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聰

《侶山堂類辯》~ 卷上 (10)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0)

1. 利論

(古文作利,今文作痢。)

夫利有三因:因於外感風寒暑濕,而為下利膿血者,有死有生,有氣有血,宜補宜瀉,宜寒宜熱,具在《傷寒論》、《金匱要略》及《千金》諸方,各宜隨證而分別治之。又有陽中霧露之氣,陰中渾濁之邪,血凝自下,狀如豚肝,陰陽俱厥,脾氣孤弱,五液注下,下焦不闔,清便下重,令便數難,臍築湫痛,命將難全,詳論《辨脈篇》中。此外因之下利也。

有因食飲不節,起居不時,陰受之而入五臟,則填滿閉塞,下為飧泄,久為腸澼,此內因之下利也。有因於奇恆之下利者,乃三陽並至,三陰莫當,積並則為驚,病起疾風,至如霹靂,九竅皆塞,陽氣滂溢,干嗌喉塞,並於陰則上下無常,薄為腸澼,其脈緩小沉澀,血溫身熱死,熱見七日死。蓋因陽氣偏劇,陰氣受傷,是以脈小沉澀。

此證急宜大承氣湯瀉陽養陰,緩則遂成不救。醫者不知奇恆之因,見脈氣和緩,而用平易之劑,又何異於毒藥乎?予故曰:服平和湯而愈者,原不死之病,勿藥亦可;服平和湯而後成不救者,醫之罪也。

白話文:

(古文的「利」字,現在寫作「痢」字。)

腹瀉的原因有三種:

第一種是外感風寒暑濕等外邪,導致腹瀉、排出膿血,這種情況有治好的可能,也有死亡的風險。又可分為氣虛或血虛,治療上要根據情況補或瀉,用寒藥或熱藥,具體方法都在《傷寒論》、《金匱要略》以及《千金方》等醫書中,應當根據病症分別治療。另外,還有陽氣受到霧露之氣的侵擾,陰氣受到渾濁邪氣的侵犯,導致血凝結後從下方排出,樣子像豬肝。這種情況陰陽都衰竭,脾氣極度虛弱,五液不斷下流,下焦閉合不住,清稀的便不斷往下,而且有裡急後重的感覺,導致排便次數多卻難以排出,肚臍周圍疼痛難忍,這種情況性命難保,詳情可參閱《辨脈篇》。以上是外因導致的腹瀉。

第二種是因飲食不節制、作息不規律,導致陰氣受損而侵入五臟,造成氣機阻塞,向下形成不消化食物的腹瀉,久而久之會變成腸澼(痢疾)。這是內因導致的腹瀉。

第三種是因奇恆之邪導致的腹瀉,這是三陽邪氣同時到來,三陰之氣無法抵擋,邪氣積聚會引發驚厥,病情來勢迅猛,如同疾風驟雨,甚至如雷霆般迅猛,導致九竅閉塞,陽氣極度旺盛,灼燒咽喉,邪氣如果侵犯陰氣,就會導致病情上下不定,可能發展成腸澼,脈象表現為緩、小、沉、澀,身體發熱,如果脈象呈現溫熱就代表將要死亡,發熱持續七天也會死亡。這種情況是由於陽氣過於強盛,陰氣受損,所以脈象才會呈現小、沉、澀。

這種情況應該馬上用大承氣湯瀉陽氣,同時滋養陰氣,如果延誤治療,就會發展到無法挽回的地步。醫生如果不了解奇恆之邪導致的疾病,看到脈象和緩,就使用平和的藥方,這與使用毒藥有什麼區別呢?所以我說:服用平和藥方而痊癒的,本來就不是會死的病,不吃藥也有可能自愈;服用平和藥方而導致病情惡化,最終無法救治的,這是醫生的罪過。

2. 中風論

夫邪之中於人也,有皮肉筋骨腑臟之淺深,有陰陽寒熱燥濕之氣化。況風之善行而數變,是以傷於皮毛,則為頭痛、發熱、咳嗽、鼽涕之輕證;入於血脈,則肌膚不仁,或為癘瘍,或為腫瘻;邪在肌肉筋骨,則為痛痹,或為拘攣,或為偏枯,邪入於腹,或為飧泄,或為燥結;邪入於腑,即不識人;邪入於臟,舌即難言,口唾痰涎。此邪入之有淺深,而病之有死生輕重也。

夫天有六淫之邪,風有六氣之化。邪襲於陽,則為熱化;中於陰,則為陰寒。濕盛者,則痰涎上壅;燥盛者,則腸胃下結。邪氣盛者,則病氣形氣皆盛;正氣虛者,則病氣形氣皆虛。總屬天之風邪,而人身中有寒、熱、燥、濕、虛、實之化。是以河間謂中風主於火,丹溪謂主於痰,東垣謂主於氣,又曰:中風之病,惟年老者有之。

此皆未明陰陽氣化之道也。夫喎僻拘攣,目斜不語,在童稚則為急慢驚風,在少壯則為中風卒暴。予一侄女,年二十餘、體甚豐厚,精神強旺,六月盛暑,恆貪風涼,臨窗露臥。忽一日頭大痛,身熱,無汗,口不渴而躁,手足拘急,口眼喎斜。余診之,六脈沉細。予曰:邪已入臟,此危證也。

次日即不能言,口唾涎,藥亦不受,病三日而死。如此之候,年少壯盛者比比,又非獨於老人也。經曰:夏傷於暑,冬傷於寒。是夏月止有風暑,而無寒邪,即見陰寒之證,而宜於薑、附之熱藥者,乃邪中於里陰而不得陽熱之化,非天之寒氣也。(夏月陽氣盡發越於外,而裡氣虛寒。

)時下名流,咸以此證為中寒。予微哂之曰:是固知年少之無中風也。若謂少壯之人,血氣充實,而不為風邪所中,是亦不應中寒、中暑矣。此習俗之固弊,牢不可破者也。或曰:然則老年之多中風者,何氣使然?曰:年老之人,天癸已絕,血氣虛衰,腠理不密,故易於受風,且精氣竭而痰火盛,是以有因痰、因火、因氣之說焉。夫客氣邪風,中人多死。

若五臟安和,元真通暢,不使形體有衰,病則無由入其腠理。《靈樞經》曰:八風之邪,皆從其虛之鄉來,乃能病人。三虛相搏,則為暴病卒死。兩實一虛,則為淋露寒熱。其有三虛而偏中於邪風,則為擊僕偏枯。故聖人避風,如避矢石。是聖人之教化,又何嘗有年老少壯之分也!

白話文:

風邪侵襲人體,有淺入深,從皮膚肌肉筋骨到內臟的層次,也有陰陽寒熱燥濕的變化。而且風邪善於遊走且變化多端,所以侵襲皮膚毛髮,就會有頭痛、發熱、咳嗽、流鼻涕等輕微症狀;侵入血脈,就會導致皮膚麻木不仁,或者出現癩瘡、腫瘤;侵犯肌肉筋骨,就會出現疼痛麻痹,或者肢體攣縮,或者半身不遂;侵入腹部,就會出現吃了就拉的腹瀉,或者大便乾燥;侵入臟腑,就會失去意識;侵入更深的內臟,就會出現舌頭僵硬難以說話,口中流涎等現象。這就是邪氣侵入人體有深淺之分,疾病也有輕重生死之別。

上天有風、寒、暑、濕、燥、火六種邪氣,風也有六種氣候變化。邪氣侵襲陽氣,就會轉化為熱;侵襲陰氣,就會轉化為陰寒。體內濕氣過盛,就會導致痰液壅塞於上;體內燥氣過盛,就會導致腸胃乾燥結實。邪氣強盛,病氣和身體的表現都會強盛;正氣虛弱,病氣和身體的表現都會虛弱。總體而言,都是由於天上的風邪所致,而人體內則有寒、熱、燥、濕、虛、實的變化。所以金元時期的醫家河間認為中風主要是因為火熱,丹溪認為主要是因為痰,東垣認為主要是因為氣,還說中風這種病只有老年人才會得。

這些都沒有搞清楚陰陽氣化的道理。像口眼歪斜、肢體攣縮、眼睛斜視、不能說話等症狀,在小孩身上是急慢驚風,在年輕人身上就是突然發作的中風。我有一個侄女,二十多歲,身體很健壯,精神旺盛,在六月盛夏時,經常貪涼吹風,靠窗戶睡覺。有一天突然頭痛劇烈,發熱,沒有汗,口不渴卻煩躁,手腳抽搐,口眼歪斜。我診斷後發現脈象沉細。我說:「邪氣已經侵入內臟,這是危險的病症。」

第二天她就不能說話了,口中流涎,藥也吃不下去,病了三天就死了。像這樣的情況,年輕力壯的人身上也經常發生,並不僅僅是老年人才會這樣。醫經說:「夏天傷於暑氣,冬天傷於寒氣。」這表明夏天不只有風暑,而沒有寒邪,即使出現陰寒的症狀,而需要用薑、附等熱藥來治療,是因為邪氣侵入體內深層的陰氣,而沒有陽熱的轉化,不是因為天上的寒氣。(夏天陽氣都發散在體表,而體內反而虛寒。)

現在很多名醫,都把這種病症當作中寒來治療。我暗自嘲笑說:「這真是說明你們認為年輕人不會得中風啊!」如果說年輕人血氣充足,就不會被風邪侵襲,那麼他們也不應該得中寒、中暑了。這是一種根深蒂固的錯誤觀念,很難改變。有人問:「那麼老年人為什麼更容易得中風呢?」我說:「老年人,精氣已經衰竭,血氣虛弱,肌膚腠理不夠緻密,所以容易感受風邪,而且精氣衰竭,體內痰火容易旺盛,所以才會有因為痰、因為火、因為氣而中風的說法。外來的邪氣侵入人體,往往會導致死亡。

如果五臟平和,元氣通暢,身體沒有衰弱,疾病就沒有辦法侵入腠理。《靈樞經》說:「八方風邪,都是從身體虛弱的地方侵入,才能使人生病。」如果身體三種虛弱疊加,就會突然暴病而死。如果身體兩處強盛一處虛弱,就會出現時好時壞的寒熱病症。如果身體三處虛弱,又偏偏感受風邪,就會突然倒地不起,半身不遂。所以聖人躲避風邪,就像躲避弓箭石頭一樣。這是聖人的教誨,又怎麼會有老年和年輕的區別呢!

3. 頭痛論

夫但知三陽之脈,上循於頭,而為頭痛,不知厥陰與督脈會於巔,而少陰之骨髓通於腦也。止知風寒火熱在頭,而為頭痛,又不知足六經之證,上逆於頭,而為厥頭痛也。足六經之氣,能厥逆於頭,而為頭痛,又當知寒邪入腦,亦能傳於厥陰、少陰,而為陰證也。真頭病者,頭痛甚,腦盡痛,手足寒至節,死不治。

白話文:

只知道三陽經脈上行至頭部,所以會引起頭痛,卻不知道厥陰經與督脈在頭頂交會,而且少陰經的骨髓是通往腦部的。只知道風寒火熱侵襲頭部會導致頭痛,卻不知道足部的六條經脈發生病變,氣機上逆到頭部也會造成頭痛,也就是厥頭痛。足部六條經脈的氣,能夠上逆到頭部引起頭痛,也應該要知道寒邪侵入腦部,也能夠傳入厥陰經和少陰經,而形成陰證。真正的頭部疾病,會導致頭痛劇烈,整個腦部都疼痛,而且手腳冰冷直到關節,這種情況就無法治癒而會死亡。

4. 心痛論

夫咸謂心痛者,乃胃脘當心而痛,不知有厥心痛也。厥心痛者,四臟之氣,逆客於心下而為痛也。心痛與背相控,善瘈。如從後觸其心,傴僂者,腎心痛也;心痛如以錐針刺其心,心痛甚者,脾心痛也;心痛色蒼蒼如死狀,終日不得太息者,肝心痛也;臥若徒居,心痛間,動作痛益甚,色不變,肺心痛也。胃脘當心而痛者,上支兩脅,膈咽不通,食不下。

各審其脈證,而隨經取之,分別寒、熱、虛、實而治之,無有不效者矣。若真心痛者,手足青至節,心痛甚,旦發夕死,夕發旦死。

白話文:

一般人說的心痛,其實是指胃部靠近心臟的位置疼痛,卻不知道還有一種「厥心痛」。所謂的厥心痛,是指身體其他臟腑的氣逆亂,侵犯到心臟下方而引起的疼痛。這種心痛會連帶背部也感到疼痛,而且容易抽搐。如果感覺像是從背後撞擊到心臟,導致身體彎曲,那就是腎臟引起的厥心痛;如果心痛像被錐子或針刺一樣,而且疼痛劇烈,那就是脾臟引起的厥心痛;如果心痛時臉色蒼白如死人一般,整天都無法好好喘氣,那就是肝臟引起的厥心痛;如果躺著的時候感覺還好,稍微動一下心痛就加劇,但臉色沒有太大變化,那就是肺臟引起的厥心痛。至於一般說的胃部靠近心臟位置的疼痛,通常會連帶兩脅疼痛,胸膈和喉嚨不通暢,吃不下東西。

治療的時候,要仔細辨別病人的脈象和症狀,按照病症所屬的經絡來選取穴位治療。同時還要區分寒、熱、虛、實的證型來對症下藥,這樣做通常都會有效果。但是,如果是真正的心臟本身疼痛,會有手腳青紫到關節的情況,而且心痛非常劇烈,早上發病晚上就會死亡,晚上發病早上就會死亡。

5. 腹痛論

腹者,太陰之宮域,腸胃之郛郭。病滿痛者,有入腑干臟之分,有緩急輕重之別。如卒暴絞痛,面青肢冷,此邪直干陰分,急宜刺泄其邪。如暴吐下利,此邪傷陽明,名曰霍亂。若發熱頭疼,為欲愈也。如厥逆脈脫,急宜理中圓,甚者加附子,晬時脈還,手足溫者生,不復則死,此邪甚而胃氣絕也。如腹痛下利而能食者,乃邪入於腸中,利止則愈。

此皆直中於內,而有臟腑輕重之分焉。又有邪傳五臟,而為腹痛者,始發於皮毛腠理,正氣不能御邪,泮衍於血脈中,而傳溜於內,大氣入臟,腹痛下淫。此淫傳敗絕之證,不及二十日而死,雖盧、扁再生,亦不能救。此證多有不究心者,悠悠忽忽,反為病家怨尤。

白話文:

腹部,是脾經的管轄範圍,也是腸胃的居所。腹部脹滿疼痛,有邪氣侵入腑和臟的區別,也有病情輕重緩急的不同。像是突然劇烈絞痛,臉色發青、四肢冰冷,這是邪氣直接侵犯陰經,應該立即用針刺來疏泄邪氣。如果突然上吐下瀉,這是邪氣損傷陽明經,叫做霍亂。如果出現發燒頭痛,表示病情正在好轉。如果出現昏厥、脈搏微弱,應該立即服用理中丸,嚴重者要加附子,如果服用後一天內脈搏恢復,手腳溫暖就能存活,如果沒有恢復就會死亡,這是邪氣太強而胃氣衰竭的表現。如果腹痛腹瀉但還能吃東西,這是邪氣進入腸道,腹瀉停止就會好轉。

這些都是邪氣直接侵犯身體內部的情況,而且有侵犯臟腑輕重的區別。另外還有邪氣從五臟傳播而導致腹痛的情況,一開始是從皮膚表面侵入,正氣無法抵禦邪氣,邪氣在血脈中擴散,然後傳入身體內部,當邪氣侵入臟腑時,就會引起腹痛並向下蔓延。這種傳播是邪氣敗壞衰竭的表現,通常不到二十天就會死亡,即使是名醫扁鵲再世也無法救治。這種情況很多人都不去仔細研究,漫不經心,反而遭到病人的怨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