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金壽

《三家醫案合刻》~ 卷二 (7)

回本書目錄

卷二 (7)

1. 卷二

又,人中白,廉珠

研細,開水調服。

瘧發,腹中猶脹,肝邪未平。

歸耆建中湯加

鹿角霜,焦白朮,小茴香,橘餅

當臍有瘕,不可攻也,食入不運,宜以宣通為主,但不可礙肝。

炒鬆黃鱔,小茴香,砂仁,紅曲,廣木香汁,新會皮,茯苓,麥芽

三瘧變為間日,伏邪有轉出之機。

黃耆五物湯去白芍加

西黨參,當歸,鱉甲,桑蟲,焦術

脈數,咳嗽不止,帶血,濕熱下注,成漏,便溏泄,所賴胃氣尚強耳。壯水清金,固屬至要,但不得有礙脾陽,以資生之本在是也。

北沙參,鮮地骨皮,料豆衣,米仁,烏飯子,生蛤蜊殼,淡菜,扁豆,梨汁

缺盆右痛,肺絡受傷,宜清補兼施。

生地,阿膠,沙參,麥冬,牡蠣,川斛,蘇梗,栝蔞藤,側柏葉,藕節灰,川貝,白芨末

用梨汁拌藥三次,柿餅搗丸。

炳類偏枯,由夢泄太過,得之陰精既傷,筋脈亦失所養,治宜填補固攝,以滋榮溉之源。

炒熟地,枸杞子,龍骨,金櫻子,干河車,當歸,牡蠣,白蓮蕊,魚膠,牛筋

診脈按之不鼓,陽虛濕聚,舌白腹滿,溲少臍平,急與通陽泄濕。

桂枝木,淡乾薑,舶上茴香,淡附子,茯苓,炒米仁

食噎嘔逆痰多。

旋覆花,陳膽星,乾薑,淡附子,代赭石,法半夏,杏仁,檳榔

再診。

原方去檳榔,加瓦罐末一分。

三瘧後,寒熱屢發,持重則心悸,宜和營衛。

桂枝湯加

當歸,鱉甲,淮小麥,茯神

血虛故便燥,氣虛故脫肛,須兩治之。

補中益氣加

桔梗,細生地,北五味,芝麻,靈磁石

三瘧頭痛心悸,病在厥陰。

桂枝湯加

石決明,當歸,茯神,龍齒,淮小麥

腳氣行痹,左右更代而痛,宜溫通方。

桂枝,獨活,秦艽,貝齒,晚蠶砂,茯苓,防風,附子,木瓜,萆薢,海桐皮,米仁

氣升不降,胸中熱而辣痛,痰色黑,此肝腎病也,非滋降不可。

炒熟地,當歸,沉香汁,法半夏,紫石英,炙草,茯苓,橘紅

瘧後,日輕日重相間,此名子母瘧。嘔惡,邪在少陽居多,體虛難用小柴胡,仿其意為之。

鮮荷葉邊,法半夏,橘紅,草果仁,茯苓塊,生薑

脾弱,不能散津上輸,故咽乾口渴,用東垣法。

葛根,麥冬,於朮,升麻,生甘草,陳皮,人參,五味,川連,桔梗,炙草,澤瀉,穀芽

復診,加木香、楂肉。

痛在右脅,是肝木鬱而不宣,以逍遙法。

當歸,柴胡梢,旋覆花,青蔥,白芍,茯苓,新絳,沉香汁,穀芽,蘇梗汁,炙草

診脈短而澀,短為氣弱,澀為營虛,陰不戀陽,陽動而升,為心疼心痛,先宜清火育陰,徐議峻補。

熟地,天冬,石斛,石決明,磁石,牡蠣,丹皮,黃菊炭

陽虛,寒濕襲入厥少二陰,下注成疝,治宜溫通。

細辛,附子,杞子,葫蘆巴,小茴香,吳萸,肉桂,歸身,穿山甲,乾地龍,獨活,茯苓,韭根

白話文:

[卷二]

人中發白,廉珠研磨成細粉,用開水調服。瘧疾發作,腹部脹滿,肝邪未平,服用歸耆建中湯,再加入鹿角霜、焦白朮、小茴香、橘餅。

臍部有腫塊,不可攻治,食物攝入後運化不良,宜以宣通為主,但不可傷害肝臟。服用炒鬆黃鱔、小茴香、砂仁、紅曲、廣木香汁、新會皮、茯苓、麥芽。

瘧疾由三日瘧變為間日瘧,伏邪有轉出的跡象。服用黃耆五物湯,去掉白芍,加入西黨參、當歸、鱉甲、桑蟲、焦術。

脈搏數而有力,咳嗽不止並帶血,濕熱下注,導致漏下、大便溏瀉,但胃氣尚強。應壯水清金,固攝元氣,但不可損傷脾陽,因為生機之本在此。服用北沙參、鮮地骨皮、料豆衣、米仁、烏飯子、生蛤蜊殼、淡菜、扁豆、梨汁。

右邊鎖骨上窩疼痛,肺絡受傷,宜清補兼施。服用生地、阿膠、沙參、麥冬、牡蠣、川斛、蘇梗、栝蔞藤、側柏葉、藕節灰、川貝、白芨末,用梨汁拌藥三次,再製成藥丸。

眼睛疾患偏枯,因夢遺過度,陰精受損,筋脈失養,治宜填補固攝,滋養濡潤。服用炒熟地、枸杞子、龍骨、金櫻子、干河車、當歸、牡蠣、白蓮蕊、魚膠、牛筋。

診脈按之不鼓,陽虛濕聚,舌苔白膩,腹部脹滿,小便量少,臍部平坦,需急用溫陽利濕之法。服用桂枝、淡乾薑、舶上茴香、淡附子、茯苓、炒米仁。

飲食停滯,嘔逆,痰多。服用旋覆花、陳膽星、乾薑、淡附子、代赭石、法半夏、杏仁、檳榔。

再次診治,原方去檳榔,加瓦罐末少許。

瘧疾痊癒後,寒熱反覆發作,病情嚴重時心悸,宜調和營衛。服用桂枝湯,再加入當歸、鱉甲、淮小麥、茯神。

血虛導致大便乾燥,氣虛導致脫肛,需同時治療。服用補中益氣湯,再加入桔梗、細生地、北五味子、芝麻、靈磁石。

瘧疾痊癒後頭痛心悸,病在厥陰。服用桂枝湯,再加入石決明、當歸、茯神、龍齒、淮小麥。

腳氣導致行動困難,疼痛部位左右交替,宜溫通經絡。服用桂枝、獨活、秦艽、貝母、晚蠶砂、茯苓、防風、附子、木瓜、萆薢、海桐皮、米仁。

氣機上升而不下降,胸中灼熱疼痛,痰液呈黑色,這是肝腎疾病,需滋陰降火。服用炒熟地、當歸、沉香汁、法半夏、紫石英、炙甘草、茯苓、橘紅。

瘧疾痊癒後,病情時輕時重交替出現,稱為子母瘧。嘔惡,邪氣多在少陽,體虛難以服用小柴胡湯,故仿其意加減。服用鮮荷葉邊、法半夏、橘紅、草果仁、茯苓塊、生薑。

脾臟虛弱,不能輸布津液,故咽喉乾燥口渴,用東垣法。服用葛根、麥冬、於術、升麻、生甘草、陳皮、人參、五味子、川連、桔梗、炙甘草、澤瀉、穀芽。

複診,加木香、山楂肉。

疼痛位於右脅,是肝氣鬱結不舒,用逍遙散加減。服用當歸、柴胡梢、旋覆花、青蔥、白芍、茯苓、甘草、沉香汁、穀芽、蘇梗汁、炙甘草。

診脈短而澀,脈短為氣虛,脈澀為營虛,陰精不守陽氣,陽氣動而上升,導致心痛,先宜清火育陰,再慢慢考慮峻補。服用熟地、天冬、石斛、石決明、磁石、牡蠣、丹皮、黃菊炭。

陽虛,寒濕侵襲厥陰和少陰,下注成疝氣,治宜溫通。服用細辛、附子、枸杞子、葫蘆巴、小茴香、吳萸、肉桂、當歸尾、穿山甲、乾地龍、獨活、茯苓、韭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