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醫案合刻》~ 卷一 (8)
卷一 (8)
1. 禹餘糧丸
人參,熟川附子,大茴香,生淡乾薑,茯苓,川楝子,川椒
和入童便杯許。
脈弦數,腹膨便泄,目自淚出,經來身體掣痛,今秋冬兩月不至。據說兩年患病,醫藥不效,緣情懷抑鬱,熱自內起,厥陰風木化火,陽明侵削,日迫氣血內蒸,血海無貯,漸漸延及乾血勞症。凡調經諸法,須論在氣在血,今久鬱熱勝,經阻有年,正氣已虧,補藥固宜,而氣血偏滯,非徒補可以治病。議厥陰陽明同治,酸苦泄熱為先,和補胃氣為佐。
吳茱萸,川連,胡連,川楝子,烏梅,人參,白芍,延胡索,雲苓,香附,南棗
益母草膏同烏梅肉搗丸。
痰飲乃濁陰所化,阻遏陽氣,不入於陰,陰蹺空,夜不熟寐,《靈樞經》用半夏秫米湯,謂通陽交陰,飲邪不聚,天王補心丹一派寒涼陰藥,與濁陰樹幟。中年必以護陽為要,即《金匱》所云必以溫藥和之也。
半夏,秫術,茯苓
少年面色青黃,脈小無神,自幼頻有嘔吐之症,明是飲食寒暄不調,以致中氣不足,咳嗽非外感,不宜疏泄,小建中湯主之。
白話文:
禹餘糧丸
病人症狀:脈象弦數(脈搏有力而數次跳動),腹部膨脹,大便稀溏,眼睛自動流淚,月經來潮時身體疼痛,秋冬兩個月沒來月經。據說患病兩年,治療無效。原因是情志抑鬱,內生虛火,厥陰風木化火,陽明經受損,導致氣血內熱,血海不足,逐漸發展成血虛勞症。一般調經的方法,都要考慮氣血的狀況,但這位病人長期鬱結生熱,經絡阻塞多年,正氣已虛,雖然需要補益,但氣血運行不暢,單純補益治不好病。因此需要同時治療厥陰和陽明經,先用酸苦之味瀉熱,再輔以溫補胃氣。
藥方一:吳茱萸、川連、胡連、川楝子、烏梅、人參、白芍、延胡索、茯苓、香附、南棗,以及益母草膏和烏梅肉,搗成藥丸。
病人症狀:痰飲是濁陰之氣化生,阻礙陽氣,陽氣不能下注於陰,導致陰經空虛,晚上睡不好覺。《靈樞經》中用半夏秫米湯,是為了通暢陽氣,使陰陽交合,邪氣不聚。而天王補心丹等寒涼藥物,則助長了濁陰之氣。中年人一定要注重護陽,如同《金匱要略》中所說,要用溫藥調和。
藥方二:半夏、秫米、茯苓。
病人症狀:少年,面色青黃,脈象細小無力,從小就經常嘔吐,說明飲食寒熱不調,導致中氣不足。咳嗽不是外感引起的,不宜使用疏泄之法,宜用小建中湯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