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溪治法心要》~ 卷八(小兒科) (3)
卷八(小兒科) (3)
1. 疳病(第三)
治疳病腹大:胡黃連(一錢,去果子積),阿魏(一錢半,醋浸,去肉積),神麯(二錢,去食積),炒黃連(二錢,去熱積),麝香(四粒),上為末,豬膽丸,如麻子大,每服二十丸,白朮湯下。香蟾丸,治疳,消蟲積、食積、肉積。
腹脹:三稜(炮),蓬朮(炮),青皮,陳皮,神麯(炒),麥櫱(炒),龍膽草,檳榔(各五錢),胡黃連,川楝子,使君子,黃連(各四錢),白朮(一兩),木香(二錢),乾蟾(五個),上為末,將蟾醋煮燜搗,再入醋,糊為丸,粟米大,每服二十丸,米飲下。
肥兒丸,治小兒諸疳積病:蘆薈(另研三錢),胡黃連(三錢),神麯(炒四錢),黃連(炒),白朮,山楂(炒各五錢),蕪荑(炒二錢半),上為末,豬膽丸,粟米大,每服十五粒。蘆薈丸,治五疳羸瘦,蟲咬肚疼。
腹脹:蘆薈,胡黃連,木香(各二錢半),檳榔(二枚),青黛(二錢),蕪荑(一錢),麝香(一字),使君子(二十枚),乾蟾(一個酒炙),青皮(去穰切,二錢半,用巴豆仁十個同炒焦,去豆不用),上豬膽丸,黍米大,米飲下十五粒。治疳黃食積:白朮,黃連,苦山楂,等分為末,曲糊丸,白湯下十五粒。
疳口,用五疳保童丸五帖,加蕪荑(二錢),使君子,苦楝根(各三錢),同為末,粥糊丸,麻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飲下。又方,端午日取蝦蟆眉脂,以硃砂、麝香末和丸,麻子大,空心乳下一丸。疳瀉,用赤石脂末,米飲調,服半錢。腦疳眉癢,毛髮作穗,面黃瘦,用鯽魚膽滴鼻中,三五日效。
走馬疳,蠶蛻紙燒存性,入麝香少許為末,蜜和敷。加枯礬少許尤妙。牙疳:龍骨(三錢),輕粉(五分),銅綠(五分),麝香(一字),枯礬(二錢),上研細,敷之。牙疳,口內並牙齦爛:輕粉(一錢),枯礬(二錢),柏末(三錢,先以帛蘸水洗拭患處,令淨用藥,干糝)上。
一富家子年十四歲,面黃善啖,易飢,非肉不食,泄瀉一月,脈之兩手皆大,惟其不甚疲倦,以為濕熱當疲睏而食少,今反形瘦而多食,且不渴,此必病蟲作痢也,視大便果蛔蟲所為,予教去蟲之藥,勿用去積之藥當愈。次年春夏之交,瀉腹不痛,口乾,此去年治蟲不治疳故也,遂以去疳熱之劑,濃煎白朮湯之三日而瀉止半。
復見其人甚瘦,教以白朮為君,芍藥為臣,川芎、陳皮、黃連、胡黃連,入少蘆薈為丸,煎白朮湯下之,禁食肉與甜物,三年當自愈。
白話文:
治療疳病引起的腹部腫大:
使用胡黃連(去除果子積食)、阿魏(用醋浸泡,去除肉積)、神麯(去除食積)、炒黃連(去除熱積),再加入麝香,將這些藥材磨成粉末,用豬膽汁製成藥丸,像麻子一樣大小。每次服用二十丸,用白朮湯送服。另外有一種香蟾丸,也可以治療疳病,消除蟲積、食積和肉積。
治療腹脹:
使用炮製過的三稜、炮製過的蓬朮、青皮、陳皮、炒神麯、炒麥芽、龍膽草、檳榔,還有胡黃連、川楝子、使君子、黃連、白朮、木香以及乾蟾。將這些藥材磨成粉末,將蟾蜍用醋煮過搗爛,再加入醋調成糊狀,製成小米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二十丸,用米湯送服。
肥兒丸,治療小兒各種疳積病:
使用另外研磨的蘆薈、胡黃連、炒神麯、炒黃連、白朮、炒山楂、炒蕪荑。將這些藥材磨成粉末,用豬膽汁製成藥丸,像小米一樣大小。每次服用十五粒。另外一種蘆薈丸,可以治療五疳引起的消瘦,以及蟲咬引起的肚子疼痛。
治療腹脹:
使用蘆薈、胡黃連、木香、檳榔、青黛、蕪荑、麝香、使君子、酒炙過的乾蟾、青皮。將青皮去除內部,切開後和巴豆仁一起炒焦,去除巴豆仁不用。將這些藥材用豬膽汁製成藥丸,像黍米一樣大小。每次服用十五粒,用米湯送服。
治療因疳病引起的黃疸和食積:
使用白朮、黃連、苦山楂,將它們磨成粉末,用麵糊製成藥丸。每次服用十五粒,用白開水送服。
治療疳病引起的口瘡:
使用五疳保童丸五帖,另外加入蕪荑、使君子和苦楝根,一起磨成粉末,用粥糊製成麻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三十丸,用米湯送服。另外一個方子,在端午節取蝦蟆的眉毛上的脂肪,加入硃砂和麝香末,製成麻子大小的藥丸。每天早上空腹時,用母乳送服一丸。
治療疳病引起的腹瀉:
用赤石脂粉末,用米湯調服,每次服用半錢。
治療腦疳引起的眉毛發癢,頭髮像穗子一樣,面黃肌瘦:
用鯽魚膽汁滴入鼻中,三到五天就會見效。
治療走馬疳:
將蠶蛻紙燒成灰燼,加入少量麝香,磨成粉末,用蜂蜜調和後塗敷。加入少量枯礬效果更佳。
治療牙疳:
使用龍骨、輕粉、銅綠、麝香、枯礬,將它們研磨成細粉,塗敷在患處。 治療牙疳,以及口內和牙齦潰爛:
使用輕粉、枯礬、柏末。先用布蘸水擦拭患處,使其乾淨,再用藥粉塗敷。
一個富家子弟,十四歲,面黃且食量大,容易餓,不吃肉就不行。腹瀉一個月,兩手脈象都很大,只是沒有疲倦的感覺。
醫生認為濕熱會導致疲倦和食慾不振,現在反而形體消瘦而且食量大,也不口渴,這一定是體內有蟲導致腹瀉。查看大便後,果然是蛔蟲引起的。醫生就給他服用驅蟲藥,沒有用消積的藥就痊癒了。第二年春夏交際時,又出現腹瀉,但不肚子痛,口乾。這是因為去年治療只驅蟲沒治疳的緣故。於是使用清熱去疳的藥,濃煎白朮湯,服用了三天腹瀉就停止了一半。
後來看到他仍然很瘦,就教他以白朮為主藥,芍藥為輔藥,再加入川芎、陳皮、黃連、胡黃連,少量加入蘆薈,製成藥丸,用煎好的白朮湯送服。並且禁止他吃肉和甜食,三年後自然會痊癒。
2. 痘疹(第四)
分氣虛、血虛,補之。氣虛,用參、朮、苓、甘加解毒藥;血虛,四物加解毒藥,酒炒黃連是解毒藥,但見紅點便忌,升麻葛根湯發得表虛也。吐瀉少食為裡實,裡實而補,則結癰陷伏靨灰白為表虛,或用燒人中黃子和方,黑陷甚者燒人屎,紅活錠凸為表實,表實復用表藥,則潰爛不結痂,吐瀉、陷伏二者俱見,為表裡俱虛。
痘瘡初出或未出時,見人有患者宜預此藥,多者可少,重者可輕,其方用絲瓜近蒂者三寸,連瓜子皮都燒灰存性,為末,沙糖拌干吃,入硃砂未亦可。解痘瘡毒方,絲瓜、升麻、酒芍藥、生甘草、棠梂、黑豆、犀角、赤小豆。又方,解痘瘡已出未出皆可用,硃砂為末,蜜水調服,多可減少,少者可無。
小兒豆瘡泄瀉發渴,切不可與蜜水、西瓜、紅柿生冷之物,可進木香散,陳文中小兒方內求之。瘡疹未發出證的,以胭脂塗眼眶不生痘瘡。痘瘡膿潰沾衣者,可用臘月黃牛糞燒灰挹睡,免生痘瘡癰。頭面豆痂剝去膿血出,以真酥油潤之,免成癬。痘斑瘡,心躁,眠不安,升麻汁綿蘸洗拭。
痘瘡氣虛而發不出者,黃耆、人參、酒芍藥、當歸、川芎、酒紅花,如豆許,木香、紫草。氣實痰鬱而不發者,蒼朮、白芷、防風、升麻、黃芩、赤芍藥、連翹、當歸鬚。血熱而發得勢甚者,下焦成瘡,無皮口渴,天花粉、黃芩、芍藥、葛根、甘草、石膏、滑石。血氣俱弱而黑陷者,酒芍藥、人參、黃耆、白芷、木香、桂皮、川芎、當歸。
血為濕,頭靨而灰白者,紅花、蘇木、白朮、蒼朮、芍藥、當歸、川芎,加酒少許。發後為外惡氣所傷而倒靨,人參、芍藥、連翹、黃耆梢、甘草梢、白芷、酒當歸、川芍、木香少許。凡痘瘡,須分人之清濁,就形氣上取勇怯。黑陷二種氣虛而不能盡出者,用酒炒黃耆、人參、酒紫草。
顏色正,如上法欲成就卻淡;色不正者,用芎,歸,芍藥、紅花酒之類,欲成就卻紫色屬熱,用升、葛、芩、連、桂、翹之類。甚者,犀角屑大解痘毒。爐灰白色,靜者、怯者作寒看;齊者、勇者、躁者、焮發者作熱看。全白色將靨時如豆殼,蓋因初起時飲水過多,其靨不齊,俗呼為倒靨,不妨,但服實表之劑。消息他大小便,如大便秘,則通大便;如小便閉,則通小便。
有初起煩躁譫語,狂渴引飲,若飲水,則後來靨不齊,急以涼藥解其標,如益元散之類亦可用。癢塌者,於形色脈上分虛實。實,則脈有力氣壯;虛,則脈無力氣怯。虛癢,以實表之劑加涼血藥;實癢或大便秘者,以大黃寒涼藥少與之,下其結糞。氣怯輕者,用淡蜜水調滑石末,以羽潤瘡上。
疏則無毒,密則有毒,用涼藥解之,雖十數帖亦不妨,後無害眼之患。乾者,便用退火,濕者,便用瀉濕。退火,用輕劑,荊芥、升麻、甘、葛之類;瀉濕乃肌表間濕,用風藥,白芷、防風之類。痘瘡傷眼,必用山梔、決明、赤芍藥、當歸鬚、黃芩、黃連、防風、連翹、升麻、桔梗,為末,作小劑調服。如無光,過百日後氣血復,當自明。
白話文:
痘疹(第四)
痘疹的治療要區分氣虛和血虛兩種情況,並予以補益。氣虛者,可用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等藥物,再加入解毒藥;血虛者,則用四物湯(當歸、川芎、白芍、熟地)再加入解毒藥,酒炒黃連就是一種解毒藥,但若痘疹已出現紅點,則需忌用。升麻葛根湯可用於治療表虛發熱的痘疹。
吐瀉、食慾不振屬於裡實,裡實的情況下補益,反而會導致癰腫陷伏,痘疹顏色灰白,這是表虛的表現。此時可以考慮使用燒人中黃子方或其他相關方劑;痘疹顏色黑陷嚴重者,則可用燒人糞便製成的藥物。痘疹紅腫凸起則屬表實,表實的情況下再用表藥,則會導致潰爛而不結痂。若同時出現吐瀉和陷伏的情況,則屬表裡俱虛。
痘疹初起或未發時,若見到患者,宜預先服用預防藥物,劑量可根據病情輕重調整。藥方為:取絲瓜近蒂三寸,連同瓜子皮一起燒成灰,研末,拌入砂糖服用,也可加入硃砂。其他解毒方劑包括:絲瓜、升麻、酒制芍藥、生甘草、棠梨、黑豆、犀角、赤小豆。另一個方劑,痘疹已出或未出皆可用:硃砂研末,用蜂蜜水調服,可減少或避免痘疹發生。
小兒患痘疹伴隨腹瀉、口渴,絕對不可服用蜂蜜水、西瓜、柿子等生冷食物,可用木香散(方劑需參考陳文中相關小兒方劑)。痘疹未發時,可用胭脂塗抹眼眶以預防痘疹長在眼睛周圍。痘疹膿液沾到衣物,可用臘月黃牛糞燒成灰塗抹,以防感染。頭面部的痘痂脫落後,如有膿血滲出,可用酥油潤澤,以免形成癬。痘疹伴隨心煩意亂、睡眠不安,可用升麻汁浸濕棉花擦拭。
痘疹因氣虛而發不出者,可用黃耆、人參、酒制芍藥、當歸、川芎、酒制紅花、木香、紫草。氣實痰鬱而不發者,可用蒼朮、白芷、防風、升麻、黃芩、赤芍藥、連翹、當歸鬚。血熱而痘疹發得厲害,下焦長瘡,無汗口渴者,可用天花粉、黃芩、芍藥、葛根、甘草、石膏、滑石。血氣俱弱,痘疹顏色黑陷者,可用酒制芍藥、人參、黃耆、白芷、木香、桂皮、川芎、當歸。
痘疹因血濕而頭面顏色灰白者,可用紅花、蘇木、白朮、蒼朮、芍藥、當歸、川芎,並加少許酒。痘疹發出後因外邪侵襲而顏色倒轉者,可用人參、芍藥、連翹、黃耆梢、甘草梢、白芷、酒制當歸、川制芍藥、少許木香。治療痘疹,必須區分體質的虛實,從氣血方面判斷病情輕重。痘疹顏色黑陷,是氣虛不能完全發出的表現,可用酒炒黃耆、人參、酒制紫草。
痘疹顏色正常,則可按上述方法治療,但效果可能較淡;若顏色不正,則需根據顏色判斷寒熱,再選擇相應的藥物。顏色偏紫屬熱,可用升麻、葛根、黃芩、連翹、桂皮等藥物;顏色偏寒,則需溫補。嚴重者,可用犀角屑解毒。痘疹顏色灰白,若患者體質平和,則判斷為寒;若患者體質強壯,則判斷為熱。痘疹完全呈灰白色,如豆殼狀,可能是初期飲水過多導致,俗稱倒靨,但並無大礙,可服用表裡兼顧的藥物。需觀察大小便,若便秘則通便,若小便不利則利尿。
痘疹初期煩躁、譫語、口渴,若大量飲水,則痘疹顏色會不均勻,需用涼藥解表,如益元散等。痘疹發癢,需根據脈象判斷虛實。脈有力氣壯屬實,脈無力氣怯屬虛。虛證發癢,用實表藥物加涼血藥;實證發癢或便秘,用少量大黃寒涼藥通便。氣虛較輕者,可用淡蜂蜜水調和滑石末,輕輕塗抹在痘疹上。
痘疹疏散則無毒,密集則有毒,可用涼藥治療,即使服用十幾帖藥物亦無妨,不會損害眼睛。痘疹乾燥者用退火藥物,潮濕者用瀉濕藥物。退火藥物劑量宜輕,可用荊芥、升麻、甘草、葛根等;瀉濕藥物,針對肌表間的濕氣,可用白芷、防風等。痘疹傷眼,可用山梔子、決明子、赤芍藥、當歸鬚、黃芩、黃連、防風、連翹、升麻、桔梗研末,少量服用。若視力受損,待百日之後,氣血恢復,視力當可自行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