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震亨述

《丹溪治法心要》~ 卷一 (9)

回本書目錄

卷一 (9)

1. 斑疹(第十四)

斑屬風熱挾痰而作,自里而發於外,通聖散中消息之,當以微汗解散,切不可下。內傷發斑者,胃氣虛,一身之火遊行於外所致,宜補以降之,當於《陰證略例》中求之。陰證發斑本內傷證,汗下後病愈甚者,補中益氣湯;飲冰水,煩躁神昏脈數足冷者,加附子。胃熱胃爛失下、下早發斑者,《拔萃方》有詳說。

黃瓜水調真伏龍肝,去風熱紅點斑。一人發斑面赤,昏憒譫語,脈洪而虛,按之無力,用人參、生地各半兩,附子一錢,大黃一錢半,煎服之。不甚瀉,夏月用之效。疹屬熱與痰在肺,當清肺火降痰,或以汗解。亦有可下者,通聖散加減。

白話文:

斑疹這種病症,是由於風熱夾雜痰液所引起的,它是從身體內部發出來的。可以使用通聖散來治療,應該用微微出汗的方式來解散,千萬不可以瀉下。

如果是因為身體內部虛損而引發的斑疹,那是因為胃氣虛弱,導致身體內的火氣遊走到體表所造成的,應該用補益的方式來降火,可以參考《陰證略例》中的方法。陰證引起的斑疹,本質是內部虛損的病症,如果用發汗或瀉下的方式治療後反而病情加重,就應該使用補中益氣湯來治療;如果喝了冰水後出現煩躁、神志不清、脈搏加快、手腳冰冷的症狀,就要加入附子。因為胃熱、胃潰爛,或是瀉下過早導致的斑疹,《拔萃方》中有詳細說明。

用黃瓜汁調和真伏龍肝服用,可以去除風熱引起的紅色斑點。曾經有一個人發斑疹,臉色發紅,神志不清,胡言亂語,脈搏洪大而虛弱,按下去感覺無力,就用了人參、生地各半兩,附子一錢,大黃一錢半,煎藥服用。藥效不會很強烈地瀉下,夏天使用這種藥方效果很好。

疹子這種病症,是由於熱邪和痰液停留在肺部引起的,應該清肺火、降痰,也可以用發汗的方式來解除。也有一些情況是可以用瀉下的方式來治療的,可以使用通聖散加減方。

2. 大頭天行病(第十五)

此濕氣在高巔之上,從兩頤頰熱腫者是也,俗云鸕鷀溫。東垣有方,羌活、酒芩、酒蒸大黃,隨病加減,切勿用降藥。十五、六日服小柴胡湯。不效仍用發散,紫蘇、陳皮治效。東垣云:陽明邪熱太甚,資實少陽相火而為之,視其腫勢何部,隨經取之,治之當緩,勿令重劑,過其病所,陽明為邪首,大腫少陽為邪本,於耳前後,以酒芩、酒連、炙甘草、水煎,少少不住服。

或劑畢,再用鼠黏子,於新瓦上炒香,同大黃煎成,去渣,納芒硝等分,亦時時呷之,毋令飲食在後。微利及邪氣已,只服前藥;未已,再同前次第服之,取大便邪氣已則止。陽明渴,加滑石、石膏;少陽渴,加栝蔞根:陽明行經,升麻、芍藥、葛根、甘草;太陽行經,羌活、荊芥、防風,並與上藥相合用之。

白話文:

這種病是濕氣聚集在頭頂高處,從兩邊臉頰開始發熱腫脹,俗稱「鸕鷀溫」。李東垣有開過藥方,用羌活、黃芩(用酒炒過)、大黃(用酒蒸過),再根據病情加減藥材,千萬不要用會讓氣往下走的藥。病發十五、六天時,服用小柴胡湯。如果沒效,還是要用發散的方法,用紫蘇、陳皮來治療有效。

李東垣說:這是因為陽明經的熱邪太過旺盛,助長了少陽經的相火而引起的。要觀察腫脹的部位在哪個經絡,就根據那個經絡來治療,治療時要慢慢來,不要用太重的藥,以免藥力超過病灶。陽明經是邪氣開始的地方,大腫是邪氣進入少陽經造成的,發於耳朵前後。用黃芩(用酒炒過)、黃連(用酒炒過)、炙甘草加水煎煮,少量多次慢慢服用。

有時,藥吃完了,可以再用鼠黏子(在新的瓦片上炒香),與大黃一起煎煮,去渣後加入等量的芒硝,也時時少量喝,不要在飯後馬上喝。稍微排便,邪氣消退後,就只吃先前的藥。如果還沒好,就再照之前的步驟服用,等到排便把邪氣排出就停止服藥。如果陽明經引起的口渴,就加滑石、石膏;少陽經引起的口渴,就加栝蔞根。陽明經循行的部分,用升麻、芍藥、葛根、甘草;太陽經循行的部分,用羌活、荊芥、防風,這些藥可以跟上面的藥一起使用。

3. 冬溫為病(第十六)

非其時而有其氣者,冬氣君子當閉藏,而反泄於外,專用補藥帶表散,如補中益氣湯之屬。入方:以竹筒兩頭留節,中開一竅,納大粉草銼碎於中,仍以竹木釘、油灰閉竅,立冬日浸於大糞缸中,待至立春先一日取出,於有風無日處,干二十一日,愈久益好,卻破竹取草為細末,大治陽證疫毒。一云亦治腫毒,並治金瘡水調敷之。

其脈左寸大於右寸,浮緩而盛,按之無力。

白話文:

在不該出現那個季節的氣候時,冬天應該是封藏的時節,卻反而向外發散,這種情況專門用補藥加上發散表邪的藥物來治療,像是補中益氣湯這類的方劑。

製藥方法:用竹筒,兩頭都保留竹節,中間開一個小孔,把大粉草切碎放入其中,再用竹釘和油灰把孔封起來,在立冬那天把它浸泡在大糞缸裡,等到立春前一天取出,放在通風但沒有陽光的地方,陰乾二十一天,時間越久效果越好,接著把竹子破開取出裡面的草,磨成細末,可以大大治療陽性熱毒的疫病。也有人說也能治療腫毒,也能治療刀傷,用水調和後敷在傷口上。

這種病症的脈象是左手寸關脈比右手寸關脈大,脈象浮緩而盛大,但按下去卻沒有力道。

4. 瘧(第十七)

有風、有暑、有食、有痰、有老瘧、有瘧母。老瘧病者,此係風暑入在陰臟也,用血藥引出陽分而散,一補一發,川芎、紅花、當歸,加蒼朮、白朮、白芷、黃柏、甘草,煎露一宿,次早服之。無汗要有汗,散邪為主帶補。有汗要無汗,補正氣為主帶散。散邪發汗,紫蘇、麻黃之屬。

補正氣,人參、黃耆之類。有瘧母多在脅下,令人多汗、脅痛,以丸藥消導。醋煮鱉甲為君,三稜、蓬朮、海粉,醋煮香附、青皮、桃仁、紅花、神麯、麥櫱、隨證加減用之。一本自香附以上俱用醋煮。三日一發者,受病一年;間日發者,受病半年;一日一發者,受病一月;連二日發住一日者,氣血俱受病。一日間一日發者,補藥帶表藥,後以截瘧丹截之。

在陰分者,用藥徹起在陽分,方可截。入方:川常山、草果、知母、檳榔、烏梅、穿山甲炒,甘草炙,以水一大碗煎至半碗,露一宿,臨發日早,或發前二時,溫服之。如吐則順之。大法暑風必當發汗。夏月多在風涼處歇,遂閉竅不泄;惡食者,必從飲食上得。瘧而虛,須先用參、術一、二帖托住其氣,不使下陷,後用他藥治之。

內傷挾外邪同發,內必生痰,外必以汗解,二陳湯加草果、常山、柴胡、黃芩之劑。瘧而甚者,發寒熱,頭痛如破,渴而飲水,自汗,可與人參、黃耆、白朮、黃芩、黃連、梔子、川芎、蒼朮、半夏、天花粉等治。久病瘧者,二陳湯加川芎、蒼朮、柴胡、白朮、乾葛。一補一發,近午時發者;近午發而汗多煩渴者,黃耆三白湯加芩連。

寒多、脈弱、體倦、食少,局方人參養胃湯。瘧因勞役,或憂思而作,汗多食少,倦甚懶言語補中益氣湯。痰滯胸滿,熱多寒少,大便燥實大柴胡湯。瘧病能食而痰伏者,小胃丹。瘧大渴大熱之甚,小柴胡湯去半夏,加知母、麥門冬、黃連。大率暑瘧,多用小柴胡湯、人參白虎湯之類。

瘧渴,生地黃、麥門冬、天花粉、川牛膝、知母、炒柏、乾葛、生甘草。瘧後,白朮,半夏(各一兩),黃連(五錢),白芍藥(三錢),陳皮(五錢),上末之,粥丸。

久瘧不得汗,二陳加檳榔,倍蒼。白朮。一人瘧後手戰,此痰鬱格涎吐後好。截瘧青蒿丸:青蒿(一斤),冬瓜葉(二兩),官桂(二兩),馬鞭草(二兩),上將三葉焙乾,為末,丸如桐子大,每一兩分四服,當發日前一時服盡。

又方:檳榔,陳皮,白朮,常山(以上各二錢),茯苓,烏梅,厚朴(以上各一錢),上作二帖,每服酒水各一盞,煎至半盞,當發前一日進一帖,臨發日進一帖,服後少睡片時效。瘧必數發之後,便以截藥除之,最為好法。若發得中氣虛弱,病邪愈深,或數月、周歲者,雖神醫亦不能愈。

白話文:

瘧疾的成因有很多,包括風、暑、飲食、痰,以及久病形成的老瘧和瘧母。

老瘧是風暑侵犯陰臟所致,治療方法是用活血藥引導邪氣從陽分排出,達到補瀉兼施的效果。藥方可用川芎、紅花、當歸,再加蒼朮、白朮、白芷、黃柏、甘草,煎好後放置一夜,次日早晨服用。無汗者需發汗,以散邪為主,兼顧補益;有汗者則需止汗,以補益正氣為主,兼顧散邪。紫蘇、麻黃等藥物可發汗散邪;人參、黃耆等藥物則能補益正氣。

瘧母常位於脅下,伴隨多汗、脅痛,需用丸藥消導。方中以醋煮鱉甲為主藥,輔以三稜、蓬朮、海粉,以及醋煮過的香附、青皮、桃仁、紅花、神麴、麥芽,再根據實際情況加減用藥。(一種說法是香附以後的藥材都需醋煮)。

瘧疾發作的頻率與病程長短有關:三日發作一次者,病程約一年;隔日發作者,病程約半年;每日發作者,病程約一月;連續兩日發作,中間停一日者,氣血均受損;一日發作,一日不發者,需用補藥和疏表藥,之後再用截瘧藥物治療。

治療陰分受邪的瘧疾,必須先將病邪引至陽分,才能有效截斷病情。藥方可用川常山、草果、知母、檳榔、烏梅、炒穿山甲、炙甘草,用一大碗水煎至半碗,放置一夜,在瘧疾發作前或發作前兩小時溫服,若有嘔吐則順其自然。總體來說,暑熱引起的瘧疾應以發汗為主。夏季應避免在風涼處久留,以免閉塞汗竅。飲食不當也會引起瘧疾,因此飲食方面也需注意。瘧疾患者體虛者,需先用人參、白朮等補益氣血,穩固正氣,再用其他藥物治療。

內傷加上外邪同時導致瘧疾,內必有痰,外必需發汗治療。可使用二陳湯加草果、常山、柴胡、黃芩。瘧疾嚴重者,伴有寒熱、頭痛、口渴、自汗等症狀,可用人參、黃耆、白朮、黃芩、黃連、梔子、川芎、蒼朮、半夏、天花粉等藥物治療。久病瘧疾者,可用二陳湯加川芎、蒼朮、柴胡、白朮、乾葛。補瀉兼施的方法,適用於近午時發作的瘧疾。近午時發作並伴隨多汗、煩渴者,可用黃耆三白湯加黃芩、黃連。

寒多、脈弱、體倦、食少者,可用人參養胃湯。因勞役或憂思而引起的瘧疾,伴隨多汗、食少、倦怠等症狀,可用補中益氣湯。痰滯胸滿,熱多寒少,大便乾燥者,可用大柴胡湯。瘧疾患者能進食但痰多者,可用小胃丹。瘧疾伴隨口渴、發熱嚴重者,可用小柴胡湯去半夏,再加知母、麥門冬、黃連。總之,暑熱引起的瘧疾,多用小柴胡湯、人參白虎湯等。

瘧疾伴隨口渴者,可用生地黃、麥門冬、天花粉、川牛膝、知母、炒柏、乾葛、生甘草。瘧疾痊癒後,可用白朮、半夏、黃連、白芍藥、陳皮等藥物製成藥丸服用。

久病瘧疾不能發汗者,可用二陳湯加檳榔,並增加蒼朮、白朮的用量。有人瘧疾痊癒後手顫抖,這是痰鬱導致的,將痰涎吐出後即可好轉。

截瘧青蒿丸:可用青蒿、冬瓜葉、官桂、馬鞭草等藥物製成藥丸,在瘧疾發作前一小時服用。

另一方劑:檳榔、陳皮、白朮、常山、茯苓、烏梅、厚朴等藥物,分兩劑服用,一劑在發作前一日服用,另一劑在發作日服用。

瘧疾最好在多次發作後,使用截瘧藥物治療。如果因多次發作導致中氣虛弱,病邪深入,甚至持續數月或一年,即使是名醫也很難治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