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以湉

《冷廬醫話》~ 卷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

1. 卷一

2. 醫範

徐氏《醫統》云:古醫十四科,中有脾胃科,而今亡之矣。《道藏經》中頗有是說。宋元以來,止用十三科。考醫政,其一為風科,次傷寒科,次大方脈科,次婦人胎產科,次針灸科,次咽喉口齒科,次瘡瘍科,(即今外科。)次正骨科,次金鏃科,次養生科,(即今修養家導引按摩咽納是也。

)次祝由科。(經曰:移精變氣者可祝由而已。即今符咒禳禱道教是也。)國朝亦惟取十三科而已,其脾胃一科,終莫之續。《類經》云:醫術十三科,曰大方脈,曰婦人,曰傷寒,曰瘡瘍,曰針灸,曰眼,曰口齒,曰咽喉,曰接骨,曰金鏃,曰按摩,曰祝由。今按摩、祝由失其傳。

二說微不同。而太醫院所設十三科,則與《類經》之說同,詳見《明史》。余按:近有專業耳科者,是又在諸科之外矣。

錢塘名醫金潤寰瑬珂,治極難險症,從容處之。常云:古之名醫者,曰和、曰緩,倉遽奚為耶?此語可為俗醫針砭。

五世之醫,北齊有徐之才,元有危亦林,國朝有陳治。(華亭人。)三世之醫,宋張杲、陳自明、倪維德、陸士龍為最著。近代亦多世其業者,青浦北簳山何自元,至今已二十四世矣。張子和云:古人以醫為師,故醫之道行。今以醫譬奴,故醫之道廢。有志之士,恥而不學,病者亦不擇精粗,一概待之。

常見官醫迎送長吏,馬前唱喏,真可羞也。由是博古通今者少,而師傳遂絕。籲!醫官馬前唱喏,乃以為可羞乎!今之官趨承上司,可羞之端,更有甚於此者,而況於醫乎?山陰陳載庵為其邑令治病獲瘳,將薦之上司,使為醫官於郡中,力辭;將著之勳籍,使棄醫而為官,又力辭。此真過人遠矣。

醫人每享高齡,約略數之,如魏·華佗年百餘,吳普九十餘,晉·葛洪八十一,北劑·徐之才八十,北周·姚僧垣八十五,許智莊八十,唐·孫思邈百餘,甄權百三,孟詵九十三,宋·錢乙八十二,金·李慶嗣八十餘,成無己九十餘,元·朱震亨七十八,明·戴元禮八十二,汪機七十七,張介賓七十八,近代徐靈胎大椿七十九,葉天士桂八十。蓋既精醫學,必能探性命之旨,審頤養之宜,而克葆天年也。

葉天士治金某患嘔吐者數年,用泄肝安胃藥年餘幾殆。徐靈胎診之,謂是蓄飲,為制一方,病立已。(見《徐批臨證指南》。)薛生白治蔡輔宜夏日自外歸,一蹶不起,氣息奄然,口目皆閉,六脈俱沉。少妾泣於傍,親朋議後事,謂是痰厥,不必書方,且以獨參湯灌。眾相顧莫敢決。

有符姓者,常熟人,設醫肆於楓橋,因邀之入視。符曰:中暑也,參不可用,當服清散之劑。眾以二論相反,又相顧莫敢決,其塾師馮在田曰:吾聞六一散能祛暑邪,盍先試之?皆以為然。即以葦管灌之,果漸蘇。符又投以解暑之劑,病即霍然。(見徐晦堂《聽雨軒雜記》。

白話文:

醫範

古時候醫學分十四科,其中有脾胃科,但現在已經消失了。《道藏經》裡也有類似的記載。宋元時期,就只剩下十三科了。考究醫政,十三科分別是:風科、傷寒科、大方脈科、婦人胎產科、針灸科、咽喉口齒科、瘡瘍科(也就是現在的外科)、正骨科、金鏃科、養生科(也就是現在的養生家所做的導引、按摩、吞氣等)、祝由科(經書上說:能改變精氣的,只有祝由科可以做到。也就是現在的符咒、祈禱、道教法術)。清朝也只有十三科,脾胃科始終沒有被恢復。《類經》上說,醫術分十三科:大方脈、婦人、傷寒、瘡瘍、針灸、眼科、口齒科、咽喉科、接骨科、金鏃科、按摩科、祝由科。現在按摩科和祝由科失傳了。

這兩種說法略有不同。而太醫院設立的十三科,則與《類經》的說法相同,詳情可以參考《明史》。我認為:近來出現了專門的耳科,這又是在十三科之外的了。

杭州有名的醫生金潤寰,醫術高明,治療非常棘手的危症,都能從容應對。他常說:古代的名醫,講究平和緩慢,為什麼要倉促行事呢?這句話可以作為對庸醫的批評。

五代傳醫的家族,北齊有徐之才,元朝有危亦林,清朝有陳治(華亭人)。三代傳醫的家族,宋朝的張杲、陳自明、倪維德、陸士龍最有名。近代也有很多世襲的醫生,比如青浦北簳山的何自元,到現在已經傳承二十四代了。張子和說:古時候把醫生當作老師,所以醫術才能盛行。現在卻把醫生比作奴僕,所以醫術衰落了。有志向的人恥於學習醫術,病人也不選擇精湛的醫術,一概而論。

經常看到官府醫生迎送官吏,在馬前行禮,真是可恥!因此通曉古今醫術的人越來越少,師承也斷絕了。唉!官府醫生在馬前行禮,竟然被認為是可恥的!現在官員趨奉上司,可恥的事情比這個更多,何況是醫生呢?山陰的陳載庵,因為替縣令治病痊癒,縣令想向上司推薦他做郡裡的官醫,他堅決拒絕;縣令想把他列入功臣名錄,讓他放棄行醫做官,他又堅決拒絕。這真是高尚的人啊!

醫生往往長壽,大致統計一下,例如:魏國的華佗活了一百多歲,吳普九十多歲,晉朝的葛洪八十一歲,北齊的徐之才八十歲,北周的姚僧垣八十五歲,許智莊八十歲,唐朝的孫思邈一百多歲,甄權一百零三歲,孟詵九十三歲,宋朝的錢乙八十二歲,金朝的李慶嗣八十多歲,成無己九十多歲,元朝的朱震亨七十八歲,明朝的戴元禮八十二歲,汪機七十七歲,張介賓七十八歲,近代的徐靈胎七十九歲,葉天士八十歲。大概是因為他們精通醫術,就能探究生命的奧妙,懂得保養身體的方法,所以才能長壽。

葉天士治療金某嘔吐多年的病,用了泄肝安胃的藥物一年多,病情幾乎危殆。徐靈胎診治後,認為是積聚飲邪,開了一張藥方,病立刻就好了。(見《徐批臨證指南》)薛生白治療蔡輔宜,他夏天從外面回來,突然倒地不起,呼吸微弱,口眼緊閉,六脈全沉。小妾在旁邊哭泣,親朋好友都在商量後事,認為是痰厥,不必開方,就想用獨參湯灌下去。大家都互相觀望,不敢做決定。

有一個姓符的人,常熟人,在楓橋開設醫館,於是邀請他來診治。符醫生說:這是中暑了,不能用參,應該服用清熱解暑的藥物。大家認為兩種說法相反,又互相觀望,不敢做決定。他們的塾師馮在田說:我聽說六一散能祛除暑邪,為什麼不先試試呢?大家都同意了。於是用蘆葦管灌下去,果然漸漸好轉。符醫生又給他服用解暑的藥物,病立刻就好了。(見徐晦堂《聽雨軒雜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