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震亨述

《丹溪治法心要》~ 卷一 (10)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0)

1. 瘧(第十七)

雖治而暫安,或因飲食與外邪所傷,又復舉發,近世多苦於此,用好常山一兩,檳榔五錢為末,麵糊丸,如桐子大,每丸當發前一日兩服,即效。或常山飲子亦可。截法,用守真先生丸子,雄黃一兩,人參五錢,五月五日用粽子尖為丸,桐子大,於未發早,面東,井華水送下一丸,忌諸熱味。

(人參一云人言),又方大黑豆(七錢),雄黃(一錢),輕粉(五分),人參(一錢),薄荷(五分),甘草(一錢),上為末,滴水丸如小豆大,雞鳴時新汲水面東吞一丸。(人參一云人言),又羅謙甫方紫河車丸用:紫河車(一兩),生甘草(五錢),綠豆(一兩),人言(一錢另研),上為細末,每服五分,新汲水少許送下。如隔日發夜服;頻日發者,則夜睡深時服。

忌葷腥、瓜果、酒面、魚雞等肉,並生冷等物。三兩日一發者;受邪氣深者,只一服。十歲以上服一字,三歲半字,孕婦勿服。一人年六十,稟壯味厚,春病瘧,先生教以卻欲食淡,不聽。醫與劫藥三、五帖而安,旬後又作又與,綿延至冬求治,先生知其久得汗,惟胃氣未完,時天大寒,又觸冒為寒熱,非補不可。

以一味白朮為末,粥丸,與二斤令其飢時,且未與食,取一二百丸熱湯下,只以白糜粥調養,盡此藥,當大汗而安。已而果然如此者多,但藥略有加減耳。一人久瘧腹脹,脈不數而微弦,重取則來不滑利,輕取則無力,遂與三和湯索氏者三倍,加白朮入薑汁服之,數服,而小便利一、二行,腹脹稍減,又隨小便短少,作血氣兩虛治,於藥中入人參、牛膝、當歸身,作大劑,服四十餘帖而愈。一婦人病瘧,間兩日一發,飲食絕少,經脈不行已三月矣。

診其脈,兩手俱無,見其梳妝不異平時,言語行步並無倦怠。因悟經不行非無血也,乃痰所礙而不行也;無脈者,非血衰少而脈絕,實由積痰生熱結伏,而脈不見耳。當作實熱治之,遂以三花神祐丸與之。旬日後食稍進,脈亦稍出,一月後六脈俱出,但帶微弦,瘧猶未愈。蓋胃氣既全,春深經血自旺,便自可愈,不必服藥。

教以淡滋味,節飲食之法,半月,瘧愈而經亦行矣。一老人患瘧半載,脈之兩尺俱數而有力,色稍枯,蓋因服四獸飲等劑,中焦濕熱下流,伏結於腎,以致腎火上運於肺,故瘧嗽俱作,用參、朮、芩、連、升麻、柴胡調中,一、二日與黃柏丸服之,兩夜夢交通,此腎中熱解無憂,次日瘧嗽頓止。

一富人年壯病瘧,自卯時寒,至酉方熱,至寅初休,一日一夜止蘇一時,因思必為入房感寒所致。用參、術大補,附子行經,加散寒以取汗。數日不得汗,病如前。因誤足腑之道遠,藥力難及,用蒼朮、芎、桃枝煎湯以器盛之,扶坐浸足至膝,一食頃以前,所服之藥飲之,其汗通身大出,病即愈。久病者,不可直截,必用一補一發,凡砒霜等藥不可輕服,以其有毒故也。

白話文:

瘧疾治療案例集

許多人治癒瘧疾後,又因飲食或外邪侵襲而復發,近來這種情況很常見。可用好常山一兩、檳榔五錢研成粉末,用麵糊做成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在發病前一天服用兩丸,效果很好。或者也可以服用常山飲子。另一種方法是用守真先生丸,雄黃一兩、人參五錢,在五月五日用粽子葉尖做成桐子大小的丸藥,在瘧疾發作前,面向東方,用井水送服一丸,忌食一切熱性食物。(人參一說為人言)

另一方劑:大黑豆七錢、雄黃一錢、輕粉五分、人參一錢、薄荷五分、甘草一錢,研成粉末,做成小豆大小的滴水丸,在雞鳴時面向東方,用新汲取的水送服一丸。(人參一說為人言)羅謙甫的紫河車丸:紫河車一兩、生甘草五錢、綠豆一兩、人言一錢(另研),研成細末,每次服用五分,用少量新汲取的水送服。如果隔日發病,則在晚上服用;如果每天都發病,則在睡得很熟的時候服用。

忌食葷腥、瓜果、酒、麵食、魚、雞等肉類以及生冷食物。三兩天發病一次的,或邪氣侵襲較深的,只需服用一次藥物。十歲以上服用一丸,三歲半服用半丸,孕婦禁用。

曾有一位六十歲的男子,體格強壯,春天患上瘧疾,醫生囑咐他節制慾望,清淡飲食,但他沒有聽從。醫生用攻邪的藥物治療三五劑後,病情好轉,但十天後又復發,如此反覆直到冬天才再次求醫。醫生知道他長期發汗,但胃氣尚未恢復,加上天氣寒冷,又受寒邪侵襲,導致寒熱交加,必須溫補。

於是醫生用單味白朮研磨成粉末,做成粥丸,給他兩斤,吩咐他在飢餓時,尚未進食之前,用一二百粒熱湯送服,只用白粥調養。服完藥後,病人會大量出汗而痊癒。很多病人用此法都痊癒了,只是藥量略有增減。

曾有一位長期患瘧疾的病人,腹部脹滿,脈象不數而微弦,重按脈搏則有力但滑利,輕按則無力。醫生於是給他服用三和湯(索氏方劑的三倍量),加白朮,用薑汁送服。服用幾劑後,大便略通,腹部脹滿稍減,但小便量減少。醫生於是根據病人氣血兩虛的情況,在藥方中加入人參、牛膝、當歸,加大藥量,服用四十多劑後痊癒。

一位婦女患瘧疾,隔兩天發作一次,飲食很少,經脈停滯已有三月之久。醫生診脈,發現她的兩手脈象均無,但她梳妝打扮與平常無異,言語行動也並無疲倦。醫生由此推斷,經脈不通並非沒有血液,而是痰濁阻塞;而脈象全無,並非血虛衰少,而是積痰生熱,阻塞經絡,導致脈象不易察覺。因此,醫生決定採用攻實熱的治療方法,給她服用三花神祐丸。十天後,她的食慾有所改善,脈象也略微出現,一個月後,六脈俱現,但脈象略微弦細,瘧疾尚未痊癒。醫生認為,胃氣已恢復,春天漸深,經血自然會旺盛,疾病就會自行痊癒,不必再服藥。醫生教她飲食清淡,節制飲食,半個月後,瘧疾痊癒,月經也恢復正常。

一位老人患瘧疾半年,脈象兩尺部位皆數而有力,面色略枯,這是因為他服用過四獸飲等藥物,導致中焦濕熱下注,伏滯於腎,腎火上炎於肺,因此瘧疾和咳嗽同時發生。醫生於是用人參、白朮、黃芩、黃連、升麻、柴胡調整中焦,一兩天後,給他服用黃柏丸。兩夜他都夢到房事,這是腎中熱邪已解的徵兆,第二天瘧疾和咳嗽都痊癒了。

一位年輕富人患瘧疾,從卯時開始發冷,到酉時發熱,到寅初痊癒,一天一夜只舒服一時。他懷疑是房事受寒所致。醫生於是使用人參、白朮大補元氣,用附子溫通經絡,再加一些散寒解表藥物以發汗。但幾天後,他還是沒有出汗,病情如故。醫生認為,由於病邪已深入臟腑,藥力難以到達,於是用蒼朮、川芎、桃枝煎湯,用器皿盛放,讓病人扶著坐著,把腳浸在藥湯裡直到膝蓋,一頓飯時間後,再服用先前所服的藥物。他全身大汗淋漓,病就好了。久病者不可用猛藥速治,必須溫補和攻邪相結合。凡砒霜等毒性藥物,不可輕易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