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震亨述

《丹溪治法心要》~ 卷三 (6)

回本書目錄

卷三 (6)

1. 自汗(第三十二)

屬氣虛、陽氣。有痰亦自汗,濕亦自汗,熱亦自汗。大法宜人參、黃耆,少佐以桂枝。陽虛者,附子亦可用;氣虛自汗,黃耆建中湯;氣虛寒熱自汗,勞倦少食脈弱者,補中益氣湯;勞役大虛,脈沉細,汗大出,舌上潤,不煩躁,但驚動亦汗出,似傷寒虛脫者,補中益氣去柴加五味、麻黃根;火氣上蒸胃中之濕,亦能作汗,宜涼膈散主之,或用粉撲法;胃實並手足兩腋多汗,大便澀結,大承氣湯主之;痰實膈滯,寒熱自汗,能食而大便秘結,脈實者,大柴胡湯主之,大抵氣熱汗出,多是有餘證也。飲食,便汗出慓悍之氣,按而收之,安胃湯。

汗大泄者乃津脫,宜急止,用人參、黃耆、麥冬、五味、炒柏、知母;濕熱自汗,衛氣虛弱不任風寒者,調衛湯;傷寒虛脫自汗,真武湯,外用撲法。

白話文:

自汗(第三十二)

自汗的原因多半是氣虛或陽氣虛弱。有痰也會引起自汗,濕氣重也會引起自汗,體內有熱也會引起自汗。治療的大原則是使用人參、黃耆,可以稍微搭配桂枝。如果是陽虛引起的自汗,可以使用附子;如果是氣虛引起的自汗,可以使用黃耆建中湯;如果是氣虛導致發冷發熱的自汗,而且因為勞累疲倦、食慾不佳、脈搏虛弱,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如果是因為過度勞累導致身體極度虛弱,脈搏沉細,汗流很多,舌頭濕潤,沒有煩躁感,但是容易受到驚嚇而流汗,看起來像是傷寒導致虛脫,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並去掉柴胡,加入五味子和麻黃根;如果是因為體內火氣往上蒸發胃中的濕氣,也會導致流汗,可以使用涼膈散來治療,或者使用粉撲的方法;如果是胃部有積滯,加上手腳和腋下容易流汗,而且大便乾硬,可以使用大承氣湯;如果是痰濕阻滯胸膈,同時有發冷發熱的自汗,而且食慾好但大便不通,脈搏有力,可以使用大柴胡湯。總而言之,因為體內有熱而流汗,多半是屬於實證。如果是因為吃東西或排便時流汗,而且汗出得很快很急,這是因為氣往外散,需要用按壓的方式來收斂,可以使用安胃湯。

如果汗流過多,代表身體的津液大量流失,必須趕快止汗,可以使用人參、黃耆、麥冬、五味子、炒過的黃柏和知母;如果是濕熱引起的自汗,而且衛氣虛弱無法抵抗風寒,可以使用調衛湯;如果是因為傷寒導致虛脫引起的自汗,可以使用真武湯,並且配合外用粉撲的方式。

2. 盜汗(第三十三)

屬陰虛、血虛。小兒盜汗不須治,宜服涼膈散。盜汗發熱屬陰虛,用四物湯加黃柏;若氣虛加人參、黃耆、白朮。別處無汗,獨心頭一片有汗,思慮多則汗亦多,病在用心,名曰心汁,宜養心血,以艾湯調茯苓末服。當歸六黃湯,盜汗之聖藥也。黃耆加倍用之,余各等分,上為末,每服五錢,小兒減半。

又方:本方內再加知母、參、朮、甘草、地骨、浮麥、桑葉,汗不止加赤根牡蠣,驚不睡加遠志,間服硃砂安神丸。一方治盜汗四炒白朮散甚效,(方見《醫要》。)一人憂鬱出盜汗,胸膈不寬,當歸六黃湯加防風、青皮、枳殼、香附、砂仁。

白話文:

盜汗這種情況,通常是陰虛或血虛引起的。小孩子的盜汗通常不用特別治療,可以服用涼膈散。盜汗又發燒的話,屬於陰虛,可以用四物湯加上黃柏來治療;如果同時有氣虛的狀況,可以再加入人參、黃耆、白朮。如果身體其他地方沒有出汗,只有心口那一塊地方出汗,而且思考過多汗就會更多,這是因為心思勞累造成的,稱為「心汁」,應該要補養心血,可以用艾草湯調和茯苓粉來服用。當歸六黃湯是治療盜汗的特效藥。黃耆的用量可以加倍,其他藥材用量相同,將它們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錢,小孩子減半。

另外一個處方,在這個基礎上再加入知母、人參、白朮、甘草、地骨皮、浮小麥、桑葉,如果汗還是止不住,就加入赤芍、牡蠣,如果驚嚇導致睡不著,可以加入遠志,可以搭配服用朱砂安神丸。還有一個處方,用炒過的白朮粉,治療盜汗非常有效(這個處方在《醫要》這本書裡有)。有一個人因為憂鬱導致盜汗,而且胸口不舒服,可以用當歸六黃湯,再加入防風、青皮、枳殼、香附、砂仁來治療。

3. 吃逆(第三十四)

有痰、有氣虛、有陰火。吃逆即咳逆,咳逆者,氣逆也,氣自臍下直衝上出於口而作聲之名也。視有餘不足治之,(詳見《格致餘論》。)有餘並痰者,吐之,人參蘆之類;不足者,人參白朮湯下大補丸。痰礙氣而吃逆,此燥痰不出故也,用蜜水探吐之。大概有痰,用陳皮、半夏;氣虛,用參、術;陰火,用黃連、滑石、黃柏。

痰多,或用吐或用行痰,虛甚者,用參膏之類。內傷病吃逆不止,補中益氣加丁香。虛寒吃逆,丁香柿蒂湯,灸期門穴。氣熱痰熱者,青箬頭七十二個煎服。傷寒血證吃逆不止,舌強短者,桃仁承氣湯主之。痰多吃逆不止,半夏、茯苓、陳皮、桃仁、枇杷葉、薑汁煎服。咳逆自利,人參、白朮、芍藥、陳皮、甘草、滑石、黃柏、竹瀝。

心痛飲湯水下作吃逆者,是有死血在中,桃仁承氣湯下之。咳逆無脈,二陳加參、朮、麥冬、五味、竹茹、姜煎服;甚者,加柿蒂、丁香;虛人吃逆無脈,加黃柏、知母。治吃逆,黃臘燒煙燻而咽之;寒者,用硫黃燒煙咽之。一人年近七十患滯下後發吃逆;一女子暑月因大怒而發吃逆;一人年近五十因怒得滯下病後發吃逆(治法俱見《醫要》)。

白話文:

打嗝(第三十四)

打嗝的原因有痰、氣虛、以及陰火。打嗝就是咳逆,所謂咳逆,是指氣從肚臍下方直衝向上,從口中發出聲音的現象。治療時要觀察是屬於有餘還是不足的狀況,(詳細內容可參考《格致餘論》)。如果是氣有餘且有痰,就用催吐的方法,可以使用人參蘆之類的藥物;如果是氣不足,就用人參白朮湯,再搭配大補丸。如果是痰阻礙了氣的運行而導致打嗝,這是因為燥痰排不出來的緣故,可以用蜜水催吐。

一般來說,有痰就用陳皮、半夏;氣虛就用人參、白朮;陰火就用黃連、滑石、黃柏。

痰多的情況,可以使用催吐或是化痰的方法來治療,如果虛弱的厲害,就用人參膏之類的藥物。因為內傷而導致的打嗝不止,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加上丁香。因為虛寒而引起的打嗝,可以用丁香柿蒂湯,並針灸期門穴。因為氣熱或痰熱而引起的打嗝,可以用七十二片青箬頭煎服。因為傷寒血證而導致的打嗝不止,並且舌頭僵硬短縮的,可以用桃仁承氣湯來治療。因為痰多而打嗝不止,可以用半夏、茯苓、陳皮、桃仁、枇杷葉、薑汁一起煎服。如果打嗝又伴隨腹瀉,可以用人參、白朮、芍藥、陳皮、甘草、滑石、黃柏、竹瀝來治療。

如果是因為喝了湯水導致心痛,又引發打嗝,這表示體內有瘀血,可以用桃仁承氣湯來治療。如果打嗝且脈象虛弱,可以用二陳湯加上人參、白朮、麥冬、五味子、竹茹、生薑煎服;如果情況嚴重,可以再加入柿蒂、丁香;如果是虛弱的人打嗝且脈象虛弱,可以再加入黃柏、知母。治療打嗝,可以用黃臘燒煙燻鼻咽,再吞下去;如果是寒性的,就用硫黃燒煙,再吞下去。

曾經有一個將近七十歲的人,在腹瀉後發生打嗝;一個女子在盛夏因大怒而發生打嗝;還有一個人,將近五十歲,因為生氣得了腹瀉,之後也發生打嗝(這些的治療方法都記錄在《醫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