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侶山堂類辯》~ 卷下 (7)
卷下 (7)
1. 寒熱補瀉兼用辯
夫治病有專宜於寒者、熱者、補者,瀉者,又宜寒熱補瀉之兼用者。如《傷寒》有附子瀉心湯,用大黃、芩、連、附子,寒熱之並用者;有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以人參、大黃、黃芩、薑、桂,補瀉寒熱之並用者。《金匱》有大黃附子細辛湯,有大黃、乾薑、巴豆之備急丸。此皆先聖賢切中肯綮之妙用,當參究其所用之因而取法之。
今時有用涼藥而恐其太涼,用熱藥而恐其太熱,是止知藥之寒熱,而不知病之邪正虛實也。然亦有並用寒熱補瀉而切當者,反為不在道者笑之。開之曰:寒熱補瀉兼用,在邪正虛實中求之則得矣。
白話文:
治療疾病有專門適合用寒性藥的、熱性藥的、補益藥的、瀉下藥的,也有適合同時使用寒熱補瀉藥物的。例如《傷寒論》中的附子瀉心湯,使用了大黃、黃芩、黃連和附子,就是寒性藥和熱性藥並用的例子;還有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使用了人參、大黃、黃芩、生薑、桂枝,是補益、瀉下、寒性、熱性藥物同時使用的例子。《金匱要略》中有大黃附子細辛湯,以及含有大黃、乾薑、巴豆的備急丸。這些都是古代聖賢精準用藥的巧妙方法,我們應當仔細研究他們用藥的原因,並從中學習。
現在有些醫生使用涼性藥,卻擔心藥性太涼,使用熱性藥,又擔心藥性太熱,這只是知道藥物的寒熱屬性,卻不了解疾病的邪氣盛衰和身體的虛實狀況。然而,確實有同時使用寒熱補瀉藥物卻恰到好處的情況,反而被那些不了解的人嘲笑。我要說明的是:同時使用寒熱補瀉藥物,應該從疾病的邪氣、正氣和身體的虛實狀況中去尋求,才能掌握正確的用法。
2. 官料藥辯
所謂官料藥者,乃解京納局之高品。近時有謂火癉、黃疽、腫脹諸證,不宜服官料藥者,真齊東野人之語也。夫官料亦多系草根木皮,又何分草藥之非官料,而官料之非草藥乎?夫草藥自神農至今,計六百一十餘種,又雜草九種,有名未用者一百五十三種,內多有名而不識其草者,有草而不知其名者,若按《圖經》以對草之形,以草之主治何病以對經,未嘗不可,若憑荷擔之野人,在彼亦不能識,而胡亂以命名,即欲按經索草,彼亦胡亂付之,在所取之人,亦不知其是與非也,是烏可嘗試哉!
白話文:
所謂的官料藥,指的是進貢給朝廷,由京城內務府管理的高品質藥材。最近有人說,像是發高燒、黃疸、腫脹等疾病,不適合服用官料藥,這真是沒有見識的荒謬言論。官料藥大多也是草根、樹皮等製成的,為什麼要區分草藥和官料藥,說官料藥就不是草藥呢?草藥從神農氏時代至今,總共記載有六百一十多種,另外還有九種雜草,以及一百五十三種有名字但未使用的藥草,其中有很多是有名字卻不認識草的樣子,或是看到草卻不知道名字的。如果按照《圖經》來比對藥草的形狀,並且對照藥草能治療的疾病,並不是不可行的。但如果依賴那些在路邊販賣藥草的鄉野之人,他們自己也認不清藥草,隨便亂取名字,就算想按著藥書去尋找藥草,他們也會胡亂交付,買藥的人也不知道藥是對是錯,這樣怎麼能隨便嘗試呢!
3. 金匱腎氣丸論
腎氣丸乃上古之聖方,藏之金匱,故名金匱方。夫人秉先天之陰陽水火,而生木火土金之五行。此方滋補先天之精氣,而交通於五臟,故名腎氣丸。用熟地黃八兩,以滋天乙之精,八者,男子所得之陰數也。用附子一枚重一兩者,以資地二之火,兩為陰數之終,一乃生陽之始,助陰中所生之陽。
蓋兩腎之水火互交,陰陽相合,是以用地黃、附子,以助先天之水火精氣者也。用桂通腎氣以生肝,桂色赤,而為百木之長,肝主血而屬木也。(古方原用桂枝。)用牡丹皮通腎氣,上交於心脾,丹屬火而主血,牡乃陰中之陽升也。夫腎與肺,皆積水也。澤瀉能行水上,復能瀉水下行,主通水天之一氣,是以配肉桂、丹皮、澤瀉者,導腎臟之水火,上交於四臟者也。
茯苓歸伏心氣以下交,山藥培養脾土以化水,山茱萸乃木末之實,味酸色赤,復能導肝氣交通於腎,是以配茯苓、山藥、山萸、澤瀉者,導四臟之氣而下交於腎也。心肺為陽,故用三兩之奇,肝脾為陰,故用四兩之偶,此培養精神氣血,交通五臟五行之神,方不可缺一者也。宋錢仲陽以為陽常有餘,陰常不足,去桂、附而改為六味地黃丸。
夫精血固宜補養,而神氣可不資生乎?後人因而有加知母、黃柏者,有加枸杞、菊花者,有加麥冬、五味者,竟失本來面目矣。夫加減之法,因陰虛火盛之人,以之治病則可,若欲調攝陰陽,存養精氣,和平水火,交通五行,益壽延年,神仙不老,必須恆服此金丹矣。元如曰:精生於五臟,而下藏於腎,腎氣上升,以化生此精,是以五臟交通而後精氣充足。
白話文:
腎氣丸是古代流傳下來的珍貴藥方,被珍藏在《金匱要略》這本書中,因此稱為金匱方。人稟受先天陰陽水火之氣,才產生木、火、土、金的五行。這個藥方能滋補先天的精氣,並且使它在五臟之間流通,所以稱為腎氣丸。
藥方中使用熟地黃八兩,用來滋養天乙的精華。八這個數字是男子所屬的陰數。使用一枚重一兩的附子,用來資助地二的火。兩是陰數的終點,一是陽數的開始,以此來輔助陰中產生的陽氣。
兩腎的水火互相交融,陰陽相互配合,所以使用地黃和附子,來幫助先天的水火精氣。使用肉桂來疏通腎氣,以助生肝,肉桂顏色赤紅,是百木之首,肝主血而屬木。(古代藥方原本使用桂枝。)使用牡丹皮疏通腎氣,向上與心脾相通。牡丹屬火且主血,牡是陰中之陽向上升發的象徵。腎和肺都容易積水。澤瀉可以使水向上行,也能使水向下流,主導水與天之間的一氣運行,所以搭配肉桂、牡丹皮、澤瀉,是為了引導腎臟的水火,向上與其他四臟相通。
茯苓使心氣下伏,向下交接於腎。山藥培養脾土,以運化水濕。山茱萸是木末的果實,味道酸澀,顏色赤紅,又能引導肝氣與腎相通。所以搭配茯苓、山藥、山茱萸、澤瀉,是為了引導四臟的氣向下交接於腎。心和肺屬陽,所以使用三兩的奇數劑量;肝和脾屬陰,所以使用四兩的偶數劑量。這樣才能培養精、神、氣、血,使五臟五行的功能相互流通。這個藥方的組成,每一味藥都不可或缺。
宋代的錢乙認為陽氣常常有餘,陰氣常常不足,所以去掉肉桂、附子,改為六味地黃丸。精血固然需要補養,但神氣難道不需要滋養嗎?後人因此有加入知母、黃柏的,有加入枸杞、菊花的,有加入麥冬、五味的,結果完全失去了原方的本來面貌。那些加減藥味的方法,對於陰虛火旺的人來說,可以用來治病,但如果想要調和陰陽,保存滋養精氣,平和水火,使五行相互交通,達到益壽延年、長生不老的境界,就必須長期服用這個金丹了。
元如說:精氣產生於五臟,然後向下儲藏在腎臟,腎氣上升,才能化生出精。所以五臟相互交通,然後精氣才能充足。
4. 枳朮湯論
《金匱要略》用枳朮湯治水飲所作,心下堅大如盤。蓋胃為陽,脾為陰,陽常有餘而陰常不足,胃強脾弱,則陽與陰絕矣,脾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則水飲作矣,故用術以補脾,用枳以抑胃。後人不知胃強脾弱,用分理之法,咸謂一補一消之方。再按《局方》之四物湯、二陳湯、四君子湯,易老之枳朮丸,皆從《金匱》方套出,能明乎先聖立方大義,後人之方,不足法矣。
白話文:
《金匱要略》使用枳朮湯來治療因水飲停留而導致的心下(胃脘部)脹滿堅硬,像盤子一樣大的情況。胃屬於陽,脾屬於陰,通常陽氣有餘而陰氣不足。如果胃的功能強盛,脾的功能虛弱,那麼陽氣和陰氣就會失去協調。脾不能將胃中的津液輸布到全身,水飲就會產生。因此,使用白朮來補益脾氣,使用枳實來抑制胃氣。後人不了解胃強脾弱的病機,使用分理氣機的方法,都認為枳朮湯是一補一消的方劑。再看《局方》中的四物湯、二陳湯、四君子湯,以及易老的枳朮丸,都是從《金匱》枳朮湯變化而來的。如果能明白先聖設立這個方子的深遠意義,那麼後人所創立的方子,就不值得效法了。
5. 膠艾湯論
艾名冰臺,削冰令圓,以艾向日取火,是能啟兩腎水火之氣,上交於心肺者也。(故曰:陷下則灸之。)阿膠用阿井水煎驢皮而成,阿水乃濟水伏行地中,千里來源,其性趨下。夫心合濟水,肺主皮毛,阿膠能降心肺之氣,以下交於兩腎者也。水火交而地天泰,則血氣流行,陰陽和合,又何病之有?明乎陰陽升降之道,五行生化之理,立方大意,思過半矣。鐵甕申先生之交感丸,亦從此中化出。
白話文:
艾草這種植物,有個別名叫冰臺,把冰塊削成圓形,再用艾草對著太陽取火,這樣能啟動兩腎的水火之氣,使它們向上交合於心肺。(所以說:身體虛弱下陷時,就用艾灸來治療。)阿膠是用阿井的水煎煮驢皮做成的,阿井的水是濟水潛伏在地下流淌,千里迢迢而來,它的性質是向下走的。心臟與濟水相合,肺臟主掌皮膚毛髮,阿膠能使心肺之氣下降,向下交合於兩腎。水火之氣相交,使天地陰陽協調,這樣血氣就能順暢運行,陰陽之氣和諧,哪裡還會有什麼疾病呢?明白了陰陽升降的道理,五行生化的原理,在開立藥方時,大方向就已經對了一半了。鐵甕申先生所製作的交感丸,也是從這個道理演化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