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溪治法心要》~ 卷八(小兒科) (4)
卷八(小兒科) (4)
1. 痘疹(第四)
痘癰多是表實、血熱所成,分上下治,一日不可緩也。成膿,必用出涼藥為主,赤芍藥、甘草節、連翹、桔梗,上引用升麻、葛根,下引用檳榔、牛膝,助以貝母、忍冬草、白芷、栝蔞之類。大便燥用大黃;發熱用黃芩、黃柏。痘瘡黑屬血熱,涼血為主;白屬氣虛,補氣為主。
中黑陷而外白,起得遲,則相兼而治。初起時,自汗不妨,蓋濕熱熏蒸而起故也。痘分氣、血、虛、實,以日子守之,多帶氣血不足處。虛則黃耆,生血活血之劑助之,略佐以風藥;實則白芍藥、黃芩為君,白芷、連翹佐之。若屬寒者,陳氏方亦可用。已發未發並與參蘇飲為當。
調解之法,大率活血調氣,安表和中,輕清消毒,溫涼之劑二者得兼而已,溫如當歸、黃耆、木香輩;涼如前胡、甘葛、升麻輩。佐之以川芎、芍藥、枳殼、桔梗、木通、紫草、甘草之屬。初起時自汗不妨,蓋濕熱熏蒸而然。痘癰敷藥:貝母,南星,殭蠶,天花粉,白芷,草烏,大黃,豬牙皂角等分,寒水石倍用,上為末,醋調敷。
一男子,年二十餘患痘瘡,靨謝後,忽口噤不開,四肢強直,不能舒屈,時繞臍痛,痛一陣則冷汗出如雨,痛定則汗止,時止時作,其脈弦緊而急,如直絃狀,詢知此子極勞苦,意其因勞倦傷血,且山居多風寒乘虛而感,之後,因痘出其血又虛,當用溫藥養血,辛涼散風,遂以當歸身、白芍藥為君,以川芎、青皮、鉤藤為臣,白朮、陳皮為佐,甘草、桂皮、南木香、黃芩為使,加以紅花少許,煎服而愈。予從子,六七歲時出痘,身熱,微渴,自利,醫用木香散加丁香十粒。
予觀其出遲,固因自利而氣弱,然其所下皆臭滯,蓋因熱蒸而下,恐未必寒,急止之,已投一帖矣,與黃連解毒湯加白朮,近十帖以解之,利止,痘亦出。其肌常微熱,手足生腫,又與涼補,一月安。
一人年十七,出痘發熱而昏倦甚,脈大而似數,與參、朮、耆、歸、陳皮,大料濃湯飲之,二十帖痘出,又與二十帖,則膿胞成,身無全膚,或用陳氏本方與之,予曰但虛無寒,又與前方,至六十帖而安。
白話文:
痘疹(第四)
痘瘡大多是表證實證、血熱引起的,治療要分上焦和下焦,一天都不能耽誤。痘瘡化膿,必須要用清熱解毒的藥物為主,像赤芍藥、炙甘草、連翹、桔梗等,上焦可以用升麻、葛根,下焦可以用檳榔、牛膝,再輔以貝母、忍冬藤、白芷、栝樓等。大便乾燥就用大黃;發熱就用黃芩、黃柏。痘瘡發黑是血熱,治療以涼血為主;發白是氣虛,治療以補氣為主。
痘瘡顏色中黑而邊緣發白,而且發病較晚,就要同時治療氣虛和血熱。初期自汗沒關係,這是濕熱熏蒸導致的。痘瘡分氣虛、血虛、虛證、實證,要根據發病天數來判斷,大多伴隨氣血不足。氣虛就用黃耆,配合活血化瘀的藥物,稍微加一些祛風的藥物;實證就用白芍藥、黃芩為主藥,白芷、連翹為輔藥。如果是寒證,也可以用陳氏方劑。痘瘡已發和未發都可以用參蘇飲。
治療痘瘡的大原則是活血化瘀、調和氣血、安撫肌表、和胃健脾,輕清解毒,溫涼並濟,溫性的藥物像當歸、黃耆、木香等;涼性的藥物像前胡、葛根、升麻等。再輔以川芎、芍藥、枳殼、桔梗、木通、紫草、甘草等。初期自汗沒關係,這是濕熱熏蒸導致的。痘瘡外敷藥:貝母、南星、殭蠶、天花粉、白芷、草烏、大黃、豬牙皂角等量,寒水石加倍,研成粉末,用醋調和敷患處。
有一個二十多歲的男子患了痘瘡,痘痂脫落後,突然口不能開,四肢僵硬,不能伸屈,時常繞臍疼痛,一陣疼痛就出冷汗如雨,疼痛停止冷汗就止,時而疼痛時而停止,脈象弦緊而急,像繃緊的弦一樣。詢問得知這個年輕人平時勞累過度,推測是因勞累傷血,而且山區多風寒,乘虛而入,之後痘瘡又耗傷了血液,所以應該用溫補的藥物養血,再用辛涼的藥物散風,於是用當歸、白芍藥為主藥,川芎、青皮、鉤藤為輔藥,白朮、陳皮為佐藥,甘草、桂皮、南木香、黃芩為使藥,再加少許紅花,煎服後痊癒。
我的兒子六七歲時出痘,發熱,略微口渴,大便稀溏,醫生用木香散加丁香十粒。我觀察他出痘較晚,是因為大便稀溏導致氣虛,但他排泄的都是臭穢之物,這是熱邪蒸騰所致,恐怕未必是寒證,要趕緊止瀉,已經用了一帖藥,用黃連解毒湯加白朮,大約用了十帖藥就止瀉了,痘瘡也出來了。他皮膚經常微熱,手腳腫脹,我又用涼補的方法治療,一個月後痊癒。
一個十七歲的人,出痘後發熱,昏倦嚴重,脈象洪大而數,我用人參、白朮、黃耆、當歸、陳皮、大料煎成濃湯給他喝,用了二十帖藥痘瘡就出來了,我又用二十帖藥,膿皰就形成了,全身皮膚幾乎沒有完好之處,有人建議用陳氏方劑,我說他只是氣虛沒有寒證,我又用之前的方劑,直到用了六十帖藥才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