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醫案合刻》~ 卷三 (1)
卷三 (1)
1. 當歸建中湯
脈弦勁如循刀刃,全無沖和之氣,木氣太過,金令不及,從後來者,謂之賊克,苟非致太和之氣,以消乖戾,必至陰失潛藏,陽無所倚,履霜堅冰至,豈可不未雨而綢繆乎!老子云:齒剛則折,殆其是也。切囑切囑。此方存之於左券。
炙甘草,北沙參,料豆皮,冬桑葉,生白芍,麥冬肉
中土以嵩高而定八方之位,是蜀在坤矣。毓斯境者,脈宜緩而流利,今洪搏太過,面黃氣重,幸在浙已久,若處故鄉,是脈象當血溢,即日回蜀,宜早服丸以滋之。
白話文:
[當歸建中湯]
脈搏緊硬如沿著刀刃滑動,完全沒有溫和的氣息,肝氣過盛,肺氣不足,後來的氣候剋制前者,這被稱為相剋,如果不調和氣機,消除這種逆反,必然導致陰氣無法潛藏,陽氣失去依託,就像踏在霜上,堅冰將至,怎能不提前準備呢!正如老子所說:牙齒太硬就會折斷,恐怕就是這個道理吧。請務必記住。這處方保存於我的記錄中。
處方成分包括:炙甘草,北沙參,料豆皮,冬桑葉,生白芍,麥冬肉。
中原大地以嵩山為中心確定四方位置,所以四川位於地勢低窪之地。在這片土地孕育的人,脈搏應當緩慢流暢,然而現在脈搏跳動過於強烈,面色黃且氣色重,幸運的是你已經在浙江生活很久了,如果還在故鄉,這種脈象代表血氣過剩,如果你近日返回四川,應該提早服用藥丸來滋補。
2. 六味地黃丸
清貴之脈,類多六陽,次則六陰,是皆純淳之象,今體稟六陽,是一徵也。息分九候,位分三部,雖一部之中,均察臟腑,而左部顯然者,心肝腎三臟,今寸來空大,是心不藏神也。關脈滑數,木無水養也。尺來浮大,水氣不衡也。火以木為體,木以水為母,先天一氣,由是通明,故知離中耦畫生陰,心氣日欲下交,坎中奇畫生陽,腎氣日欲上承,是即心腎一交也。丹訣云:水火交永不老者,此也。
無非尋常日用之間,心欲寧,肝欲和,腎欲實,庶無恍惚悸動,以及肢末不利。而四體泰然矣。謹疏一方,先滋營衛,頤養之法,再圖疏呈。
人參,棗仁,遠志,當歸,炙草,熟地,茯神,元參,白芍,木香
脈象較前稍和,兩手平均,俱就六陽本體,可卜無外來之氣,惟營衛少虛耳。但觀簿書旁午,是心陰不得不養,腎陽不得不藏,以供日用之精神,以副臨民之至意。先配湯藥,帶往省中,日進一劑培補,隨配膏丸相繼,憲體精神,自當日臻康泰矣。
人參,棗仁,歸身,炙草,茯神,元參,白芍,杞子,熟地,胡桃,桂圓肉
《內經》稱三陽結乃成膈者,單指太陽陽明少陽也。今從脈色較之,少陰與厥陰亦病。若以填補下焦為首務,固所當然,但胃關一部,從何飛渡,且有一團鬱火,挾木邪橫亢於中州,得熱為伍,愈肆猖狂,若寒勢所不容,甘寒勢不容緩,倘令肺不生津,大腸不生液,津液愈虧,為病愈繁矣。且逆上者,肝邪也,水不生之耳。
不納者,胃病也,肺氣不降耳。一身之中,津液真精,皆為切要。愚見專事於此,未識如何,先進五汁飲,次商投藥可也。
蘆根汁,甘蔗汁,茅根汁,鮮藕汁,水梨汁(各一杯),生薑汁,沉香汁(各一小匙)
診得脈象,惟有虛細無力,弦象俱退,手足顫振,此元氣虧弱之徵。前此投藥,俱無少效者,蓋為元氣不克載藥行令耳。今無氣一日不復,則病機一日不退,病機與元氣本不並峙,此長彼消,理之常也。據愚見湯藥在乎其次,必以直走先天之品劑為膏丸,朝斯夕斯,久久自足,元氣元精,一朝而復,後天飲食,不強自強矣。因此症非暴感內傷,不必數數更方,以苦陽明胃口,且經不云乎。
適於胃者為補,煎藥久服,適於胃者否耶。愚自吳中承給諫公之命,來斯一診色脈,固知不出此理,勉為鎮臺留三日者,一則感鎮臺下士之隆,一則為給諫公篤親之愛,而欲浙中諸醫。一批卻導窾,以報鎮臺,今參脈症,毋事更張,直補先天可也。議呈煎膏丸三方,煎則暫用,膏則時時頻服,丸則清晨為定,俟填補二十日外,便有消息,尚當叩階復診何如。
方未見
尊體本陰虛,陽氣並邪獨發,熱二十餘日不解,蓋陰液枯,不能作汗,邪亦不解也。連劑養陰之後,邪少鬆,則大汗泄,是雲行雨施,品物咸享之候,何疑其脫耶?但弱體久病不解,元氣愈虧,此邪稍出,大汗作,亦屬接補關頭,不容少懈耳。心靜則氣定而神住,切不可憂擾神氣,致陽上升,至囑至囑。
白話文:
六味地黃丸
這位貴人的脈象,多屬陽氣旺盛之象,其次是陰氣充足,都是身體純陽或純陰的表現。如今您的身體偏向陽氣,這是一個徵兆。根據脈象診斷,您的心神不足,肝木失養,腎水失衡。心火依靠肝木為體,肝木依靠腎水為母,先天之氣由此而通暢。所以,心氣應該下交於腎,腎氣應該上承於心,這就是心腎相交的道理。古籍記載:「水火交融才能長久不衰」,就是這個意思。
日常生活中,應當保持心神安寧,肝氣平和,腎氣充盈,如此便可避免心悸恍惚,肢體不適等症狀,身體自然就會康復。我謹慎地擬定了一個方子,先滋養營衛,再考慮疏通調理。
(藥方一:人參、棗仁、遠志、當歸、炙甘草、熟地黃、茯神、玄參、白芍、木香)
您的脈象比之前略微平和一些,左右手脈象都偏向陽氣,說明沒有外邪入侵,只是營衛之氣略虛。從您處理政務的情況來看,心陰不足需要滋養,腎陽需要收藏,以供給日常的精神活動和處理政務所需。我先配製湯藥,您帶回府中,每日服用一劑以滋補身體,再配製膏丸持續服用,您的精神狀態自然會一天天好轉。
(藥方二:人參、棗仁、當歸、炙甘草、茯神、玄參、白芍、枸杞子、熟地黃、核桃、桂圓肉)
《內經》中提到三陽經絡阻塞會導致胸膈不通,指的是太陽、陽明、少陽三經。但從您的脈色來看,少陰和厥陰也存在病症。雖然應當以補益下焦為首要任務,但胃部卻鬱結著一團熱邪,與肝木之邪相合,更加猖狂。若用寒涼之藥,則可能傷及肺胃,導致津液不足,病情加重。肝邪逆上,是水不生木;胃病不納,是肺氣不降。全身的津液和精氣都非常重要。我認為應該先注重滋養津液,因此先服用五汁飲,再考慮其他的藥物。
(五汁飲:蘆根汁、甘蔗汁、茅根汁、鮮藕汁、梨汁(各一杯),生薑汁、沉香汁(各一小匙))
您的脈象虛弱無力,弦脈消失,手足顫抖,這是元氣虧損的表現。之前的藥物效果不佳,是因為元氣不足,無法承載藥物的功效。元氣一天不恢復,病情一天就不會好轉。元氣和病邪是此消彼長的關係。我認為湯藥只能作為輔助,必須用直接補益先天之氣的膏丸,堅持服用,久之元氣和元精就會恢復,後天飲食也會自然改善。因為您的病症不是突然發作的內傷,不必頻繁更換藥方,以免傷及脾胃。正如經書所說:
適合脾胃的藥物才能補益身體,長期服用不適合脾胃的藥物,反而會傷及脾胃。我受給諫公的委託,特來診治您的病情,我知道您的病情就在於此。我願意在這裡停留三日,一則感謝鎮臺的厚愛,二則為了給諫公的深情厚誼,並想以此機會指導浙中其他醫生。現根據您的脈症,不必更改藥方,直接補益先天即可。我建議您服用以下三種劑型,湯劑暫時服用,膏劑隨時服用,丸劑清晨服用。服用二十日後,您再來複診。
(藥方三:未列出)
您的身體本就陰虛,陽氣與邪氣同時發作,發熱二十多天未愈,這是因為陰液枯竭,不能發汗,邪氣也無法排出。連續服用滋陰的藥物後,邪氣稍減,就會大汗淋漓,這是邪氣排出,身體康復的徵兆,不用擔心。但由於您體質虛弱,久病不愈,元氣更加虧損,邪氣稍微排出就會大汗,這也是恢復的關鍵時刻,不能鬆懈。保持心神安靜,才能使氣息平穩,精神安定,切勿憂慮,以免陽氣上浮,務必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