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侶山堂類辯》~ 卷上 (8)
卷上 (8)
1. 病有新故辯
夫新病者,多宜於清解;久病者,多宜於補養。《根結篇》曰:形氣不足,病氣有餘,是邪勝也,急瀉之;形氣有餘,病氣不足,急補之,形氣不足,病氣不足,此陰陽俱不足也,不可刺之,刺之則重不足,重不足則陰陽俱竭,血氣皆盡,五臟空虛,筋骨髓枯,老者絕滅,壯者不復矣;形氣有餘,病氣有餘,則陰陽俱有餘也,當瀉其邪,調其虛實。故曰:有餘者瀉之,不足者補之。
白話文:
對新產生的疾病,大多適宜於清解;對長期患的疾病,大多適宜於補養。《根結篇》說:身體元氣不足,病氣有餘,這是邪氣勝過正氣,應急用瀉法;身體元氣有餘,病氣不足,應急用補法;身體元氣不足,病氣不足,這是陰陽俱不足,不可再用瀉法,若用瀉法,則加重身體元氣的不足,元氣重不足則陰陽俱竭,患者的氣血皆盡,五臟空虛,筋骨髓枯萎,老人會死亡,壯者也難以康復;身體元氣有餘,病氣有餘,則陰陽俱有餘,應瀉去邪氣,調和虛實。所以說:有餘的應瀉,不足的應補。
此之謂也。《脈要精微論》曰:徵其脈小,色不奪者,新病也;徵其脈不奪,其色奪者,此久病也;徵其脈與五色俱奪者,此久病也;徵其脈與五色俱不奪者,新病也。是凡病皆當審其形氣色脈,而分別其新故焉。然又有病久而重感新病者,又當清解其邪,而調其虛實。
白話文:
這就是所謂的「辨證論治」。《脈要精微論》中說:如果脈搏細小,面色不改變,這是新病;如果脈搏不改變,但面色改變,這是久病;如果脈搏和五色都改變,這是久病;如果脈搏和五色都不改變,這是新病。因此,凡是看病,都應該審查病人的形體、氣色和脈搏,並分別出是新病還是舊病。然而還有久病而再次感染新病的患者,這時就應該清解邪氣,調和虛實。
若見其病氣有餘,則以為病久而變劇,仍用久病之法治之,以致中道夭而不終其天年,乃不審新故之過耳!夫血氣壯盛者,尚為邪所中,況久病之人,血氣虛衰,腠理不密,寧保其不復為邪氣之所傷乎?
白話文:
如果見到病人的病情有餘(正盛),就認為病情已經很久了,就會使用治療久病的方法來治療,導致病人中途死亡,未能活到自然的壽終正寢,這是由於不審慎找出新病與舊病之間的關係而造成的過錯。血氣強壯的人尚且會被邪氣侵襲,更何況是久病之人,血氣虛弱,腠理不嚴密,怎麼能保證不會再次被邪氣所傷呢?
2. 飲酒傷脾辯
夫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是入胃之飲,從在內之脾肺,四布於皮毛,下輸於決瀆,而為津為溺,乃從內而外也。酒入於胃,隨衛氣而先行皮膚,先充絡脈,絡脈先盛,衛氣已平,轉入於經,而經脈大盛,是反從外而內也。蓋酒者。
白話文:
飲品進入胃後,精氣遊走澎湃,上輸至脾臟,脾臟將精氣散佈,再上歸於肺臟,通調水道,下輸至膀胱,水精四下分佈,五經脈絡並行。所以進入胃中的飲品,從內在的脾臟肺臟,四處佈散於皮毛,下輸於決瀆(水道),而成為津液和尿液,乃是從內到外輸布的。而酒進入胃後,隨著衛氣先行於皮膚,先充盈絡脈,絡脈先盛,衛氣已經平復,再轉入經脈,而經脈大盛,這就反而是從外到內輸布了。酒之所以如此,
水穀之悍液;衛者,水穀之悍氣。故隨衛氣而先行皮膚,是以飲酒者,面即赤,而小便獨先下,乃先通調於外而下輸也。其充滿於經脈者,復歸於脾肺,是以醉飽入房,多成中滿、噎隔、咳嗽、吞酸之病,蓋留積於內,不復通調於外,致傷脾、肺故爾。
白話文:
水穀之悍液:水穀飲食物中的雜質。
衛者:衛氣,是水穀飲食物中的精華部分。
故隨衛氣而先行皮膚:所以衛氣運行到皮膚,水穀之悍液也隨之而行。
是以飲酒者,面即赤,而小便獨先下:所以喝酒的人,面部很快變紅,而小便也很快排出,這是因為衛氣先通調於皮膚,再下輸於膀胱。
其充滿於經脈者,復歸於脾肺:衛氣充滿於經脈之後,又回到脾肺。
是以醉飽入房,多成中滿、噎隔、咳嗽、吞酸之病:所以喝醉酒或吃得太飽後行房,容易得中滿(腹脹)、噎膈(食物梗塞在食道或喉嚨)、咳嗽、吞酸(胃酸反流)等疾病,這是因為飲酒過度或飲食過量,衛氣不能通調於皮膚,積聚於內,損傷脾肺所致。
3. 發汗利水辯
夫汗之生源有二:一出於充膚、熱肉之血,血之液化而為汗,此表汗也;一出於陽明胃腑,乃水液之汗也。是以表汗止可微取,恐血液傷而陽氣脫;若水液之汗,不妨如水淋漓。麻黃發表之劑也,麻黃空細如毛,能開發皮毛間之閉邪。植麻黃之地,冬不積雪,能通陽氣於至陰之下。
白話文:
汗的來源有兩個:一種是產生於皮膚、肌肉的血液,血液液化後變成汗,這是表汗;另一種是產生於胃腑的陽明經,是水液轉變的汗。因此,表汗只能稍微取一點,以免血液受損,陽氣脫失;如果是水液的汗,就不妨像水流一樣淋漓而下。麻黃是發表的藥物,麻黃空細如毛,能散發皮膚和肌肉之間的閉塞邪氣。生長麻黃的地方,冬天也不會積雪,能夠把陽氣通達最陰的地方。
又肺主皮毛,故配杏子以利肺氣,蓋內竅通而外竅始通也。如配石膏,乃直從陽明而發水液之汗,又非發表之劑矣。(配一味即大相徑庭,立方加減,可輕忽歟!)如小便不利者,用麻黃、杏子配八正散,內加二味,其應如響,蓋外竅通而內竅通,上竅通而下竅即利矣。予在苕溪,治一水腫者,腹大,膚腫,久服八正散、琥珀散、五子、五皮之類,小便仍淋漓,痛苦萬狀。
白話文:
肺具有支配皮毛的作用,所以用杏子來協助肺的氣化功能,因為只有體內暢通了,體外的氣竅才能暢通。如果加上石膏,就會直接從陽明經發散汗液,這就不算是發表的藥方了。(配一味藥就大相徑庭,方劑的加減用藥,可以輕視嗎!)如果小便不通暢,可用麻黃、杏子和八正散一起使用,再加這兩味藥,藥效就會立即顯現,因為體外的氣竅暢通了,體內的氣竅也會暢通,上面的氣竅暢通了,下面的氣竅就會通暢。我在苕溪,治療一個水腫的病人,他的肚子很大,皮膚浮腫,長期服用八正散、琥珀散、五子和五皮等藥物,小便仍然淋漓,痛苦萬狀。
予曰:此雖虛證,然水不行則腫不消,腫不消則正氣焉能平復?時值夏月,予不敢用麻黃,恐陽脫而汗漏不止,以蘇葉、防風、杏子三味,各等分,令煎湯溫服,覆取微汗,而水即利矣。次日至病者之室,床之上下,若傾數桶水者,被褥幃簿,無不濕透。病者云:昨服藥後,不待取汗,而小水如注,不及至溺桶,而坐於床上行之,是以床下如此也。至天明,不意小水復來,不及下床,是以被褥又如是也。
白話文:
我說:這個雖然是虛證,但是水不通就不能消腫,腫不消正氣怎麼能恢復呢?現在正是夏季,我不太敢用麻黃,擔心陽氣脫離可能導致汗流不止,就用蘇葉、防風、杏子三味,各等分,讓病人煎湯溫熱服用,捂一會發出微微汗水,那麼水就利了。第二天到病人的住宅,病人的牀上下,好像倒了幾桶水一樣,被褥幃簿,沒有不濕透的。病人說:昨天服用藥物後,還沒有出汗,小便就像倒水一樣,來不及去尿桶,就坐在牀上進行,所以牀下才如此。到了天亮,沒想到小便又來了,來不及下牀,所以被褥又變成這樣了。
今腹滿、腫脹俱消,痛楚盡解,深感神功之救我。予曰:未也。此急則治其標耳!子之病因火土傷敗,以致水泛,乃久虛之證也。火即人之元氣,必待脾氣、元氣復,而後可保其萬全。予即解維,寫一六君子方去甘草,加蒼朮、厚朴、炮薑、熟附子,每日令濃煎溫服;即以此方令合丸藥一料,每日巳未時服之,即止其湯藥。半載後,病者之兄,備土物來謝曰:吾弟已全愈矣。
白話文:
現在腹脹、腫脹都消失了,疼痛也完全消失了,非常感謝您妙手回春。我說:還沒有。這只是暫時緩解症狀罷了!你的病是火土傷敗引起的,導致水泛,是久虛之證。火就是人的元氣,必須等到脾氣和元氣恢復,才能保證萬無一失。我立即解開他的外衣,寫了一張六君子湯的藥方,去掉了甘草,加上了蒼朮、厚朴、炮薑、熟附子,每天讓他濃煎溫服;並以此方製成丸藥一料,每天巳時和未時服用,同時停止湯藥。半年後,病人的哥哥帶著土物來道謝說:我弟弟已經完全康復了。
予曰:如此之證,水雖行而正氣不復,後仍腫脹而死者比比,此命不應絕,非予之功也。雖然邪之所湊,其正必虛,若初腫之時,行去其水,正氣易於平復,醫者不知發汗行水之法,惟以疏利之藥利之,腫或減而無尾閭之泄,猶以鄰國為壑耳!如久服疏利之藥,則正氣日消,水留日久,則火土漸滅,然後以此法行之,無濟於事矣!
白話文:
我說:像這樣的證狀,水雖然排出了,但是正氣卻沒有恢復,後來仍然腫脹而死的人很多,這不是我的功勞,而是命不該絕。邪氣聚集的地方,正氣必然虛弱,如果在腫脹初期,將水排出,正氣很容易恢復,但醫生不知道發汗行水的方法,只用疏通利水的方式來治療,腫脹雖然減少,但沒有徹底消除,就像把水引到別的國家一樣。如果長期服用疏通利水的藥物,就會導致正氣日漸消退,水停留在體內的時間越長,火氣和土氣就會漸漸消失,到那時再用這個方法治療,就沒有用了!
4. 癱勞鼓膈為難治之因辯
夫飲入於胃,猶海之行雲氣於天下;谷入於胃,由脾土之轉輸於四旁。是以水穀之津液,各走其道,五臟六腑皆以受氣,皮肉筋骨,咸以資生,故曰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清陽實四支,濁陰歸六腑。是止濁中之濁者,歸於大腸、小腸、膀胱,而為糞為溺也。
白話文:
喝進肚裡的東西進入胃中,就像大海之中,雲氣散佈在天下。食物進入胃中,由脾胃通過轉運,輸布到身體的四面八方。因此水穀中的津液,各自運走在各自的通道中,五臟六腑靠它來獲得氣血,皮肉筋骨,都可以藉以獲得滋養,所以說清爽之氣發散到腠理,渾濁之陰氣運行於五臟,清爽之氣充實四肢,渾濁之陰氣歸於六腑。這就清濁有所分,渾濁之中的渾濁,歸於大腸、小腸、膀胱,而形成糞便和小便。
夫勞怯、膈、脹之證,或久嗽而傷肺,或鬱怒以傷肝,或不得志意而心脾之氣不舒,或過於勞傷而腎藏之精漸絕,入胃之藥食,不能輸布於五經,惟走腸胃而為穢濁,故雖久服而毫無效驗也。即誤服其藥餌,亦不覺其有損,用參、苓之神品,亦不能受其精華,此皆郁逆之為故耳!以致精神日減,肌肉日消,而漸無生氣矣。脹滿之病,在於腸胃之外,郛郭之中,如脾不運行,則藥食更不能及。
白話文:
勞累、恐懼、膈氣、脹氣的症狀,有的因為長期咳嗽損傷了肺,有的因為鬱怒損傷了肝,有的因為不得志意氣不舒暢,有的因為過度勞累損傷了腎精,即使服用藥物和食物,也不能輸布到五臟經絡,只能在腸胃中運行而成為穢濁之物,即使服藥很長時間也不會見效。即使誤服了藥物,也不會覺得有什麼損害,即使服用參、苓這類精華之品,也不能吸收,這都是因為鬱逆造成的。以致於精神日益衰減,肌肉日益消瘦,逐漸沒有了生機。脹滿的疾病,在於腸胃之外,腹部之中。像脾不運行,藥物和食物就更不能到達。
知陰陽升降之理,五行運化之道者,先當理其脾胃焉。土氣化而灌溉四旁,坤德厚而資生萬物,津液生而陰火伏,地天泰而否隔消,脾氣運行則脹滿日減,筋骨濡潤則癱瘓可強。此端本澄源之大道也。若不知治本,惟以涼潤之藥,欲其降火生津,潤下飲食。夫脾喜燥而肺惡寒,脾土濕則不能輸運,肺氣寒則不能通調,以致津液不生,痰涎反甚,陰火炎而咳嗽頻,上下否而隔脹愈劇矣。(陰火不可撲滅,遇水愈熾,得所生之真精而後能制之。
白話文:
懂得陰陽升降的道理,五行運化的法則的人,首先要調理好脾胃。脾胃的土氣化生,才能滋養四肢百骸,脾胃的坤德厚重,才能資生萬物。津液生成了,體內的虛火就會潛藏,地天泰,否隔就會消失,脾氣運行起來,脹滿就會一天比一天減輕,筋骨得到滋潤,癱瘓就會好轉。這就是抓住根本,澄清源頭的大道。如果不知道治本,只用涼潤的藥物,想讓它降火生津,潤下飲食,這樣做是不行的。脾喜歡乾燥而肺不喜歡寒冷,脾胃虛弱濕氣重就不能運化,肺氣寒涼就不能暢通調節,就會導致津液不生,痰涎反而增多,虛火上升而咳嗽頻繁,上下不同而隔脹更加嚴重。(虛火不能撲滅,遇水反而會更加熾烈,只有得到所生之真精才能控制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