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震亨述

《丹溪治法心要》~ 卷二 (3)

回本書目錄

卷二 (3)

1. 霍亂(第二十三)

內有所積,外有所感,見成吐瀉,不徹者,還用吐,提其氣起,吐用二陳湯加減或鹽湯或鹽水皆可吐。治霍亂:蒼朮,厚朴,陳皮,葛根(以上各一錢半),滑石(三錢),白朮(二錢),木通(一錢),甘草(炙),又法用薑湯下保和丸四十粒。治乾霍亂大法,發汗吐亦不妨,此係內有所傷,外為邪氣所遏;有用吐法者,則兼發散之義;有用溫藥解散者,其法解散,不用涼藥。二陳湯加川芎、蒼朮、防風、白芷等劑。

夏月霍亂吐瀉,大欲飲水或狂亂奔走,薑製厚朴、官桂、乾薑、茯苓、半夏。霍亂方:藿香、蒼朮、厚朴、陳皮、縮砂、白芷、甘草、半夏、茯苓、人參、炒神麯等分。遇寒加乾薑,寒甚加附子。吐瀉霍亂,夏月以冰水調益元散加薑汁服之。又以地漿清水調桂苓甘露飲,新汲水亦可,所以至陰之物能生陽中之陰。

霍亂微煩躁渴,錢氏白朮散,以上二方俱見《寶鑑》中。夏月吐瀉,黃連香薷湯,井中浸冷服。霍亂脈多伏或絕,大法理中湯好。陽不升陰不降,乘隔而成霍亂,切不可與米湯飲,即致死。夏月多食瓜果飲冷乘風,以致食留不化,因食成痞,隔絕上下,遂成霍亂,以六和湯倍藿香。揮霍撩亂而不得吐瀉,名乾霍亂。

干亂最難治,須以鹽湯吐之。治攪腸沙,用樟木屑煎濃湯,呷一碗,須臾吐瀉即可。(一云乾霍亂俗名攪腸沙也。)又法,就委中穴,有紫處刺出血即安;或於十指頭出血,亦是良法。一法治霍亂已死,腹中尚有暖氣,用鹽納臍中,灸七壯仍灸氣海。

白話文:

體內有積滯,又感受了外邪,出現上吐下瀉,如果沒有徹底好轉,還需要使用催吐的方法,使氣向上提昇,催吐可以使用二陳湯加減,或者鹽湯、鹽水都可以。治療霍亂:使用蒼朮、厚朴、陳皮、葛根(各一錢半)、滑石(三錢)、白朮(二錢)、木通(一錢)、炙甘草。另外一種方法,用薑湯送服保和丸四十粒。治療乾霍亂的主要方法,可以發汗或催吐,這都沒有妨礙,這是因為體內有損傷,外被邪氣所阻遏。使用催吐的方法,同時也有發散邪氣的含義;使用溫藥來解散邪氣的方法,就用解散邪氣的方式,不用寒涼的藥物。可以使用二陳湯加上川芎、蒼朮、防風、白芷等藥材。

夏天發生的霍亂,出現上吐下瀉,非常想喝水,或者狂躁地奔跑,可以使用薑製的厚朴、官桂、乾薑、茯苓、半夏。霍亂的藥方:使用藿香、蒼朮、厚朴、陳皮、縮砂、白芷、甘草、半夏、茯苓、人參、炒神曲等分量相等。遇到寒冷症狀,加入乾薑,寒冷症狀嚴重就加入附子。治療上吐下瀉的霍亂,夏天可以用冰水調和益元散,再加入薑汁服用。或者用地漿水調和桂苓甘露飲服用,用新汲取的水也可以,因為至陰的物質能夠產生陽中之陰。

霍亂時出現輕微的煩躁口渴,可以使用錢氏白朮散,以上兩個藥方都可以在《寶鑑》中找到。夏天上吐下瀉,可以使用黃連香薷湯,浸泡在井水中冷卻後服用。霍亂時脈象多為沉伏或微弱,治療大法使用理中湯比較好。如果陽氣不能上升、陰氣不能下降,受到阻礙而產生霍亂,絕對不能喝米湯,喝了會導致死亡。夏天如果吃太多瓜果、喝冷飲、又吹到風,導致食物停留在體內難以消化,因為食物停滯而產生痞塞,阻隔上下氣機,因此產生霍亂,可以使用六和湯並加倍藿香的用量。如果突然發生霍亂,但卻沒有吐瀉,就稱為乾霍亂。

乾霍亂最難治療,必須使用鹽湯催吐。治療腸道痙攣沙痛,使用樟木屑煎成濃湯,喝下一碗,過一會兒就會產生吐瀉,病症就能緩解。(有一種說法,乾霍亂俗稱腸道痙攣沙痛)。另外一種方法,在委中穴有紫色瘀血的地方刺血,就可以痊癒;或者在十個指頭尖端刺血,也是很好的方法。還有一種治療霍亂已經死亡,腹部還留有溫熱氣息的方法,將鹽納入臍中,再用艾灸七壯,並灸氣海穴。

2. 痢(第二十四)

分在氣、在血治,赤屬血,白屬氣。身熱、後重、腹痛。身熱者,挾外邪,法當解表,不惡寒用小柴胡去參;後重,積與氣鬱墜在下之故,兼升兼消;腹痛者,是肺金之氣鬱在大腸之間,以苦梗發之,然後用治痢藥。氣用氣藥,血用血藥。下痢腹痛人實者,宜用劉氏之法下之,然後隨氣血用治痢之藥。

下血多主食積與熱,當涼血活血,當歸、桃仁、黃芩之類,或有用朴硝者。青六丸治血痢效,以六一散一料炒紅曲半兩,能活血,以飯為丸。腹痛者,宜溫散藥,如薑桂之屬以和之。如有熱,用黃芩、芍藥之類。壯者與初病者。宜下之;虛弱衰老者,宜升之。一痢初得之時,一二日間,法當利,大小調胃承氣湯下之,看其氣血而用藥。

氣病用參朮,血病用四物湯為主,有熱先退熱。後重者,當和氣,木香、檳榔之類。因積作後重者,保和丸主之。五日後不可下,脾胃虛故也。保和丸方:山楂肉(三兩),神麯(二兩),陳皮,半夏,茯苓(以上各一兩),連翹(五錢),萊菔子(五錢),上炒七味為末,粥丸,薑湯下,或加白朮二兩。下痢初發熱,必用大承氣湯下之,後隨證用藥。

下痢久不止發熱者,屬陰虛,用寒涼藥,必兼升藥熱藥用。一本云:血久不止,發熱者,屬陰虛,四物為主。下痢後,身發熱者,有外感。初下腹痛,不可用參朮,雖氣虛胃虛者,皆不可用。下血有風邪下陷,宜升提之,蓋風傷肝,肝主血故也。有濕傷血,宜行濕清熱。後重者,積與氣墜下,當和氣,兼升兼消,木香、檳榔之類。

不愈,用皂角子煨大黃、當歸、桃仁、黃連、枳殼作丸,蓋後重大腸風盛故也。下痢病,有半死半生者,二下如魚腦者,半死半生;身熱脈大者,半死半生。有不治證者五:下血者死;下如塵腐色者死;下如屋漏水者死;下痢唇如硃砂紅者死;下痢如竹筒者不可治。夫痢而能食,胃未病也。

若脾胃濕熱之毒,熏蒸清道而上,以致胃口閉塞,遂成禁口證。一方治禁口痢,香蓮丸與蓮肉各半,研末,半湯調下。治禁口痢,臍中用田螺人麝香少許,搗爛盒之,以引其熱就下,熱去則欲食也。治痢方:蒼朮、白朮、條芩、當歸、白芍藥、生地黃、青皮、黃連、滑石、甘草,作一服,白水煎,裡急後重,炒連、滑石,加桃仁、檳榔,甚者加大黃,嘔者加半夏姜煎。

又方:乾薑(一錢),當歸(二錢半),烏梅(三個),黃柏(一錢半),黃連(二錢),上作一服,白水煎。孫郎中因飲食過多,腹膨滿,痢帶白色,用蒼朮、白朮、厚朴、甘草、茯苓、滑石,煎下保和丸三十粒。又方有炒曲。痢後腳弱漸細:蒼朮(二兩),酒芍藥(二兩半),龜板(三兩),酒柏(半兩),上末之,粥丸,以四物湯加陳皮、甘草煎湯吞之。

痢後腰痛,兩腳無力:陳皮,半夏,白芍藥(以上各一錢),茯苓,蒼朮,當歸,酒芩(以上各半錢),白朮(一錢),甘草(二錢),上作一服,姜三片煎,食前服。一人泄瀉,辛苦勞役,下利白積,滑石末炒陳皮、芍藥、白朮、茯苓、甘草,上煎,食前服。一婦人痢後,血少肚痛,以川芎、當歸、陳皮、芍藥,上煎,調六一散服。

一方治久痢:罌粟殼(半兩),樗白皮(一錢),黑豆(二十一粒),上同煎,食前服。痢時氣發熱,蒼朮、厚朴、赤芍藥、當歸、黃芩、黃柏、地榆、粟殼、枳殼、檳榔、木香、甘草、乾薑,鮮血痢加黃連,小便不通加滑石、車前子,痢下血水奈何?加阿膠。治痢丸子,側柏葉、黃連、黃柏、黃芩、當歸、芍藥、粟殼、生地黃、地榆、枳殼、香附、木香、檳榔,米糊丸,下七八十丸。有食有積、腹痛加莪朮、三稜、縮砂。

飲酒之人臟毒,如血痢狀,乃平日飲酒之過,遂成此病,先宜戒酒而藥可愈:蒼朮(一錢),赤芍藥(二錢),炒槐花(一錢半),地榆(二錢),枳殼(一錢),炙甘草(三分),黃連(炒五分),乾葛(二錢),當歸(五分),上作一帖,清水煎,食前頓服,愈。又方:樗皮(二兩),神麯(炒五錢),白芍藥(一兩),滑石(炒一兩),枳殼(五錢),上為末,爛飯丸,桐子大,米飲下七十丸。

久下痢數月不能起床,飲食不進,憊弱之甚以:人參(五分),白朮(一錢),黃耆(五分),當歸(六分),芍藥(一錢),炙甘草(三分),粟殼(三錢),實地榆(五分),木香(三分),縮砂(五分),陳皮(一錢),升麻(三分),白豆蔻仁(三分),澤瀉(五分),上作一帖。有熱加黃芩,脈細,四體惡寒加乾薑或煨肉豆蔻、川附數片,服數帖漸自進食。

濕熱下痢,小便澀少,煩渴能食,脈洪大緩,腹痛後重,夜多痢下,桂苓甘露飲送保和丸三十丸。一作胃苓湯送下。濕多熱少,脾胃不和,食少腹痛,後重,夜多利下,胃苓湯送保和丸三十丸。一作桂苓甘露飲送下。氣虛面色黃白,或體肢倦懶之人,頻並痛,後重不食,脈細弱,或有汗出,黃耆建中湯吞保和丸三十丸。濕熱不渴者,建中湯如蒼朮、茯苓,吞保和丸。

脾胃不和,食少腹脹痛,後重痢下,脈弦緊,平胃散加芍藥、官桂、葛根,或白朮茯苓湯送保和丸。下痢白積,黃芩芍藥湯加白朮、陳皮、甘草、滑石、桃仁。下痢赤積,身熱,益元散加木通、炒芍藥、炒陳皮、白朮、煎,送下保和丸。一老人因飲白酒,作痢下,淡血水膿,腹痛,小便不通,裡急後重,人參、白朮、滑石、蒼朮、檳榔、木香、甘草,上煎下保和丸二十五丸。第二日前證俱減,惟小便不利,用益無散。

仲景治痢,凡言可下,率用承氣湯,大黃之寒,其性善走,佐以厚朴之溫,善行滯氣,緩以甘草之甘,飲以湯液,灌滌腸胃,滋潤輕快,無所留礙,積行即止。劉河間發明滯下證,尤為切要。有曰:行血則便自愈,調氣則後重自除,此實盲者之日月,聾者之雷霆也。一人患利不進飲食,四君子加芎、歸、藥、陳皮、炒曲、黃連、砂仁、半夏、生薑煎服。

東易胡兄年四十餘,患痢病已百日,百藥治不效。時九月初,其六脈急促,沉弦細弱,左手為甚,日夜數十行,視瘀物甚少,惟下清滯,有紫黑血絲,食全不進,此非痢,當作瘀血治之。間瘀血何由而致?如飽後急走,極力叫罵,毆打攧撲,多受疼痛,一怒不泄,補塞太過,火酒火肉,皆能致之。蓋此人去年枉受杖責,經涉兩年,有此瘀血,服藥後,得瘀血則生矣。

遂以乳香、沒藥、桃仁、滑石,佐以木香、檳榔,以曲糊為丸,米湯下百餘粒,夜半又不動,又依前法下二百粒,至天明大下穢物,如爛魚腸,約一二升,困頓終日,漸與粥而安。一人患痢後甚逼迫。一人患痢,善食易飢已見《醫要》,世俗類用澀藥治痢與瀉,若積久而虛者,或可行之,而初得者,必變他證,為禍不小。殊不知多因濕,惟分利小水,最是長策。

《內經》謂:下身熱,卻死;寒、即生。此大概言之耳,必兼證詳之方可。今豈無身熱而生寒、而死者乎?脈沉小流連或微者,易治;浮洪大數者,難治。脈宜滑大,不宜弦急。仲景治痢,可溫者五法;可下者十法;或解表或利小便或待其自己區分易治、難治極密,但與瀉同,立論不分,學者當辨之。大孔痛,一曰溫之,一曰清之。

按久病身冷,自汗,脈沉小者,宜溫;暴病,或身熱,脈浮洪者,宜清;身冷自汗,用溫藥;有可吐者,有可汗者,有可下者。初得時,元氣未虛,必推蕩之,此通因通用法,稍久,氣虛則不可也。赤痢乃小腸來,白痢自大腸來,皆濕熱為本,赤白帶,赤白濁同。先水泄,後膿血,此脾傳腎,賊邪難愈;先膿血,後水瀉,此腎經傳脾,是謂微邪易愈。

下如豆汁者,濕也,蓋脾胃為水穀之海,無物不受,常兼四臟,故如□□之相染,當先通利,此迎而奪□□義如虛,宜審之。因熱而作不可用巴豆等藥,如傷冷物者,或可用,宜謹之。又有時疫作痢,一方一家之內,上下相傳染者相似,此卻宜用運氣之勝伏以治之。禁口痢,此胃口熱結,用黃連多加人參,濕煎呷之,如吐了又呷;當開以降之。

人不知此,多用溫藥甘味,以火濟火,以滯益滯也。亦有誤服熱藥,毒氣犯胃,當推明而祛其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