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桂

《徐批葉天士晚年方案真本》~ 卷上 (5)

回本書目錄

卷上 (5)

1. 戊己湯

席(東山,五十歲),血痹氣滯,腹中不和,而大便燥結不潤(血痹之故。)夏季以柔藥辛潤,交霜降土旺,連次腹痛,目眥變黃,此非黃疸,濕熱瘀留阻壅乃爾。

炒桃仁,郁李仁,茺蔚子,冬葵子,菠菜乾

血蓄久必澀,故行瘀兼以滑可去澀,藥味總不妄投。

血主流行,痹則血結而氣滯,不甚血虛,當用宣通法,藥品精細。

劉(淮安,二十六歲),有物有形之滯,從胃入腸,當心胸之下,皆陽氣遊行之所,因初起停食幾年,疑惑其實,陽不旋轉,而致結痹。

薤白白酒湯病屬無形之氣,不關有形之滯,故用通陽法。

江(通州,四十四歲),痰飲哮喘,遇寒勞怒即發。

小青龍去麻黃。

哮喘先開太陽。

陳(黎里,四十四歲),形色脈象,確是陽虛。酒食聚濕,濕注腸痔下血。濕為陰濁,先傷脾陽,陽微氣衰,麻木起於夜半亥子,乃一日氣血交代,良由陽微少續。有中年中痱之疾。

人參,生於術,炮姜,炙草,炒黑附子

陽主蹺疾,陽衰則軀殼重滯,陽微則生氣少續,附子理中以溫中下。總為健陽計耳。

張(嘉興,十八歲),陰火從晡暮而升,寐中呻吟,是浮陽不易歸窟,形瘦食少,盜汗,攝固為是。

六味加人中白、阿膠。

凡小兒夜寐,神魂不寧,多哭淋漓,時起躁擾者,的系陰虛體質,先天稟薄,非遭痘殤,即至長育二十左右,必成癆瘵,此屢試屢驗者。

寐則陽氣潛藏,魂氣歸於肝矣,肝陰不充,神魂少戀,故寐中呻吟。治以養陰降火為宜。

李(婁門,六十七歲),左右為陰陽之道路,而暮年頻又操持經營,且不獲利,心境失暢,則行動之氣血,拘束不和,為痛甚於夜者,陽氣衰微,入夜陰病加也。養營法,操持經營而不獲利,則心營拂鬱而失養,以養營法和暢氣血,俾肝木欣欣向榮,無拘束不和之患矣。

此無形之邪,僅免脫營失精耳。

張(海鹽,六十三歲),據述秋季外邪變瘧,延幾月始愈。夫秋瘧是夏令暑濕熱內伏,新涼外觸,引動伏邪而發,俗醫但知柴葛解肌小柴胡等湯。不知暑濕在氣分,因藥動血,血傷攣脾,筋熱則弛,筋寒則縱,乃致有年痿痹難效之疴。

當歸,寄生,虎骨,杞子,沙苑,撫芎

病在氣分,妄動血分,每成筋痿拘攣,骨節疼痛,痿痹不舒,久恙,業醫者,可不慎歟?

孫(南倉橋,二十四歲),精損於下,陰中龍雷燃爍莫制,失血後肛瘍膿漏,即陰火下墜所致。行走喘促,涎沫盈碗上湧,腎不攝納真氣,五液化沫湧逆,無消痰治嗽之理。扶胃口攝腎真,此時之要務。

人參,坎氣,胡黃連,紫石英,茯苓,五味子,芡實,山藥

火性本上炎,而陰火有孔即注,亦能下墜。恆見足心沸熱,喜踐冷處,亦陰火下墜之症也,老氣無敵。

白話文:

戊己湯

東山席(五十歲),患血痺,氣滯,腹部不適,大便乾燥不通(因血痺所致)。夏季用性溫和、辛潤的藥物治療,霜降時節(土氣旺盛)病情加重,連續腹痛,眼白發黃,但不是黃疸,而是濕熱瘀滯阻塞所致。方中用炒桃仁、郁李仁、茺蔚子、冬葵子、菠菜乾等藥材。血瘀久則必致澀滯,因此用活血化瘀兼滑利之品以去除澀滯,藥物搭配並非胡亂使用。血液主要功能是運行,痺證則血液凝滯,氣機阻滯,病情不嚴重,並非血虛,故當用宣通之法,藥物需精細。

淮安劉(二十六歲),有形體阻滯之症,從胃部進入腸道,位於心胸之下(陽氣運行之處),因早期飲食停滯多年,導致陽氣不能正常運行,形成結塊痺阻。此症用薤白白酒湯,因病屬無形之氣,與有形之滯無關,故用通陽之法。

通州江(四十四歲),患痰飲哮喘,遇寒勞累或情緒激動即發作。治療用小青龍湯去麻黃。哮喘應先開通太陽經。

黎里陳(四十四歲),從形色、脈象判斷,確為陽虛。因飲食積聚濕邪,濕邪下注腸痔,導致下血。濕邪屬陰濁,先傷脾陽,陽氣虛弱,氣血衰敗,麻木感多在夜半亥子時出現(一天氣血交替之時),皆因陽氣虛弱所致。患者中年患有痱子。方用人參、生地黃、炮姜、炙甘草、炒黑附子等藥材。陽氣主導蹺脈,陽氣衰弱則軀體沉重,陽氣虛弱則氣血運行不足,用附子溫中下焦,以益陽氣。總的治療目標是健運陽氣。

嘉興張(十八歲),陰火從午後傍晚開始上升,睡中呻吟,屬浮陽不易歸經,形體消瘦,食慾不振,盜汗,需收斂固攝陽氣。方用六味地黃丸加人參、阿膠。

凡小兒夜寐不安,神魂不寧,哭鬧不止,時常躁動不安者,多為陰虛體質,先天不足,若非患過痘疹,則至長到二十歲左右,必成癆瘵(肺癆),此為屢試不爽的經驗。睡眠時陽氣潛藏,魂氣歸於肝,肝陰不足,神魂不安,故睡中呻吟。治療當以養陰降火為宜。

婁門李(六十七歲),左右為陰陽之道,老年又操勞經營,且無利潤,心情鬱悶,則氣血運行不暢,疼痛尤甚於夜間,因陽氣衰弱,夜間陰邪加重。需用養營之法,操勞經營而無利潤,則心營受損,需養營以調暢氣血,使肝木生機勃勃,無拘束不和之患。此為無形邪氣,僅免脫營失精而已。

海鹽張(六十三歲),秋季外邪入侵而致瘧疾,延綿數月方愈。秋瘧是夏季暑濕熱邪內伏,秋涼外邪入侵,引動伏邪而發作,庸醫只知用柴胡桂枝湯、小柴胡湯等解表藥,卻不知暑濕之邪在氣分,藥物容易傷及血液,傷及脾臟,筋熱則弛緩,筋寒則緊張,久病形成痿痺難治。當用當歸、寄生、虎骨、枸杞子、沙苑子、川芎等藥材。病邪在氣分,妄動血分,常導致筋脈痿弱拘攣,骨節疼痛,痿痺不舒,久病不愈,醫生應謹慎。

南倉橋孫(二十四歲),精液損傷,陰部灼熱難忍,失血後肛門潰瘍膿漏,皆因陰火下墜所致。行走氣喘,唾液滿溢,腎氣不固,五液化為唾液湧出,無需治療痰嗽。應以扶助胃氣、固攝腎氣為要務。方用人參、附子、黃連、紫石英、茯苓、五味子、芡實、山藥等藥材。火性本向上炎,但陰火若有通道,也能下墜。常見足心發熱,喜踏冷處,也是陰火下墜之症,老年人難以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