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溪治法心要》~ 卷四 (6)
卷四 (6)
1. 痛風(第四十九、癢附)
飲酒濕疼痛風:黃柏(酒炒五分),威靈仙末(酒炒五分),蒼朮(二錢炒),陳皮(一錢),芍藥(一錢),甘草(三錢),羌活(二錢),上為末服。痢後腳軟,骨疼或膝腫者,此亡陰也,宜芎、歸、地黃等補藥治之。氣虛加參、耆:挾風濕加羌、防、白朮之類。若作風治反燥其陰。
氣實表實骨節痛方:滑石(六錢),甘草(一錢),香附(三錢),片芩(三錢),上為末,薑汁糊為丸。治食積肩腿痛:酒板(一兩),酒霄葉(五錢),香附(五錢),辣芥子,凌柏花酒糊丸,四物加陳皮甘草湯下。
治肢節腫痛,痛屬火,腫屬濕,此濕熱為病,兼之外受風寒而發動於經絡之中,濕熱流注肢節之間而無已也:蒼朮(五分),麻黃(一錢去根節),防風(五分),荊芥穗(五分),羌活(五分),獨活(五分),白芷(五分),歸鬚(三分),赤芍藥(一錢),威靈仙(五分),片芩(五分),枳實(五分),桔梗(五分),葛根(五分),川芍(五分),甘草(三分),升麻(三分),上煎服。病在下,加酒炒黃柏,婦人加酒紅花,腫多加檳榔、大腹皮、澤瀉,食前服。
更加沒藥一錢尤妙,定痛故也。通身疼痛或風濕:葳靈仙(一錢),赤芍藥(一錢),麻黃(去節一錢),羌活,獨活,歸鬚,芎藭,防風,白芷,木香(以上各一錢半),蒼朮(一錢),桃仁(七個),甘草(三分),上煎服。肢節煩疼,肩背沉重,胸膈不利,及遍身疼痛,下注於足脛腫痛,當歸拈痛湯。
一男子年三十六,業農而貧,秋深忽渾身發熱,兩臂膊及腕,兩足及胯皆痛如鍛,日輕夜重。醫加風藥則愈痛,血藥則不效,以待死而已,兩手脈皆澀而數,右甚於左,其飲食如平日,因痛而形瘦如削。
用蒼朮(一錢半),生附(一片),生甘草(二錢),麻黃(五分),桃仁(九個研),酒黃柏(一錢半),上作一帖煎,入薑汁些少,令辣,服至四帖後去附子,加牛膝一錢重,八帖後氣上喘促,不得睡,痛卻減意,其血虛必服麻黃過劑,陽虛祛發動而上奔,當補血而鎮之,遂以四物湯減芎加人參五錢、五味子十二粒,以其味酸,收斂逆上之氣,作一帖服,至二帖喘定而安。
後三日脈之數減大半,澀如舊,問其痛,則曰不減,然呻吟之聲卻無,察其氣似無力,自謂不弱,遂以四物湯加牛膝、白朮、人參、桃仁、陳皮、甘草、檳榔、生薑三片,煎服至五十帖而安復。因舉重痛復作,飲食亦少,亦以此藥加黃耆三錢,又十帖方全愈。大率痛風,因血受熱。
一老人性急作勞,兩腿痛甚;一婦性急味厚,病痛風數月;一少年患痢,服澀藥,效致痛風(俱見《醫要》),一人足跟痛,有痰,有血熱,治用四物湯加黃柏、知母、牛膝之類。身虛癢痛四物加黃芩煎,調萍末服。凡治痛風,分在上、在下者治。因於風者,小續命湯極驗;因於濕者,蒼朮、白朮之類,佐以行氣藥;因於痰者,二陳湯加減用之。諸癢為虛,蓋血不榮肌腠,所以癢也。
白話文:
痛風(第四十九、癢附)
飲酒導致濕痛風:黃柏(酒炒五分)、威靈仙(酒炒五分)、蒼朮(二錢,炒)、陳皮(一錢)、芍藥(一錢)、甘草(三錢)、羌活(二錢),研磨成粉服用。痢疾後腳軟、骨頭疼痛或膝蓋腫脹,這是陰虛,應服用當歸、川芎、生地黃等補益藥物治療。氣虛者加人參、黃耆;兼有風濕者加羌活、防風、白朮等。若單純以風寒治療,反而會傷陰。
氣實、表實、骨節疼痛的處方:滑石(六錢)、甘草(一錢)、香附(三錢)、黃芩(三錢),研磨成粉,用薑汁糊做成丸藥服用。治療食積導致的肩腿疼痛:酒糟(一兩)、酒糟葉(五錢)、香附(五錢)、辣芥子,用酒糟糊做成丸藥,配合四物湯加陳皮、甘草服用。
治療肢節腫痛,痛屬火,腫屬濕,這是濕熱病症,又因外感風寒而引發經絡病變,濕熱流注於肢節而久治不愈:蒼朮(五分)、麻黃(一錢,去根節)、防風(五分)、荊芥穗(五分)、羌活(五分)、獨活(五分)、白芷(五分)、當歸尾(三分)、赤芍藥(一錢)、威靈仙(五分)、黃芩(五分)、枳實(五分)、桔梗(五分)、葛根(五分)、川芎(五分)、甘草(三分)、升麻(三分),煎服。病在下者,加酒炒黃柏;婦女加酒制紅花;腫脹明顯者加檳榔、大腹皮、澤瀉,飯前服用。
再加沒藥一錢效果更佳,因其具有止痛功效。全身疼痛或風濕:威靈仙(一錢)、赤芍藥(一錢)、麻黃(去節一錢)、羌活、獨活、當歸尾、川芎、防風、白芷、木香(以上各一錢半)、蒼朮(一錢)、桃仁(七個)、甘草(三分),煎服。肢節煩痛、肩背沉重、胸膈不舒、全身疼痛,並向下蔓延至足脛腫痛,則使用當歸拈痛湯。
一位三十六歲的農民,秋季深時突然全身發熱,兩臂、手腕、雙腳、胯部疼痛劇烈,猶如火燒,白天輕微,晚上加重。服用風藥則疼痛加劇,服用活血藥無效,幾乎等死。兩手脈象澀滯而數,右側比左側更甚,飲食如常,因疼痛而消瘦。
使用蒼朮(一錢半)、附子(一片)、生甘草(二錢)、麻黃(五分)、桃仁(九個,研磨)、酒炒黃柏(一錢半),一劑煎服,加入少量薑汁,使其辛辣。服用四劑後去除附子,加牛膝一錢。八劑後出現氣喘、呼吸急促、失眠,但疼痛減輕。因其血虛,服用麻黃過量,陽虛之氣被激發而上衝,應補血鎮靜,於是使用四物湯,減少川芎,加人參五錢、五味子十二粒,因其味酸,可收斂逆上之氣,一劑服用,二劑後喘息平定。
三日後脈象頻數減輕一半,但仍澀滯,詢問疼痛情況,仍未減輕,但呻吟聲已消失,氣息看似無力,本人自覺不虛弱。於是使用四物湯加牛膝、白朮、人參、桃仁、陳皮、甘草、檳榔、生薑三片,煎服至五十劑而痊癒。因舉重導致疼痛復發,飲食減少,仍用此藥方,加黃耆三錢,又服用十劑才完全治癒。總之,痛風多因血熱所致。
一位性情急躁、經常勞累的老人,雙腿疼痛劇烈;一位性情急躁、口味濃重的婦女,痛風已數月;一位少年患痢疾,服用收斂藥物,導致痛風(皆見於《醫要》);一人足跟疼痛,伴有痰濕和血熱,治療使用四物湯加黃柏、知母、牛膝等。身體虛弱伴有瘙癢疼痛者,使用四物湯加黃芩煎服,調和萍末服用。凡治療痛風,需區分病位在上或在下。因風邪者,小續命湯療效極佳;因濕邪者,使用蒼朮、白朮等,配合理氣藥物;因痰邪者,二陳湯加減使用。諸癢皆屬虛證,因血氣不能滋養肌膚,故而瘙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