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震亨述

《丹溪治法心要》~ 卷七 婦人科 (3)

回本書目錄

卷七 婦人科 (3)

1. 胎孕(第二)

一婦人,但有孕至三個月左右必墮,其脈左手大而無力,重則澀,知其血少也。以其妙年,只補中氣,使血自榮,時初夏,教以濃煎白朮湯下黃芩末一錢,與數十帖得保全而生。因思之墮於內熱而虛者,於理為多,日熱日虛,當分輕重,蓋孕至三月,上屬相火,所以易墮,不然何以黃芩、熟艾、阿膠等為安胎藥邪?婦人經候三月驗胎,法川芎生末,空心濃湯調,下一匙,腹中微動是有胎。

產前當清熱養血,產婦胎前八九個月,因火動胎逆上作喘者,急可用條芩、香附之類為末,調下。將條芩更於水中,取沉重者用。固胎:地黃(半錢),當歸身尾,人參,白芍藥,陳皮(以上各一錢),白朮(一錢半),黃芩,川芎(各半錢),黃連,炒柏(各少許),甘草(三分),桑上羊兒藤(七葉圓者,即金銀藤),糯米(十四粒),上㕮咀煎服。血虛不安者,用阿膠,痛者用縮砂。

束胎丸,第八九個月服之:黃芩(夏一兩,春秋七兩,冬半兩,酒炒),陳皮(一兩),白朮(二兩忌火),茯苓(七錢半,忌火),上為末,粥丸。束胎飲:大腹皮(三錢),人參(半錢),陳皮(半錢),白朮(一兩),白芍藥(一錢),紫蘇莖葉(一錢),炙甘草(三分),當歸身尾(一錢),或加枳殼、縮砂,上作一帖,入青蔥五葉,黃楊樹葉梢七個,煎,食前服,於第八九個月服十數帖,甚得力。或夏加黃連,冬不必加,春加川芎,或有別證以意消息之。

第九個月服:黃芩(一兩宜涼怯弱人不藥減半用),枳殼(炒七錢半),白朮(一兩),滑石(七錢半)臨月十日前,小便少時,加此一味,上為末,粥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熱湯下,不可多服。恐損元氣,中加炙甘草二分煎,食前服,亦名束胎飲。達生散,九個月服起,亦不妨服三五十帖,腹不痛而易產:黃芩、人參、白朮、滑石、枳殼、黃楊頭、香附米、陳皮、甘草、大腹皮、紫蘇、白芍藥。

春加川芎,氣虛倍參、術,氣實倍香附、陳皮,血虛倍當歸、地黃,形實倍紫蘇,性急倍黃連,熱多倍黃芩,濕痰倍滑石加半夏,食積倍加山楂,食後易飢倍黃楊頭,有熱加芩,夏亦加之,有痰加半夏,腹痛加木香、官桂,監以黃芩,冬月不用芩。安胎丸,白朮、黃芩、炒曲、用粥丸。

黃芩安胎,乃上、中二焦藥,能降火下行也;縮砂安胎治痛行氣故也。產前安胎,白朮、黃芩、妙藥也。茺蔚子活血行氣,有補陰之妙,故名曰益母草,胎前無滯,產後無虛,以其行氣中有補也。妊娠四五月,忽腹絞痛,大棗十四個燒焦為末,童便調下。胎動不安,或但腰痛,或胎轉搶心,或下血不止,艾葉,雞子大,酒四升,煮二升,分二服,大妙。

白話文:

胎孕(第二)

一位婦女,懷孕到三個月左右胎兒就會流產,她的脈象左手大而無力,按壓時感覺澀滯,知道她是血虛。考慮到她的年輕,只要補益中氣,就能使血液自然充盈。正值初夏,便指導她用濃煎白朮湯送服黃芩末一錢,服用幾十帖後,成功保胎並順利生產。由此想到,胎兒流產多因內熱導致虛弱,暑熱日久則虛弱加重,應區分輕重緩急。懷孕到三個月,上焦屬相火,所以容易流產,否則黃芩、熟艾、阿膠等為何能作為安胎藥呢?婦女懷孕三月驗胎,方法是用川芎研成細末,空腹用濃湯調服一匙,腹部微動即表示有胎。

生產前應清熱養血。孕婦懷孕八九個月,因肝火旺盛導致胎兒逆上,出現喘息者,可立即用黃芩、香附等藥物研成細末服用。使用黃芩時,應將其放入水中,選用沉於水底的藥材。固胎方:生地黃(半錢),當歸身尾、人參、白芍藥、陳皮(以上各一錢),白朮(一錢半),黃芩、川芎(各半錢),黃連、炒柏(各少許),甘草(三分),桑上羊兒藤(七葉圓者,即金銀藤),糯米(十四粒),將藥材研碎後煎服。若血虛不安,用阿膠;若疼痛,用縮砂仁。

束胎丸,在懷孕八九個月服用:黃芩(夏季一兩,春秋七兩,冬季半兩,酒炒),陳皮(一兩),白朮(二兩,忌用火炒),茯苓(七錢半,忌用火炒),將藥材研成細末,做成米粥大小的丸藥。束胎飲:厚樸(三錢),人參(半錢),陳皮(半錢),白朮(一兩),白芍藥(一錢),紫蘇莖葉(一錢),炙甘草(三分),當歸身尾(一錢),可酌情添加枳殼、縮砂仁,以上藥材為一劑,加入蔥葉五片,黃楊樹葉梢七個,煎服,飯前服用,在懷孕八九個月服用十幾帖,效果很好。夏季可加黃連,冬季可不加,春季可加川芎,其他症狀可根據情況調整用藥。

懷孕第九個月服用:黃芩(一兩,體質虛弱者減半),枳殼(炒七錢半),白朮(一兩),滑石(七錢半)。臨產前十天,小便減少者,可加此一味。將藥材研成細末,做成米粥大小的丸藥,每服三十丸,空腹用熱湯送服,不可多服,以免損傷元氣。可加入炙甘草二分煎服,飯前服用,也稱束胎飲。達生散,從懷孕第九個月開始服用,也可服用三五十帖,能使腹部不痛且易於生產:黃芩、人參、白朮、滑石、枳殼、黃楊葉、香附米、陳皮、甘草、厚樸、紫蘇、白芍藥。

春季加川芎;氣虛者加倍人參、白朮;氣實者加倍香附、陳皮;血虛者加倍當歸、生地黃;體質實者加倍紫蘇;性情急躁者加倍黃連;內熱較多者加倍黃芩;濕痰較多者加倍滑石並加半夏;食積者加山楂;飯後易飢者加倍黃楊葉;有熱者加黃芩,夏季也加;有痰者加半夏;腹痛者加木香、官桂,並以黃芩為主藥;冬季不用黃芩。安胎丸:白朮、黃芩、炒麥芽,做成米粥大小的丸藥。

黃芩安胎,是上焦、中焦的藥物,能清熱瀉火,下行氣機;縮砂仁安胎,能止痛行氣。產前安胎,白朮、黃芩是良藥。益母草活血行氣,有補益陰血的功效,故名益母草,孕期無瘀滯,產後無虛弱,因為它在行氣的同時有補益作用。妊娠四五個月,突然腹痛絞痛,可用十四個大棗燒焦研成細末,用童便送服。胎動不安,或僅腰痛,或胎兒轉動衝擊心臟,或出血不止,可用艾葉一個雞蛋大小,加酒四升,煮至二升,分二次服用,效果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