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聰

《侶山堂類辯》~ 卷下 (6)

回本書目錄

卷下 (6)

1. 沙參、人參、黃耆

沙參、人參、黃耆,皆《神農本經》上品,咸主補養元氣。沙參色白,氣味甘苦,微寒,主補中,益肺氣。肺氣者,胃腑所生之宗氣,上出於肺,以司呼吸。人一呼則八萬四千毛竅皆闔,一吸則八萬四千毛竅皆開,故肺主皮毛。補中者,宗氣生於胃腑也。人參色白微黃,氣味甘溫,資胃腑之精氣者也,故主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志。蓋五臟之精氣神志,胃腑之所生也。

白話文:

沙參、人參、黃耆,都是《神農本經》中記載的上品藥,它們都有補養元氣的作用。沙參呈白色,氣味甘甜微寒,具有補中、益肺氣的作用。肺氣是胃腑所產生的宗氣,向上輸送至肺部,用於呼吸。人一呼氣,全身八萬四千個毛孔都會閉合;人一吸氣,全身八萬四千個毛孔都會打開,所以肺主皮毛。補中是指宗氣生於胃腑。人參呈白色略帶微黃,氣味甘溫,可以資補胃腑的精氣,因此具有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志的作用。人體五臟的精氣神皆由胃腑而生。

黃耆色黃,氣味甘溫,補益脾氣者也。脾氣者,元真之氣也。(元真者,先天之真元,生於地水之中。)三焦通會元真於肌腠,故脾主肌肉。黃耆主癰疽久敗,排膿止痛,大風癩疾,五痔鼠瘻,補虛,小兒百病。蓋血氣留滯於肌肉,則為癰腫,肌腠之氣運行,則肌肉生而膿腫消矣。

白話文:

黃耆的顏色是黃色的,氣味甘溫,它能補益脾氣。脾氣,是元真之氣。(元真,是指人出生時就有的先天元真,它生於地與水的結合。)三焦通會元真於肌膚腠理,所以脾主肌肉。黃耆能治療癰疽長時間潰敗,還有排膿、止痛的作用,也能治療大風癩疾、五痔鼠瘻等皮膚病,也可以補虛,對小兒百病也有療效。因為血氣停留在肌肉中,就會形成腫瘤,而肌膚腠理之氣運行正常,肌肉就能生長,腫瘤膿瘡也會消失。

大風癩疾,乃風邪傷榮,而熱出於胕肉,其氣不清,故使其鼻柱壞而色敗,皮膚瘍潰。經云:腸澼為痔。蓋脾氣孤弱,五液注下,則生痔漏。鼠瘻者,邪氣陷放脈中而為瘻,留於肉腠,則為馬刀俠癭。蓋脾土盛而元氣行,則癰瘻諸病皆解矣。補虛者,補肌肉羸瘦也。主小兒百病者,小兒五臟柔脆,中土之氣未足,若過於飲食,則脾氣傷而不能運化矣。

白話文:

大風癩病,是風邪傷及榮氣,熱邪由皮肉透出,氣血不通暢,因此鼻柱壞死、面色暗淡、皮膚生瘡潰爛。經書上說:腸部有痰濕停滯,就會形成痔瘡。這是因為脾氣虛弱,五液下注,才會導致痔漏。鼠瘻是指邪氣侵入脈中而形成的瘻管,久而久之在皮肉之間形成馬刀俠癭。這是因為脾土旺盛,元氣運行,則一切癰、瘻之類的疾病都會消除。補虛是指補足肌肉瘦弱的部分。主治小兒百病,是指小兒五臟嬌嫩脆弱,中土之氣不足,如果飲食不節制,就會傷及脾氣,導致脾氣不能運化。

脾弱則胃強矣,胃強則消穀善飢,脾弱則肌肉消瘦,胃熱則津液不生,而熱疳、食疳之病生焉。是以黃耆、白朮、黃連、枳實為小兒之要藥。蓋清其胃熱,脾氣運行,則無五疳、五癆之病矣;腠理固密,則無急、慢驚風之證矣。三者皆補中之品,而各有所主之分。

白話文:

脾氣虛弱則胃氣就會旺盛,胃氣旺盛則消化吸收食物良好,常常會感到飢餓;脾氣虛弱則肌肉會消瘦,胃熱則津液不能產生,而熱疳、食疳等疾病就會產生。因此,黃耆、白朮、黃連、枳實是兒童的重要藥物。因為這些藥物可以清胃熱、脾氣運行順暢,就不會有五疳、五癆等疾病;腠理緻密,就不會有急、慢驚風等疾病。這三種藥物都是補益氣血的藥物,但各自有其主要作用。

按本草千種有奇,愚所論者,錯綜辯證,百不及一。同志高明,引伸觸類,一可貫十,十可櫽百。至參閱前人議論,是則曰是,非則曰非。闡先聖之奧義,以開來學,是予所深望焉!

白話文:

根據古代本草的種類非常豐富,卻不容易理解,個人所論述的觀點雜亂且難以捉摸,百種理論中也許不及一種是正確的。朋友們的見解高明,能夠互相聯繫,從一個觀點可以推導出十個,十個又可以推及百個。如果只是參考前人的議論,是則同意,非則反對。希望能夠闡述先聖的深奧道理,以促進今人的學習,這是我所深切期待的!

2. 姜附辯

乾薑、甘草、人參、白朮、黃耆,補中氣之品也,是以吐傷中氣者,用理中圓,乃人參、甘草、乾薑、白朮四味。附子乃助下焦之生氣者也,是以手足厥冷,脈微欲絕者,用四逆湯,乃附子、乾薑、甘草三味。夫啟下焦之生氣者宜生附,補下焦之元氣,或汗漏不止,而陽欲外脫者,宜熟附以固補之。

白話文:

乾薑、甘草、人參、白朮、黃耆,這些都是補益中氣的藥物,因此,對於因吐血而損傷中氣的人,可以使用理中丸,其組成包括人參、甘草、乾薑、白朮四味。附子是幫助下焦生氣的藥物,因此,對於手腳冰涼、脈搏微弱、瀕臨死亡的人,可以使用四逆湯,其組成包括附子、乾薑、甘草三味。而要啟發下焦生氣,宜用生附子;要補益下焦元氣,或者汗液不止,而陽氣將要外脫的人,宜用熟附子來固補。

蓋元氣發原於下,從中焦而達於四肢,故生氣欲絕於下者,用下焦之附子,必配中焦之甘草、乾薑,或加人參、白朮。若止傷中氣,而下焦之生原不傷者,止用理中,而不必附子矣。不格物性中下之分,不體先聖立方之意,有以生附配乾薑,補中有發,附子得生薑則能發散之說者;有以附子無干姜不熱,得甘草則性緩之說者。蓋以薑、附為同類,疑惑後人,誤事匪細。

白話文:

元氣發源於下焦,經中焦而通達四肢,所以人體生氣快要消失的時候,要用下焦的附子,一定會搭配中焦的甘草、乾薑,或加上人參、白朮。如果只是中氣受傷,而下焦的生氣根源沒有受傷,只要用理中湯,而不需要用到附子了。不懂得區分藥物性質的上下之分,不明白前人的用藥之意,有人用生附子搭配乾薑,認為有補中有散,附子配生薑可以發散的說法;也有人認為附子沒有乾薑就不熱,配上甘草就可以緩和藥性。將薑、附視為同類,迷惑後人,貽誤病情,實非小事。

如生氣欲絕於下,所當急溫者,若不用附而以姜試之,則不救矣!元如曰:不敢用附,而先以桂代之者,亦誤事不淺。

白話文:

如果病人已經到了生氣不想活的地步,最應該急著溫補的。如果不用附子,而用生薑來嘗試,那就不可能救活了!元如說:不敢用附子,而先用桂枝來代替,也是一個很大的失誤。

3. 炮製辯

上古以司歲備物,謂得天地之專精。如君、相二火司歲,則收取薑、桂、附子之熱類。如太陽寒水司歲,則收取芩,連、大黃之寒類。如太陰土氣司歲,則收取耆、朮、參,苓、山藥、黃精之土類。如厥陰風木司歲,則收取羌活、防風、天麻、獨活之風類。如陽明燥金司歲,則收取蒼朮、桑皮、半夏之燥類。

白話文:

在古代,人們認為司歲的神靈可以掌握天地間的精華。比如,君火和相火司歲,它們就會收取薑、桂、附子等溫熱類藥物。如果太陽寒水司歲,那麼就會收取黃芩、連翹、大黃等寒涼類藥物。如果太陰土氣司歲,則收取黃芪、白朮、黨參、茯苓、山藥、黃精等補益類藥物。如果厥陰風木司歲,則收取羌活、防風、天麻、獨活等祛風類藥物。如果陽明燥金司歲,則收取蒼朮、桑皮、半夏等燥濕類藥物。

蓋得主歲之氣以助之,則物之功力倍厚。中古之世,不能司歲備物,故用炮製以代天地之氣。如製附子曰炮,製蒼朮、桑皮曰炒,蓋以火助熱、以炒助燥也。制白朮以土拌,制黃連以水浸,皆所以助之也。近有製附子以水煮曰陰制,用芝麻炒蒼朮、以蜜拌桑皮曰潤燥,以姜酒炒芩、連,(按《傷寒》、《金匱》諸方,芩、連俱生用。)以半夏作曲餅,此皆由狐疑,而無力量故也。

白話文:

如果能得到當年的天氣的幫助,那麼事物的功效就會倍增。中古時期,不能掌握時令和準備物產,所以就用炮製的方法來代替天地的氣候。如炮製附子就叫「炮」,炮製蒼術、桑皮就叫「炒」,這是因為用火助長熱性,用炒助長乾燥。用土拌制白朮,用水浸製黃連,都是為了幫助它們。近年來有人用水煮附子,叫「陰制」;用芝麻炒蒼朮,用蜂蜜拌桑皮,叫「潤燥」;用姜酒炒芩、連(按《傷寒》、《金匱》諸方,芩、連都生用);用半夏做成曲餅,這些都是由於懷疑而沒有力量的緣故。

昔齊相徐之才論藥,有宣、通、補、泄、輕、重、滑、澀、燥、濕之十劑,元人王安道,補出寒、熱二種。是宜用寒者,專取其寒;用熱者,專取其熱;宜澀者,專取其燥;宜泄者,專取其滑。若反制其性而用之,何異束縛手足而使之戰鬥哉!

白話文:

以前齊國宰相徐之才談論藥物,有宣、通、補、泄、輕、重、滑、澀、燥、濕十種藥劑。元朝的王安道,補出寒、熱兩種。適合用寒涼的,就專門取用它的寒涼;適合用溫熱的,就專門取用它的溫熱;適合用收斂的,就專門取用它的燥性;適合用通泄的,就專門取用它的滑性。如果違背藥物的性質而使用它,這跟束縛手腳而讓它戰鬥,有什麼區別呢!

4. 畏惡反辯

藥之相須、相使、相惡、相反,出北齊徐之才藥對,非上古之論也。聿考《傷寒》、《金匱》、《千金》諸方,相畏、相反者多並用。有云相畏者,如將之畏帥,勇往直前,不敢退卻;相反者,彼此相忌,能各立其功,圓機之士,又何必膠執於時襲之固陋乎!

白話文:

藥物之間的相須、相使、相惡、相反關係,記載在南北朝的徐之才《藥對》中,這些說法並不是上古時期的論述。細讀《傷寒》、《金匱》、《千金》諸方,其中有許多相互畏忌、相反的藥物卻並用。所謂相畏,就好比將領畏懼統帥,勇往直前,不敢退縮;相反,則是彼此互相忌憚,卻能各自發揮作用。因此,有謀略的人,何必拘泥於沿襲的固有觀念呢?

5. 奇偶分兩辯

《至真要論》曰:近者奇之,遠者偶之;汗者不以奇,下者不以偶。夫近奇、遠偶者,謂奇上而偶下,猶天地之定位也;下宜奇而汗宜偶者,以降者謂天,升者謂地,地氣升而後能為云、為雨也。

白話文:

《至真要論》中說:寒氣從外部侵入人體,是奇襲; 從內部分佈於皮膚的毛細孔,則是偶合。 汗從體外流出,不是奇襲;水從體內排出,則不是偶合。 所謂“近奇、遠偶”,是說奇襲在上面,偶合在下面,就像天地間的定位一樣;所謂“下宜奇而汗宜偶”,因為下降的氣歸於天,上升的氣歸於地,地氣升騰才能變成雲、變成雨。

夫天地陰陽之道,天氣下降,氣流於地,地氣上升,氣騰於天,不則天地四塞,而汗從何來?有不明天地氣交之道者,泥於近奇、遠偶之句,反改為汗不以偶、下不以奇,此不通之甚也。《大要》曰: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二臣六,偶之制也。近而奇偶,制小其服,遠而奇偶,制大其服。

白話文:

天地陰陽的道理,天氣向下運行,它的氣流漂浮在地面,地氣向上運行,它的氣流上升到天空,如果不這樣做,天地都被阻塞了,又怎麼會有雨?有些人不明白天地二氣交合的道理,拘泥於某人所說的奇偶之句,錯改為雨不是偶數而下的,冷不是奇數而來的,這是由於不通達而造成的。醫書《大要》中寫道:一君二臣,是奇數的製法;二君四臣,是偶數的製法;二君三臣,是奇數的製法;二君六臣,是偶數的製法。如果君臣之間距離近則用奇偶數,但如果君臣之間距離遠則用奇偶數來制定更大的法度。

大則數少,小則數多。多則九之,少則二之。蓋數少而分兩重者為大方,數多而分兩少者為小方。是以上古之方,少者一二三味,其分兩各三兩四兩,多者不過八九味,分兩亦各有兩數,(古之二兩,今之一兩也。)皆有君臣佐使之分焉。有獨贊東垣能用大方,如韓信將兵,多多益善。

白話文:

如果藥味多,那麼每一味藥的劑量就少;如果藥味少,那麼每一味藥的劑量就多。如果藥味多,每一味藥的劑量是九克,如果藥味少,每一味藥的劑量是二克。一般來說,藥味少而每一味藥的劑量重的是大方,藥味多而每一味藥的劑量輕的是小方。因此,古方中的藥味,少的只有一、二、三種,每一味藥的劑量是三、四克;多的不過八、九味,每一味藥的劑量也有各自的數量。(古代的二克,相當於現在的一克。)君、臣、佐、使的區分都很清楚。只有李杲擅長使用大方,就像韓信帶兵一樣,多多益善。

噫!此但知有東垣,而不知有《內經》者也。夫東垣之大方,不過以數方合用,是為複方。如清暑益氣湯,以補中益氣湯內,加二妙、生脈二方,焉能如先聖之大方乎?(上古大方,間或用之。)試觀鱉甲煎丸,用至二十四味,其間參伍錯綜,如孔明陣圖,人莫能識。

白話文:

唉呀!此人只知道東垣,卻不知道《內經》。東垣的大方,不過是將幾種方劑合用,稱為複方。就像清暑益氣湯,是在補中益氣湯中,加入二妙、生脈這兩種方劑,哪能比得上先賢的大方呢?(上古的大方,偶爾會用到。)且看鱉甲煎丸,用藥多達二十四種,其中參伍錯綜,有如諸葛亮的陣圖,一般人根本看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