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批葉天士晚年方案真本》~ 卷上 (28)
卷上 (28)
1. 小建中湯
濕氣甫解,即慮燥勝,心源活潑,呆鈍人何從下手。
宋(五十歲),《內經》曰:中氣不足,溲便為變。不飢口苦,脾陽不得旋轉,運行胃津,脈絡久已呆鈍,乃勞傷氣分,暑邪虛實藥中,議縮脾飲(脾挾濕熱則緩大弛長,不司旋轉,縮之以甘補酸收,辛開淡滲。則健運矣。)
人參,廣皮,烏梅肉,煨姜,益智仁,茯苓
張(四十九歲),平昔勞形傷陽,遭悲憂內損臟陰,致十二經脈逆亂,氣血混淆,前後痛欲捶摩,喜其動稍得流行耳。寢食不安,用藥焉能去病,悲傷郁傷,先以心營肺衛立法(七情動中,營衛皆為阻逆,心營肺衛兼理,清寧其神明之主也,藥味更須著意。)
川貝,枇杷葉,松子仁,柏子仁,蘇子,麻仁
病至經脈逆亂,氣血混淆,醫從何處著手。先以心營肺衛,乃理其氣血之本,君主安十二官皆寧也。示後人以下手之法。
此病是先傷陽,繼傷陰,方藥並不以重劑陰陽並補,先理心營肺衛,調其逆亂之經絡,混淆之氣血,初看似乎迂遠,細想知先寧君主而後再用調補,治病有法。
白話文:
小建中湯
濕氣剛退,就擔心乾燥之氣過盛,心神活動旺盛,而遲鈍的人從哪裡下手呢?
一個五十歲的宋姓病人,《內經》說:中氣不足,大小便就會異常。他不覺得餓,而且口苦,這是脾陽運轉不暢,無法輸送胃液,經脈長期處於遲鈍狀態,這是勞累損傷了氣分,暑邪導致虛實夾雜。我打算用縮脾飲(脾臟夾雜濕熱則脈象緩慢、大而鬆弛,失去正常運轉功能,用甘甜的藥物滋補,酸味的藥物收斂,辛辣的藥物宣通,淡味的藥物滲濕,就能使脾臟恢復運轉)。
藥物包括人參、廣皮、烏梅肉、煨姜、益智仁、茯苓。
一個四十九歲的張姓病人,平時就勞累傷了陽氣,又遭遇悲傷憂愁,損傷了臟腑陰液,導致十二經脈逆亂,氣血混淆,前後疼痛得想捶打按摩,只有稍微活動才能感覺氣血流通。他飲食睡眠都不安穩,用藥怎麼才能治好他的病呢?悲傷鬱悶之氣傷了人,要先從調理心營和肺衛入手(七情導致的疾病,營衛之氣都會受到阻礙,同時調理心營和肺衛,就能使神志清明)。
藥物包括川貝、枇杷葉、松子仁、柏子仁、蘇子、麻仁。
疾病發展到經脈逆亂、氣血混淆的地步,醫生該從哪裡入手呢?要先調理心營和肺衛,這是調理氣血的根本,君主之官(心)安了,十二個臟腑都會安寧。這就向後人展示了治療此病的步驟。
這個病是先傷了陽氣,接著又傷了陰氣,治療方案並沒有使用大量的藥物同時補益陰陽,而是先調理心營和肺衛,調整逆亂的經絡和混淆的氣血。乍一看似乎方法迂迴,細想就會明白,先安定君主之官,然後再進行調補,治病是有方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