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刻本葉氏醫案》~ 方桉 (35)
方桉 (35)
1. 茯苓桂枝湯
暑風成瘧。頭脹噁心。
藿香,杏仁,半夏,滑石,通草,橘白
不獨下焦陰損。中氣亦憊矣。當歸家調理為要。
人參,茯苓,半夏曲,橘紅,木瓜,大麥仁
色黃。腹膨形寒。
穀芽,茯苓,米仁,半曲,新會,木瓜
新涼外束。衛陽失護。背凜嗽逆。勢欲發時。
杏仁桂枝湯去芍加茯苓
脈弦數。利後發熱。咳嗽頭脹。
香薷,桑皮,杏仁,桔梗,橘紅,連軺
脈數無序。少陰頗虛。
六味湯加牡蠣川斛天冬去萸
舌白脈弦。
人參,附子,煨姜,南棗,吳萸,茯苓
肝胃氣結痰多。
白話文:
夏天受風邪侵襲導致瘧疾,會頭脹、噁心。
(這個病症)不只是下焦陰液受損,中氣也衰弱了,應該用當歸來調理身體為要。
(病症表現為)臉色發黃、腹部脹大、身體怕冷。
(病症表現為)剛感到涼意,身體就好像被束縛住一樣,這是衛陽之氣失去保護的表現,會背部發冷、咳嗽、氣往上衝,病勢好像快要發作的樣子。
(可以參考)杏仁桂枝湯去掉芍藥,加入茯苓來治療。
(病症表現為)脈象弦數,腹瀉後發熱、咳嗽、頭脹。
(病症表現為)脈象跳動快速且沒有規律,這是少陰之氣比較虛弱。
(可以參考)六味湯加入牡蠣、川斛、天冬,去掉山茱萸來治療。
(病症表現為)舌苔白、脈象弦。
(病症表現為)肝胃之氣鬱結,痰多。
2. 溫膽湯
風濕相搏。發熱頭重。肌膚搔癢。
茵陳,桑皮,豆卷,杏仁,浙苓,米仁
腎陽告衰。嗜寐呵欠。
人參,附子,遠志,茯苓,菟子,鹿茸
左脈獨弦。耳鳴偏左。木火無疑。
苦丁茶,鮮荷葉,連軺殼,綠豆皮,黃菊花
陰弱陽浮。火升牙宣。
六味去萸加二至海參湘蓮麥冬川斛。
濕邪成瘧。脘悶。
草果,厚朴,杏仁,半夏,廣白,茵陳
伏邪三瘧。
桂枝,塊苓,厚朴,煨姜,花粉,橘白
先理肝胃之逆。
旋覆花,人參,茯苓,代赭石,半夏,薑汁
脈數。陰液內耗。氣燥化熱。舌紅苔黑。咳嗽渴飲。
生地,麥冬,甘蔗汁,阿膠,知母,霍石斛
脈弦澀。嗽逆。此陰虧氣浮使然。非客邪可散。先以胃藥。
北沙參,霍斛,扁豆,麥冬,茯神
瘧久傷陽。癉脹腹大。二便不爽。最不易治。先開太陽。令其陽氣宣達再商。
白話文:
[溫膽湯]
風邪和濕邪互相搏擊,導致發熱、頭部沉重、皮膚搔癢。
使用茵陳、桑白皮、豆卷、杏仁、浙茯苓、薏苡仁。
腎陽衰退,導致嗜睡、頻頻打呵欠。
使用人參、附子、遠志、茯苓、菟絲子、鹿茸。
左邊脈搏獨自呈現弦脈,且左耳有耳鳴,這明顯是肝火偏旺所致。
使用苦丁茶、鮮荷葉、連翹殼、綠豆皮、黃菊花。
陰液虧虛,導致陽氣上浮,火氣上升,牙齦外露。
使用六味地黃丸去山茱萸,加入二至丸、海參、湘蓮、麥冬、川石斛。
濕邪導致瘧疾,感到胸脘悶脹。
使用草果、厚朴、杏仁、半夏、廣藿香、茵陳。
潛伏的邪氣導致反覆發作的瘧疾。
使用桂枝、茯苓塊、厚朴、煨過的生薑、花粉、橘白。
先調理肝胃氣機的逆亂。
使用旋覆花、人參、茯苓、代赭石、半夏、薑汁。
脈搏跳動快速,是陰液虧損的表現,氣機乾燥化熱,舌頭紅,苔發黑,咳嗽且口渴想喝水。
使用生地黃、麥門冬、甘蔗汁、阿膠、知母、霍山石斛。
脈搏呈現弦澀,咳嗽、氣逆,這是陰液虧虛導致氣機上浮的表現,並非外來邪氣可以驅散。先使用調理腸胃的藥物。
使用北沙參、霍山石斛、扁豆、麥門冬、茯神。
瘧疾久病損傷陽氣,導致腹部脹大,大小便不順暢,這種情況最難治療。先疏通太陽經脈,使陽氣宣發,再考慮其他治療方案。
3. 五苓散
左脈弦。瘧來頭脹。
小柴胡湯去參
濕鬱成痢。
茆術炭,茯苓,炙甘草,炒陳皮,木瓜,炮薑炭
哮喘遇勞即發。發則大便溏泄。責在少陰陽虛。
白話文:
左邊脈象呈現弦象。瘧疾發作時會感到頭脹。
此時用小柴胡湯,但要去除人參。
濕氣鬱積會導致痢疾。
可用藥方:茅術炭、茯苓、炙甘草、炒陳皮、木瓜、炮薑炭。
哮喘的狀況是遇到勞累就會發作,發作時會伴隨大便溏泄。這情況的病因歸咎於少陰陽虛。
4. 真武丸
脈尚弦。
蘇子,丹皮,枇杷葉,栝蔞皮,桃仁,紫菀,黑山梔,化橘紅(鹽水炙)
伏暑成瘧。舌苔濁膩。中脘不爽。噁心惡風。
藿香,厚朴,白豆蔻,杏仁,半夏,廣皮白
陡然失音。究屬少陰陰虧。不能上供使然。法宜滋陰。以肅腎系。
生地,南沙參,元稻根鬚,元參,川貝母,小真綠豆皮
痛痹肢浮。形凜惡風。
蠲痛丹。
先清風熱。
薄荷,川貝,桔梗,連軺,杏仁,甘草
陽微伏邪。寒多熱少。間日一發。治以辛溫。
杏仁,桂木,生薑,茯苓,炙草,大棗
腸紅日久。脾腎交虛。頭旋便溏。
白話文:
真武丸
脈象仍然呈現弦象。
使用紫蘇子、牡丹皮、枇杷葉、栝樓皮、桃仁、紫菀、黑山梔、以及用鹽水炙過的化橘紅。
因為暑熱潛伏而形成瘧疾,舌苔渾濁油膩,中脘部位不舒服,感到噁心、怕風。
使用藿香、厚朴、白豆蔻、杏仁、半夏、廣陳皮的內層白色部分。
突然失聲,追究其原因,是屬於少陰腎陰虧虛,無法向上供給所導致。治療方法應該滋養陰液,以整頓腎系統。
使用生地黃、南沙參、元稻根鬚、玄參、川貝母、小真綠豆皮。
關節疼痛麻木,四肢浮腫,身體冰冷怕風。
使用蠲痛丹。
先清除風熱。
使用薄荷、川貝、桔梗、連軺、杏仁、甘草。
陽氣衰微,邪氣潛伏,寒象多於熱象,隔日發作一次,治療方法應該使用辛溫的藥物。
使用杏仁、桂枝、生薑、茯苓、炙甘草、大棗。
腸道出血時間過久,導致脾腎兩虛,出現頭暈、大便稀溏的症狀。
5. 黑地黃湯
濕邪內阻。腹痛下利。參之色脈。正氣殊虛。勿忽視之。
五苓散加厚朴
診脈細澀。便血已二十餘年。不時舉發。近來頭眩耳鳴。身若浮雲。似難撐持。肉瞤肢麻。此絡血下滲。營陰暗耗。厥陽無制。化風內煽。此屬臟病。關係甚巨。議用填固臟陰。收攝浮陽。以息內風。是其治也。
熟地,五味,人參,茯神,龍骨,牡蠣,天冬,湘蓮
三瘧脈弦。
炙草,煨姜,當歸身,茯苓,南棗,粗桂木
食下不運。中脘有形如梗。
白朮,半夏,附子,枳實,乾薑,茯苓
脈數。努力勞傷失血。血去陰傷。氣浮咳逆。漸延陰損。
生地,茯神,北沙參,川斛,麥冬,穭豆皮
下利身熱。
藿香,防風,廣皮,厚朴,茯苓,煨姜
行動氣逆。咳嗽痰多。
白話文:
黑地黃湯
體內濕氣阻滯,導致腹痛、腹瀉。觀察病人的氣色和脈象,顯示正氣非常虛弱,不能輕忽。
可以用五苓散加上厚朴來治療。
病例一
把脈時發現脈象細而澀,病人便血已經二十多年,時常發作。最近出現頭暈、耳鳴,感覺身體輕飄飄的,好像難以支撐,肌肉跳動、肢體麻木。這是因為絡脈的血滲漏到體內,導致營陰暗中耗損,使陽氣失去控制,產生內風。這種情況屬於臟腑的疾病,關係重大。應該用填補、固護臟腑陰氣的方法,收斂浮散的陽氣,平息內風,這才是治療的原則。
用藥:熟地黃、五味子、人參、茯神、龍骨、牡蠣、天冬、湘蓮子。
病例二
患瘧疾,脈象弦細。
用藥:炙甘草、煨薑、當歸身、茯苓、南棗、粗桂枝。
病例三
吃東西後消化不良,感覺中脘(胃部)有東西梗住。
用藥:白朮、半夏、附子、枳實、乾薑、茯苓。
病例四
脈象急數,因為過度勞累導致失血,失血後陰液受損,氣浮上逆,出現咳嗽,逐漸發展成陰液虛損。
用藥:生地黃、茯神、北沙參、川斛、麥冬、穭豆皮。
病例五
腹瀉且發熱。
用藥:藿香、防風、廣陳皮、厚朴、茯苓、煨薑。
病例六
行動時感覺氣往上衝,咳嗽痰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