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桂

《徐批葉天士晚年方案真本》~ 卷下 (1)

回本書目錄

卷下 (1)

1. 八味湯

堂堂正治,波瀾老成。

李(四十三歲),瘧寒必嘔,胃滯痰濁未已,舌上微白,不嗜飲,開結理氣如是。

草果,厚朴,蓽茇,橘白,杏仁,熟半夏,薑汁

張(五十三歲),三瘧久延兩三年,面肌黃萎,唇口枯白,食入脘腹,䐜脹,足痿如墮,至晚浮腫。其所傷者脾陽腎陽,然脾以運行則健,腎宜收納為命根,非一方兼用按古法。

早服腎氣丸,晚服理中湯(早晚分頭而治,切實了當。)

周(六十歲),氣血已衰,噎膈反胃,每每中年以後。蓋操家勞瘁,必傷心脾之營,營液日枯,清氣日結,而食管漸漸窄隘,郁久痰涎內聚,食入涎沫迎湧,而致反胃。此乃氣分之結(提清氣分之結,便有主腦。)萸、地、枸杞,滋養肝腎,胃先覺其膩滯,焉得肝腎有益。

白話文:

[八味湯]

這方子的治療方式很穩重,就像經驗豐富的老手。

李先生(四十三歲),瘧疾發作時一定會想吐,胃裡積滯痰液還沒消退,舌頭呈現些微白色,不喜歡喝水,所以用疏通鬱結、調理氣機的藥方來治療。

藥方內容是:草果、厚朴、蓽菴、橘白、杏仁、熟半夏,以及薑汁。

張先生(五十三歲),得了瘧疾拖了兩三年都沒好,臉色蠟黃憔悴,嘴唇也乾燥蒼白,吃東西下肚後,胃腹就覺得脹滿,腳也像要掉下來一樣無力,到了晚上還會浮腫。他所損傷的是脾陽和腎陽,但脾臟的功能是運行則會健康,腎臟的功能是收納為生命之根本,不能只用一個藥方同時治療,所以要按照古法。

早上服用腎氣丸,晚上服用理中湯(早晚分開治療,確實而有效)。

周先生(六十歲),氣血已經衰退,出現噎膈反胃的症狀,這種情況大多是中年以後發生的。這是因為他操勞家務過度,一定會傷到心脾的營養,營養液日漸枯竭,清氣也日益鬱結,導致食道漸漸狹窄,鬱積久了痰涎在體內聚集,吃東西時痰液就會湧出,因而導致反胃。這是氣分鬱結的問題(提綱挈領抓住清氣鬱結的重點,就掌握了治療的核心)。用吳茱萸、地黃、枸杞等藥材滋養肝腎,胃反而會先感覺到它們的油膩,又怎麼能對肝腎有益呢?

2. 大半夏湯

人參補氣生精,半夏消痰開結,白蜜潤燥滋液,最為切當。

吳(三十五歲),據述咽中氣衝,即起咳嗽,經年調治,漸致食減力乏。此皆不分外因,徒受治痰治嗽之累。凡久恙當問寢食,參視形色脈象,越人謂下損及胃是已(氣衝即咳,內損顯然,尚徒治痰治嗽,何怪先生鄙夷。)

白話文:

大半夏湯這個方子,用人參來補氣、產生精氣,用半夏來消除痰液、打開結塊,再用白蜜來滋潤乾燥、補充津液,這樣的組合最為恰當。

有位姓吳的病人(三十五歲),他說感覺喉嚨有氣往上衝,接著就會咳嗽,這樣的情形已經持續一年多,經過治療調理,反而漸漸變得食慾減退、身體乏力。這都是沒有區分病因,只是一味地治療痰和咳嗽所造成的後果。凡是久病,都應該詢問病人的睡眠和飲食情況,並仔細觀察他的外形、氣色和脈象,像扁鵲說的,這是因為下焦虧損,影響到胃了。(氣往上衝就咳嗽,明顯是內在虧損,還只是一味地治療痰和咳嗽,難怪醫生會覺得不以為然。)

3. 建中法

吳(通關坊,四十四歲),勞傷治不以法,反受藥傷,絡血涸而為痛,食入痛來,病在胃絡,以甘緩肝,急以救胃。

桂元肉,炒桃仁

孫(北濠,二十六歲),食後左脅氣逆痛,是肝膽氣熱(老筆。)

丹皮,鉤藤,生地,川石斛,柏子仁,茯苓

李(五十六歲),少腹滿脹,必在夜臥而甚,晨起腸泄濁氣,白晝仍可辦事。延及幾年,氣衝胃脘高突而冷,舌根亦脹痛,自胸及於舌。醫用吳萸、川楝,苦辛溫佐苦寒降泄不安,則知有年。下元已虛,氣散漫不為下歸攝矣(此即西昌老人所謂地氣加於天之症也。治法清切,尚嫌遲鈍,應先用炒枯腎氣湯幾服。)

八味丸(三錢)

金(三十五歲),便瀉下血多年,延及跗腫腹膨,食少色奪,無治痰嗽涼藥之理(脾腎兼溫補。)

九蒸熟白朮,淡熟附子

王(七十七歲),高年氣衰,不耐暑伏久熱,迫津液被傷,陽不內歸(陽不內歸四字極精),寐少不靜。例用竹葉地黃湯,養液除熱,莫與氣燥味劣,反致戕胃(陰陽每相依戀,老年少寐,津血少而陽不內歸也。)

尹(織造府前,五十八歲),望六,運行之陽已微弱,飲酒及食物,氣滯而濕聚(拿定氣字發揮,)脈絡不行,不飢,氣攻觸痛,舌上白膩,以辛溫開氣痹,分濕理痰。

半夏,茯苓,蓽茇,生薑,生益智,新會皮

丁(五十一歲),面色亮,脈弦,此屬痰飲。飲伏下焦腎絡,中年冷暖不和,煩勞傷氣,著枕必氣逆,飲泛喘促,脘悶咽阻,治之可效,而不除根。

白話文:

[建中法]

吳先生(住在通關坊,四十四歲),因為勞累損傷沒有用正確的方法治療,反而因為藥物導致身體損傷,使得經絡中的血液乾涸而產生疼痛,吃東西後疼痛就會發作,病症是在胃部的經絡。治療上要用甘味藥物來緩和肝臟,同時要趕快用藥來救治胃部。

可以使用桂圓肉和炒過的桃仁。

孫先生(住在北濠,二十六歲),吃完飯後左邊的脅肋部位會氣逆而疼痛,這是肝膽有熱(老經驗的筆法)。

可以使用丹皮、鉤藤、生地、川石斛、柏子仁和茯苓。

李先生(五十六歲),下腹部經常感到脹滿,而且一定是在晚上睡覺時最嚴重,早上起床時會腸鳴泄瀉排出穢濁之氣,白天還能勉強做事。這個情況持續了好幾年,氣往上衝到胃部,使胃脘高高隆起而且感覺冰冷,舌根也脹痛,從胸部一直到舌頭都有不適感。醫生用吳茱萸和川楝子這些苦辛溫性的藥物,又佐以苦寒降泄的藥物來治療,但情況依然不穩定,就知道病程已經很久了。這是因為下元已經虛弱,氣散漫而無法向下歸納。這就是西昌老人所說的「地氣加於天」的症狀。治療方法應該以清利為主,但恐怕還是太慢了,應該先用炒枯腎氣湯服用幾帖。

可以使用八味丸(三錢)。

金先生(三十五歲),長期腹瀉下血,時間久了導致腳踝腫脹、腹部膨大,食慾不振、臉色憔悴,這種情況不應該用治療痰咳的寒涼藥物來處理(應該同時溫補脾腎)。

可以使用九蒸熟的白朮和淡附子。

王先生(七十七歲),年紀大了,氣衰弱,無法忍受暑熱,因為太熱導致津液被損傷,陽氣無法收斂(「陽不內歸」這四個字說得極為精闢),睡眠品質不好,常常睡不著。一般來說應該使用竹葉地黃湯,滋養津液、清除熱邪,不要用那些藥性燥烈或味道不好的藥物,反而會傷害胃部(陰陽是互相依存的,老年人睡眠不好,是因為津血不足導致陽氣無法收斂)。

尹先生(住在織造府前,五十八歲),快六十歲了,身體陽氣已經衰弱,飲酒或吃東西後,氣機運行不暢而濕氣聚集(抓住了氣這個關鍵點來發揮),脈絡不通,沒有飢餓感,氣攻竄而產生疼痛,舌苔白膩,治療上要用辛溫的藥物來開通氣滯,分化濕氣、調理痰液。

可以使用半夏、茯苓、蓽菝、生薑、生益智和新會皮。

丁先生(五十一歲),面色發亮,脈象弦,這是屬於痰飲的症狀。痰飲潛伏在下焦腎經的脈絡中,中年時身體冷熱失調,因為煩勞損傷了氣,只要一躺下就會氣逆,痰飲上泛導致喘促,胸脘悶脹、咽喉阻塞,治療是可以見效的,但是不容易完全根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