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聰

《侶山堂類辯》~ 卷上 (16)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6)

1. 中庸之道

中者不偏,庸者不易。醫者以中庸之道,存乎衷,則虛者補,實者瀉,寒者溫,熱者涼,自有一定之至理。若偏於溫補,偏於涼瀉,是非中非庸矣。夫醫道,上通天之四時六氣,地之五方五行,寒熱溫涼,升降浮沉,信手拈來,頭頭是道,急者急治,緩者緩治,若僅守平和之橘皮湯者,又執中無權也。

遡觀古今,多有偏心,偏於溫補者,惟用溫補,偏於清涼者,慣用清涼,使病人之宜於溫補者,遇溫補則生,宜於涼瀉者,遇清涼則愈,是病者之僥倖以就醫,非醫之因證以治病也,豈可語於不偏不易之至道哉!

白話文:

中庸的意思是不偏頗,庸的意思是不改變。醫生運用中庸之道,要將它放在心裡,對於虛弱的就要補益,強盛的就要瀉去,寒冷的就要溫熱,燥熱的就要清涼,自有一定的道理存在。如果偏向溫補,或者偏向清涼瀉火,就不是中庸之道了。醫學之道,上能通達天地的四季氣候變化,下能了解地理的五方五行,以及寒熱溫涼、上升下降、浮散沉降的道理,隨手運用都很有道理,緊急的就趕快治療,緩慢的就慢慢調理。如果只是一味地使用平和的橘皮湯,就又變成沒有變通的執著了。

回顧古今,許多人都有偏頗的想法,偏愛溫補的就只用溫補,習慣用清涼的就只用清涼,使得適合溫補的病人,遇到溫補就能好轉;適合清涼瀉火的病人,遇到清涼瀉火就能痊癒。這只是病人幸運地碰到對症的醫生,而不是醫生依照病症來治療,這樣怎麼能說是符合不偏不倚的至高道理呢!

2. 雜證論

雜證者,謂一人之病,見證龐雜。當知始受之因則一,久久不去,漸至蔓延。故治雜病,如理亂繩,得其頭緒,一路理清,不則愈理愈亂矣。所治之藥,亦專取其要,多則雜,雜無功。經曰:一者因得之。又曰:治之在於一。嗟乎!精一之道難矣。人秉天地之氣所生,此身中有上下陰陽之氣交,五運六氣之變化,榮衛血氣之貫通,五臟六腑之生始,知其推數無窮,而後可歸於一,非細參《靈》、《素》諸經,不易得也。

白話文:

所謂雜症,指的是一個人的病情,出現多種複雜的症狀。應該要知道,最初的病因只有一個,久久沒有去除,才會逐漸擴散蔓延。所以治療雜病,就像整理纏繞的亂繩一樣,要找到頭緒,然後一路理順,否則越理越亂。所使用的藥物,也要專注於主要的病症,用藥過多反而會雜亂無章,沒有效果。《黃帝內經》說:「病的原因只有一個。」又說:「治療的關鍵在於專一。」唉!專一的道理實在是很難理解啊。人秉承天地之氣而生,身體內有上下陰陽之氣交互作用,五運六氣的變化,營衛血氣的流通,五臟六腑的運作,要了解這些無窮無盡的變化規律,才能歸結到「一」,如果沒有仔細參閱《靈樞》、《素問》等經典,是不容易理解的。

3. 十干化五行論

黃帝問曰:五運之數,土主甲己,金主乙庚,水主丙辛,木主丁壬,火主戊癸,願問其所始也。岐伯曰:昭乎哉問也!臣覽《太始天元冊》文,丹天之氣,經於牛女戊分:黅天之氣,經於心尾己分;(黅音金。)蒼天之氣,經於危室柳鬼;素天之氣,經於亢氐昴畢,玄天之氣,經於張翼婁胃。

所謂戊已分者,奎壁角軫,則天地之門戶也。夫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不可不通也。此岐伯論五行之化,始於五方之天象:丹赤色,火之氣也,牛女在癸度,經於牛女戊分,戊癸合而化火也;黅黃色,土之氣也,心尾在甲度,經於心尾己分,甲己合而化土也;蒼青色,水之氣也,危室在壬度,柳鬼在丁度,丁壬合而化水也;素白色,金之氣也,亢氐在乙度,昴畢在庚度,乙庚合而化金也;玄黑色,水之氣也,張翼在丙度,婁胃在辛度,丙辛合而化水也。夫丹、黅、蒼、素、玄,天之五氣也。

(丹、黅、蒼、素、玄,天之五色也;青、黃、赤、白、黑,地之五色也。在天之五色,化生地之五色。)金木水火土,地之五行也。天之十干,經於五方之分,陰陽配合而化生五氣。天之五氣,化生地之五行,所謂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五行之中,有二火。在地為木,在天為風;在地為火,在天為熱;在地為土,在天為濕,在地為金,在天為燥;在地為水,在天為寒;在地為火,在天為暑。是地之五行,化生天之六氣。

此天地之陰陽交相生化者也,故曰:寒、暑、燥、濕、風、火,天之陰陽也,三陰三陽上奉之;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陰陽也,生、長、化、收、藏下應之。三陰三陽者,子午為少陰君火,丑未為太陰濕土,寅申為少陽相火,卯酉為陽明燥金,辰戌為太陽寒水,巳亥為厥陰風木。是天之十干,化生地之五行,地之十二支,上承天之六氣。

後人不參究上古聖經,不明天地陰陽之化運,有以逢辰則化之說者,有以制克則化之說者,此皆技術家之迂論也。

白話文:

[十干化五行論]

黃帝問道:五運的數理,土對應甲己,金對應乙庚,水對應丙辛,木對應丁壬,火對應戊癸,我想知道這些是如何開始的。

岐伯回答說:問得真好啊!我研究過《太始天元冊》這本書的記載,其中說到:紅色的丹天之氣,經過牛宿和女宿,在星象上對應戊的度數;黃色的黅天之氣,經過心宿和尾宿,在星象上對應己的度數;青色的蒼天之氣,經過危宿和室宿,柳宿和鬼宿,在星象上對應丁和壬的度數;白色的素天之氣,經過亢宿和氐宿,昴宿和畢宿,在星象上對應乙和庚的度數;黑色的玄天之氣,經過張宿和翼宿,婁宿和胃宿,在星象上對應丙和辛的度數。

所謂的戊己分,就是奎宿、壁宿、角宿和軫宿這些星宿,它們是天地之間的門戶。探索氣候的起始,以及萬物運行的法則,是必須理解的。岐伯認為五行之變化,是從五個方向的天象開始的:紅色的丹天之氣,是火的氣,牛宿和女宿在癸的度數,經過牛女戊分,戊和癸結合就化為火;黃色的黅天之氣,是土的氣,心宿和尾宿在甲的度數,經過心尾己分,甲和己結合就化為土;青色的蒼天之氣,是水的氣,危宿和室宿在壬的度數,柳宿和鬼宿在丁的度數,丁和壬結合就化為水;白色的素天之氣,是金的氣,亢宿和氐宿在乙的度數,昴宿和畢宿在庚的度數,乙和庚結合就化為金;黑色的玄天之氣,是水的氣,張宿和翼宿在丙的度數,婁宿和胃宿在辛的度數,丙和辛結合就化為水。紅色、黃色、青色、白色和黑色,是天上的五種氣。

(紅色、黃色、青色、白色和黑色,也是天上的五種顏色;青色、黃色、紅色、白色和黑色,是地上的五種顏色。天上的五種顏色,化生出地上的五種顏色。)金、木、水、火、土,是地上的五種元素。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這十個符號,在天空中對應五個方向,陰陽配合,化生出五種氣。天上的五種氣,化生出地上的五種元素,這就是所謂「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五行之中,有兩種屬於火。在地是木,在天是風;在地是火,在天是熱;在地是土,在天是濕;在地是金,在天是燥;在地是水,在天是寒;在地是火,在天是暑。這就是地上的五種元素,化生出天上的六種氣。

這說明天地之間陰陽互相交錯,化生萬物。所以說:寒、暑、燥、濕、風、火,是天的陰陽,三陰三陽承接天上的運行;木、火、土、金、水、火,是地的陰陽,生、長、化、收、藏等變化應對著天上的運行。三陰三陽,指的是:子時午時為少陰君火,丑時未時為太陰濕土,寅時申時為少陽相火,卯時酉時為陽明燥金,辰時戌時為太陽寒水,巳時亥時為厥陰風木。這就是天干的十個符號,化生出地上的五種元素,地支的十二個符號,承接天上的六種氣。

後人不研究古代聖賢的經典,不明白天地陰陽的變化,有些人主張逢到特定時辰就會產生變化,有些人主張相剋就產生變化,這些都是技術人員的片面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