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震亨述

《丹溪治法心要》~ 卷一 (3)

回本書目錄

卷一 (3)

1. 內傷(第四)

專主東垣內外傷辨甚詳,世之病此者為多。但有挾痰者,有挾外邪者,有鬱於內而發者,皆以補元氣為主,看其所挾,而兼用藥耳。挾痰以補中益氣湯,多用半夏、薑汁以傳送。

白話文:

專門研究東垣先生對於內傷和外傷的辨證非常詳細,世上患這種病的人很多。只是病況有夾帶痰的,有夾帶外來邪氣的,也有鬱積在體內而發作的,這些都以補養元氣為主,再觀察它夾雜的是什麼,而兼用其他藥物來治療。夾帶痰的,用補中益氣湯,多加半夏、薑汁來幫助藥效傳送。

2. 暑(第五)

暑氣或吐瀉、霍亂,黃連香薷飲。挾痰加半夏;乘氣虛加參耆。或暑病內傷者,清暑益氣湯。發渴者,生地黃、麥門冬、川牛膝、炒黃柏、知母、乾葛、生甘草。治一切暑玉龍丸:赤亭、倭硫黃、硝石、滑石、明礬一兩,好面六兩,末之,無根水丸。氣虛少食,身熱自汗倦怠,清暑益氣湯;氣虛少食,自熱自汗,脈細弱或洪大者,補中益氣湯中加麥門冬、五味子、知母。

暑氣煩渴脈虛者,竹葉石膏湯;暑病日夜煩躁,飲水無度,至天明便止,渾身作腫,胞囊水滴下,不渴,入夜要扇,冷香飲子治之。一人年五十餘,六月間發熱,大汗、惡寒、戰慄不自禁,持且煩渴,此暑病也。脈皆虛微,細弱而數。其人好賭,致勞而虛,遂以人參作湯,調人參四苓散,八帖而安。

戴云:暑乃夏月炎暑也,盛熱之氣著人。有冒、有傷、有中,三者有輕重之分,虛實之辨。或腹痛水瀉者,胃與大腸受也;噁心者,胃口有痰飲也。此二者,冒暑也。可用黃連香薷飲,蓋黃連退暑熱,香薷消蓄水。或身熱頭疼,躁亂不寧者,或身如針刺者,此為熱傷在肉分也。

當以解毒白虎湯加柴胡;氣虛者加人參;或咳嗽發寒熱,盜汗出,脈數不止,熱著肺經,用清肺湯、柴胡天水散之類。急治則可,遲則不可治矣。盛火乘金也,此為中暑。凡治病須要明白辨別,不可混同施治,春秋間亦或有之,不可執一,隨病處方為妙。一方香薷濃煎汁成膏丸,去暑利小水。

暑有陽症,有陰症,只用黃連香薷飲、清暑益氣湯。五苓散等。有挾痰者,有乘虛者,挾痰加半夏,乘虛加參耆之類。脈法微弱,按之無力,又脈來隱伏,又脈虛。

白話文:

夏天暑氣引起的嘔吐、腹瀉、霍亂,可以用黃連香薷飲來治療。如果兼有痰,就加半夏;如果因為體虛,就加人參和黃耆。如果是因為暑熱導致體內虛弱的,可以用清暑益氣湯。如果口渴,可以用生地黃、麥門冬、川牛膝、炒黃柏、知母、乾葛、生甘草來治療。

有一種叫「治一切暑玉龍丸」的藥,成分是赤亭、倭硫磺、硝石、滑石、明礬各一兩,加上六兩好麵粉,磨成粉,用無根水做成藥丸。

如果因為體虛、食慾不振、發熱、容易出汗、疲倦,可以用清暑益氣湯。如果體虛、食慾不振、發熱、容易出汗,而且脈搏細弱或洪大,可以在補中益氣湯中加入麥門冬、五味子、知母。

因為暑熱導致煩渴、脈搏虛弱的,可以用竹葉石膏湯。如果暑熱導致白天晚上都煩躁不安、一直喝水、到天亮才會停止、全身浮腫、陰囊有水滴出、不口渴、晚上需要扇風,可以用冷香飲子來治療。

有一個五十多歲的人,在六月發燒,大量出汗、怕冷、止不住地發抖,而且煩躁口渴,這也是暑病。他的脈搏虛弱、細弱而且次數多。這個人因為愛賭博,過度勞累而體虛,所以用人參煮湯,調和人參四苓散,吃了八帖就好了。

戴氏說:暑就是夏天炎熱的氣候,這種熱氣會侵襲人體。有「冒暑」、「傷暑」、「中暑」三種情況,嚴重程度不同,也有虛實之分。如果肚子痛、拉肚子,是胃和大腸受到影響;如果噁心,是胃裡有痰飲。這兩種情況屬於「冒暑」,可以用黃連香薷飲,因為黃連可以退暑熱,香薷可以消除體內積聚的水分。

如果發熱、頭痛、煩躁不安,或感覺身體像針刺一樣,這是熱傷到肌肉,應該用解毒白虎湯加柴胡。如果體虛,要加人參。如果咳嗽、發冷發熱、盜汗、脈搏次數多,這是熱侵入肺經,可以用清肺湯、柴胡天水散之類的藥物治療。要及早治療,如果拖延就難以治癒,這是因為強烈的火熱侵犯了肺(五行中肺屬金)。

治療疾病一定要清楚分辨,不可以混淆施治。春秋季節也可能會有暑病,不可以拘泥於一種方法,要根據具體病情來開藥。有一個方子,把香薷濃煎成膏狀做成藥丸,可以解暑、幫助排尿。

暑病有陽症和陰症,一般用黃連香薷飲、清暑益氣湯、五苓散等藥方。如果兼有痰,要加半夏;如果體虛,要加人參和黃耆。脈搏微弱、按下去無力,或是脈搏隱藏不明顯,或是脈搏虛弱。

3. 注夏(第六)

屬陰虛元氣不足。戴云:秋初夏末,頭痛腳軟,食少體倦,身熱者是,脈弦而大,補中益氣湯去柴胡、升麻,加炒柏;宜生脈散,麥門冬、五味子、人參,出《千金方》;或補中益氣湯中去柴胡、升麻,加炒柏、芍藥;挾痰加半夏、南星、陳皮之類。

白話文:

這是因為陰液虧虛,導致元氣不足。戴氏說:秋天剛開始或夏天快結束時,出現頭痛、腳軟、食慾不振、身體疲倦發熱的症狀,這是這種情況。脈象會呈現弦而大的樣子。治療可以用補中益氣湯,但要去掉柴胡和升麻,加入炒柏;也可以用生脈散,成分是麥門冬、五味子、人參,出自《千金方》;或者用補中益氣湯,但要去掉柴胡、升麻,加入炒柏和芍藥;如果同時有痰,則要加入半夏、南星、陳皮等藥材。

4. 暑風(第七)

暑風是痰用吐。挾火、挾痰,實者可用吐法。夫治暑風用吐法者,即中暑是也。其人必內先有火熱痰實之故,因避暑納涼,八風襲之,鬱而成身熱。或昏冒,吐中有汗,火鬱得汗則解,風得汗則散,痰得汗湧則出,一舉三得。此當時治挾痰實者,非通治暑風大法也。夫暑風無所挾者,宜汗以散之。

白話文:

暑風這種病,如果夾雜著痰,可以用催吐的方式治療。如果還夾雜著火氣和痰,屬於實證,更適合用催吐法。所謂用催吐法治療暑風,指的就是中暑的情況。這種人體內一定先有火熱、痰液積聚的問題,因為貪涼避暑,又被風邪侵襲,導致身體鬱熱,可能出現昏迷、頭暈等症狀,吐出來的東西如果帶有汗,這代表火鬱的熱氣因為汗液而得到疏解,風邪也隨著汗散去,痰液也會隨著嘔吐排出,一次可以達到三種效果。這是針對當時夾雜痰實證的治療方式,不是治療所有暑風的通用方法。如果暑風沒有夾雜其他病邪,就應該用發汗的方式來疏散病邪。

5. 胃風(第八)

胃風脈,右關弦而緩帶浮,初飲食訖,乘風涼而致。其症飲食不下,形瘦腹大惡風,頭多汗,膈塞不通,胃風湯正治此。亦看挾症加減。

白話文:

胃風的脈象,在右手關脈的位置呈現弦脈,但又帶有緩脈和浮脈的感覺,通常是因為剛吃完東西,就吹到涼風而引起的。這種病症會出現吃不下東西,身體消瘦腹部卻脹大,怕風,頭部容易出汗,胸膈部位感覺堵塞不通暢等現象,可以用胃風湯來治療。也要觀察是否合併其他症狀,並據此加減藥方。

6. 濕(第九)

《本草》蒼朮治濕,上下都可用。二陳湯加酒芩、羌活、蒼朮、散風行濕。二陳湯治濕,加升提之藥,能使大便潤,而小便長。上濕蒼朮功烈,下濕升提,外濕宜表散,內濕宜淡滲。淡滲治濕,在上中二焦,濕在上,宜微汗而解,不欲汗多,故不用麻黃葛根輩。濕淫諸症治法,並見各病條下。

戴云:夫治濕之藥,各有所入,苟切於治功,便為要藥,豈蒼朮一味便都可用哉。先生寧肯語此,以示人耶。戴云:濕之為病,有自外入者,有自內出者,必審其方土之病源。東南地下,多陰雨地濕,凡受必從外入,多自下起,是以重腿腳氣者多,治當汗散,久者宜疏通滲泄;西北地高,人多食生冷濕面,或飲酒後寒氣怫鬱,濕不能越,作腹皮脹疼,甚則水鼓脹滿,或周身浮腫如泥,按之不起,此皆自內而出者也,審其元氣多少,而通利其二便,責其根在內者也。然方土內外,亦互相有之,但多少不同,須對證施治,不可執一也。

一男子三十五歲,九月間早起,忽目無光,視物不見,急欲視,片時才見人物,竟不能辨,飲食減平時之半,神思極倦,已病五日,脈之緩大四至之上,作受濕處治。詢之,果因臥濕地半月而得,以白朮為君,黃耆、陳皮為臣,附子為佐,十餘帖而安。諸濕客於腰膝重痛,足脛浮腫,除濕丹方,見腳氣條下。

白話文:

《本草》記載蒼朮可以治療濕氣,無論上半身或下半身都適用。二陳湯加上酒芩、羌活、蒼朮,可以散風並運行濕氣。二陳湯治療濕氣,若加入能提升的藥物,可以使大便潤滑,小便量增加。治療上半身的濕氣,蒼朮效果顯著;治療下半身的濕氣,要用升提的藥物;治療外來的濕氣,適合用發散的方式;治療內部的濕氣,適合用淡滲的方法。淡滲的方法可以治療上、中二焦的濕氣。濕氣在上方,適合用稍微發汗的方式來解除,不宜大量發汗,所以不用麻黃、葛根等藥物。濕氣引起的各種症狀的治療方法,可參見各疾病條目下的說明。

戴氏說:治療濕氣的藥物,各有其歸屬,只要能切合病症,就是重要的藥物,難道蒼朮一味藥就能包治百病嗎?先生怎麼會說出這樣的話,來誤導他人呢?戴氏還說:濕氣這種疾病,有從外部侵入的,也有從內部產生的,必須仔細審查病源地的環境。東南地區地勢低窪,多陰雨,容易產生地濕,凡是受濕邪侵襲的,多從外部進入,且多從下半身開始,所以患有腿腳水腫的人很多,治療時應以發汗散濕為主,時間久了則宜疏通滲泄。西北地區地勢高,人們多食用生冷的濕麵食,或飲酒後寒氣鬱積,濕氣無法發散,導致腹部脹痛,嚴重則會出現腹水腫脹,或全身浮腫如泥,按下去不會彈起,這些都是濕氣從內部產生的。必須審視元氣的盛衰,來疏通二便,以解決內在的根本問題。然而,各地的內外濕氣也可能互相影響,只是程度不同,必須對證下藥,不可固執己見。

有一個男子三十五歲,九月間早晨起床,突然眼睛看不清楚,看東西模糊,急著要看清楚,過了一會兒才看得見人,卻不能分辨是誰,食量減少到平常的一半,精神非常疲倦,已經病了五天。把脈發現脈象緩大,每分鐘跳動四次以上,判斷是受濕邪侵襲所致。詢問後,得知他確實因為睡在潮濕的地方半個月而得病。於是開藥,以白朮為主藥,黃耆、陳皮為輔藥,附子為佐藥,服用了十幾帖就痊癒了。各種濕邪侵襲腰膝導致的沉重疼痛,以及足脛浮腫,治療濕氣的丹方,請參見腳氣條目下的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