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溪治法心要》~ 卷五 (4)
卷五 (4)
1. 痔漏(第六十五)
專以涼血為主。漏瘡先服大劑補藥,以生氣血,參、耆、歸、朮、芎為主,外以附子末,津和作餅,如錢厚,安患處灸之,只令微熱,不可令痛,干則易之,再以乾者研末如前,作餅炙之。困倦且止,次日再炙,直至肉平為效,仍用前補氣血藥煎膏藥貼,或用附子片灸亦可。
肢體上癰疽瘡癤,久不收口者,亦宜用此法。痔瘡大法,用條芩涼大腸,人參、黃連、生地、槐角、涼血生血,芎歸和血,枳殼寬腸,升麻升舉,外用五倍、朴硝、桑寄生、蓮篷,煎湯熏洗。腫者,用木鱉子、五倍子為末敷。一方:黃連二兩煎膏,更加等分芒硝,冰片一錢加入,痔瘡敷上即消。
原有痔漏,就肛門又生一塊,皮厚腫作膿,就在痔孔出,作食積注下治之,黃連、阿魏、神麯、山楂、桃仁、連翹、槐角、犀角作丸服之。痔頭向上,是大腸熱甚,收縮而上,四物湯解毒,加枳殼、白朮、槐角、秦艽洗,用荊芥、朴硝、桑寄生,定痛、去風、解毒、涼大腸熱。如腫加五倍子、木鱉子。
痔漏,涼大腸血,寬大腸,枳殼去穰入巴豆,鐵線纏煮透,去巴豆入藥,用丸子搗爛,用煎藥曬乾用。一方漏瘡:川芎(五錢),細辛,白芷(以上各二錢半),上為末,每日作湯服之。病在下則食前服,病在上則食後服。看瘡大小,取隔年黃麻根,刮去皮,捻成繩子入孔中,至不可入則止,日淺瘡外膏藥貼之。
一人肛門生痔後不收口,有針竅三孔,勞力有膿,黃條芩、連翹、秦艽,上末之,曲丸。治痔方:雄、膽、片腦和勻貼之。治翻花痔,用荊芥、防風、朴硝,煎湯洗之,次用木鱉子、鬱金,研末入龍腦些少,水調敷。又方:用大蒜一片,以頭垢捻成餅子,先安頭垢餅於痔頭上,外安蒜片,艾灸之。
取朽骨久疽,及痔漏中有孔者,取烏骨雞脛骨,以上等砒霜實之,鹽泥固濟,火煅通紅,取出,地上出火毒去泥,以骨研細為末飯丸,如粟大,以紙捻送入竅內,更以膏藥貼之。
白話文:
治療痔漏的重點在於清涼血液。如果痔漏剛開始發作,應該先服用大量補藥,以增強氣血,例如以人參、黃耆、當歸、白朮、川芎等為主。外用方面,將附子末用唾液調和成餅狀,像錢幣一樣厚,敷在患處進行艾灸,只需感覺微微發熱即可,不要過度灼痛。藥餅乾燥後就更換,再將乾燥的藥餅研成粉末,像之前一樣製作藥餅進行艾灸。感到疲倦就停止,第二天再繼續艾灸,直到肉芽組織平復為止。之後,仍使用之前的補氣血藥材煎煮成膏藥貼敷,或者用附子片進行艾灸也可以。
如果肢體上的癰疽、瘡癤等病症,長期不癒合,也可以使用這種方法。
治療痔瘡的主要方法,是使用黃芩來清涼大腸,搭配人參、黃連、生地、槐角等來清涼血液並促進血液生成,再用川芎、當歸來調和血液,枳殼來寬暢腸道,升麻來提升氣機。外用方面,可以用五倍子、朴硝、桑寄生、蓮蓬等煎湯熏洗。如果出現腫脹,則用木鱉子、五倍子研成粉末敷在患處。
另一個方子是用黃連二兩煎煮成膏,加入等量的芒硝和一錢冰片,敷在痔瘡上可以消腫。
如果原本就有痔漏,在肛門附近又長出一塊,皮膚變厚且腫脹化膿,並從痔孔流出膿液,就應當按照食積停滯來治療。可以服用由黃連、阿魏、神麴、山楂、桃仁、連翹、槐角、犀角等藥材製成的藥丸。
如果痔核向上突出,代表大腸熱邪嚴重,導致收縮向上,可以用四物湯解毒,加入枳殼、白朮、槐角、秦艽來清洗患處。再用荊芥、朴硝、桑寄生等藥材,來止痛、祛風、解毒,並清涼大腸熱邪。如果腫脹嚴重,可以加入五倍子、木鱉子。
治療痔漏,要清涼大腸的血液,並使大腸寬暢。可以使用枳殼去穰,塞入巴豆,用鐵線纏住煮透,然後去除巴豆,將枳殼放入藥中。將藥丸搗爛,再將煎好的藥曬乾後使用。
另一個治療漏瘡的方子:使用川芎(五錢)、細辛、白芷(各二錢半),將這些藥材研成粉末,每天煎煮成湯服用。如果病情在下部,則飯前服用;如果病情在上部,則飯後服用。根據瘡的大小,取隔年的黃麻根,刮去外皮,搓成繩狀,插入瘡孔中,直到插不進去為止。對於表淺的瘡,用膏藥貼敷。
曾經有人肛門長痔瘡後,傷口一直無法癒合,出現三個針孔大小的孔洞,勞累後就會流膿。可以使用黃芩、連翹、秦艽等藥材研成粉末,做成藥丸服用。
治療痔瘡的方子:將雄黃、膽礬、冰片混合均勻後敷在患處。
治療翻花痔,可以用荊芥、防風、朴硝煎湯清洗,然後將木鱉子、鬱金研成粉末,加入少許龍腦,用水調成糊狀敷在患處。
還有一個方子:取一片大蒜,用頭垢捏成餅狀,先將頭垢餅敷在痔核上,再將蒜片敷在頭垢餅上,然後進行艾灸。
可以取用久經腐朽的骨頭,以及痔漏中有孔洞的烏骨雞脛骨,塞入上等的砒霜,用鹽泥密封固定,用火燒至通紅,取出後去除火毒和泥土,將骨頭研成細末,和飯做成小米大小的丸子,用紙捻送入孔洞內,再用膏藥貼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