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溪治法心要》~ 卷五 (3)
卷五 (3)
1. 溺血(第六十二)
屬熱。血虛。溺血屬熱,炒山梔煎服,或小薊、琥珀。有血虛者,四物湯加牛膝膏。尿血實者,可下,當歸承氣湯下之,後以四物湯加炒山梔服之。婦女無故尿血,龍骨一兩,酒調方寸匕。大抵溲血、淋血、便血三者,雖以前後陰所出之不同,然於受病則一也,故治法分標本亦一也。其散血、止血,無殊於數十品之間,惟引導佐使,各得其鄉者,為少異耳。
白話文:
溺血這種情況,通常是體內有熱,或是因為血虛所引起。如果是因為體內有熱導致的溺血,可以服用炒過的梔子煎煮的湯藥,或者使用小薊、琥珀等藥物。如果是血虛引起的溺血,可以服用四物湯,並加入牛膝膏。尿血若是屬於實證,可以考慮用瀉下的方式治療,用當歸承氣湯來瀉下,之後再用四物湯加上炒梔子來調理。女性如果沒有原因的尿血,可以用龍骨一兩,用酒調服一小匙。
總體來說,尿血、淋血、便血這三種情況,雖然出血的地方不同,一個是尿道,一個是淋病,一個是大便,但它們的病因其實是相同的,所以治療的原則,在辨別病因的根本和表象上也是一樣的。至於散血、止血的藥物,雖然有很多種,但效果都差不多,只是在引導藥效、輔助藥效的應用上,會有些微的差異,讓藥物能各自發揮在適當的地方。
2. 下血(第六十三)
有熱、有虛。治血不可純用寒涼藥。當寒因熱用,必於寒涼藥中用辛味升溫之藥,如酒浸炒涼藥,酒煮黃連丸之類。有熱,四物湯加炒山梔、升麻、秦艽、膠珠。大腸濕熱下血,久屬虛,當溫散四物湯加炮乾薑、升麻。又方:用白芷、五倍子末,飯丸。又方:乾柿燒灰存性,米飲下二三錢。
積熱便血:蒼朮(一兩半),陳皮(一兩半),黃連,黃柏,條芩(以上各七錢半),連翹(五錢),上末之,以生地黃膏六兩搜丸。又方:蒼朮,地黃,上同擂碎為細末,以飯為丸,忌鐵器。治便血過多,四物湯加蝟皮。又方:茄蒂燒灰存性,山梔炒研末,飯丸,每服百丸,米湯清早下。
便血人,久遠傷血致虛,並麻風面生癬瘡:龜板,升麻,香附(以上各五錢),白芍藥(一兩半),側柏(一兩),椿根皮(七錢半),上末之,以粥為丸,用四物湯加白朮、黃連、甘草、陳皮等煎湯下之。脈緩大,口渴便血,月經紫色,勞傷而挾濕者:白朮(五錢),地黃(三錢),黃柏(炒三錢),白芍藥,香附,地榆(以上各二錢),黃芩(一錢),上末之,炊餅丸。治大便下血效甚,《宣明方》地榆散。
陽虛陰乏之人,久年便血,不時面帶黃柏皮色者,理中湯加附子,百草霜為丸服。戴云:咳血者,嗽出痰內有血者是也;嘔血者,嘔全血也;咯血者,每咯出皆是血疙瘩也;衄血者,鼻中出血也;溺血者,小便出血也;下血者,大便出血也。雖有名色之分,俱是熱證,但有虛實、新舊不同,或妄言寒者,誤也。
白話文:
下血的原因有熱證和虛證。治療下血不能單純使用寒涼藥,應該根據熱證的性質來用藥,必須在寒涼藥中加入辛溫的藥物來提升藥性,例如用酒浸泡後炒過的涼藥,或是酒煮黃連丸之類的。如果是熱證引起的下血,可以使用四物湯,再加入炒過的梔子、升麻、秦艽、阿膠珠。如果是大腸濕熱引起的下血,時間久了就會轉為虛證,這時應使用溫散的四物湯,再加入炮製過的乾薑和升麻。另一個方子:用白芷、五倍子磨成粉,用飯做成藥丸服用。還有一個方子:用乾柿子燒成灰,保留藥性,用米湯送服二三錢。
因積熱導致的便血:用蒼朮(一兩半),陳皮(一兩半),黃連,黃柏,條芩(以上各七錢半),連翹(五錢),將這些藥材磨成粉,再用六兩的生地黃膏攪拌做成藥丸。另一個方子:用蒼朮、生地黃,一起搗碎磨成細末,用飯做成藥丸,忌用鐵器。治療便血過多,可以使用四物湯,再加入蝟皮。還有一個方子:用茄子的蒂燒成灰,保留藥性,再將炒過的梔子研磨成粉,用飯做成藥丸,每次服用一百丸,早上用米湯送服。
對於因長期出血導致身體虛弱,並且臉上長出類似麻風的癬瘡的人:可以使用龜板,升麻,香附(以上各五錢),白芍藥(一兩半),側柏(一兩),椿樹根皮(七錢半),將這些藥材磨成粉,用粥做成藥丸,再用四物湯加入白朮、黃連、甘草、陳皮等藥材煎煮的湯來送服。如果脈象緩慢且大,口渴、便血、月經呈紫色,是因勞累過度且夾帶濕氣引起的:可以使用白朮(五錢),地黃(三錢),炒過的黃柏(三錢),白芍藥,香附,地榆(以上各二錢),黃芩(一錢),將這些藥材磨成粉,用炊餅做成藥丸。這個方子治療大便出血效果很好,《宣明方》中也有地榆散這個方子。
對於體內陽氣虛弱,陰液不足的人,如果長期便血,而且臉色呈現黃柏的顏色,可以用理中湯加入附子,再加入百草霜做成藥丸服用。戴氏說:咳血是指咳嗽時痰中帶血;嘔血是指嘔吐出的是整口的血;咯血是指每次咳出來的都是血塊;衄血是指鼻中出血;溺血是指小便出血;下血是指大便出血。雖然名稱不同,但這些都屬於熱證,只是有虛實、新舊的區別,那些妄自說是寒證的,是錯誤的。
3. 腸風(第六十四)
獨在胃與大腸出,多用黃芩、秦艽、槐角、升麻、青黛。有兼風者,蒼朮、秦艽、芍藥、香附。腸風方:蒼朮、滑石、當歸、生地、黃芩、甘草,定腸痛多用之。一方:大黃(煨過三錢),當歸(半兩),桃仁(三錢去皮尖),蝟皮(一兩炙),黃連(一兩炒),秦艽(一兩),槐角子(一兩),檳榔(半兩),皂角仁(五錢),黃柏,荊芥穗(以上各五錢炒),枳殼(五錢),上為末,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粒,食前白湯下。鮮血下者,加棕毛灰、蓬房灰,上專治臟毒下血。
腸癖下血,濕熱兩感,起居不節,為餐泄腸澼,涼血地黃湯。濕毒下血當歸和血散。腸風脫落車局鳩五七個,火焙乾為末,醋調刷上。
白話文:
腸風這種疾病,主要發生在胃和大腸,治療上多使用黃芩、秦艽、槐角、升麻、青黛等藥材。如果兼有風邪症狀,則會搭配蒼朮、秦艽、芍藥、香附等藥材。
一個治療腸風的方子是:蒼朮、滑石、當歸、生地、黃芩、甘草。這個方子通常用於止腸痛。
另一個方子是:大黃(煨過三錢)、當歸(半兩)、桃仁(三錢,去皮尖)、蝟皮(一兩,炙過)、黃連(一兩,炒過)、秦艽(一兩)、槐角子(一兩)、檳榔(半兩)、皂角仁(五錢)、黃柏(五錢,炒過)、荊芥穗(五錢,炒過)、枳殼(五錢)。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糊狀物做成藥丸,大小像梧桐子一樣。每次服用五十粒,飯前用白開水送服。
如果出現鮮血便,可以加入棕毛灰、蓬房灰。這個方子專門治療臟毒導致的下血。
如果是腸癖導致的下血,又同時有濕熱症狀,且生活作息不規律,造成飲食後腹瀉或拉肚子,可以用涼血地黃湯來治療。如果是濕毒引起的下血,可以用當歸和血散來治療。
腸風導致脫肛,可以用車局鳩(鳥類名)五到七個,火烤乾後磨成粉末,用醋調和後塗抹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