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批葉天士晚年方案真本》~ 卷上 (11)
卷上 (11)
1. 薛氏八味丸
張(無錫,三十九歲),初秋經停幾兩月,下血塊疑似小產,遂經漏不止(精義)。入冬血淨,加五心脊椎骨熱,天明微汗熱緩,凡經漏胎走(筆勢展拓,下元真陰先損,任脈陰海少液,督脈陽海氣升,所謂陰虛生熱矣。精血損傷,醫投耆朮,呆補中上,是不究陰陽氣血耳(督任為天關地軸,為升降樞機,陰陽每相繫戀,陰虛陽必升逆)
人參,建蓮,女貞,茯神,糯稻根,阿膠,炙甘草,白芍,萸肉
張(包衙前,四十五歲),自胃痛起,咽食又噎(閱症極似肝膽熱升,須確切脈理,)近加湧泛黏涎,經營勞瘁傷陽,清氣不轉旋,上不知飢,大便不爽,九竅不和,都屬胃病。(此人中上二焦之脈必微弱不旺,重按無力。辛溫開結法,用人參以統御之。)
人參,熟半夏,茯苓,葫蘆巴,蓽茇,老薑汁
以大便不爽,知中宮陽氣不司轉旋,不然症類木火氣升矣。蓋氣火升則下焦失溫納,大便反易出而爽也。辨症切脈,最難明確。
王(陸家浜,三十歲),陰邪盛為腫,便溏溺短,議通腑陽。
生炒黑川附子,椒目,炒焦遠志,生於術,生厚朴,茯苓,豬苓,青皮
錢(五十四歲),外邪窒閉肺竅,用輕劑治上。食可下咽,水入必嗆,此喉氣有阻,仍以辛潤。
杏仁,桑葉,米仁,紫菀,浙茯苓,川通草
唐,閱原案開列皆肝腎為下元,男子中年已後,精血先虧,有形既去難復,五液內奪,陽氣易越。治法從陰引陽,勿以桂、附之剛(五液內奪,裡氣必燥熱有火,是以內風易起)。
鹿茸,角霜,當歸,天冬,茯苓,蓯蓉,杞子,天麻,浙黃菊
詹(四十三歲),食入脘悶噯氣,嘔吐覺爽,少焉仍然痞悶,形軀充偉,脈形小濡,中年陽微不運,是為不足。泄降氣分攻痰,有餘治法,非此脈症所宜(此脈形小濡,故確指其為陽微不運之病,否則錯認肝火矣。)
白話文:
薛氏八味丸
張氏(無錫人,39歲),初秋月經停滯數月,排出血塊,疑似小產,之後經血不斷。入冬後出血停止,但出現五心煩熱、脊椎骨熱,清晨微汗,熱度稍減。此為經血漏出、胎元損傷,下元真陰先受損害,任脈陰液不足,督脈陽氣上升,屬於陰虛生熱。精血受損,若單純使用溫補藥物,只補益中焦以上,則未究陰陽氣血的根本,因為督脈和任脈是人體升降的樞紐,陰陽互相依存,陰虛則陽氣必將逆升。
處方:人參、蓮子、女貞子、茯神、糯稻根、阿膠、炙甘草、白芍、茱萸肉
張氏(包衙前人,45歲),胃痛開始,吞咽食物時有哽噎感,症狀類似肝膽熱盛,需詳細辨別脈象。近期症狀加重,出現嘔吐黏液、身體疲憊、陽氣不足、清氣不升、食慾不振、大便不通暢、九竅不通,皆屬胃病。此人的中焦和上焦的經脈必定虛弱,按壓脈搏時無力。需使用辛溫開結的方劑,以人參統攝諸藥。
處方:人參、熟半夏、茯苓、葫蘆巴、蓽茇、生薑汁
因大便不通暢,可知中焦陽氣不能正常運轉,否則症狀應是肝膽之火上升。若氣火上升,下焦則失溫,大便反而容易通暢。辨證與診脈,最難做到精確。
王氏(陸家浜人,30歲),陰邪盛而致腫脹,大便稀溏,小便短少,需溫通腑陽。
處方:生炒黑川烏附子、花椒目、炒焦遠志、生於術、生厚朴、茯苓、豬苓、青皮
錢氏(54歲),外邪阻塞肺竅,需用輕劑治療上焦。食物可以吞咽,但喝水則嗆咳,喉嚨氣機阻滯,需用辛潤之品。
處方:杏仁、桑葉、薏苡仁、紫菀、茯苓、通草
唐氏,根據原先的處方,皆以肝腎為治,中年男子之後,精血先虧,有形的精血損失難以恢復,五液內耗,陽氣容易亢盛。治療應從陰引陽,避免使用桂枝、附子等溫熱藥物(五液內耗,裡氣必定乾燥、燥熱,容易引起內風)。
處方:鹿茸、角霜、當歸、天冬、茯苓、肉蓯蓉、枸杞子、天麻、黃菊花
詹氏(43歲),進食後脘腹脹滿、噯氣、嘔吐,稍後又感到痞悶,體格壯實,脈象細弱,中年人陽氣虛弱,運轉不暢,屬於陽氣不足。瀉降氣分、攻除痰濁的方法,是針對氣盛有餘的治法,不適用於此脈症。(此脈象細弱,故確診為陽氣虛弱,否則容易誤診為肝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