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醫案合刻》~ 卷三 (2)
卷三 (2)
1. 六味地黃丸
人參(四錢),熟地(一兩),抱木茯神(二錢),天冬(三錢),制首烏(五錢),左顧牡蠣(六錢)
脈空弦,腹中急痛,肝病也。治肝不應,治脾亦良法也。
粗桂枝(一錢),沒藥(五分),白芍(二錢炒黃),甘草(一錢炒黑),琥珀(一錢),飴糖(錢半)
骨小肉脆,本非松柏之質,補瀉溫涼雜投,豈是濟生之術。幸能食便實,秋令尚可扶持,然破䐃脫肉,側眠經阻,醫者猶然夢夢何也。僕老不談醫,聊書數語,並擬一方。
熟地,炙草,當歸,生左牡蠣
十二經皆有咳,胃病安得不咳?況此土病於金臟,而腑亦病,於此而求其痛與瀉,一在於胃之上脘,一在於肺之腑,所以無從蹤跡也。仰屋圖維,必須分兵合剿,乃得擬一法,請諸道長,以此而益精之,或芻蕘可採,為蝦力於行舟何如。
江西赤石脂(六兩,煅),炒黑乾薑(一兩)
二味為末,黃米飯為丸。
人參(一錢),炙黑甘草(一錢),大棗(五錢),飴糖(五錢),桂木(一錢),酒炒白芍(二錢),煨熟生薑(一錢)
水煎一次,去渣,送前桃花丸三錢。
病本濕溫,元氣不能載邪外出,有直犯中焦之勢矣。擬以梔、豉上下分開之,薑、芩左右升降之,芳香之草橫解之,以冀廓清諸邪,未識得奏膚功否。
黑山梔,淡芩,川鬱金,生香附,炒香豉,生薑,鮮石菖蒲,生甘草
病久緒紊,終不離乎厥陰一臟。今商佐金氣以暗制之,滋營氣以撫綏之,實太陰以堵御之,亦子貢存魯,霸越滅吳之意。
羚羊角,人參,制首烏,清阿膠,麥冬,云茯神
診得真氣久不周於四肢,又暴受暑邪類中,遺溺目瞑,脈弦數而上承魚際,肝風為足厥陰,暑風為手厥陰,手足兩經得病,喑而不能言者不治,且移至近地涼處為病室,外解暑邪,內用對證之藥以救其逆。
羚羊角,竹茹,連翹仁,鮮桑枝,半夏,鮮石菖蒲根
人生五十一臟哀,況向六乎?所患聚訟者,皆主腎臟。蓋以所述,大旨在扼定脾臟,則樞機得而四運成矣。
獨術膏先用十斤可也。
真氣已漓,病何能愈,有愈之方者,其仙乎?
歸芍六君去甘草,鮮桑枝煎湯代水。
此太陰被濕氣熏蒸,無清肅之權。木無畏,右肩臂漸顯不仁之象,麴櫱傷生而尚甘之,我不解也。
生米仁,鮮蘆根,生地,嫩桑枝,白歸身,赤芍
人身之脈,胸走手,腹走足,八十丈周於一身,未有沉寒傷筋之損而不及於下者。先後異時,為患則一,非鮑姑之艾、文伯之針不能愈。內服八味湯可也。
白話文:
六味地黃丸
病人脈象虛弱,腹部劇痛,是肝臟疾病。治療肝臟失調,也是治療脾臟的好方法。
方劑一:這個處方包括熟地黃、炙甘草、當歸、生牡蠣等藥材,用於治療咳嗽等症狀。認為咳嗽與胃病相關,尤其是此病症與金臟(肺)和腑臟(大腸)都有關聯,所以治療需兼顧胃和肺。
方劑二:這個處方以江西赤石脂和炒黑乾薑為主,製成藥丸服用。
方劑三:這個處方包含人參、炙黑甘草、大棗、飴糖、桂枝、白芍、生薑等,水煎服後再服用桃花丸。治療濕溫病,元氣不足以將邪氣排出體外,直犯中焦(脾胃)。方劑旨在疏通氣機,清熱解毒。
方劑四:這個處方包含黑山梔子、黃芩、川鬱金、香附、炒香豉、生薑、鮮石菖蒲、生甘草等。治療久病,認為病根在厥陰(肝腎)。此方旨在滋補肝腎,調節臟腑功能。
方劑五:這個處方包含羚羊角、人參、制首烏、阿膠、麥冬、茯神等,治療真氣不足,暑邪侵襲,導致神志不清等症狀。認為病症涉及肝風和暑風,如果患者已經言語困難則難以治療。
方劑六:這個處方以獨活膏為主藥,用量很大。認為病症主要在腎臟,治療應著重於脾臟的調理。
方劑七:這個處方是歸脾湯去甘草,以鮮桑枝煎湯代替水服用。認為是太陰(脾)被濕氣困阻,導致氣機不暢。
方劑八:這個處方包含生米仁、鮮蘆根、生地黃、嫩桑枝、白當歸、赤芍藥等。認為病症涉及經脈受損,需內服八味湯。
總體而言,這段文字描述了多種不同的病症和相應的治療方案,使用了大量的古代中藥材和醫學理論。 文字風格古樸,行文也較為晦澀難懂,需要一定的醫學知識背景才能完全理解其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