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聰

《侶山堂類辯》~ 卷下 (7)

回本書目錄

卷下 (7)

1. 寒熱補瀉兼用辯

夫治病有專宜於寒者、熱者、補者,瀉者,又宜寒熱補瀉之兼用者。如《傷寒》有附子瀉心湯,用大黃、芩、連、附子,寒熱之並用者;有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以人參、大黃、黃芩、薑、桂,補瀉寒熱之並用者。《金匱》有大黃附子細辛湯,有大黃、乾薑巴豆備急丸。此皆先聖賢切中肯綮之妙用,當參究其所用之因而取法之。

白話文:

治療疾病有專門針對寒熱、補瀉的,也有寒熱補瀉兼用的。比如《傷寒論》中的附子瀉心湯,使用了大黃、黃芩、黃連、附子,就是寒熱並用的;而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使用了人參、大黃、黃芩、生薑、桂枝,則是補瀉寒熱並用的。

《金匱要略》中的大黃附子細辛湯,及大黃、乾薑、巴豆三個藥物組成備急丸。這些都是前聖先賢切中肯綮的妙用,我們應該研究其藥物的運用原因,並以此為法。

今時有用涼藥而恐其太涼,用熱藥而恐其太熱,是止知藥之寒熱,而不知病之邪正虛實也。然亦有並用寒熱補瀉而切當者,反為不在道者笑之。開之曰:寒熱補瀉兼用,在邪正虛實中求之則得矣。

白話文:

現在有很多醫師使用涼藥而擔心它太涼,使用熱藥而擔心它太熱,這種情況只知道藥的寒熱性質,而不瞭解疾病的邪正虛實。然而,也有一些醫師同時使用寒熱補瀉的方法,並且很恰當有效,反而被一些不瞭解的醫師嘲笑。我告訴這些人:寒熱補瀉兼用,需要根據疾病的邪正虛實來判斷,才能正確地使用。

2. 官料藥辯

所謂官料藥者,乃解京納局之高品。近時有謂火癉、黃疽、腫脹諸證,不宜服官料藥者,真齊東野人之語也。夫官料亦多系草根木皮,又何分草藥之非官料,而官料之非草藥乎?夫草藥自神農至今,計六百一十餘種,又雜草九種,有名未用者一百五十三種,內多有名而不識其草者,有草而不知其名者,若按《圖經》以對草之形,以草之主治何病以對經,未嘗不可,若憑荷擔之野人,在彼亦不能識,而胡亂以命名,即欲按經索草,彼亦胡亂付之,在所取之人,亦不知其是與非也,是烏可嘗試哉!

白話文:

所謂官府供應的藥,都是從北京藥品管理局提供的上等藥品。近來有人說,火癉、黃疽、腫脹等病症,不宜服用官府供應的藥,這真是齊東野人的言論。官府供應的藥也大多是草根樹皮,哪有草藥不是官府供應的,而官府供應的藥不是草藥之分呢?草藥從神農氏到現在,算起來有六百一十多種,此外還有一些雜草九種,有名而未被採用的有一百五十三種,其中有很多是有名卻不識其草的,也有草而不知其名的。如果按照《圖經》對照草的形狀,以草的主治疾病對照經文,還是可以做到的。但如果依靠挑擔的野人,他們在那裡也無法辨識,而胡亂地命名。即使想按照經文去尋找草藥,他們也會胡亂地交付。對於採摘草藥的人來說,也不知道採的草藥是對是錯,這是怎麼可以嘗試的呢!

3. 金匱腎氣丸論

腎氣丸乃上古之聖方,藏之金匱,故名金匱方。夫人秉先天之陰陽水火,而生木火土金之五行。此方滋補先天之精氣,而交通於五臟,故名腎氣丸。用熟地黃八兩,以滋天乙之精,八者,男子所得之陰數也。用附子一枚重一兩者,以資地二之火,兩為陰數之終,一乃生陽之始,助陰中所生之陽。

白話文:

腎氣丸是上古聖賢的藥方,收藏在金匱裡,所以叫做金匱方。人體秉承先天的陰陽水火,而產生木、火、土、金五行。這個藥方可以滋補先天的精氣,並且運行於五臟,所以叫做腎氣丸。使用熟地黃八兩,來滋補天乙的精氣,八是男人所配的陰數。用附子一枚重一兩,來資助地二的火氣,兩是陰數的終點,一則是生陽的開始,幫助陰中所生的陽氣。

蓋兩腎之水火互交,陰陽相合,是以用地黃、附子,以助先天之水火精氣者也。用桂通腎氣以生肝,桂色赤,而為百木之長,肝主血而屬木也。(古方原用桂枝。)用牡丹皮通腎氣,上交於心脾,丹屬火而主血,牡乃陰中之陽升也。夫腎與肺,皆積水也。澤瀉能行水上,復能瀉水下行,主通水天之一氣,是以配肉桂、丹皮、澤瀉者,導腎臟之水火,上交於四臟者也。

白話文:

腎水和腎火互相交融,陰陽相合,因此用熟地黃、附子來幫助先天水火精氣。用肉桂疏通腎氣以生髮肝氣,肉桂色紅,是百木之長,肝主血而屬木。(古方原用桂枝。)用牡丹皮疏通腎氣,上升並交於心脾,丹屬火而主血,牡乃陰中之陽升也。腎與肺,皆積水也。澤瀉能使水在上行,又能使水在下行,主通水天之一氣,因此將肉桂、丹皮、澤瀉配伍,引導腎臟的水火,上升並交於四臟。

茯苓歸伏心氣以下交,山藥培養脾土以化水,山茱萸乃木末之實,味酸色赤,復能導肝氣交通於腎,是以配茯苓、山藥、山萸、澤瀉者,導四臟之氣而下交於腎也。心肺為陽,故用三兩之奇,肝脾為陰,故用四兩之偶,此培養精神氣血,交通五臟五行之神,方不可缺一者也。宋錢仲陽以為陽常有餘,陰常不足,去桂、附而改為六味地黃丸

白話文:

茯苓歸伏心氣於下交,山藥培養脾土以化水,山茱萸是木末的果實,味道酸,顏色紅,又能導肝氣交通於腎,所以搭配茯苓、山藥、山萸、澤瀉,可以導引四臟之氣,向下交於腎。心肺為陽,所以用三兩之奇,肝脾為陰,所以用四兩之偶,這些藥物可以培養精神氣血,交通五臟五行之神,方劑中不可缺少其中一味藥。宋朝的錢仲陽認為陽常有餘,陰常不足,去桂、附而改為六味地黃丸。

夫精血固宜補養,而神氣可不資生乎?後人因而有加知母黃柏者,有加枸杞、菊花者,有加麥冬、五味者,竟失本來面目矣。夫加減之法,因陰虛火盛之人,以之治病則可,若欲調攝陰陽,存養精氣,和平水火,交通五行,益壽延年,神仙不老,必須恆服此金丹矣。元如曰:精生於五臟,而下藏於腎,腎氣上升,以化生此精,是以五臟交通而後精氣充足。

白話文:

補益精血是很有必要的,但神氣能夠不需要滋生嗎?後人因此添加了知母、黃柏的人,添加了枸杞、菊花的人,添加了麥冬、五味的人,竟然完全改變了原來真面目。運用加減藥量的方法,是針對陰虛火盛的人,用以治療疾病是可以的,但是如果想要調和陰陽、儲存精氣、調和水火、融通五行、增加壽命、長生不老,就必須經常服用這種金丹妙藥。元如說:精氣產生於五臟,而儲藏在腎臟,腎氣上升,將這精氣化生出來,所以五臟相互聯繫後,精氣纔能夠充足。

4. 枳朮湯論

《金匱要略》用枳朮湯治水飲所作,心下堅大如盤。蓋胃為陽,脾為陰,陽常有餘而陰常不足,胃強脾弱,則陽與陰絕矣,脾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則水飲作矣,故用術以補脾,用枳以抑胃。後人不知胃強脾弱,用分理之法,咸謂一補一消之方。再按《局方》之四物湯二陳湯四君子湯,易老之枳朮丸,皆從《金匱》方套出,能明乎先聖立方大義,後人之方,不足法矣。

白話文:

《金匱要略》使用枳朮湯來治療水腫,使心下的堅硬處變大如盤子。胃屬陽,脾屬陰,陽氣通常有餘而陰氣通常不足,胃強脾弱,於是陽與陰就隔絕了,脾臟不能幫助胃來運輸津液,於是導致水腫產生。因此使用朮來補脾,用枳來抑制胃。後人不知胃強脾弱的道理,採用分理的方法,普遍認為這是補一方、瀉一方的方劑。再根據《局方》的四物湯、二陳湯、四君子湯,更換成老版本的枳朮丸,這些都是從《金匱》方中衍生而來的。能夠明瞭先聖立方的深層含義,後人的方劑就沒有什麼可取之處了。

5. 膠艾湯論

艾名冰臺,削冰令圓,以艾向日取火,是能啟兩腎水火之氣,上交於心肺者也。(故曰:陷下則灸之。)阿膠用阿井水煎驢皮而成,阿水乃濟水伏行地中,千里來源,其性趨下。夫心合濟水,肺主皮毛,阿膠能降心肺之氣,以下交於兩腎者也。水火交而地天泰,則血氣流行,陰陽和合,又何病之有?明乎陰陽升降之道,五行生化之理,立方大意,思過半矣。鐵甕申先生之交感丸,亦從此中化出。

白話文:

艾草又名冰臺,可以削冰使之成圓形,用艾草向著太陽取火,能啟發兩腎的水火之氣,向上交接於心肺。(因此說:陷下症狀要施行艾灸。)阿膠是用阿井的水煎煮驢皮而成,阿水是濟水在地中伏流潛行,千里而來,其性質是往下流的。心臟與濟水相合,肺臟主掌皮毛,阿膠可以降低心肺之氣,使之往下交接於兩腎。水火交融而地天泰,則血氣運行通暢,陰陽和合,那麼又哪來的疾病呢?瞭解陰陽升降之道,五行生化之理,那麼,用藥的原則大意,就已經想過一半了。鐵甕申先生的交感丸,也是從中化育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