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溪治法心要》~ 卷三 (10)
卷三 (10)
1. 心痛(第四十二)
又方:桂枝、麻黃、石鹼等分為末,薑汁浸,炊餅為丸,用熱辣薑湯下十五丸,多治餅痛。又方:黃荊子炒焦為末,米飲調下。又方:蛤粉、香附末,以川芎、山梔煎湯,入薑汁調,令熱辣服之。又方:半夏切碎,香油炒為末,薑汁炊餅丸,薑湯下二十丸,亦治吼喘。凡治氣痛,一身腔子里痛,皆須用些少木香於藥中,方得開通。
草豆蔻丸,客寒犯胃痛者宜此,熱亦可止,可一二服:草豆蔻(麵裹煨一錢四分),吳茱萸(洗焙),益智仁,人參,黃耆,白殭蠶,橘皮(各八分),生甘草,炙甘草,當歸身,青皮(各六分),片薑黃,神麯(炒),柴胡(各四分),半夏(湯泡),澤瀉(各一錢),麥芽(炒一錢半),桃仁(七枚湯泡,去皮尖),上除桃仁另研如泥外,余為細末,同和勻,湯浸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食遠白湯下。看病勢斟酌用之,小便多澤瀉減半,柴胡詳脅下痛多少用。
草豆蔻丸,治氣餒弱人心痛,甚妙。青黛治心熱痛、蟲痛,與薑汁入湯調服,或以藍葉杵汁與薑汁和服之。如遇無藥去處,用一小瓶貯水,將鹽放刀頭上,火中燒紅淬水中,令患人熱飲之。心痛或用山梔並劫藥,止後復發,用前藥必不效,服玄明粉一服立止。海粉加香附末,同薑汁服,能治心痛,不可入煎藥。
內傷發熱不食,胃口作痛者,補中益氣加草豆蔻,熱痛加梔子。心痛氣實者,用單味牡蠣,煅為粉,酒調二錢服之。有食傷胃口而痛者,當消導之。有瘀血留滯胃口作痛者,用破血藥。心疼或有痰者,以明礬溶開就丸,如芡實大,熱薑汁吞下一丸。一人脈澀,心脾常疼,白朮、半夏、蒼朮、枳實、神麯、香附、茯苓、臺芎、上末之,神麯糊丸服。
一人心痛、疝痛,炒山梔,香附(各一兩),蒼朮,神麯,麥芽(各五錢),半夏(七錢),烏梅,石鹼(各三錢),桂枝(一錢五分),上末之,薑汁炊餅為丸,每服百丸,薑湯下。冬去桂枝。一人飲熱酒食物,梗塞胸痛,有死血,用白朮、貝母、麥芽、香附、栝蔞、桃仁、杏仁、牡丹皮、生甘草、葛根、山梔、黃芩、紅花、蓽澄茄,上為末,或丸或散,任意服。其餘治法詳見《醫要》。
白話文:
心痛(第四十二)
幾個治療心痛的方劑:
第一個方劑用桂枝、麻黃、石鹼等量研磨成粉,用薑汁浸泡,再用炊餅做成藥丸,用熱薑湯送服十五丸,多用於治療胸痛。
第二個方劑用炒焦的黃荊子研磨成粉,用米湯送服。
第三個方劑用蛤粉、香附末,用川芎、山梔煎湯,加入薑汁調和,趁熱服用。
第四個方劑用切碎的半夏,用香油炒香研磨成粉,用薑汁和炊餅做成藥丸,用薑湯送服二十丸,也能治療哮喘。
治療氣痛,以及全身腔子里疼痛的,都需要在藥方中加入少許木香,才能使氣血暢通。
草豆蔻丸,適用於外寒侵犯胃部導致的胃痛,即使是熱痛也能治療,一般服用一到兩次即可:方劑包含草豆蔻(麵裹煨一錢四分)、吳茱萸(洗淨焙乾)、益智仁、人參、黃耆、白殭蠶、橘皮(各八分)、生甘草、炙甘草、當歸身、青皮(各六分)、片薑黃、神麴(炒)、柴胡(各四分)、半夏(湯泡)、澤瀉(各一錢)、麥芽(炒一錢半)、桃仁(七枚湯泡,去皮尖)。除了桃仁另研成泥外,其餘藥材研磨成細粉,混合均勻,用湯浸泡蒸餅做成藥丸,如梧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五、七十丸,飯後用白開水送服。根據病情斟酌用藥,如果小便多,則澤瀉減半;柴胡的用量則根據脅下疼痛的程度而定。
草豆蔻丸,治療氣虛體弱引起的心痛,效果非常好。青黛可以治療心熱痛、蟲痛,用薑汁調和服用,或者用藍葉搗汁與薑汁混合服用。如果找不到藥材,可以用一小瓶裝水,把鹽放在刀刃上燒紅,淬入水中,讓病人喝下熱水。心痛如果用山梔和峻下藥治療後又復發,再用之前的藥物就無效了,此時服用玄明粉一次即可止痛。海粉加香附末,用薑汁送服,能治療心痛,但不能煎煮服用。
內傷發熱、不思飲食、胃痛者,補中益氣湯加草豆蔻;熱痛加梔子。心痛氣實者,單用牡蠣,煅燒成粉,用酒送服二錢。有食物積滯導致胃痛者,應服用消導藥物;有瘀血停滯導致胃痛者,則應服用破血藥。心疼伴有痰者,用明礬溶解後做成藥丸,如芡實大小,用熱薑湯送服一丸。有一位病人脈象澀滯,心脾經常疼痛,用白朮、半夏、蒼朮、枳實、神麴、香附、茯苓、川芎研磨成粉,用神麴糊做成藥丸服用。
有一位病人心痛、疝痛,用炒山梔、香附(各一兩)、蒼朮、神麴、麥芽(各五錢)、半夏(七錢)、烏梅、石鹼(各三錢)、桂枝(一錢五分)研磨成粉,用薑汁和炊餅做成藥丸,每次服用一百丸,用薑湯送服。冬天可以不用桂枝。有一位病人因飲用熱酒及食物,導致胸部梗塞疼痛,有瘀血,用白朮、貝母、麥芽、香附、栝蔞、桃仁、杏仁、牡丹皮、生甘草、葛根、山梔、黃芩、紅花、蓽澄茄研磨成粉,可以做成藥丸或散劑服用。其他治療方法詳見《醫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