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源

《奇症匯》~ 卷之八 (6)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八 (6)

1. 肛門

黃帝氣厥論篇曰:肺移寒於腎為湧水,湧水者,按腹不堅,水氣客於大腸,疾行則鳴,濯濯如囊裹漿水之病也。(注云:腎氣凝寒不能化液,大腸積水而不流通,故其疾行則腸鳴,而濯濯有聲如囊裹漿而為水病也)所治葶藶丸。

夏子益《奇疾方》云:有人患大腸頭出寸余,痛苦,干則自落,落又出,名為截腸病,腸盡則死。但初覺截時,用器盛脂麻油坐浸之,飲大麻子汁數升即愈。

〔源按〕此症為風邪客於大腸,蓋風性善行,因逼迫而下,故腸頭外出,然風又生燥,燥則營血不能貫潤,故干而自落,落後復迫大腸又下,故又幹而落也。麻油潤燥祛風,以治其外,大麻子汁驅一切惡風,而更能潤內,內外兼治,病故即安。

《奇病方》云:有人患糞門內拖出一條,似蛇非蛇,或進或出,又安然無礙。此怪物長於直腸之間,非蛇也,乃肉也,但伸縮如意,又似乎蛇。法當內用湯藥,外用點藥,自然消化矣。內用逐去殺蛇丹飯前服,二劑後,外用冰片點之。先用木耳一兩,煎湯洗之,洗後將冰片一分,研末而掃,掃盡即縮進而愈。

《怪疾奇方》云:人有患濕熱,大腸內蟲出不斷,斷之復生,行坐不得。治以鶴蝨為末,水調兩半服自愈。

《肘後方》云:有人患蟲蝕肛,爛見五臟則死。以豬脂和馬蹄灰,再雞子白調塗,其毒氣即能撥出也。

庚志云:趙千山寓居天王寺,苦寸白蟲為撓。醫者戒云:是痰,當止酒而以素所耽嗜。欲罷不能,一夕醉與外舍,歸以夜半,口乾咽燥,倉卒無湯飲,適廊廡間有甕水,月色下照瑩然可掬,即酌而飲之,其甘如飴,連盡數盞,乃就寢,迨曉蟲出盈席,覺心腹頓寬,宿疾遂愈。一家驚異,驗其所由,蓋寺僕日織篦履浸紅藤根水也。

又云:蔡康積苦寸白為病,醫者使之碾檳榔為末,取石榴東引根,煎調服之,先炙豬肉一大臠,置口中咽咀其津膏而弗食言。此蟲惟月三日以前其頭向上,可用藥,餘日即頭向下,雖藥無益,蟲聞肉香咂啖之意,故空則群爭赴之,覺胸中萬箭攻攢,是其候也,然後用前藥,蔡悉如之,不兩刻腹中雷鳴,急登廁,蟲下如傾。命僕人以杖桃撥,皆連綿成串,幾長數丈,尚蠕蠕能動,宿疾遂愈。

《幼科方》云:有小兒初生,穀道不通,多致不救,非藥可醫。曾有人用銀箸頭燒紅穿通其竅,大便始出,亦有用玉簪通者。

陳尚古《簪云樓雜說》,烏程姚莊顧又虎,累葉簪紱,習享半郁。忽一日促家人持竹批,解褲受杖二十,後習為常,間用稍輕輒加呵責,或反於杖杖之必重下,乃呼快心,如是數年,漸覺疼痛而止。醫者聞之曰:過嗜辛辣發物則熱毒內訌,因成奇癢,適打散不致上攻,否則患疽發背而死矣。此富貴人炯鑑也。

白話文:

肛門

古代醫書記載,肺部寒邪移至腎臟會導致湧水症,症狀是按壓腹部不堅實,水氣滯留在大腸,走路時腸鳴,聲音像囊袋裡裝滿漿水的樣子。治療方法是用葶藶丸。

一種名為「截腸病」的疾病,大腸末端會突出寸許,疼痛難忍,乾燥時會自行縮回,但不久又會突出,直到腸子完全脫出而死。治療方法是用器皿盛滿麻油坐浴,並飲用數升麻子汁,即可痊癒。此病因風邪侵犯大腸,風邪易於流動,迫使腸頭外脫;但風邪又易乾燥,使血液無法滋潤,故而乾燥後自行縮回,如此反覆。麻油潤燥祛風,治療外在症狀;麻子汁驅除風邪,滋潤腸內,內外兼治。

另一種疾病,肛門內會拖出一條像蛇又不是蛇的物體,時進時出,卻又安然無礙。此物生長於直腸,並非蛇,而是肉狀物,能伸縮自如,像蛇一樣。治療方法是內服湯藥,外用藥物點塗,使其自行消解。內服逐去殺蛇丹,飯前服用兩劑後,外用冰片點塗。先用木耳煎湯清洗,清洗後再將冰片研末塗抹,塗抹乾淨後即可縮回痊癒。

還有一種疾病,因濕熱導致大腸內有蟲不斷生長,即使切斷也會再生,患者坐臥難安。治療方法是用鶴蝨研末,用水調和服用半兩即可痊癒。

蟲子侵蝕肛門,若腐爛到五臟則會致命。治療方法是用豬油、馬蹄灰和雞蛋清調和塗抹,可以排出毒氣。

有人因寸白蟲(蛔蟲)困擾,醫生建議戒酒吃素,但他無法戒除,一次宿醉後,口乾舌燥,喝了寺廟廊廡間的甕水,水甘甜如蜜,喝完後就睡了。第二天早上,蟲子布滿床席,腹中頓感輕鬆,宿疾痊癒。原來寺廟僕人每天用紅藤根水浸泡織布的工具。

另一人也受寸白蟲困擾,醫生讓他研磨檳榔,取石榴根煎煮服用,並先炙烤一大塊豬肉,含在口中咀嚼其津液而不吞嚥。因為蟲子在月經來潮前三天頭向上,此時用藥有效;其餘時間頭向下,藥物無效。蟲子聞到肉香會爭先恐後地湧來,此時會感到胸中萬箭穿心,然後服用藥物。他照做後,腹中雷鳴,蟲子像傾瀉般排出,長達數丈,還能蠕動。

嬰兒出生後,肛門不通,常會導致死亡,非藥物所能治療。有人用燒紅的銀箸頭穿通肛門,或用玉簪通暢,大便才能排出。

有人因嗜食辛辣刺激食物,導致熱毒內攻,奇癢難忍,用竹片打屁股,反而能緩解症狀,否則可能患疽發背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