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批葉天士晚年方案真本》~ 卷上 (27)
卷上 (27)
1. 小建中湯
黑梔,半夏,橘紅,茯苓,金斛,竹瀝(一兩),薑汁(三分)
此方祛消痰飲,佐以清火。
丁(四十八歲),平日酒肉濁物助陰,脘中凝結有形,此皆陽氣流行之所。仲景陷胸瀉心皆治痞結,謂外邪內陷治法,今是內傷,與陽氣邪結異例。
蓽茇,良薑,烏藥,川烏,紅豆蔻,香附,茯苓
一派辛溫助陽行氣,驅陰濁而破散凝結。
鄧(二十七歲),精損在下,奇經久空,陽維脈絡空隙,寒熱已歷幾月,相沿日久,漸干中焦,能食仍有痞悶便溏,陰傷已入陽位,是虛損大症。俗醫無知,惟有寒熱滋降而已(下損不得過脾,陰損及陽,已逾中焦矣。法在不治,尚幸能耐溫燥。)
人參,麋茸,生菟絲子,炒黑川椒,茯苓,炒黑茴香
陽維陰維二脈,主維繫周身陰陽相續於不息之途,則營衛流行,血脈貫通,循環無已,陰陽交紐不撒。若二脈空隙,則陰陽將不相聯屬,寒熱交作,元氣散越矣。
王(十八歲),真陰未充,冬失藏聚,春陽初動,陰火內灼,成瘍潰膿,更傷血液,此咳乃浮陽上熏之氣。日晡及暮,神煩不寧,治在少陰(血液亦,真陰之輔,既不藏聚,而陰火鑠精,復以潰膿,而更傷血液。下焦既乏,安得不重劑滋堅陰分。)
烏膠,龜腹板心,黃柏,天冬,川石斛,生地
純陰無陽之藥,為其人火燥鑠金也。
張(三十一歲),單單腹大,按之軟,吸吸有聲(是乃濕熱,不是寒凝。)問二便不爽,平日嗜飲聚濕變熱,蟠聚脾胃。蓋濕傷太陰,熱起陽明,濕本熱標。(濕傷太陰,熱起陽明,指明令人豁然。)
綿茵陳,茯苓皮,金斛,大腹皮,晚蠶砂,寒水石
脹因濕熱停住蟠聚,當從濕熱例治。用藥靈巧,不得概用溫補腎氣法也。
沈(二十九歲),男子左血右氣,左麻木,血虛生風,延右面頰,及陽明脈矣。以辛甘血藥理血中之氣(此血熱生風之症。)
枸杞,菊花,刺蒺藜,桑寄生
蜜丸。
李(二十八歲),酸梅泄氣傷中,陽升失血,議養胃陰。
生白扁豆,肥白知母,生甘草,麥門冬,甜北沙參
酸主收斂,但過助木氣,則肝強肆橫,轉主疏泄中氣,木來侮土,胃血不寧而湧泄矣。議養胃陰,既足供木之吸取,兼以生血滋肺,而木有所制。
徐(醋庫巷),年多下元自餒,氣少固納,凡辛能入腎,辛甘潤藥頗效,陰中之陽氣,由陽明脈上及鼻中,當以酸易辛為靜藥(陰中氣濁,此症必是獨覺鼻中有穢氣難耐也。故以酸易辛收之。)
紫胡桃,萸肉,五味,茯苓,鎖陽,補骨脂,青鹽丸
既以酸鹹下降收束,又以鎖陽鎖住陽氣。蓋陰中之陽,乃是下元真火,本宜潛伏,不可上炎也。
汪,夏濕化熱,清肅氣分,已愈七八,濕解漸燥,乃有勝則復(敏捷,)胃津未壯,食味不美,生津當以甘涼,如《金匱》麥門冬湯(細玩如字,不必指定麥門冬湯為板方也。)
白話文:
小建中湯
第一則案例:丁(48歲),因長期飲酒食肉,導致脾胃鬱積,腹部脹滿。此非外邪入侵,而是內傷所致的陽氣運行受阻。治療應以辛溫行氣,散結消腫為主。
第二則案例:鄧(27歲),長期精損,導致陽氣虛弱,出現寒熱交替、腹脹便溏等症狀。此為陰虛損及陽氣的嚴重虛損。需溫補陽氣,健脾益氣。
第三則案例:王(18歲),因冬日陽氣收藏不足,春季陽氣初動時陰火內灼,導致瘡瘍潰爛,咳嗽咳血。治療應以滋陰潛陽為主。
第四則案例:張(31歲),腹部膨脹,按之柔軟,有吸吮聲,伴有二便不暢。此為濕熱內蘊,而非寒凝。應清熱利濕。
第五則案例:沈(29歲),左側肢體麻木,右側臉頰也受影響,此為血虛生風。治療應以活血祛風為主。
第六則案例:李(28歲),因食用酸梅導致胃氣耗損,出現胃部不適、出血等症狀。治療應以養胃陰為主,兼顧補血。
第七則案例:徐(醋庫巷),長期下元虛弱,氣虛納差。治療應以溫腎助陽,固澀止瀉為主,並注意避免辛辣刺激。
第八則案例:汪,夏季濕熱,現症狀已好轉,但胃津不足,食慾不振。治療應以滋陰生津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