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聰

《侶山堂類辯》~ 卷上 (20)

回本書目錄

卷上 (20)

1. 頭痛論

夫但知三陽之脈,上循於頭,而為頭痛,不知厥陰與督脈會於巔,而少陰之骨髓通於腦也。止知風寒火熱在頭,而為頭痛,又不知足六經之證,上逆於頭,而為厥頭痛也。足六經之氣,能厥逆於頭,而為頭痛,又當知寒邪入腦,亦能傳於厥陰、少陰,而為陰證也。真頭病者,頭痛甚,腦盡痛,手足寒至節,死不治。

白話文:

只知道三陽經脈上行至頭部,所以會引起頭痛,卻不知道厥陰經與督脈在頭頂交會,而且少陰經的骨髓是通往腦部的。只知道風寒火熱侵襲頭部會導致頭痛,卻不知道足部的六條經脈發生病變,氣機上逆到頭部也會造成頭痛,也就是厥頭痛。足部六條經脈的氣,能夠上逆到頭部引起頭痛,也應該要知道寒邪侵入腦部,也能夠傳入厥陰經和少陰經,而形成陰證。真正的頭部疾病,會導致頭痛劇烈,整個腦部都疼痛,而且手腳冰冷直到關節,這種情況就無法治癒而會死亡。

2. 心痛論

夫咸謂心痛者,乃胃脘當心而痛,不知有厥心痛也。厥心痛者,四臟之氣,逆客於心下而為痛也。心痛與背相控,善瘈。如從後觸其心,傴僂者,腎心痛也;心痛如以錐針刺其心,心痛甚者,脾心痛也;心痛色蒼蒼如死狀,終日不得太息者,肝心痛也;臥若徒居,心痛間,動作痛益甚,色不變,肺心痛也。胃脘當心而痛者,上支兩脅,膈咽不通,食不下。

各審其脈證,而隨經取之,分別寒、熱、虛、實而治之,無有不效者矣。若真心痛者,手足青至節,心痛甚,旦發夕死,夕發旦死。

白話文:

一般人說的心痛,其實是指胃部靠近心臟的位置疼痛,卻不知道還有一種「厥心痛」。所謂的厥心痛,是指身體其他臟腑的氣逆亂,侵犯到心臟下方而引起的疼痛。這種心痛會連帶背部也感到疼痛,而且容易抽搐。如果感覺像是從背後撞擊到心臟,導致身體彎曲,那就是腎臟引起的厥心痛;如果心痛像被錐子或針刺一樣,而且疼痛劇烈,那就是脾臟引起的厥心痛;如果心痛時臉色蒼白如死人一般,整天都無法好好喘氣,那就是肝臟引起的厥心痛;如果躺著的時候感覺還好,稍微動一下心痛就加劇,但臉色沒有太大變化,那就是肺臟引起的厥心痛。至於一般說的胃部靠近心臟位置的疼痛,通常會連帶兩脅疼痛,胸膈和喉嚨不通暢,吃不下東西。

治療的時候,要仔細辨別病人的脈象和症狀,按照病症所屬的經絡來選取穴位治療。同時還要區分寒、熱、虛、實的證型來對症下藥,這樣做通常都會有效果。但是,如果是真正的心臟本身疼痛,會有手腳青紫到關節的情況,而且心痛非常劇烈,早上發病晚上就會死亡,晚上發病早上就會死亡。

3. 腹痛論

腹者,太陰之宮域,腸胃之郛郭。病滿痛者,有入腑干臟之分,有緩急輕重之別。如卒暴絞痛,面青肢冷,此邪直干陰分,急宜刺泄其邪。如暴吐下利,此邪傷陽明,名曰霍亂。若發熱頭疼,為欲愈也。如厥逆脈脫,急宜理中圓,甚者加附子,晬時脈還,手足溫者生,不復則死,此邪甚而胃氣絕也。如腹痛下利而能食者,乃邪入於腸中,利止則愈。

此皆直中於內,而有臟腑輕重之分焉。又有邪傳五臟,而為腹痛者,始發於皮毛腠理,正氣不能御邪,泮衍於血脈中,而傳溜於內,大氣入臟,腹痛下淫。此淫傳敗絕之證,不及二十日而死,雖盧、扁再生,亦不能救。此證多有不究心者,悠悠忽忽,反為病家怨尤。

白話文:

腹部,是脾經的管轄範圍,也是腸胃的居所。腹部脹滿疼痛,有邪氣侵入腑和臟的區別,也有病情輕重緩急的不同。像是突然劇烈絞痛,臉色發青、四肢冰冷,這是邪氣直接侵犯陰經,應該立即用針刺來疏泄邪氣。如果突然上吐下瀉,這是邪氣損傷陽明經,叫做霍亂。如果出現發燒頭痛,表示病情正在好轉。如果出現昏厥、脈搏微弱,應該立即服用理中丸,嚴重者要加附子,如果服用後一天內脈搏恢復,手腳溫暖就能存活,如果沒有恢復就會死亡,這是邪氣太強而胃氣衰竭的表現。如果腹痛腹瀉但還能吃東西,這是邪氣進入腸道,腹瀉停止就會好轉。

這些都是邪氣直接侵犯身體內部的情況,而且有侵犯臟腑輕重的區別。另外還有邪氣從五臟傳播而導致腹痛的情況,一開始是從皮膚表面侵入,正氣無法抵禦邪氣,邪氣在血脈中擴散,然後傳入身體內部,當邪氣侵入臟腑時,就會引起腹痛並向下蔓延。這種傳播是邪氣敗壞衰竭的表現,通常不到二十天就會死亡,即使是名醫扁鵲再世也無法救治。這種情況很多人都不去仔細研究,漫不經心,反而遭到病人的怨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