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侶山堂類辯》~ 跋
跋
1. 跋
聞之耆老,自順治至康熙之初,四十年間,外郡人稱武林為醫藪。蓋其時盧君晉公,以禪理參證醫理,治奇疾輒效,名動一時。張君隱菴繼之而起,名與相埒,構侶山堂,招同學友生及諸門弟子,講論其中,參考經論之同異,而辨其是非,於是談軒岐之學者,咸嚮往於兩君之門,稱極盛焉。兩君所著書皆堪傳世,張氏所輯者,俱已授梓行世,甫及百年,流傳日少。
其《針灸秘傳》及《侶山堂類辯》二種,已難得購,余尋之有年,始得《類辯》一種。觀其準古衡今,析疑糾謬,足為後學規矩準繩,亟為重梓,以廣其傳。後之學者,苟以此為指南,庶能得正道,而由之寧有岐路之迷、邪徑之誤哉?隱菴初為糧道書吏,糧道患癃閉,諸醫用藥皆罔效,或薦隱菴。隱菴以補中益氣湯投之,一劑而愈。
或問之曰:人治以降利之藥而不效,子易以升提之藥而效,其理安在?隱菴曰:公不見夫水注子乎!閉其上而倒懸之,點滴不能下也;去其上之閉,而水自通流。非其法耶?令閱編中所釋,將欲下之,必先舉之,而引轆轤之繩以喻,正是此理。
人能以此法觸類而通之,醫法固無盡藏哉!茲事,余蓋聞之黃君觀石者如是,近又聞張君東扶,言盧晉公事糧道,患內閉溺不得下,勢甚亟,諸醫皆束手,晉公先生以人參、麻黃各一兩定劑,諸醫囁嚅不敢謂是,糧道不疑,而飲其藥,不逾時溺下,糧道喜以千金贈晉公。
與予前所聞者異辭,予意盧、張二君所治各一,當事而傳者,均屬之糧道,致有異同之疑耳!黃、張二友,皆非妄言者,故並紀之以為治癃閉之法,並以證此帙中,名言精理,所蘊不少,人當殫思細參,以收其益,慎毋視為淺近而忽之也。
乾隆己丑三月五日戊子胥山老人王琦
憶甲子歲暮,以事往來橫山大嶺間,道中憩一農家,農家方解豕,析其前蹄,有清水流出,約二升許。異而詢之,農家子曰:此豕自麼時即患足弱不能行立,恆臥而食。此其病之所由來也。予因是悟人之病手足不良,而不任持行者,蓋因水濕之氣留滯其中者,亦如此矣。茲閱隱菴所記,因豬腸之蛔,而知無病之人未嘗有蛔。
其事固可類觀也。穀雨後三日庚子,校勘已畢,重閱此條,因泚筆附記於後。
白話文:
聽老一輩的人說,從順治到康熙初年這四十年之間,外地人都稱杭州為醫學的淵藪。那是因為當時的盧晉公先生,將佛學禪理融入醫學理論,治療疑難雜症往往有奇效,名聲一時響亮。後來張隱菴先生也崛起,名氣與盧晉公先生不相上下,他建立侶山堂,召集同學、朋友和門下弟子,一起講論醫學,參考各家經典的異同之處,辨別是非對錯。於是,研究醫學的人都嚮往投奔這兩位先生的門下,盛況空前。兩位先生的著作都值得流傳後世,張先生編輯的書,都已經刊印出版。不過,經過將近一百年,流傳下來的卻越來越少了。
他的《針灸秘傳》和《侶山堂類辯》這兩種書,已經很難買到了。我尋找多年,才找到《類辯》這一種。我看了這本書,發現它能以古為鑑,衡量當今,分析疑惑,糾正謬誤,足夠作為後學的規範準則,因此迫切地想要重新刊印,使之廣為流傳。後來的學者,如果能把這本書當作指南,或許就能走上正道,而不會在歧路上迷失,也不會犯下錯誤了!張隱菴先生起初是糧道官署的書吏,當時糧道官患了小便不通的病症,許多醫生用藥都沒效果,有人就推薦了隱菴先生。隱菴先生用補中益氣湯給他治療,一劑藥就治好了。
有人問他說:「人家用疏通的藥都沒效,你改用提升的藥卻有效,這是什麼道理呢?」隱菴先生說:「你沒看過給水罐注水嗎?如果堵住上面,將水罐倒懸,那麼一滴水也流不下來;如果打開上面的堵塞,水自然就通暢流下來了。這不就是同樣的道理嗎?你看書中所解釋的,想要讓它下降,必須先提升它,並用轆轤的繩子來比喻,正是這個道理。」
如果人能用這個方法觸類旁通,那麼醫學的奧妙真是無窮無盡啊!這件事,我聽黃觀石先生說過,最近又聽張東扶先生說,盧晉公先生曾治療糧道官,患有小便不通的病,情況非常危急,所有醫生都束手無策。晉公先生用人參、麻黃各一兩的劑量,其他醫生議論紛紛,不敢苟同,但糧道官深信不疑,服下藥後,沒多久小便就通暢了。糧道官非常高興,送了晉公先生千金作為酬謝。
這件事和我之前聽說的有些出入,我認為盧、張兩位先生各自治療的是不同的案例,而當時傳述的人都歸結到糧道官身上,所以才產生了不同的說法!黃、張兩位朋友都不是會妄語的人,因此我將這兩種說法都記錄下來,作為治療小便不通的參考,並以此來證明這本書中,蘊含了不少精闢的道理,大家應該仔細思考、深入研究,才能從中獲益,千萬不要因為它看起來淺顯就輕忽了。
乾隆己丑年三月初五日,胥山老人王琦
回想甲子年歲末,我因為事情往來於橫山大嶺之間,途中在一個農家休息,農家正在宰殺豬,剖開豬的前蹄,有大約兩升左右的清水流了出來。我感到很奇怪,就問農家的兒子。他說:「這豬從小就患有腳軟無力,不能站立行走,總是躺著吃東西,這就是它生病的原因。」我因此領悟到,人如果手腳不好,無法支撐行走,也是因為體內的水濕之氣滯留其中,就像這頭豬一樣。現在讀到隱菴先生的記載,因為豬腸內的蛔蟲,才知道正常人是不會有蛔蟲的。
這些事情可以互相參照看待。穀雨後三天,我校勘完畢,再次讀到這段,因此提筆附記在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