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經脈翼》~ 卷下 (1)
卷下 (1)
1. 足太陽膀胱經歌
足太陽膀胱之經頭走脊而脊走足是經多血少氣起於睛明止於至陰計六十三穴左右共一百二十六穴膀胱重九兩二銖縱廣九寸居腎下之前大腸之側當臍上一寸水分穴之處小腸下口乃膀胱上際也水腋由是滲入焉
足太陽屬膀胱經起自目眥由睛明上行攢竹神庭穴督太陽經,並曲差五處承光額二十五通天從左脈交行百會右耳尖
白話文:
足太陽膀胱經的經脈走向從頭頂部的脊柱開始,沿著脊柱走向足部,這條經脈血多氣少,起點在眼睛的睛明穴,終點在腳底的至陰穴,總共有六十三個穴位,左右兩邊加起來一共有一百二十六個穴位。膀胱重九兩二銖,長寬各九寸,位於腎臟的前下方,大腸的旁邊,與肚臍上方的水分穴平齊,小腸的下口是膀胱的上緣,水液由此滲入膀胱。
靈樞第十篇云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滑氏曰目大角為內眥髮際前為額腦上為巔巔頂也足太陽起目內眥睛明穴上額循攢竹過神庭歷曲差五處承光通天自通天斜行左右相交於巔上之百會也神庭百會俱見督脈俱足太陽督脈之交會也
白話文:
《靈樞》第十篇說足太陽經的經脈起於眼睛內眥,額頭上面交會於巔頂。滑氏說:眼睛的內眼角就是內眥,頭髮前面的部位就是額頭,腦袋的上面就是巔頂。足太陽經起於眼睛內眥的晴明穴,沿著攢竹穴、神庭穴、曲差穴、承光穴、通天穴,從通天穴斜著走行,左右相交於巔頂的百會穴。神庭穴和百會穴都與督脈相交,足太陽經和督脈在此交會。
睛明,在目內眥頭外畔宛宛中手足太陽陽明少陽之會禁灸
攢竹,在兩眉頭陷中禁灸
曲差,取神庭外旁臨泣之裡二穴之間髮際內五分臨泣見足少陽經
五處,在上星旁曲差後五分
承光,取曲差後二寸禁灸
通天,取曲差後二寸五分
白話文:
睛明穴位於眼內眥(眼角)外側邊緣,靠近眼球的地方,是手足太陽、陽明、少陽經脈交會之處,禁止灸灼。
攢竹穴位於兩眉頭凹陷處,禁止灸灼。
曲差穴位於神庭穴(頭頂前正中線與髮際線交點)外側,臨泣穴(眼眶下緣,瞳孔直下)內側,兩穴之間髮際內側五分處,屬於足少陽經。
五處穴位於上星穴(前髮際正中線,上星穴上五分)旁側,曲差穴後方五分處。
承光穴位於曲差穴後方二寸處,禁止灸灼。
通天穴位於曲差穴後方二寸五分處。
右脈仍從百會出耳角入髮際五分率谷浮白連竅陰乃足太陽少陽會從茲三穴散諸經,靈樞第十篇云其支者從巔至耳上角○滑氏曰支別者從巔之百會抵耳上角過率谷浮白竅陰所以散養於經脈也○率谷浮白竅陰三穴見足少陽經足太陽少陽之會也
其經再自通天項絡卻直行來玉枕循行腦戶選周傍足太陽同督脈並別循出腦還本經下項復從天柱仍
白話文:
右脈仍然源於百會穴,經過耳角後,進入髮際線五分處,之後連接率谷穴、浮白穴、竅陰穴,這裡是足太陽經和足少陽經的會合穴,從此三個穴位可以散佈到各經脈。
《靈樞》第十篇中提到,右脈的分支從頭頂的百會穴開始,到達耳角上部。
滑氏說:分支的別脈從頭頂的百會穴開始,經過耳角上部,經過率谷穴、浮白穴、竅陰穴,以便散佈到各經脈。
率谷穴、浮白穴、竅陰穴三個穴位是足少陽經和足太陽少陽經的會合穴。
靈樞第十篇云其直,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滑氏曰腦頭髓也頸上為腦腦後為項此直行者由通天穴後循絡卻玉枕入絡腦復出下項抵天柱也○腦戶見督脈足太陽督脈之會
白話文:
《靈樞》第十篇提到,督脈正直而行的脈絡,從頭頂進入,與腦相連,再從腦後出來,通往項部。滑氏說,腦就是頭髓,頸的上部為腦,腦的後部為項。這條正直而行的脈絡,從通天穴開始,沿著經絡,繞過玉枕穴,進入腦內,再從腦後出來,向下經過項部,抵達天柱穴。腦戶穴是督脈與足太陽膀胱經的交會穴位。
絡卻,在通天後一寸五分
玉枕,在絡卻後一寸五分或取後項上入髮際三寸腦戶旁一寸三分枕骨起肉
天柱,在頸項大筋外廉夾項後髮際陷中
白話文:
絡卻穴,在通天穴後一寸五分的位置。
玉枕穴,在絡卻穴後一寸五分,或者從後頭部進入頭髮邊緣三寸,在腦戶穴旁一寸三分,位於枕骨突出的肌肉處。
天柱穴,在頸部的大筋外側,位於頸後頭髮邊緣的凹陷中。
大椎手足三陽會卻循陶道兩,行大杼風門皆夾脊肺俞厥陰四椎極心膈肝膽脾胃連三焦腎俞同臍直十六八椎大小腸膀胱十九椎兩旁中膂內俞白環入膂絡胃由膀胱
白話文:
大椎穴是手足三陽經交會穴,沿著督脈的陶道穴和兩旁的風門穴,經過大杼穴、肺俞穴,再到厥陰四椎穴,極限是心膈、肝膽、脾胃,連接著三焦穴,最後到腎俞穴,與臍穴處於同一水平線上,一共有十六到十八個椎骨,大腸、膀胱的十九個椎骨,位於兩旁的中膂穴、內俞穴、白環穴,進入膂部絡脈,胃經由膀胱經而出。
靈樞第十篇云循肩膊內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滑氏曰肩後之下為肩膊椎骨為脊尻上橫骨為腰挾脊為膂自天柱而下過大椎陶道卻循肩膊內挾脊兩旁下行歷大杼風門肺俞厥陰俞心俞膈俞肝俞膽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腎俞大腸俞小腸俞膀胱俞中膂內俞白環俞由是抵腰中入循膂絡腎下屬膀胱也○大椎見督脈手足三陽督脈之會陶道見督脈足太陽督脈之會
白話文:
《靈樞》第十篇說:從肩膀到後頸,沿著脊骨到腰部,然後進入脊柱,與腎臟和膀胱相連。滑氏說:肩膀後面的下部是肩胛骨,脊椎骨是脊柱,臀部上面的橫骨是腰,脊柱兩旁是膂,從天柱穴開始,經過大椎穴,陶道穴,再沿著肩胛骨內側,脊柱兩旁向下,經過大杼穴、風門穴、肺俞穴、厥陰俞穴、心俞穴、膈俞穴、肝俞穴、膽俞穴、脾俞穴、胃俞穴、三焦俞穴、腎俞穴、大腸俞穴、小腸俞穴、膀胱俞穴、中膂俞穴、白環俞穴,最終進入腰部,沿著脊柱與腎臟相連,再向下與膀胱相連。大椎穴見於督脈,手足三陽經和督脈交會於此。陶道穴見於督脈,足太陽經和督脈交會於此。
大杼,在項後第一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陷中足少陽之會又骨會此夾脊第二行俞穴
風門,在第二椎下督脈之會兩旁各一寸五分
肺俞,在第三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
厥陰俞,在第四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
心俞,在第五椎下五旁各一寸五分
膈俞,在第七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
肝俞,在第九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
膽俞,在第十椎下正坐取之兩旁各一寸五分
脾俞,在第十一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
胃俞,在第十二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
三焦俞,在第十三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
腎俞,在第十四椎下與臍平兩旁各一寸五分
大腸俞,在第十六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
小腸俞,在第十八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
膀胱俞,在第十九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
中膂內俞,在第二十椎挾脊起肉兩旁各一寸五分
白環俞,在二十椎下伏取之禁灸自大杼循肩膊至白環俞抵腰中去脊中各一寸五分
其支別從白環入下循腰髁夾其脊上髎次髎中下髎會陽穴旁陰尾骨貫穿臀內下承扶殷門浮郄委陽途膕中只是委中穴
白話文:
大杼穴位於項後第一節椎骨下方兩側各一寸五分凹陷處,是足少陽經的交會穴,也是骨會穴,夾脊第二行俞穴。風門穴位於第二節椎骨下方督脈兩側各一寸五分處。肺俞穴位於第三節椎骨下方兩側各一寸五分處。厥陰俞穴位於第四節椎骨下方兩側各一寸五分處。心俞穴位於第五節椎骨下方兩側各一寸五分處。膈俞穴位於第七節椎骨下方兩側各一寸五分處。肝俞穴位於第九節椎骨下方兩側各一寸五分處。膽俞穴位於第十節椎骨下方兩側各一寸五分處,正坐取穴。脾俞穴位於第十一節椎骨下方兩側各一寸五分處。胃俞穴位於第十二節椎骨下方兩側各一寸五分處。三焦俞穴位於第十三節椎骨下方兩側各一寸五分處。腎俞穴位於第十四節椎骨下方與臍平兩側各一寸五分處。大腸俞穴位於第十六節椎骨下方兩側各一寸五分處。小腸俞穴位於第十八節椎骨下方兩側各一寸五分處。膀胱俞穴位於第十九節椎骨下方兩側各一寸五分處。中膂內俞穴位於第二十節椎骨兩側脊起肉旁各一寸五分處。白環俞穴位於第二十節椎骨下方伏取,禁灸,從大杼穴沿著肩膊到白環俞穴,抵達腰中,離開脊柱各一寸五分處。其支脈從白環俞穴進入下方,沿著腰髁夾脊,經過上髎、次髎、中髎、會陽穴旁,陰尾骨貫穿臀內,下行至承扶、殷門、浮郄、委陽、途膕,止於委中穴。
靈樞第十篇云其支者從腰中下挾脊貫臀入膕中○滑氏支下有別字腰中下下無挾脊二字○滑氏曰臀尻也挾腰臗骨兩旁為機機後為臀腓腸上膝後曲處為膕其支別者從腰中循腰髁下挾脊歷上髎次髎中髎下髎會陽下貫臀至承扶殷門浮郄委陽入膕中之委中穴也○按腰髁即腰監骨人脊椎骨有二十一節自十六椎節而下為腰監骨扶脊附著之處其十七至二十空云云也會陽在尾髎骨兩旁則二十一椎乃復見而終焉又按督脈當脊中起於長強在二十一椎下等而上之至第十六椎下為陽關穴其二十椎至十七椎皆無穴乃知為腰監骨所掩明矣○
白話文:
《靈樞》中的第十篇文章中提到,督脈的分支從腰部往下沿脊椎旁貫穿臀部進入膕中。滑氏認為臀指的是尻部,挾腰指的是臗骨兩旁,機指的是臀部後方,膕指的是腓腸肌的上方膝後彎曲處。督脈的分支從腰部沿著腰髁往下,沿著脊椎旁經過上髎、次髎、中髎、下髎,會合在陽下,往下貫穿臀部,到達承扶、殷門、浮郄、委陽,進入膕中的委中穴。其中,腰髁是指腰椎骨,人體的脊椎骨有二十一節,從第十六節椎骨往下就是腰椎骨,扶脊附著在腰椎骨上,從第十七節到第二十節椎骨都是空的。會陽穴位於尾骨和髎骨的兩旁,因此,第二十一節椎骨再次出現並結束。督脈位於脊椎中,從長強穴開始,長強穴位於第二十一節椎骨往下等同的部位,督脈往上經過第十六節椎骨往下到陽關穴,第二十節到第十七節椎骨之間都沒有穴位,可知這一部分被腰椎骨掩蓋。
上髎,在第一空腰髁下一寸挾脊陷中足太陽少陽之絡
次髎,在第二空夾脊陷中
中髎,在第三空挾脊陷中足厥陰少陽所結
下髎,在第四空挾脊陷中足太陽厥陰所結
會陽,在陰尾髎骨兩旁
承扶,在尻臀下股陰上紋中
殷門,在肉郄下六寸
浮郄,在委陽上一寸展膝得之
白話文:
上髎位於第一個腰椎横突下缘外侧一寸,靠近脊柱凹陷处,是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的交汇点。次髎位于第二個腰椎横突下缘外侧,靠近脊柱凹陷处。中髎位于第三個腰椎横突下缘外侧,靠近脊柱凹陷处,是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阳胆经的交汇点。下髎位于第四個腰椎横突下缘外侧,靠近脊柱凹陷处,是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厥阴肝经的交汇点。会阳位于尾骨两侧的凹陷处。承扶位于臀部下方,股骨内侧,臀部横纹的中点。殷门位于肉郄穴下方六寸处。浮郄位于委阳穴上方一寸处,伸直膝盖时更容易找到。
委陽,在承扶下六寸屈身取之足太陽之後出於膕中外廉兩筋間委中在膕中央約文中動脈伏面挺腹至地取之血郄也○此支自夾脊第二行至白環俞而入歷上下髎循會陽直至委中與附分至秩邊者合共會於委中
白話文:
委陽穴,在承扶穴下六寸,身體彎曲取穴,在足太陽膀胱經之後,出於膕中外側兩條筋之間。委中穴,在膕中央,約文中的動脈伏面處,挺腹至地面取穴,是血郄穴。這一支別絡自夾脊穴第二行始,到白環俞穴而入,經過上髎穴、下髎穴,循行會陽穴一直到委中穴,與附分穴至秩邊會合,共會於委中穴。
別支天柱膊中鋪別行左右附分去貫穿伸膂來魄戶膏肓穴下循神堂譩譆膈內七椎數魂門第九近陽綱意舍前行取胃倉肓門又勒接志室胞肓直抵秩邊藏
白話文:
別脈從天柱穴旁分出,沿肩膀左右的位置延伸,經過脊椎,連至魄戶穴和膏肓穴,並向下沿著神堂穴、譩譆穴、隔內七椎、魂門穴,第九椎接近陽綱穴、意舍穴,再往前行至胃倉、肓門,然後接志室穴、胞肓穴,直到秩邊穴藏匿處。
靈樞第十篇云其支,者從膊內左右別下貫胂挾脊內過髀樞○滑氏曰膂內曰胂夾脊肉也其支者為挾脊兩旁第三行相去各三寸之諸穴自天柱而下從膊內左右別行下貫胂膂歷附分魄戶膏肓神堂譩譆膈關魂門陽綱意舍胃倉肓門志室胞肓秩邊下歷尻臀過髀樞也股外為脾楗骨之下為髀樞
附分,在第二椎下附項內廉正坐取之手足太陽之會夾脊第三行俞穴
魄戶,在第三椎下兩旁各三寸正坐取之
白話文:
《靈樞》第十篇說:其支,從腋窩左右另外分開,貫穿肌肉,夾住脊骨,經過臀部到大腿根部。滑氏說:脊柱內側叫做胂,夾著脊柱的肉。其支就是夾著脊柱兩旁第三行,彼此相隔三寸的諸多穴位,從天柱穴開始向下,從腋窩左右另外分開,向下貫穿胂、膂、附分、魄戶、膏肓、神堂、譩譆、膈關、魂門、陽綱、意舍、胃倉、肓門、志室、胞肓、秩邊,最後經過尻、臀,到達大腿根部。大腿外側為脾,膝骨以下叫做大腿根部。
膏肓,在第四椎下近第五椎上兩旁各三寸取穴時令人正坐曲脊伸兩手以臂著膝前令端直手大指與膝頭齊以物支肘母令臂動搖離胂骨容側指許按之痠痛
白話文:
膏肓穴,位於第四椎下,第五椎上,左右各三寸的位置。取穴時,讓患者端坐,脊椎彎曲,雙手伸直,前臂放在膝蓋上,使手肘與膝蓋齊平。用物體支撐住肘部,不要讓手臂晃動。在穴位上按壓,會感到痠痛。
神堂,在第五椎下兩旁各三寸正坐取之
譩譆,在肩膊內廉第六椎下兩旁各三寸正坐取之
膈關,在第七椎下兩旁各三寸正坐闊肩取之
魂門,左第九椎下兩旁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
陽綱,在第十椎下兩旁各三十陷中正坐取之
意舍,在第十一椎下兩旁各三十陷中正坐取之
胃倉,在第十二椎下兩旁各三寸
肓門,在第十三椎下兩旁各三寸又肋間陷中
志室,在第十四椎下兩旁各三寸陷中並正坐取之
胞肓,在第十九椎下兩旁各三寸伏而取之
白話文:
神堂位於第五節脊椎下方兩側,各距離脊椎三寸,正坐取穴;譩譆位於肩膊內側,第六節脊椎下方兩側,各距離脊椎三寸,正坐取穴;膈關位於第七節脊椎下方兩側,各距離脊椎三寸,正坐取穴,肩部保持寬闊;魂門位於第九節脊椎下方兩側,各距離脊椎三寸,凹陷處,正坐取穴;陽綱位於第十節脊椎下方兩側,各距離脊椎三寸,凹陷處,正坐取穴;意舍位於第十一節脊椎下方兩側,各距離脊椎三寸,凹陷處,正坐取穴;胃倉位於第十二節脊椎下方兩側,各距離脊椎三寸;肓門位於第十三節脊椎下方兩側,各距離脊椎三寸,肋骨間凹陷處;志室位於第十四節脊椎下方兩側,各距離脊椎三寸,凹陷處,正坐取穴;胞肓位於第十九節脊椎下方兩側,各距離脊椎三寸,俯身取穴。
秩邊,在第二十椎下陷中兩旁各三寸伏而取之或云在第二十一椎下○此支復自天柱而下歷附分至此而穴終由此穴循本絡直注於委中合
白話文:
秩邊穴,位於第二十椎骨下,左右兩側各三寸的凹陷處,伏下頭部取之。又或說在第二十一椎骨下。這條支脈又從天柱穴往下經過附分穴,到秩邊穴穴位就結束了。從秩邊穴順著本來的經絡,直通委中穴。
經從秩邊貫臀內髀樞穴內承山外旁廂一寸五分間髀從裡廉委中會合陽膝約下二寸貫穿腨內承筋䪼承筋正在腨腸中下至承山腸肉分飛揚外踝七寸存附陽踝下循崑崙僕參申脈白肉際金門京骨足邊屯足外大骨赤白肉小指本節收束骨通谷之前出至陰交足少陰腎經脈靈樞第十篇云循髀外後廉下合膕中以下貫腨內出外踝之後循京骨至小指外側○滑氏曰腨腓腸也循髀外後廉髀樞之裡承扶之外一寸五分之間而下與前之入膕中者相合下行循合陽穴下貫腨內歷承筋承山飛揚附陽出外踝後之崑崙僕參申脈金門循京骨束骨通谷至小指外側端之至陰穴以交於足少陰也
白話文:
經絡從秩邊穴一直到臀部內側的大腿骨樞穴,然後到承山穴外旁一寸五分處。大腿骨從內側緣委中穴與陽膝穴會合後,往下約兩寸貫穿小腿骨,到筋肉交接的承筋穴,承筋穴位於小腿中間,一直往下到承山穴,肉分向兩側飛散,到外踝往上七寸的附陽穴,繼續往下經過崑崙穴、僕參申脈、白肉中間的金門穴和京骨外側的屯足穴,最後到達足外側的大骨,與赤白肉交接的小指本節,這條經絡從收束骨之前開始,一直到足少陰腎經的至陰穴。
根據滑氏的說法,腨就是腓腸肌。這條經絡從大腿外側後緣的大腿骨樞穴內側一寸五分的地方開始,一直往下與前一條經絡在膕中穴會合後,繼續往下經過合陽穴,再貫穿小腿骨內側的承筋穴和承山穴。飛揚穴位於附陽穴後面,崑崙穴、僕參申脈、金門穴、京骨、束骨、通谷穴一直到小指外側的至陰穴,與足少陰腎經相交。
合陽,在膝約文中央下三寸或取委中下三寸
承筋,在腨腸中央陷中
承山,在兌腨腸下分肉間陷中
飛陽,在足外踝上七寸太陽之絡別走太陰
附陽,在足外踝上二寸太陽前少陽後筋骨間陽蹺之郄
崑崙,在足外後跟骨上陷中
僕參,在跟骨下陷中拱足得之
申脈,在外踝下陷中容爪甲白肉際陽蹺脈之所生
金門,在足外踝下太陽之郄陽維所屬
京骨,在足外側大骨下赤白肉際陷中
束骨,在足小指外側本節後陷中
通谷,在足小指外側本節前陷中
至陰,在足小指外側去爪甲角如韭葉
總歌曰
內眥交巔方下項循肩挾脊抵腰中從腰絡腎膀胱過髀骨源流小指通
白話文:
合陽穴位於膝蓋下方,約文中央下三寸,或取委中穴下三寸。承筋穴位於小腿後側肌肉中央凹陷處。承山穴位於小腿後側,兌腨腸下分肉間凹陷處。飛陽穴位於足外踝上七寸,太陽經絡分支,別走太陰經。附陽穴位於足外踝上二寸,太陽經前方少陽經後方,筋骨之間,陽蹺脈的郄穴。崑崙穴位於足外後跟骨上凹陷處。僕參穴位於跟骨下凹陷處,拱起腳趾可觸摸到。申脈穴位於外踝下方凹陷處,容納爪甲白肉際,陽蹺脈由此發出。金門穴位於足外踝下方,太陽經的郄穴,陽維脈所屬。京骨穴位於足外側大骨下方,赤白肉際凹陷處。束骨穴位於足小指外側本節後方凹陷處。通谷穴位於足小指外側本節前方凹陷處。至陰穴位於足小指外側,去爪甲角如韭葉長度。
總歌曰:
內眥穴與交巔穴相連,沿著後頸向下,循肩胛骨兩側,挾著脊柱抵達腰部中間,從腰部連接腎經和膀胱經,經過股骨,源流自小指。
愚按足太陽膀胱之脈起於目內眥睛明穴上額交巔抵天柱過大椎挾脊下行循膂絡腎屬膀胱其支者從腰入膕中其支別者復自天柱從膊內左右挾脊而下合膕中出小指外側端至陰穴長,交於足少陰腎故足少陰之脈起於小指之下斜趣足心湧泉穴始也
穴歌曰
白話文:
我認為足太陽膀胱經的經脈起於眼睛內眥的睛明穴,經過額頭,交會於顛頂,到達天柱穴,經過大椎穴,挾脊而下,循著脊背,絡屬於腎,屬膀胱。其支脈從腰部進入膕中。另有支脈從天柱穴出發,從膊內左右挾脊而下,會合於膕中,出於小腳趾外側端的至陰穴,交於足少陰腎經。所以足少陰腎經的經脈起於小腳趾之下,斜向足心湧泉穴而開始。
足太陽經六十三睛明攢竹曲差參五處承光上通天絡卻玉枕天柱嶄大杼風門引肺俞厥陰心俞膈俞注肝俞膽俞脾俞同胃俞三焦腎俞中大腸小腸膀胱俞中膂白環兩俞輸自從大杼至白環相去脊中三寸間上髎次髎中復下會陽承扶殷門亞浮郄委陽委中罅膊內挾脊附分當太陽行背第三行魄戶膏肓與神堂譩譆膈關魂門旁陽綱意舍仍胃倉育門志室胞之肓二十椎下秩邊藏合膕以下合陽是承筋承山居其次飛陽附陽泊崑崙僕參申脈連金門京骨束骨又通谷小指外側至陰續
白話文:
足太陽經有六十三個穴位:睛明、攢竹、曲差、參五處、承光、上通天絡、卻玉枕、天柱、嶄大杼、風門、引肺俞、厥陰心俞、膈俞、注肝俞、膽俞、脾俞、同胃俞、三焦腎俞、中大腸、小腸、膀胱俞、中膂白環兩俞、輸自從大杼至白環、相去脊中三寸間、上髎、次髎、中復、下會、陽承扶、殷門、亞浮郄、委陽、委中、罅膊、內挾脊、附分、當太陽行背第三行、魄戶、膏肓、與神堂、譩譆、膈關、魂門、旁陽綱、意舍、仍胃倉、育門、志室、胞之肓、二十椎下秩邊藏、合膕、以下合陽、是承筋、承山、居其次、飛陽、附陽泊、崑崙、僕參申脈、連金門、京骨、束骨、又通谷、小指外側、至陰續。
是動所生歌曰
是經血多氣猶少是動頭疼不可當項如拔兮腰似折
髀強痛徹脊中尖膕如結兮腨如裂是為踝厥筋乃傷所生瘧痔小指廢頭囟頂痛目色黃腰尻膕腳疼連背淚流鼻衄及顛枉
白話文:
這是因為動作過度而產生的病症,歌裡這樣說:
這是因為經血多而氣不足,會導致頭痛得非常厲害,脖子像是被拉緊,腰部像被折斷一樣。
大腿僵硬並且疼痛直達脊椎尖端,膝後的肌肉像結塊,小腿肚像撕裂一樣。這就是踝部的筋受傷所導致的情況,還會產生像瘧疾和痔瘡這樣的病症,小趾不能用,頭頂痛,眼睛的颜色變黃,腰部、臀部、膝蓋和腳都感到疼痛,連背部也痛,眼淚直流,鼻子出血以及頭暈。
靈樞第十篇云是動則病沖頭痛目似脫項似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膕如結腨如裂是為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瘧狂顛疾頭囟頂痛目黃淚出鼻衄項背腰尻膕腨腳皆痛小指不用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人迎大再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音釋
白話文:
靈樞第十篇說,凡是動則發病的,頭部疼痛眼睛目眩,頸項好像脫落,脊椎疼痛,腰部好像折斷,大腿不能彎曲,小腿及大腿肌肉好像結塊並有裂開的感覺,這是踝厥,是筋脈所引起的疾病。痔瘡、瘧疾、癲狂、顛疾,頭痛、囟門和頭頂疼痛,眼睛發黃、流眼淚,鼻子出血,頸背、腰部、臀部、小腿、大腿肌肉、腳跟都疼痛,小指不能使用,只要這些疾病發作,實證則瀉之,虛證則補之,熱證則瀉之,寒證則溫之,陷下證則灸之。不實不虛,則根據脈象來治療。實證的人迎脈和大寸口脈相比,要大一倍;虛證的人迎脈反而比寸口脈小。
竅,杼,膂(音呂脊骨兩旁,髁(苦瓦反腰骨),臀(音屯髀也),郄,膕(戈麥反曲腳也),膊(補合反),噫(音依痛聲也),嘻(音熙痛聲也),腨(時充反音喘),尻(若高反)
白話文:
竅:身體的孔穴。
杼:脊椎骨兩側的骨頭。
膂:脊椎骨。
髁:腰部的骨頭。
臀:大腿根部。
郄:膝蓋後面。
膕:小腿肚。
膊:胳膊。
噫:嘆氣的聲音。
嘻:呻吟的聲音。
腨:喘息的聲音。
尻: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