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聰

《侶山堂類辯》~

回本書目錄

1. 卷下

2. 本草綱領論

天地所生萬物,皆感五運六氣之化,故不出五氣、五味、五色、五行、寒熱溫涼、升降浮沉之別。經云:五味陰陽之用,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鹹味湧泄為陰,六者或收、或散、或緩、或急、或燥、或潤、或軟、或堅,隨所利而行之。此物性之綱領也。

五氣、五味,各歸所喜。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腎。肝色青,宜食甘;心色赤,宜食酸;肺色白,宜食苦;脾色黃,宜食鹹;腎色黑,宜食辛。辛散,酸收,甘緩,苦堅,咸軟。毒藥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益精氣。

四時五臟之病,隨五味所宜也。又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瀉之,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欲軟,急食鹹以軟之,用鹹補之,甘瀉之,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用苦瀉之,甘補之;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辛又能潤,為能開發腠理,致津液通氣也。)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用苦補之,咸瀉之。

又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咸走血,血病無多食鹹;苦走骨,骨病無多食苦;(《靈樞》苦走血,咸走骨。)甘走肉,肉病無多食甘;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此五味補瀉宜忌之綱領也。夫百病之生也,不出乎表裡、陰陽、寒熱、虛實。虛者補之,實者瀉之,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堅者削之,客者除之,勞者溫之,(凡甘溫、辛溫,皆從補。

)結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緩之,散者收之,損者溫之,逸者行之,盛者折之,驚者平之,高者抑之,下者舉之,微者逆之,甚者從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開之發之,適事為故,逆者正治,從者反治。此治病之綱領也。萬物各有自然之性,凡病自有當然之理,即物以窮其性,即病以求其理,得其性理,豁然貫通,則天地所生之萬物,人生所患之百病,皆歸一致矣。用之可十可百,推之可萬可千,豈不綽然有餘裕哉!

白話文:

天地間所產生的萬物,都受到五運六氣的影響變化,因此它們都離不開五氣、五味、五色、五行、寒熱溫涼、上升下降浮沉的區別。經典中說:五味的陰陽作用,辛味甘味發散屬於陽,酸味苦味使之向下泄屬於陰,淡味滲泄屬於陽,鹹味湧泄屬於陰,這六種味道有的收斂,有的發散,有的緩和,有的急迫,有的乾燥,有的滋潤,有的柔軟,有的堅硬,根據需要來運用它們。這就是藥物特性的綱領。

五氣、五味,各有其歸屬和喜好。酸味先進入肝,苦味先進入心,甘味先進入脾,辛味先進入肺,鹹味先進入腎。肝的顏色是青色,適合吃甘味;心的顏色是紅色,適合吃酸味;肺的顏色是白色,適合吃苦味;脾的顏色是黃色,適合吃鹹味;腎的顏色是黑色,適合吃辛味。辛味能發散,酸味能收斂,甘味能緩和,苦味能使之堅硬,鹹味能使之柔軟。毒藥可以用來攻打邪氣,五穀是用來滋養身體的,五果是用來輔助的,五畜是用來補益的,五菜是用來充實的,將它們的氣味配合起來服用,可以補充精氣。

一年四季和五臟的疾病,要根據五味所適合的來調整。另外,肝臟如果出現急迫的症狀,要趕快吃甘味來緩和它,如果需要發散,要趕快吃辛味來發散它,用辛味來補養它,用酸味來瀉掉它;心臟如果出現遲緩的症狀,要趕快吃酸味來收斂它,如果需要柔軟,要趕快吃鹹味來使它柔軟,用鹹味來補養它,用甘味來瀉掉它;脾臟如果出現濕的症狀,要趕快吃苦味來乾燥它,如果需要緩和,要趕快吃甘味來緩和它,用苦味來瀉掉它,用甘味來補養它;肺臟如果出現氣上逆的症狀,要趕快吃苦味來使氣向下泄,如果需要收斂,要趕快吃酸味來收斂它,用酸味來補養它,用辛味來瀉掉它;腎臟如果出現乾燥的症狀,要趕快吃辛味來滋潤它(辛味能夠滋潤,是因為能夠打開毛孔,使津液暢通),如果需要堅固,要趕快吃苦味來使它堅固,用苦味來補養它,用鹹味來瀉掉它。

另外,辛味走氣,氣病的人不要多吃辛味;鹹味走血,血病的人不要多吃鹹味;苦味走骨,骨病的人不要多吃苦味(《靈樞》說,苦味走血,鹹味走骨);甘味走肉,肉病的人不要多吃甘味;酸味走筋,筋病的人不要多吃酸味。這是五味補瀉宜忌的綱領。各種疾病的產生,都離不開表裡、陰陽、寒熱、虛實的範疇。虛弱的要補養它,實在的要瀉掉它,寒冷的要用熱來溫暖它,熱的要用寒來冷卻它,堅硬的要削弱它,外來的要去除它,勞累的要溫補它(凡是甘溫、辛溫的,都屬於補)。

鬱結的要疏散它,停滯的要攻伐它,乾燥的要滋潤它,急迫的要緩和它,發散的要收斂它,虧損的要溫養它,安逸的要讓它運行,強盛的要抑制它,驚恐的要平定它,高起的要壓制它,下墜的要托起它,輕微的要逆向治療它,嚴重的要順應治療它,對於上部的病症要向下疏導,對於下部的病症要向上提托,可以按摩,可以洗浴,可以減薄,可以奪取,可以開泄,可以發散,要根據具體情況來處理,與疾病的性質相反的要用正治法,順應疾病性質的要用反治法。這是治療疾病的綱領。萬物都有其自然的屬性,凡是疾病都有其必然的道理,研究事物就能窮盡它的屬性,研究疾病就能找到它的道理,掌握了事物的屬性和疾病的道理,就能豁然貫通,那麼天地所產生的萬物,以及人生所患的各種疾病,都能歸結為一致了。用它可以達到十倍百倍的效果,推廣它可以達到千倍萬倍的效果,難道還不夠寬裕嗎!

3. 藥性形名論

按《本草綱目》金石、草木、禽獸、果谷,自神農及今,計一千六百餘種,命名之義,各有思存。如黃連、白芷、青黛、元參之類,以色而命名也;甘草、苦參、酸棗、細辛之類,以味而命名也;寒水石、膃肭臍、火硝、香薷之類,以氣而命名;桑皮、橘核、杏仁、蘇子之類,以體而命名也;夏枯草、款冬花、長春、秋葵之類,因時而命名也;防風、續斷、決明、益智之類,以功能而命名也;鉤藤、兜鈴、狗脊、烏頭之類,以形象而命名也。命名之義,不能枚舉,施於治道,各有功用。

如五氣分走五臟,五味逆治五行,皮以治皮,節以治骨,核以治丸,(松節、杉節及草根之多堅節者,皆能治骨。荔核、橘核之類,治睪丸。)子能明目,藤蔓者治筋脈,肉者補血肉,各從其類也。

如水草、石草,其性主升;梢杪子實,其性主降;甘香之品,能橫達於四旁;寒熱之氣,性浮沉於上下,在土之根荄,本乎上者親上,本乎下者親下;在外之枝幹,在根者治本,在枝者行於四肢。此物性之自然也。

又如夏枯之草,夏收之術,半夏之生,麰麥之成,皆得火土之氣,而能化土,秋英之菊,秋鳴之蟬,感金氣而能制風;凌冬不凋者,得寒水之氣,而能清熱;先春而發者,秉甲木之性,而能生升。此感天地四時之氣,而各有制化也。甘溫者補,苦寒者瀉;色赤者走血,色白者走氣:赤圓者象心,白瓣者象肺,紫尺者益脾,香圓者入胃,徑直青赤者走肝,雙仁圓小者補腎,以形色之相類也。(以象形而治五臟,詳《金匱要略》。

)陽者主上,陰者主下,陰中之陽升,陽中之陰降;輕清者主上,重濁者主下,濁中之清升,清中之濁降。凡物感陰陽之氣而生,各有清濁升降之質性者也。又如山桅炒黑而降,黑豆黃卷而升,紅曲生血,神麯化秔。此假造釀而得化功者也。因名而取實,因象以用形,得其性之升降浮沉,氣之溫涼寒熱,色之青黃赤白,味之甘苦酸辛,一千六百餘種,大概不越乎此矣。

白話文:

根據《本草綱目》記載,從神農氏至今,金石、草木、禽獸、果實穀物等藥材總計有一千六百多種,它們的命名都有其道理。例如黃連、白芷、青黛、元參等,是根據顏色來命名的;甘草、苦參、酸棗、細辛等,是根據味道來命名的;寒水石、膃肭臍、火硝、香薷等,是根據氣味來命名的;桑皮、橘核、杏仁、蘇子等,是根據形體來命名的;夏枯草、款冬花、長春、秋葵等,是根據生長時節來命名的;防風、續斷、決明、益智等,是根據功效來命名的;鉤藤、兜鈴、狗脊、烏頭等,是根據外形來命名的。命名的方式無法一一列舉,這些藥材用於治療疾病時,各有其作用。

就像五種不同的氣會進入不同的五臟,五種不同的味道可以調節五行,皮膚病就用藥材的皮來治療,骨頭的問題就用藥材的節來治療,睪丸的問題就用藥材的核來治療(像是松樹、杉樹的節,以及許多草根堅硬的部位,都能治療骨骼疾病。荔枝核、橘子核等則能治療睪丸疾病)。種子類藥材能明目,藤蔓類的藥材能治療筋脈問題,肉質類的藥材能補養氣血,這些都是各歸其類。

像是水生植物和石生植物,藥性多為上升;枝梢末端和種子果實,藥性多為下降;甘甜和芳香的藥材,藥性可以橫向擴散到四周;寒性和熱性的藥材,藥性會向上或向下浮沉。生長在土壤中的根部,本來靠近上方的就偏向上升,靠近下方的就偏向下降;生長在外的枝幹,根部的藥材能治療根本的疾病,枝葉的藥材則能作用於四肢。這都是藥材的自然屬性。

又如夏季枯萎的夏枯草,夏季採收的白朮,半夏的生長,大麥的成熟,都吸收了火和土的氣,所以能歸類於土;秋天盛開的菊花,秋天鳴叫的蟬,都感受到金的氣,所以能抑制風邪;冬天不凋謝的植物,吸收了寒水的氣,所以能清熱;春天先發芽的植物,秉持了甲木的特性,所以能生發陽氣。這是藥材感受到天地四時的氣候變化,各有其制約和轉化的能力。甘甜溫性的藥材能補養,苦寒的藥材能瀉熱;顏色紅的藥材能作用於血,顏色白的藥材能作用於氣;紅色圓形的藥材對應心臟,白色瓣狀的藥材對應肺臟,紫色的長條狀藥材對應脾臟,香氣圓形的藥材進入胃,直長青紅色的藥材進入肝,雙仁圓小的藥材補腎。這是根據藥材的形狀和顏色來類比它們的作用(根據外形來治療五臟的詳細內容,可以參考《金匱要略》)。

陽性的藥材主要作用於上方,陰性的藥材主要作用於下方,陰性中的陽性有上升的特性,陽性中的陰性有下降的特性;輕清的藥材主要作用於上方,重濁的藥材主要作用於下方,濁性中的清有上升的特性,清性中的濁有下降的特性。凡是藥材都感受到陰陽之氣而生長,各有其清濁升降的特性。又例如炒黑的山梔子,藥性會下降;黃色的豆卷(黃豆的發芽物),藥性會上升;紅麴能生血;神曲能幫助消化穀物。這些都是通過加工炮製而產生變化。根據藥材的名稱來認識其特性,根據外形來運用其藥效,了解藥性的升降浮沉,氣味的溫涼寒熱,顏色的青黃赤白,味道的甘苦酸辛,這就是一千六百多種藥材的大概情況。

4. 草木不凋論

草木寒不黃隕,及花發於冬者,得冬令寒水之資也。木生於水,水通於天,水火相濟,水由地行,水氣之通於四臟者也。如麥門冬、款冬花、枇杷葉、側柏葉、山豆根、巴戟天之類,腎之肺藥也;黃連、菖蒲、山桅、南燭、茶花、梅花之類,腎之心藥也,厚朴、豆蔻、丁香、枳橘之類,腎之脾藥也,菌桂、䈽竹、密蒙花、女貞實之類,腎之肝藥也。

夫腎為水臟,受藏五臟之精,而復還出於四臟,入肝為淚,入心為血,入脾為涎,入肺為涕,上下交通,而外注於九竅。是以得寒水之草木,能啟陰氣上滋四臟,復能導四臟之氣而下交於陰,又匪獨腎氣之通於四臟。五臟之氣,皆相貫通,而藥性亦然。如棗仁脾之心藥也,石斛脾之腎藥也,芍藥脾之肝藥也,桑皮脾之肺藥也。

類而推之,總不出五行之生化。

白話文:

草木之所以在寒冷中不枯黃凋落,甚至有些花在冬天開放,是因為它們獲得了冬季寒冷的水氣滋養。樹木生長於水中,水與天相通,水火互相調和,水在地下運行,水氣是與人體五臟相通的。

例如,麥門冬、款冬花、枇杷葉、側柏葉、山豆根、巴戟天之類的藥材,是滋養腎臟的肺藥;黃連、菖蒲、山栀、南燭、茶花、梅花之類的藥材,是滋養腎臟的心藥;厚朴、豆蔻、丁香、枳橘之類的藥材,是滋養腎臟的脾藥;菌桂、䈽竹、密蒙花、女貞實之類的藥材,是滋養腎臟的肝藥。

腎臟是屬於水的臟器,它儲藏五臟的精華,然後再將這些精華輸送到其他四臟。精華進入肝臟變成眼淚,進入心臟變成血液,進入脾臟變成口水,進入肺臟變成鼻涕,上下互相溝通,並通過九竅排出體外。因此,那些獲得寒水滋養的草木,能夠啟動人體的陰氣,向上滋養四臟,也能引導四臟的氣向下與陰氣交合,這不僅僅是腎氣與四臟相通,五臟的氣息也是互相貫通的,藥物的屬性也是如此。比如,酸棗仁是滋養脾臟的心藥,石斛是滋養脾臟的腎藥,芍藥是滋養脾臟的肝藥,桑白皮是滋養脾臟的肺藥。

依此類推,總歸都離不開五行相生相化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