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震亨述

《丹溪治法心要》~ 卷二 (11)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1)

1. 痢(第二十四)

仲景治痢,凡言可下,率用承氣湯,大黃之寒,其性善走,佐以厚朴之溫,善行滯氣,緩以甘草之甘,飲以湯液,灌滌腸胃,滋潤輕快,無所留礙,積行即止。劉河間發明滯下證,尤為切要。有曰:行血則便自愈,調氣則後重自除,此實盲者之日月,聾者之雷霆也。一人患利不進飲食,四君子加芎、歸、藥、陳皮、炒曲、黃連、砂仁、半夏、生薑煎服。

東易胡兄年四十餘,患痢病已百日,百藥治不效。時九月初,其六脈急促,沉弦細弱,左手為甚,日夜數十行,視瘀物甚少,惟下清滯,有紫黑血絲,食全不進,此非痢,當作瘀血治之。間瘀血何由而致?如飽後急走,極力叫罵,毆打攧撲,多受疼痛,一怒不泄,補塞太過,火酒火肉,皆能致之。蓋此人去年枉受杖責,經涉兩年,有此瘀血,服藥後,得瘀血則生矣。

遂以乳香、沒藥、桃仁、滑石,佐以木香、檳榔,以曲糊為丸,米湯下百餘粒,夜半又不動,又依前法下二百粒,至天明大下穢物,如爛魚腸,約一二升,困頓終日,漸與粥而安。一人患痢後甚逼迫。一人患痢,善食易飢已見《醫要》,世俗類用澀藥治痢與瀉,若積久而虛者,或可行之,而初得者,必變他證,為禍不小。殊不知多因濕,惟分利小水,最是長策。

《內經》謂:下身熱,卻死;寒、即生。此大概言之耳,必兼證詳之方可。今豈無身熱而生寒、而死者乎?脈沉小流連或微者,易治;浮洪大數者,難治。脈宜滑大,不宜弦急。仲景治痢,可溫者五法;可下者十法;或解表或利小便或待其自己區分易治、難治極密,但與瀉同,立論不分,學者當辨之。大孔痛,一曰溫之,一曰清之。

按久病身冷,自汗,脈沉小者,宜溫;暴病,或身熱,脈浮洪者,宜清;身冷自汗,用溫藥;有可吐者,有可汗者,有可下者。初得時,元氣未虛,必推蕩之,此通因通用法,稍久,氣虛則不可也。赤痢乃小腸來,白痢自大腸來,皆濕熱為本,赤白帶,赤白濁同。先水泄,後膿血,此脾傳腎,賊邪難愈;先膿血,後水瀉,此腎經傳脾,是謂微邪易愈。

下如豆汁者,濕也,蓋脾胃為水穀之海,無物不受,常兼四臟,故如□□之相染,當先通利,此迎而奪□□義如虛,宜審之。因熱而作不可用巴豆等藥,如傷冷物者,或可用,宜謹之。又有時疫作痢,一方一家之內,上下相傳染者相似,此卻宜用運氣之勝伏以治之。禁口痢,此胃口熱結,用黃連多加人參,濕煎呷之,如吐了又呷;當開以降之。

人不知此,多用溫藥甘味,以火濟火,以滯益滯也。亦有誤服熱藥,毒氣犯胃,當推明而祛其毒。

白話文:

仲景治療痢疾,凡是認為可以下瀉的,大多使用承氣湯。大黃性寒,善於快速運行,佐以溫性的厚朴,能很好地運行滯塞之氣,再以甘草的甘味緩和,用湯劑灌洗腸胃,滋潤暢通,沒有任何阻礙,積滯排出即止。劉河間對於滯下證的闡述,尤為精要。有人說:運行血液,則大便自然痊癒;調和氣機,則裡急後重自然消失。這如同盲者的日月,聾者的雷霆一樣顯而易見。曾經有一人患痢疾,不進飲食,用四君子湯加川芎、當歸、熟地黃、陳皮、炒麥芽、黃連、砂仁、半夏、生薑煎服。

東易胡兄,四十多歲,患痢疾已達一百天,各種藥物都無效。九月初診,六脈急促,沉細而弦弱,左手的脈象尤為嚴重,日夜腹瀉數十次,排出物中瘀血很少,主要是清稀的便便,帶有紫黑色的血絲,飲食完全不進。這並非普通的痢疾,應該當作瘀血病治療。那麼瘀血是怎麼造成的呢?例如飽食後劇烈奔跑,用力喊叫,毆打爭鬥,遭受劇烈疼痛,怒氣鬱結不散,過度進補,飲酒吃肉,都能導致瘀血。此人去年曾受杖責,至今已兩年,因此才會形成瘀血,服藥後,瘀血才能得以排出。

於是,我用乳香、沒藥、桃仁、滑石,輔以木香、檳榔,用麵糊做成藥丸,用米湯送服一百多粒,半夜仍無效,又依前法服下二百粒,到天亮時大量排出穢物,像爛魚腸一樣,大約有一二升,病人終日困倦,慢慢地喝點粥後才好轉。曾經有人患痢疾,症狀非常急迫。也有人患痢疾,容易飢餓,食慾很好,這在《醫要》中已有記載。世俗常用澀藥治療痢疾和瀉痢,如果積久體虛,或許可以使用,但初期就得痢疾的人,必定會轉化成其他疾病,危害不小。殊不知,痢疾大多是由於濕邪所致,只須利小便,才是最好的方法。《內經》說:下焦發熱,則死;下焦寒冷,則生。這只是大概的說法,必須結合具體的證候詳細分析才能確定。難道沒有下焦發熱而病情好轉,以及下焦發熱而致死的病例嗎?脈象沉而微弱,緩慢或細微者,容易治療;脈象浮大而洪數者,難以治療。脈象宜滑大,不宜弦急。仲景治療痢疾,可用溫熱法的有五種,可用瀉下的方法有十種;或解表,或利小便,或等待其自愈。區分痢疾的難易,非常微妙,但與瀉痢相同,論述卻不區分,學習者應該辨別。大腸疼痛,有的需要溫熱治療,有的需要清熱治療。

久病體寒,自汗,脈象沉細者,宜溫熱;暴病,或身熱,脈象浮洪者,宜清熱;身冷自汗,使用溫熱藥物;有的可以催吐,有的可以發汗,有的可以瀉下。初期發病,元氣未虛,必須積極推動其運行,這是通用的方法,時間久了,氣虛就不能這樣做了。赤痢是小腸的病變,白痢是大腸的病變,都是濕熱為本,赤白帶下,赤白濁帶都是一樣的。先腹瀉清水,後排出膿血,這是脾病傳給腎,邪氣難以痊癒;先排出膿血,後腹瀉清水,這是腎病傳給脾,這是輕微的邪氣,容易痊癒。

大便如豆汁狀,是濕邪,因為脾胃是水谷的倉庫,什麼東西都能接受,常常兼及四臟,因此像互相感染一樣,應該先通利,這是迎其所需而奪其所恃的道理。如果體虛,應該慎重考慮。由於熱邪引起的痢疾,不能使用巴豆等藥物,如果是受寒引起的,或許可以使用,但要謹慎。還有流行性痢疾,一家上下互相傳染,都相似,這就應該使用能使邪氣伏藏的溫熱藥物治療。禁食痢疾,這是胃中熱邪結聚,用黃連多加人參,濕潤煎煮後服用,如果嘔吐了再服用;應該開通下降之氣。

人們不知道這個道理,大多使用溫熱藥物和甘味藥物,以火攻火,以滯加滯。也有誤服熱藥,毒氣犯胃,應該想辦法將其排出,祛除毒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