂不朽。至其溫補之方,亦實有效,如六味回陽飲、參附理陰煎,用之得當,真有起死回生之功。
且其聰明過人,如變理中湯為理陰煎、補中益氣為補陰益氣,皆有神悟,後學果玩索而有得焉,未嘗不可大獲其益。無如庸工,並未遍睹《全書》,不能參觀互用,惟得其一、二溫補方,遂奉為家珍,妄行施治,致令受其害者,歸咎於溫補之為害,而《景岳全書》似不可看也,豈不冤哉!總之,醫書甚多,除《內經》、《傷寒論》可謂無弊,此外鮮有不偏,全在善看,如景岳之偏,尚未及張子和之十一。
子和字戴人,其書曰《儒門事親》,偏於用涼,尤偏於忌補,專以汗、吐、下三法治病,無論外感、內傷,皆恃三法。其於大毒之藥,如黑白牽牛、芫花、大戟、甘遂、常山之類,皆視為泛常,且多刊醫案,載其成效,使人相信。殊不思經云: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歧黃用藥之慎如此,何戴人魯莽無忌耶?設以其書與景岳並看,幾有天淵之隔。
學者將何所適從?平心而論,《景岳全書》斷不可廢,《儒門事親》除玉燭散一方可存,余則竟廢之可也。或問張子和似亦名醫,何其書偏僻太甚?蓋子和元人也,元起於極北,北方風氣剛勁,人之體質壯實異常。試觀宋當日者,燕云六州為遼所據,在宋之北,而宋人畏遼;金起於遼之北,而遼又畏金;元起於金之北,而金又畏元;卒之元滅金滅宋,如拉枯摧朽。其人所食皆牛羊肉,所飲皆牛羊乳,強壯非凡,有病類多熱症實症。
子和生當其時,鮮有虛寒之症,故用藥以補為戒,惟取寒涼攻伐,想多獲效,故其書亦傳。迨至前明,非復元人氣候,體質變更,而庸庸者狃於故習,仍守戴人之法,焉有不害人者?故王、薛、張、馮皆主溫補,景岳又重溫補者,亦補偏救弊之意也。但久之又久,或又狃於景岳之說,則未免有弊耳!總之,戴人之書,今竟無用,而景岳之宜酌用。
四方風氣不同,南北之分尤甚,今北人服藥,大黃用至一、二兩而無妨,南人則五、七錢而難受。或生於南方而常居北方,所食者面飯,所用者煤火,病果當下,少用大黃而竟不靈;或生於北方而常居南方,飲食一切與北迥異,病即當下,過用大黃而亦不受。惟醫者細心審問,庶幾無誤。
若夫禹功散、浚川散、琥珀散等方,以牽牛、甘遂、芫花、大戟等藥,隨手妄用,則斷乎不可也!
白話文:
論《景岳全書》
有人問:景岳的醫書過於偏向溫補,是否應該廢棄不用?我說:這怎麼可以呢!景岳在醫道上的造詣極深,堪稱醫學高手,所以才能編撰出《景岳全書》。雖然他的論述有時偏重溫補,但《全書》並非專門講述溫補。看看《新方八陣》,裡面寒涼的藥方很多,像玉女煎、知柏八味等都是新方,至今仍被廣泛應用,流傳不朽。至於他的溫補方劑,也確實有效,例如六味回陽飲、參附理陰煎,用得恰當,確實有起死回生的功效。
而且景岳聰明過人,例如將理中湯化為理陰煎、補中益氣湯化為補陰益氣湯,這些都展現了他的獨到見解,後世學者仔細研究,都能从中獲得很大的益處。只是那些庸醫,沒有通讀《全書》,不能靈活運用,只掌握了一兩個溫補方劑,就視若珍寶,胡亂使用,導致病人受害,便歸咎於溫補的害處,認為《景岳全書》不能看,這不是很冤枉嗎?總而言之,醫書很多,除了《內經》、《傷寒論》可以說沒有缺點,其他的幾乎都有偏頗之處,關鍵在於善於運用,像景岳的偏頗,遠不及張子和的十分之一。
張子和字戴人,他的書叫《儒門事親》,過度偏向寒涼,尤其忌諱溫補,專用汗、吐、下三法治病,無論外感內傷,都依靠這三法。他對劇毒藥物,如黑白牽牛、芫花、大戟、甘遂、常山等,都視為平常之物,還列舉了很多醫案,記載其療效,讓人深信不疑。但他卻不考慮《內經》中所說:「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中醫用藥如此謹慎,張子和為何如此魯莽呢?如果將他的書和景岳的書一起看,簡直是天壤之別。
學習者該如何取捨呢?平心而論,《景岳全書》絕對不能廢棄,《儒門事親》除了玉燭散一個方子可以保留外,其餘都應該廢棄。有人問:張子和也是名醫,為何他的書如此偏頗?因為張子和是元朝人,元朝起源於北方極寒之地,北方人的體質強壯非常。看看宋朝,燕雲十六州被遼國佔據,在宋朝的北邊,宋人畏懼遼國;金朝起源於遼國的北邊,遼國又畏懼金朝;元朝起源於金朝的北邊,金朝又畏懼元朝;最終元朝滅掉金朝和宋朝,如同摧枯拉朽一般。元朝人吃的是牛羊肉,喝的是牛羊奶,身體強壯非凡,生病多是熱症實症。
張子和生活在那個時代,很少遇到虛寒的症狀,所以用藥忌諱溫補,只用寒涼攻伐,多能見效,所以他的書也得以流傳。到了明朝,已經不是元朝的氣候了,人的體質也發生了變化,但一些庸醫卻墨守成規,仍沿用張子和的方法,怎麼能不害人呢?所以王、薛、張、馮等人都主張溫補,景岳也重視溫補,也是為了糾正偏弊。但是時間久了,又有人墨守景岳的說法,也難免有弊端。總之,張子和的書現在已經沒有用了,而景岳的書則應該酌情使用。
不同地區的風氣不同,南北方的差異尤其明顯,現在北方人服藥,大黃可以用到一、二兩都沒事,南方人則用五、七錢就受不了。有些人出生在南方,卻長期居住在北方,吃的是麵食,用的是煤火,生病需要瀉下,少用大黃反而沒效果;有些人出生在北方,卻長期居住在南方,飲食習慣與北方完全不同,生病需要瀉下,過量使用大黃反而也無效。醫生一定要仔細詢問病情,才能避免錯誤。
至於禹功散、浚川散、琥珀散等方劑,使用牽牛、甘遂、芫花、大戟等藥物,隨便亂用,絕對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