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以湉

《冷廬醫話》~ 卷一 (3)

回本書目錄

卷一 (3)

1. 慎疾

王叔和《傷寒論·序例》云:凡人有疾,不時即治,隱忍冀瘥,以成痼疾。小兒女子,益以滋甚,時氣不和,便當早言,尋其邪由,及在腠理,以時治之,罕有不愈者。患人忍之,數日乃說,邪氣入臟,則難可制。徐靈胎《醫學源流論》云:凡人少有不適,必當即時調治,斷不可忽為小病,以致漸深,更不可勉強支持,使病更增,以貽無窮之害。

白話文:

王叔和在著作《傷寒論·序例》中說道:通常人們一有疾病,卻不立即治療,試圖隱忍,冀望症狀緩解,而最終變成頑疾。小兒偶有疾病,有加劇烈量。時氣不和,就應該早點訴說。尋找病邪之由,並在尚在腠理時,及時治療,少有不能緩解者。患者忍住,幾天後才說,邪氣已入臟腑,就難以控制了。徐靈胎在著作《醫學源流論》中說道:通常人少有不適,必須立刻校正治療,絕對不可忽視為小病,而導致漸深,更不可以一再而再繼續忍耐,使病症增多,而貽無窮之害。

余在臺州時,同官王愚庵先生年五旬余,患時感症,堅守不服藥為中醫之戒,遷延數日,邪熱內閉神昏,家人延醫診治,無及而卒。又余戚秀水王氏子,年方幼稚,偶患身熱咳嗽,父母不以為意,任其冒風嬉戲,飲食無忌,越日疹發不透,胸悶氣喘,變症畢現,醫言熱邪為風寒所遏,服藥不效而卒。此皆不即調治所致也。

白話文:

我之前在臺州府任職,和同僚王愚庵先生之間的年齡相差超過十歲。王先生患有季節性的感染症(感冒等傳染性疾病),他堅守不服用藥物是中醫的戒律,延誤了數日後,邪熱(風邪、熱邪)內閉,神志昏迷,家人雖然請來了醫師診治,但無效而死亡。另外,我的表親秀水縣王家的兒子也生病了。他年紀很小,患有身熱(發燒)、咳嗽。他的父母沒有將此事放在心上,任由他冒著寒風遊玩嬉戲,飲食也沒有忌口。到了第二天,他的疹子發出來了,但沒有透發出來,胸悶、氣喘,各種病症都出現了。醫生說風邪、寒邪阻遏了體內的熱邪,服藥後也沒有效果,就去世了。這些都是沒有及時調治所導致的。

真空寺僧能治鄺子元心疾,令獨處一室,掃空萬緣,靜坐月餘,諸病如失。海鹽寺僧能療一切勞傷虛損吐血乾勞之症,此僧不知《神農本草》、《黃帝內經》,惟善於起居得宜,飲食消息,患者住彼寺中,三月半年,十愈八九。觀此知保身卻病之方,莫要於怡養性真,慎調飲食,不得僅乞靈於藥餌也。

白話文:

真空寺的和尚能夠治療鄺子元的患心疾,讓他獨處一室,排除萬念,靜坐一個多月,所有的疾病就消失了。海鹽寺的和尚能夠治療一切勞傷虛損、吐血和虛勞的疾病,這個和尚不知道《神農本草經》和《黃帝內經》,只善於調整起居和飲食。患者住在他寺廟中三個月或半年,十有八九都會痊癒。由此可知,保養身體和預防疾病的方法,沒有比放開心態、保持本性、謹慎飲食更重要的了,不能僅僅依靠藥物。

北方人所眠火坑,南方人用之,體質陰虛者,多深入火氣,每致生疾。吾邑張侯舫孝廉維,留寓京師,久臥火炕,遂患咳嗽。醫者誤謂肺虛,投以五味子、五倍子等藥,竟至殞命。張貧而好學,品復端謹,中年不祿,士林惜之。

白話文:

北方人所睡的火炕,南方人如果使用,體質虛弱的人,很容易受到火氣的傷害,經常導致生病。我們家鄉的張侯舫孝廉,住在京城,長期睡在火炕上,結果得了咳嗽。醫生誤以為是肺虛,開了五味子、五倍子等藥給他,最後竟導致他死亡。張侯舫家境貧困但酷愛學習,品德端正謹慎,中年時沒有功名利祿,他的不幸令士林惋惜。

凡從高墜下而暈絕者,慎勿移動,俟其血氣復定而救之,有得生者。若張惶扶掖以擾亂之,百無一生。余戚沈氏之女,年甫十歲,從樓墮地暈死,急延醫視之曰:幸未移動,尚可望生,否則殆矣。乃以藥灌之,移時漸蘇而安。治跌損者,人尿煮熱洗之灌之良。

白話文:

任何人從高處墜落而昏厥的,千萬不要移動他,等到他的血氣恢復正常再搶救,這樣纔有機會活命。如果慌張地扶起他,反而會擾亂他的氣血,十有八九會死亡。我的表妹沈氏的女兒,年紀才十歲,從樓上摔下來昏死了過去,趕快請醫生去看,醫生說:還好沒有移動她,還有希望活下來,否則就危險了。於是用藥灌她,過了一陣子漸漸甦醒而安然無恙。治療跌打損傷,用人尿煮熱後洗患處,再灌進傷口,效果很好。

讀《續名醫類案》,而知移動之禁,非獨墜跌者宜然也,備錄之。張子和治叟年六十餘,病熱厥頭痛,以其用湧藥時已一月間矣,加之以火,其人先利,年高身困,出門見日而僕不知人,家人驚惶欲揉撲之,張曰:火不可擾。與西瓜涼水蜜雪,少頃而蘇。蓋病人年高湧泄,則脈易亂,身體內有炎火,外有太陽,是以跌僕,若更擾之,便不救矣。

白話文:

讀了《續名醫類案》,才知道移動病人的禁忌,不只是跌倒的人應該注意的,因此將相關內容蒐集整理如下。

有位姓張的醫生,診治一位六十多歲的老先生,病症為發燒昏迷頭痛,老先生服用瀉藥已經一個月了,又加上天氣炎熱,老先生體虛,出門曬了太陽後就昏倒了,家人驚慌失措,想扶他起來,但張醫生說:「不能移動他。」於是給他喝西瓜汁、涼水加蜂蜜,沒多久就醒了。

因為病人年紀大,服用瀉藥後脈搏容易紊亂,體內有熱火,體外有太陽的照射,因此摔倒後,如果再移動他,就可能沒救了。

汪石山治人卒厥暴死不知人,先因微寒發熱,面色薑黃,六脈沉弦而細,知為中風久郁所致,令一人緊抱,以口接其氣,徐以熱薑湯灌之,禁止喧鬧,移動則氣不返矣。有頃果蘇,溫養半月而安。不特此症為然,凡中風、中氣、中寒、暴厥,俱不得妄動以斷其氣。《內經》明言氣復返則生,若不諳而擾亂,其氣不得復,以致夭枉者多矣。

白話文:

汪石山醫生治療患者突然昏厥、猝死且失去意識。起初因為微寒而發燒,面部發黃,六脈沉細而弦緊,知道是中風久鬱所致,讓一個人緊緊抱住患者,用嘴對著患者的嘴吹氣,慢慢地用熱薑湯灌入,並且禁止喧嘩,因為如果移動患者,患者的氣就回不來了。一會兒患者果然甦醒,溫養半個月後病情穩定。不只是這種症狀如此,凡是中風、中氣、中寒、暴厥,都不得妄動,以免阻斷患者的氣息。《內經》上明確表示,氣息回返就能生還,如果不瞭解而擾亂患者,患者的氣息就回不來了,導致死亡的人就很多了。

魏玉璜曰:遇卒暴病,病家醫士皆宜知此。蓋暴病多火,擾之則正氣散而死也。余女年十八,忽暴厥,家人不知此,群集喧鬨,又扶挾而徙之他所,致蘇復絕,救無及矣。今錄張、汪二案,五內猶摧傷也。

白話文:

魏玉璜說:遇到突然暴發的疾病,病人家屬和醫生都應該瞭解這個情況。因為暴病大多與火熱有關,擾動患者則正氣散失而死亡。我女兒十八歲的時候,突然昏厥,家人不知道這個道理,一羣人聚集在一起喧鬧,又將她扶抱著轉移到另一個地方,導致她清醒後又昏厥,搶救無效。現在我把張、汪二人的醫案記錄下來,五臟仍受到了摧傷。

2. 保生

蘇子瞻曰:傷生之事非一,而好色者必死。旨哉斯言!士大夫祿位既隆,更思快心悅志,往往暱近房幃,講求方術,不知適以自促其生。偶見《野獲編》所記云:大司馬譚二華綸,受房術於陶仲文,時尚為庶僚,行之而驗。又以授張江陵,尋致通顯。譚行之二十年,一夕御妓女而敗,時年甫逾六十,自揣不起。

白話文:

江陵被告知要小心,張用譚無休止地沉迷術數,導致身體日漸衰弱,甚至無法達到一般人的壽命。譚、張都是一代偉人,但卻因為放縱慾望而喪命,可見色慾很容易讓人沉迷。如果不能夠脫離私情和慾望,同時又能堅守志節,那麼誰能不受到傷害呢?

囑江陵慎之,張用譚術不已,日以枯瘠,亦不及下壽而終。夫譚、張皆一代偉人,而猶縱欲殞身,可見色之易溺人也。自非脫然於情欲之私,而兼之卓守之堅,烏能不為所害哉!

凡人於情欲,最難割斷。觀宋《李莊簡集》中,客有見饋溫劑云可壯元陽,因感而作詩,竊嘆其淡泊之懷,堅定之守,為不可及也。詩云:世人服暖藥,皆云壯元陽。元陽本無虧,藥石徒損傷。人生百歲期,南北隨炎涼。君看田野間,父老多康強。茅檐弄兒孫,春隴驅牛羊。

白話文:

世人都說服用溫暖身體的藥物,是為了壯大元陽。其實元陽本來就沒有虧損,服用藥物反而會損傷身體。人生的壽命通常是一百年,隨著季節的變化在南方或北方生活。你看田野裡的老人,很多都身體健康、精力充沛。他們在茅草屋裡照看兒孫,春天在田野裡趕著牛羊。

何曾識丹劑,但喜秫黍香。伊餘十年謫,日聞貴人亡。金丹不離口,丱妙常在傍。真元日滲漏,滓穢留空腸。四大忽分離,一物不得將。歌喉變哀音,舞衣換縗裳。爐殘箭鏃砂,篋余鹿角霜。拙哉此愚夫,取藥殊未央。我有出世法,亦如不死方。禦寒須布帛,欲飽資稻粱。床頭酒一壺,膝上琴一張。

白話文:

興致來了,揮揮手。客人來了,舉起酒杯小酌。把硯臺洗得乾乾淨淨臨池寫字,把書放在窗明幾淨的地方抄寫。每天的生活就這樣過,反而覺得時光過得漫長。人參、靈芝這些東西平和不傷身,即使到了衰老的年紀也要記住這個道理。依靠藥物放縱聲色,就像人馴養豺狼一樣。這個道理是很淺顯易懂的,我所說的話怎麼會荒謬呢?這篇文字可以作為座右銘,用來諷刺世間的糊塗人。讀了這篇文章可以看出作者的品性清正,他長久地生活在瘴癘之地而精神不衰,也才得以享有高壽。仕大夫們能像作者這樣守身,有不強壯安康、遭遇吉祥的嗎?作者還給蕭德超寫信說:張全真在會稽搜求珍奇珠寶,把丹砂、茸附當作魚肉那樣吃,只是放縱個人的慾望罷了。

興來或揮手,客至亦舉觴。滌硯臨清池,抄書傍明窗。日用但如斯,便覺日月長。參苓性和平,扶衰固難忘。恃藥恣聲色,如人蓄豺狼。此理甚明白,吾言豈荒唐。書為座右銘,聊以砭世盲。讀此可以見所養之純,宜其久居瘴鄉而神明不衰,克躋上壽也。士大夫能如公之守身,有不康強逢吉者乎?公又與蕭德超書云:張全真在會稽搜求妙麗,丹砂茸附,如啖魚肉,徒恣嗜欲耳。

自謂享榮貴,得便宜,今為一藂枯骨,有甚便宜?到這裡,便世尊諸大菩薩出來,也救不得,豈不哀哉!此可為溺情燕私者當頭棒喝。養生家有行房禁忌日期,人每以為迂而忽之,不知世間常有壯年得病暴亡,未始不由於此。至於合婚吉期,往往不避分至節氣,少年恣欲,隱乖陰陽之和,病根或因之而伏,不可不留意也。

白話文:

難得風光吹就是,即能一杯,能量死能死是是。到而,便死農常有不,有其,香園藝。酒酒睡,話酒化花花花花花。不不北不北。

採戰之術,乃邪說也。孫真人《千金方·房中補益篇》詳房中之術,且謂能御十二女而不施瀉者,令人不老,有美色,若御九十三女而自固者,年萬歲。此等論說,疑是後人偽託。夫見色必動心,況交合之際,火隨欲煽,雖不施瀉,真精必因之而耗,安能延年?又治陽不起壯陽道方,用原蠶蛾、蛇床子、附子等味,以此示人,必將假熱藥以縱欲,而貽害無窮。曾謂濟物攝生如真人,而忍出此乎?男子破身遲,則精力強固。

白話文:

這所謂的只知道一點,不知道另一點,難道不能以此為鑑戒嗎?(我和沈氏子相識很久了,他屢次參加童子試都沒考上,四十多歲時潦倒而逝,大概這是他薄情寡義的報應吧。)

凡育子者,最防其知識早開,天真損耗,每至損身。當童蒙就傳之時,尤宜審擇儔侶,勿令比匪致傷。余族侄某,成童時至親戚讀書,同塾六人,有沈氏子年最長,導諸童以淫褻事。數年後,諸童病瘵死者三人,侄亦一病幾殆。又如俊僕韶婢,皆不宜使之相親。長洲陳公子甫婚而咯血,其母慮溺於燕婉,命居書室,一老奴一稚僮侍寢,老奴嗜酒,夜即酣睡,公子遂與僮私,病轉增劇,比其母知之,則已沉痼,竟致不起。

此所謂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可不鑑諸?(沈氏子余曾見之,屢應童子試不售,四十餘歲潦倒以卒,殆薄行之報。)

人至中年,每求延壽之術。有謂當絕欲者,有謂當服食補劑者。余謂修短有命,原不可以強求,如必欲盡人事,則絕欲戒思慮,二者並重,而絕欲尤為切要。至於服食補劑,當審氣體之宜,慎辨藥物,不可信成方而或失之偏,轉受其害也。

白話文:

人到中年,便常會想要尋求延年益壽的方法。有人說需要禁慾,有人說需要服用滋補藥劑。我認為人的壽命長短,是已經註定的,不能強求改變,如果必定想盡人事,那麼禁慾和戒除思慮這兩件事,並重都很重要,但是禁慾更加關鍵。至於服用滋補藥劑,需要先審辯自己的體質、體能狀況,並且慎重區分藥物的種類和功效,不能只相信現成的配方,以免過度偏頗,反而因此受到傷害。

盧子繇《傷寒論疏鈔金錍》云:人不見風,龍不見石,魚不見水,鬼不見地,猶干祿者之不見害也。余為續之曰:人不見風,龍不見石,魚不見水,鬼不見地,猶好色者之不見病也。蓋人能不為財色所溺,則於保生之道,思過半矣。

白話文:

盧子繇在《傷寒論疏鈔金錍》中說:人如果看不到風,龍看不到石頭,魚看不到水,鬼看不到地面,就像官場中的人看不到危險一樣。我繼續說:人如果看不到風,龍看不到石頭,魚看不到水,鬼看不到地面,就像沉溺於美色的人看不到疾病一樣。一個人如果能夠不被財富和美色所迷惑,那麼在養生之道上,他已經考慮到一半了。

行房忍精不泄,阻於中途,每致成疾。如內而淋濁,外而便毒等症,病者不自知其由,醫者鮮能察其故,用藥失宜,因而殞命者多矣,可不慎歟?

白話文:

《史記·太倉公傳》記載扁鵲診治的疾病有24種,其中有7種是內傷引起的,有4種是內傷後不治療而死的。其中一種是因喝酒過度而引起的內傷,一種是因盛怒而引起的內傷,還有一種是因內傷後又勞累造成的。養生的人知道這些,就應該知道哪些事情需要避免了。

《史記·太倉公傳》載其診疾二十有四,得之內者有七,而死不治者有四。其一因於飲酒且內,其一因於盛怒接內,其一因於得之內而復為勞力事。養生者識此,當知所戒矣。

嚥氣不得法,反足為害。惟咽津較易,亦甚有益。每日於閒暇時正坐閉目,以舌遍擾口中三十六次,津既盈滿,分作三次嚥下,(咽時喉中須嘓嘓作聲),以意送至丹田。此法行之久久,大可卻病延年。余表兄周荔園(土煜),中年便血,誤服熱藥,遂成痼疾,身羸足痿,十載不痊,後乃屏棄方藥,專行此法,一年之後,諸恙悉愈,身體亦強健如初。

白話文:

如果吞氣的方法不恰當,反而會造成危害。只有吞嚥津液比較容易,也可以得到很大的好處。每天在閒暇的時候端坐閉目,用舌頭攪動口腔三十六次,津液充滿之後分作三次吞下去(吞嚥時喉嚨必須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音),用意念把它送到丹田。這種方法長期堅持做,可以起到驅除疾病,延年益壽的作用。我表兄周荔園(土煜),中年時患上了便血,誤服了熱藥,從此落下病根,身體虛弱,腳腳痿弱,十年都沒有痊癒,後來便不再服用藥物,專門用這種方法,一年之後,各種疾病都痊癒了,身體也像以前一樣強壯。

杭州郎二松十三歲患瘵垂危,聞某庵有道士功行甚高,往求治之,道士教以行八段錦法,謂能療疾,並可延年,遵而行之,三月後,病去若失。

白話文:

杭州的郎二松,從十三歲開始就患有結核病,病情危重,聽說某個庵堂中有一位道士法力高強,於是前去尋求治療。道士教授他進行八段錦,並且說可以治療疾病,並能延年益壽。郎二松遵照道士的指示進行鍛鍊,三個多月後,疾病便不藥而癒。

張景岳稱其父壽峰公,每於五更嚥氣,因作噯以提之使吐,每月行吐法一二次,閱四十餘年,愈老愈健,壽至八旬以外。愈惺齋非之,以為陽明胃脈下行為順,若吐則上逆,頻吐理當損壽,何反益壽?殊未敢信。此說良是。夫古人汗吐下三法,皆治實證,若屬虛證,均非所宜。

張壽峰以吐而得壽,必體質強健,或素有痰飲,乃藉吐以推蕩積垢,他人不得輕易效之。

白話文:

張景嶽說他的父親壽峯公,每到凌晨五更時就會喉嚨阻塞、呼吸困難,因此他就會做一些讓父親打嗝的方式,來幫助他把氣吐出來。每月進行一到兩次這種吐氣法。這麼做四十年後,父親年紀越大身體反而越健康,壽命超過八十歲。但是,愈惺齋不認同這種做法,他認為胃功能是向下運作的,如果吐氣就會逆著胃的運行方向往上逆行,經常吐氣理論上應該會損害壽命,怎麼反而會延長壽命呢?這實在令人難以相信。這種說法確實有道理。古人所謂的汗、吐、下三種治療方法,都是針對實證,也就是身體內有過多的病邪,需要將這些病邪排出體外。但若是虛證,也就是身體虛弱的人,就不適合使用這三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