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症匯》~ 卷之二 (8)
卷之二 (8)
1. 鼻
遂授一方,清氣順肺為治。服之三日,病者鼻聞肉味覺香,取啖之甚美。此事宋人載於傳記,江篁南云:余考之岐黃書,皆無食掛之說,或記者假託耳,或史公大言以欺世歟?皆未可知也。
孫東宿治太學孫中叔,以暑月赴南雍,一日轉班出,索茶飲,飲輒逆流左鼻,茶入腹者十之三。幾一月,不惟茶水為然,粥飯亦多從鼻出。漸加噁心、頭暈、肌肉削,四肢無力,心益惴惴,亟歸,就孫治。孫云:諸醫認何症?投何藥?中曰:醫皆謂諸逆上衝,皆屬於火,故投劑非黃連解毒,即三黃、石膏、梔子、黃柏、知母、天花粉、葛根之屬。
孫曰:治病貴辨明經絡,與經絡之出納虛實明藏象,察經度,究竟夫病機病能,此扁鵲所以隨俗為變也,何嘗拘拘守方書哉!《內經》有云:咽喉者,水穀之道路也。喉嚨者,氣之所以上下者也。頑顙者,分氣之所泄也。人之鼻淵涕出不收者頑顙不開也。子之症,亦頑顙不開之類爾。
頑顙不開,故氣上而不下,會厭弱而不能掩其氣喉,夫鼻與氣喉相通,惟不掩,故飲食逆從鼻竅而出。不見常人偶氣逆而飲食自噴嚏出乎?即其例也。且右脈緩弱無力,氣虛明矣。《內經》云:形寒飲冷則傷肺。又曰:脾胃喜溫而惡寒。又云:視聽明而清涼,香臭辨而溫暖。
子多服寒涼,此所以噁心、頭暈、肌削也,症當溫補。蓋肺屬金而主氣,金氣旺則收斂不降,氣下降則飲食從氣下矣。以六君子湯加辛夷、桑白皮、苡仁、沉香,一進而緩,三進止大半,七劑全安。
明宗室富順王,一孫嗜燈花,但聞其氣即哭索不已。時珍診之曰:此癖也。以殺蟲治癖之藥丸,服一料而愈。
解壅湯
黃芩,甘草,麥冬,花粉(各三錢),桔梗,天冬(各五錢),紫菀(二錢),蘇葉,百部(各一錢)
水煎服。
犀角升麻湯
犀角(十兩),升麻,防風,羌活(各三兩),川芎,白附子,白芷,黃芩(各五錢),甘草(一錢)
上用四錢,水煎,食後臨臥各一服,一日共服四次。
六君子湯(見目門)
白話文:
醫生開了一副藥方,旨在清熱順暢肺氣。病人服藥三日後,聞到肉香,覺得很美味,還能吃。此事宋代的史書有記載。江篁南說:我查閱了大量的醫書,都沒有記載這種吃肉聞香的治病方法,可能是記錄者杜撰的,或者史書誇大其詞以欺騙世人?這些都不得而知。
孫東宿醫治太學學生孫中叔,盛夏時節去南方,有一天課間出來,要喝茶,喝下去的茶卻從左鼻孔逆流出來,只有三成能進入肚子。將近一個月,不只是茶水,粥飯也多從鼻孔流出。漸漸地,他開始噁心、頭暈、消瘦,四肢無力,心裡非常害怕,急忙回家求孫東宿治療。孫東宿問:其他醫生診斷為何病?用了什麼藥?孫中叔說:醫生都認為是氣逆上衝,屬於火症,所以開的藥方不是黃連解毒,就是三黃、石膏、梔子、黃柏、知母、天花粉、葛根之類的藥。
孫東宿說:治病要懂得辨明經絡的運行規律,了解經絡的氣血出入虛實,觀察臟腑的運化,徹底明白病的機理和病勢,這才是扁鵲隨機應變的治病方法,怎麼能拘泥於固定的方劑呢!《內經》說:咽喉是水穀經過的通道;喉嚨是氣體出入的通道;鼻腔是氣體宣泄的地方。鼻塞流涕不止是因為鼻腔不通暢。你的症狀也是鼻腔不通暢引起的。
鼻腔不通暢,所以氣往上走而不往下走,會厭軟弱不能遮蓋氣管,因為鼻子和氣管相通,由於不能遮蓋,所以飲食就從鼻孔逆流出來。你看見普通人偶爾氣逆,飲食從鼻孔噴出來嗎?這就是同樣的道理。而且你的右脈緩弱無力,明顯是氣虛。《內經》說:受寒飲冷傷肺;脾胃喜溫惡寒;視覺聽覺清晰明亮靠的是清涼,嗅覺分辨香臭靠的是溫暖。
你服用太多寒涼藥物,所以噁心、頭暈、消瘦。你的病症應該溫補治療。肺屬金主氣,金氣旺盛才能收斂下降,氣下降後飲食就能順利下行。我用六君子湯加辛夷、桑白皮、薏苡仁、沉香,第一次服用就有所緩解,三次就減輕大半,七劑藥就痊癒了。
明朝宗室富順王的一個孫子嗜好吃燈油凝結的油花,只要聞到燈油味就哭鬧不止。時珍診斷這是種癖好,用殺蟲治療癖好的藥丸,一劑就治好了。
(以下為藥方)
解壅湯:黃芩、甘草、麥冬、花粉(各三錢)、桔梗、天冬(各五錢)、紫菀(二錢)、蘇葉、百部(各一錢),水煎服。
犀角升麻湯:犀角(十兩)、升麻、防風、羌活(各三兩)、川芎、白附子、白芷、黃芩(各五錢)、甘草(一錢),取四錢水煎,飯後睡前各服一劑,一日共服四次。
六君子湯:(見目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