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溪治法心要》~ 卷二 (9)
卷二 (9)
1. 霍亂(第二十三)
內有所積,外有所感,見成吐瀉,不徹者,還用吐,提其氣起,吐用二陳湯加減或鹽湯或鹽水皆可吐。治霍亂:蒼朮,厚朴,陳皮,葛根(以上各一錢半),滑石(三錢),白朮(二錢),木通(一錢),甘草(炙),又法用薑湯下保和丸四十粒。治乾霍亂大法,發汗吐亦不妨,此係內有所傷,外為邪氣所遏;有用吐法者,則兼發散之義;有用溫藥解散者,其法解散,不用涼藥。二陳湯加川芎、蒼朮、防風、白芷等劑。
夏月霍亂吐瀉,大欲飲水或狂亂奔走,薑製厚朴、官桂、乾薑、茯苓、半夏。霍亂方:藿香、蒼朮、厚朴、陳皮、縮砂、白芷、甘草、半夏、茯苓、人參、炒神麯等分。遇寒加乾薑,寒甚加附子。吐瀉霍亂,夏月以冰水調益元散加薑汁服之。又以地漿清水調桂苓甘露飲,新汲水亦可,所以至陰之物能生陽中之陰。
霍亂微煩躁渴,錢氏白朮散,以上二方俱見《寶鑑》中。夏月吐瀉,黃連香薷湯,井中浸冷服。霍亂脈多伏或絕,大法理中湯好。陽不升陰不降,乘隔而成霍亂,切不可與米湯飲,即致死。夏月多食瓜果飲冷乘風,以致食留不化,因食成痞,隔絕上下,遂成霍亂,以六和湯倍藿香。揮霍撩亂而不得吐瀉,名乾霍亂。
干亂最難治,須以鹽湯吐之。治攪腸沙,用樟木屑煎濃湯,呷一碗,須臾吐瀉即可。(一云乾霍亂俗名攪腸沙也。)又法,就委中穴,有紫處刺出血即安;或於十指頭出血,亦是良法。一法治霍亂已死,腹中尚有暖氣,用鹽納臍中,灸七壯仍灸氣海。
白話文:
體內有積滯,又感受了外邪,出現上吐下瀉,如果沒有徹底好轉,還需要使用催吐的方法,使氣向上提昇,催吐可以使用二陳湯加減,或者鹽湯、鹽水都可以。治療霍亂:使用蒼朮、厚朴、陳皮、葛根(各一錢半)、滑石(三錢)、白朮(二錢)、木通(一錢)、炙甘草。另外一種方法,用薑湯送服保和丸四十粒。治療乾霍亂的主要方法,可以發汗或催吐,這都沒有妨礙,這是因為體內有損傷,外被邪氣所阻遏。使用催吐的方法,同時也有發散邪氣的含義;使用溫藥來解散邪氣的方法,就用解散邪氣的方式,不用寒涼的藥物。可以使用二陳湯加上川芎、蒼朮、防風、白芷等藥材。
夏天發生的霍亂,出現上吐下瀉,非常想喝水,或者狂躁地奔跑,可以使用薑製的厚朴、官桂、乾薑、茯苓、半夏。霍亂的藥方:使用藿香、蒼朮、厚朴、陳皮、縮砂、白芷、甘草、半夏、茯苓、人參、炒神曲等分量相等。遇到寒冷症狀,加入乾薑,寒冷症狀嚴重就加入附子。治療上吐下瀉的霍亂,夏天可以用冰水調和益元散,再加入薑汁服用。或者用地漿水調和桂苓甘露飲服用,用新汲取的水也可以,因為至陰的物質能夠產生陽中之陰。
霍亂時出現輕微的煩躁口渴,可以使用錢氏白朮散,以上兩個藥方都可以在《寶鑑》中找到。夏天上吐下瀉,可以使用黃連香薷湯,浸泡在井水中冷卻後服用。霍亂時脈象多為沉伏或微弱,治療大法使用理中湯比較好。如果陽氣不能上升、陰氣不能下降,受到阻礙而產生霍亂,絕對不能喝米湯,喝了會導致死亡。夏天如果吃太多瓜果、喝冷飲、又吹到風,導致食物停留在體內難以消化,因為食物停滯而產生痞塞,阻隔上下氣機,因此產生霍亂,可以使用六和湯並加倍藿香的用量。如果突然發生霍亂,但卻沒有吐瀉,就稱為乾霍亂。
乾霍亂最難治療,必須使用鹽湯催吐。治療腸道痙攣沙痛,使用樟木屑煎成濃湯,喝下一碗,過一會兒就會產生吐瀉,病症就能緩解。(有一種說法,乾霍亂俗稱腸道痙攣沙痛)。另外一種方法,在委中穴有紫色瘀血的地方刺血,就可以痊癒;或者在十個指頭尖端刺血,也是很好的方法。還有一種治療霍亂已經死亡,腹部還留有溫熱氣息的方法,將鹽納入臍中,再用艾灸七壯,並灸氣海穴。
2. 痢(第二十四)
分在氣、在血治,赤屬血,白屬氣。身熱、後重、腹痛。身熱者,挾外邪,法當解表,不惡寒用小柴胡去參;後重,積與氣鬱墜在下之故,兼升兼消;腹痛者,是肺金之氣鬱在大腸之間,以苦梗發之,然後用治痢藥。氣用氣藥,血用血藥。下痢腹痛人實者,宜用劉氏之法下之,然後隨氣血用治痢之藥。
下血多主食積與熱,當涼血活血,當歸、桃仁、黃芩之類,或有用朴硝者。青六丸治血痢效,以六一散一料炒紅曲半兩,能活血,以飯為丸。腹痛者,宜溫散藥,如薑桂之屬以和之。如有熱,用黃芩、芍藥之類。壯者與初病者。宜下之;虛弱衰老者,宜升之。一痢初得之時,一二日間,法當利,大小調胃承氣湯下之,看其氣血而用藥。
氣病用參朮,血病用四物湯為主,有熱先退熱。後重者,當和氣,木香、檳榔之類。因積作後重者,保和丸主之。五日後不可下,脾胃虛故也。保和丸方:山楂肉(三兩),神麯(二兩),陳皮,半夏,茯苓(以上各一兩),連翹(五錢),萊菔子(五錢),上炒七味為末,粥丸,薑湯下,或加白朮二兩。下痢初發熱,必用大承氣湯下之,後隨證用藥。
下痢久不止發熱者,屬陰虛,用寒涼藥,必兼升藥熱藥用。一本云:血久不止,發熱者,屬陰虛,四物為主。下痢後,身發熱者,有外感。初下腹痛,不可用參朮,雖氣虛胃虛者,皆不可用。下血有風邪下陷,宜升提之,蓋風傷肝,肝主血故也。有濕傷血,宜行濕清熱。後重者,積與氣墜下,當和氣,兼升兼消,木香、檳榔之類。
不愈,用皂角子煨大黃、當歸、桃仁、黃連、枳殼作丸,蓋後重大腸風盛故也。下痢病,有半死半生者,二下如魚腦者,半死半生;身熱脈大者,半死半生。有不治證者五:下血者死;下如塵腐色者死;下如屋漏水者死;下痢唇如硃砂紅者死;下痢如竹筒者不可治。夫痢而能食,胃未病也。
若脾胃濕熱之毒,熏蒸清道而上,以致胃口閉塞,遂成禁口證。一方治禁口痢,香蓮丸與蓮肉各半,研末,半湯調下。治禁口痢,臍中用田螺人麝香少許,搗爛盒之,以引其熱就下,熱去則欲食也。治痢方:蒼朮、白朮、條芩、當歸、白芍藥、生地黃、青皮、黃連、滑石、甘草,作一服,白水煎,裡急後重,炒連、滑石,加桃仁、檳榔,甚者加大黃,嘔者加半夏姜煎。
又方:乾薑(一錢),當歸(二錢半),烏梅(三個),黃柏(一錢半),黃連(二錢),上作一服,白水煎。孫郎中因飲食過多,腹膨滿,痢帶白色,用蒼朮、白朮、厚朴、甘草、茯苓、滑石,煎下保和丸三十粒。又方有炒曲。痢後腳弱漸細:蒼朮(二兩),酒芍藥(二兩半),龜板(三兩),酒柏(半兩),上末之,粥丸,以四物湯加陳皮、甘草煎湯吞之。
白話文:
痢疾的治療,要區分是氣虛還是血虛。赤痢屬血虛,白痢屬氣虛。症狀包括發熱、裡急後重、腹痛。發熱是外邪入侵,應先解表,若不惡寒,可用小柴胡湯去參;裡急後重是因為積滯和氣鬱下墜,需兼顧升提和消導;腹痛是因為肺金之氣鬱滯在大腸,可用苦寒藥物疏通,然後再用治療痢疾的藥物。氣虛用治氣的藥物,血虛用治血的藥物。如果痢疾腹痛且實證,宜用劉氏方法攻下,然後再根據氣血虛實使用治痢藥物。
下痢出血多半是食積和熱證,需涼血活血,可用當歸、桃仁、黃芩等藥物,也有人用朴硝。青六丸治療血痢效果很好,它是用六一散炒紅曲製成的藥丸,能活血化瘀。腹痛宜用溫散藥物,如生薑、桂枝等溫中和胃。如有熱證,可用黃芩、芍藥等藥物清熱。體質強壯或病情初起者,宜用攻下法;虛弱衰老者,宜用升提法。痢疾初期一兩天內,應當通利大便,可用大小調胃承氣湯攻下,再根據氣血虛實用藥。
氣虛用人參、白朮,血虛用四物湯為主,如有發熱先退熱。裡急後重者,應和中理氣,可用木香、檳榔等藥物。因積滯引起裡急後重者,可用保和丸。五天後不宜再攻下,因為脾胃已經虛弱。保和丸的組成是:山楂肉、神麴、陳皮、半夏、茯苓、連翹、萊菔子,共七味藥炒制成末,做成藥丸,用薑湯送服,也可加白朮。痢疾初期發熱,需用大承氣湯攻下,然後再根據症狀用藥。
痢疾久治不愈且發熱,屬陰虛火旺,要用寒涼藥物,同時需兼顧升提和溫補。也有人說,血痢久治不愈且發熱,屬陰虛,可用四物湯為主。痢疾後發熱,可能是外感。痢疾初期腹痛,不宜用人參、白朮,即使是氣虛、胃虛,也不宜使用。下痢出血伴有風邪下陷,宜用升提之法,因為風邪傷肝,肝主血;若為濕熱傷血,宜行氣利濕、清熱解毒。裡急後重者,因積滯和氣下墜,需和氣升提,可用木香、檳榔等藥物。
如果以上方法無效,可用皂角子煨制大黃、當歸、桃仁、黃連、枳殼做成藥丸,因為裡急後重是因大腸風盛所致。痢疾病情危重者,大便如魚腦狀,或發熱脈大,都屬於危重症候。不治之症有五種:下血不止、大便如爛泥狀、大便如漏水狀、嘴唇鮮紅如硃砂狀、大便如竹筒狀。如果患者還能進食,說明胃氣未傷。
若脾胃濕熱之毒上蒸,導致胃口閉塞,形成禁食的症狀。有一個治療禁食痢疾的藥方,用香蓮丸和蓮子肉等量研末,溫水送服。另一個治療禁食痢疾的方法,在肚臍處敷貼田螺和麝香少許,引導熱邪下降,熱邪去除後就會想吃東西。治療痢疾的藥方:蒼朮、白朮、黃芩、當歸、白芍藥、生地黃、青皮、黃連、滑石、甘草,用水煎服。裡急後重者,炒黃連、滑石,再加桃仁、檳榔,病情嚴重者加大黃,嘔吐者加半夏、生薑同煎。
另一個藥方:乾薑、當歸、烏梅、黃柏、黃連,用水煎服。孫郎中因飲食過多,腹脹滿,痢疾大便帶白色,用蒼朮、白朮、厚朴、甘草、茯苓、滑石煎服,並服保和丸三十粒。還有一個藥方用炒曲。痢疾後腿腳無力,逐漸消瘦:蒼朮、酒制芍藥、龜板、酒制黃柏,研末,做成藥丸,用四物湯加陳皮、甘草煎湯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