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溪治法心要》~ 卷三 (2)
卷三 (2)
1. 疸(第二十八)
不必分五種,同是濕熱,如盦面相似。渴者,難治;不渴者,易治。脈浮宜吐,脈沉宜下。輕者小溫中丸,重者大溫中丸,脾虛者以白朮等藥作湯使。脾胃不和,黃疸,倦怠,少食,胃苓湯。小便赤加滑石。濕熱黃疸小便赤澀,茵陳五苓散。濕寒黃疸,脾胃不和,不食,脈沉細,小便清利者,理中湯。
白話文:
這些濕熱症狀,就像蒸過的麪包一樣。口渴的難治,不口渴的易治。脈象浮宜吐,脈象沉宜下。輕微的用小溫中丸,嚴重的用大溫中丸,脾虛的用白朮等藥材煮湯服用。脾胃不合,黃疸,疲倦,食慾不振,用胃苓湯。小便赤黃的加滑石。濕熱黃疸小便赤澀,用茵陳五苓散。濕寒黃疸,脾胃不合,不思飲食,脈象沉細,小便清利者,用理中湯。
甚者加附子,所謂陰黃疸也。脾濕積黃心腹疼痛,胃苓湯。濕熱因倒胃氣,服藥而大便下利者,參、術等加茵陳、山梔、甘草。熱多,溫中丸加黃連。濕多,茵陳五苓散加食積藥。面色黃,肢體倦,小便清,謂之木勝於中,土走於外故也,黃耆建中湯。用茵陳之藥過劑,乃成陰證,身目俱黃,皮膚冷,心下疼,眼澀不開,自利,茵陳附子乾薑湯。
白話文:
更嚴重者需要添加附子,稱為陰黃疸。脾濕形成的黃疸症狀,有心腹疼痛,使用胃苓湯。濕熱導致胃氣倒逆,服用藥物後出現大便下利的,使用人參、白術等藥物,再添加茵陳、梔子、甘草。熱症較多的,使用溫中丸添加黃連。濕症較多的,使用茵陳五苓散添加食積藥。面色發黃,四肢疲倦,小便清澈,這是因為木氣在體內過剩,而土氣外泄造成的,使用黃耆建中湯。使用茵陳藥物劑量過大,就變成了陰證,身體、眼睛全都發黃,皮膚寒冷,心下疼痛,眼睛乾澀睜不開,自己能排便,使用茵陳、附子、乾薑湯。
谷疸為病,寒熱不能食,食則頭眩,心胸不安,久則發黃,用茵陳、梔子、大黃亦治傷寒發黃。氣實人,心痛,發黃,撫芎散吐之。疸發寒熱、嘔吐、渴欲飲冷、身體面目俱黃、小便不利,全不思食,夜間不臥,茯苓滲濕湯。以茵陳四苓散內加芩、連、梔子、防己、蒼朮、青皮、陳皮,一方加枳實,用長流水煎服。
白話文:
患有谷疸的人,會有寒熱交替、不想吃東西的症狀,即使勉強吃東西也會頭暈、心胸不安,久了之後臉色會發黃。這種情況可以用茵陳、梔子、大黃等藥材來治療,也可以用來治療傷寒引起的黃疸。氣血充足的人,如果有心痛、發黃的症狀,可以用撫芎散來催吐治療。
谷疸發作時,會有寒熱交替、嘔吐、口渴想喝冷飲、全身和臉部都發黃、小便困難、不想吃東西、晚上睡不著等症狀。這種情況可以用茯苓滲濕湯來治療。茯苓滲濕湯的配方包括茵陳、茯苓、澤瀉、豬苓、甘草、蒼朮、陳皮、防己、青皮、梔子、連翹、芩、枳實等藥材,將這些藥材用水煎服。
黃疸方:黃連(炒),黃芩(炒),山梔(炒),豬苓,澤瀉,蒼朮,茵陳,青皮,龍膽草(各一錢),勞食疸加三稜、蓬朮(各一錢),砂仁、陳皮、神麯(各五分)。茵陳附子乾薑湯:附子(炮),乾薑(炮),茵陳,白茯苓,草豆蔻,枳實,半夏,澤瀉,白朮,陳皮,上姜煎涼服。
白話文:
黃疸方:
黃連(炒過),黃芩(炒過),山梔(炒過),豬苓,澤瀉,蒼朮,茵陳,青皮,龍膽草(每種藥材一錢),如果是由過度勞累和飲食不當引起的黃疸,則再加入三稜、蓬朮(每種藥材一錢),加入砂仁、陳皮、神麴(每種藥材五分)。
茵陳附子乾薑湯:
附子(經過炮製),乾薑(經過炮製),茵陳,白茯苓,草豆蔻,枳實,半夏,澤瀉,白朮,陳皮,以上藥材用薑汁煎煮,待涼後服用。
小溫中丸治黃疸與食積:蒼朮(炒),神麯(炒),針砂(醋煅),半夏(各二兩),川芎,梔子(各一兩),香附(四兩),春加川芎,夏加苦參或黃連,冬加茱萸或乾薑,上末醋糊丸。
白話文:
小溫中丸是治療黃疸和食積的中藥丸劑。它由蒼朮(炒過)、神麯(炒過)、針砂(用醋煅燒過)、半夏(各二兩)、川芎、梔子(各一兩)、香附(四兩)組成。春天可以加川芎,夏天可以加苦參或黃連,冬天可以加茱萸或乾薑。將所有的藥材研磨成細末,用醋糊丸,製成藥丸服用。
大溫中丸即暖中丸,治食積黃疸腫,又可借為制肝燥脾之用:陳皮,蒼朮(米泔浸炒),厚朴(薑製),三稜(醋炒),蓬朮(醋炒),青皮(各五兩),甘草(二兩),香附(一斤醋炒),針砂(十兩醋煅),上為末醋糊丸,空心薑湯下,午飯、晚飯前酒下。脾虛者,以白朮、人參、芍藥、陳皮、甘草等藥作湯使,忌大肉果菜。
白話文:
大溫中丸又稱暖中丸,用於治療因飲食積滯引起的黃疸腫脹,也可以用來治療肝臟燥熱和脾臟虛弱。藥方如下:
- 陳皮:五兩
- 蒼朮(用米泔水浸泡後炒):五兩
- 厚朴(用薑汁製成):五兩
- 三稜(用醋炒):五兩
- 蓬朮(用醋炒):五兩
- 青皮:五兩
- 甘草:二兩
- 香附(用一斤醋炒):一斤
- 針砂(用醋煅燒):十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用醋糊劑製成丸劑。空腹時,用薑湯送服。午飯和晚飯前,用酒送服。
對於脾虛的人,可以用白朮、人參、芍藥、陳皮、甘草等藥材熬製湯劑服用。忌食大肉、水果和蔬菜。
又方小溫中丸,治脾胃停濕,水穀不分,面色痿黃:針砂(八兩醋炒),香附,神麯(八兩炒),白朮(五兩炒),半夏(五兩洗),甘草(二兩),陳皮(五兩和白),黃連(二兩),苦參(三兩),上為末,醋糊丸,每服五十丸,白朮、陳皮湯下,冬去黃連加厚朴。
白話文:
小溫中丸,適用於脾胃停滯、水穀不分和麪色萎黃。
藥方如下:
-
針砂:八兩,用醋炒製。
-
香附:適量。
-
神麯:八兩,先炒過再使用。
-
白朮:五兩,炒過再使用。
-
半夏:五兩,清洗過後使用。
-
甘草:二兩。
-
陳皮:五兩,與白礬一起研磨成碎末。
-
黃連:二兩。
-
苦參:三兩。
-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末,並以醋和製作成丸劑。
-
每服用五十丸,搭配白朮、陳皮湯服用。
-
在冬季時,可以將黃連去除,並加入厚朴。
2. 消渴(第二十九)
消渴之證,乃三焦受病也,東垣有法,分上、中、下治。上消者,肺也,多飲水而少食,大小便如常,或云小便清利,其燥在上焦也,治宜流濕潤燥;中消者,胃也,渴多飲水,而小便赤黃,宜下至不飲而愈;下消者,腎也,小便濁淋如膏之狀,宜養血而肅清,分其清濁而自愈。大法養肺降火生血為主。
白話文:
消渴的症狀是三焦受病造成的,東垣有方法,分為上、中、下三焦來治療。上焦消渴,是肺出了問題,多喝水卻吃很少,大小便正常,或者說小便清澈順暢,燥邪在上焦,治療應該要把濕氣引流並滋潤燥熱;中焦消渴,是胃出了問題,口渴多喝水,而且小便赤黃,適合瀉下不通暢的氣血而痊癒;下焦消渴,是腎出了問題,小便混濁淋漓像膏脂一樣,適合滋養血液、清除濁氣,讓清濁分明後就能自愈。總體來說,治療原則以滋養肺、清除火氣、生血為主。
消渴泄瀉,先用白朮、白芍藥炒為末,調服後,隙服白蓮藕汁膏。內傷病,退後燥渴不解,此有餘熱在肺家,以人參、黃芩、甘草少許同煎,加薑汁冷服。或以茶匙挑藥,漸漸服之。虛者,亦可服獨參湯。消渴而小便頻數,宜生津甘露飲,瓊玉膏亦妙。口乾舌乾,小便赤數,舌上赤裂,地黃飲子。
白話文:
- 消渴泄瀉:
- 首先將白朮和白芍藥炒熟,研磨成細末,調服後,間隔服用白蓮藕汁膏。
- 如果是內傷引起的疾病,退燒後仍然口乾舌燥,這可能是肺中有餘熱,可以用人參、黃芩、甘草少量同煎,加入薑汁後放涼服用。
- 也可以用茶匙挑取藥物,慢慢服用。
- 對於體虛的人,也可以服用獨參湯。
-
消渴小便頻數:
- 應服用生津甘露飲,瓊玉膏也很有效。
-
口乾舌乾、小便赤數、舌上赤裂:
- 服用地黃飲子。
白話文:
- 尿頻且口渴的状况:
- 应该服用能生津的甘露饮,琼玉膏也非常有效。
- 口干舌燥、尿液红且频密、舌头出现红裂的情况:
- 应该服用含有地黄的饮子。
一孕婦當盛夏渴思水,與四物湯加黃芩、陳皮、生甘草、木通數帖愈。白藕汁膏:黃連末,生地汁,牛乳汁,白蓮藕汁(各一斤),上將諸汁,慢火熬膏,入連末和丸,每服二三十丸,溫水下,日服數次。繅絲湯:天花粉、蘆根汁、淡竹茹、麥門冬、知母、牛乳,皆消渴之要藥也。
白話文:
-
一位孕婦在盛夏口渴想喝水,服用了四物湯,並加入黃芩、陳皮、生甘草、木通數帖,症狀得到了改善。
-
白藕汁膏:黃連末、生地汁、牛乳汁、白蓮藕汁(各一斤),將這些汁液混合,文火熬成膏狀,加入黃連末製成丸劑,每次服用二三十丸,溫水送服,每日服用數次。
-
繅絲湯:天花粉、蘆根汁、淡竹茹、麥門冬、知母、牛乳,這些都是治療口渴的重要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