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金壽

《三家醫案合刻》~ 卷二 (5)

回本書目錄

卷二 (5)

1. 卷二

生地,地骨皮,枇杷葉,川斛,川貝,巴杏,扁豆,桑葉,梨汁

由不得汗,腫從面起,其為風水顯然。水不得泄,由肺氣鬱遏,不得外達,並不得下行而為小便,故遂直走腸間而便溏,所謂不得橫,遍轉為豎窮,正合盧氏之說也。不從此參究病情,再以寒滑之品,欲從前陰驅之,不顧其利,斯亦左矣。

桂枝,白朮,羌活,防風,川芎,獨活,桔梗,姜皮,椒目,赤豆

脈左關弦,全是肝火為患,仿喻氏清燥救肺法。

枇杷葉,桑葉,生地,丹皮,霍斛,料豆衣,地骨皮,青蔗汁

心中嘈雜如飢,此肝火上炎所致。

炒熟地,淡天冬,川連,牡蠣,料豆衣,淮小麥,炙草,南棗肉

診脈三五不調,短而微數,按之不鼓,真陽式微,氣不下潛,虛里振動,宜於溫補中佐以鎮攝。

熟地,杞子,萸肉,杜仲,紫石英,河車,坎炁,鹿角膠,菟絲餅,鹿茸,棗仁,茯神山藥,建蓮,遠志,補骨脂

肝邪偶有所觸則發,遇寒遇郁,或飢飽不時,尤易擾動,見於兩脅肝部也。口湧甜水,脾滯也,木乘土,用建中法。

桂枝木,當歸,橘餅皮,煨姜,炙草,香附,橘絡,南棗

先天稟賦不充,故填補未能,即應南翁輔以益胃運脾之法,先後天同治,亦周密矣。當仍其方,略為增損,以消息之。

人參,菟絲子,煨砂仁,於朮,陳皮,鍋巴

山藥漿和丸。

筋脈攣急,治宜養營。

熟地,阿膠,當歸,人乳,木瓜,牛膝炭

丸方

全當歸(一斤,料豆衣制),牛筋(八兩),牛膝(二兩),木瓜(二兩),桂圓肉(十二斤),馬匝(四兩),牛乳(六斤)

桂元膏丸。

目干則澀,目潤則開。其開闔之機,即少陰之樞也。開闔不利,其水虧乎。

熟地,生地,玉竹,霍斛,石決明,明月砂,桑葉,黑芝麻

面目浮腫,不及股足,三瘧未除,宜運脾胃之陽,兼益命門真火,以祛寒濕,斯不治瘧而瘧自止。

桂枝木,生白朮,茯苓,法半夏,淡附子,生薑

太陽氣化不行,亦因天一之源不足,徒用滲泄無功。

炒熟地,西黨參,麥冬,丹皮,棗仁,山藥,茯苓,澤瀉

食物易噎,噎則喜嘔。昔張雞峰謂之神思間病,宜以怡情適志為主。

蘇梗汁,雞谷袋,橘紅,橄核汁,牛囀草,茯苓

食噎有痰。

枇杷葉不拘多少,拭去毛,煎膏加白蜜梨汁同收。

右脈細而急,細屬木體之虛,急則肝火之動也。鼻衄氣逆則嚏甚,是其明徵。

六味加靈磁、犀角、血餘、川柏、牡蠣、人中白,藕汁拌,曬乾,阿膠、龜膠丸。

飲食少思,大便溏泄,夜臥,口燥殊甚,腎陰既虧,脾陽復陷,治法極不易。

西黨參,百蒸於朮,麥冬,北五味,葛根,桔梗,茯神,炙草

用熟地二錢,泡湯煎藥。

三瘧已止,而薄暮猶甚惡寒,此邪尚未盡也。宜和營衛。

白話文:

[卷二]

患者不出汗,腫脹從臉部開始,明顯是風水症。水液不能排出,是因為肺氣鬱結,不能宣洩於外,也不能向下排出而成為小便,所以直接流注腸間而大便稀溏,所謂「不得橫,遍轉為豎窮」,正符合盧氏的說法。如果不從此處探究病情,再用寒涼滑利之品,想從下焦驅除水濕,不考慮其利弊,這也是錯誤的。

患者脈象左關弦急,都是肝火作祟,仿效喻氏的「清燥救肺」法治療。

患者心中嘈雜如飢餓,這是肝火上炎所致。

患者脈象三五次摸診都不規律,脈搏短而微弱,按之不滿,這是真陽衰微,氣機不能下沉,虛里震動,應該溫補中焦並佐以鎮攝。

患者肝邪偶爾受到刺激就會發作,遇寒遇鬱,或飲食無時,更容易發作,表現於兩脅肝區。口吐甜水,是脾胃受阻,木克土,應用健脾和胃的療法。

患者先天稟賦不足,所以單純補益效果不佳,應該參考南翁的益胃運脾之法,同時調理先天後天,這樣才周全。應沿用其方劑,略作增減,以達到最佳效果。

服用山藥漿和丸藥。

患者筋脈拘攣,治療應該滋養營氣。

丸藥處方。

患者眼睛乾澀或濕潤,眼睛開闔的功能,是少陰經的樞紐。開闔不利,是因為陰液虧損。

患者面目浮腫,不延及下肢,瘧疾未除,應該運脾胃之陽,同時益補命門真火,以祛除寒濕,這樣不必專治瘧疾,瘧疾自然會停止。

太陽經氣化失常,也是因為先天之氣不足,單純使用利水滲濕的方法沒有效果。

患者食物容易哽噎,哽噎則容易嘔吐。以前張雞峰稱之為神思間病,應該以怡情養性為主。

患者食噎伴有痰。

枇杷葉不拘多少,擦去絨毛,煎成膏狀,加入蜂蜜和梨汁一起收膏。

患者右脈細而數,細屬木氣虛弱,數則肝火旺盛。鼻衄氣逆而噴嚏頻繁,這是明顯的徵象。

在六味地黃丸基礎上加靈磁石、犀角、血竭、川柏、牡蠣、人中白,用藕汁拌和,曬乾,再與阿膠、龜膠製成丸藥。

患者飲食少思,大便溏泄,夜臥不安,口乾甚重,腎陰虧損,脾陽又虛,治療方法極為不易。

服用熟地二錢,泡湯煎藥。

瘧疾已經停止,但傍晚仍然惡寒,這是邪氣尚未完全清除,應該調和營衛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