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凌門傳授銅人指穴》~ 足陽明胃經之圖

回本書目錄

足陽明胃經之圖

1. 足陽明胃經之圖

(凡四十五穴左右,共九十)

胃之經,足陽明。頭維本神,寸五尋,下關,耳前動脈是。頰車,耳下八分。針承泣,目下七分。取四白,一寸,不可深。巨髎,孔旁八分。定,地倉,夾吻四分。迎,大迎,曲頰前二寸。人迎,結旁大脈,直水哭。在頸大筋下,直至氣舍上。人迎,氣舍,迎下,夾天突。缺盆,橫骨陷中,親氣口。俞府,旁二寸,至乳六寸,又四分。庫房,屋翳,膺窗,近乳中。正對乳中心。次有乳根,出乳下,各一寸,無不相侵穴。夾幽門,一寸五。是穴不容。依法數其下,承滿,至梁門,關門,太乙。從頸峰節,次續排滑。囟門,各各十,為君數。天樞,正在夾臍旁。外陵樞,下一寸,當二寸。大巨,五水道歸來,七寸,以尋。將氣衝,曲骨旁二寸,來下。鼎上,腋中央。髀關,兔後六寸,分。伏兔,市上三寸。強陰,市膝上三寸,許。梁丘,二寸,得其場。膝臏,骭下,尋犢鼻,膝眼,二災,分兩旁。膝下三寸,求三里、下三寸,上廉。地條口,上廉下一寸。下廉,條下一寸,系豐隆。下廉外一寸,上踝八寸,分。明記,解谿,衝陽後,寸半。衝陽陷,上二寸,系陷谷。內庭,後寸半。內庭,次指外間,是厲兌。大指次指端,去爪如韭。胃所起,胃是陽明。交鼻,起下,循鼻外,下入齒環。出俠口,繞承漿,頣後,大迎,頰車裡,耳前,髮際,至額頣支下。人迎,缺盆底下,膈入胃,絡脾,宮五者。缺盆下,乳內一,交幽門,循腹裡,下行,直令氣衝中。遂由髀關,抵膝臏,䯒⿰骨,付中指內關。同一支,下膝,注三里。別出,中指外關。通一支,別走足跗指,大指之端。經盡矣。此經多氣,復多血。是動欠伸,面顏黑,悽悽,惡寒,畏見人。忽聞木聲,心驚惕,登高而歌,棄衣走。甚則腹脹,仍賁響。凡此諸疾,皆骭厥所生。病者為狂,瘧,濕溫,汗出,鼻流血,口喎,唇裂。又喉痹,膝臏疼痛,腹脹,結氣,膺,伏兔,䯒外廉,足跗中指,俱痛徹。有餘消穀,溺色黃,不足。身前寒振慄,胃房脹滿,食不消,氣盛,身前皆有熱。

白話文:

足陽明胃經穴位圖解

(總共四十五個穴位,左右兩側加起來共九十個)

足陽明胃經,從頭部的頭維穴開始,在額角髮際內一寸五分的地方。接著往下是本神穴、下關穴(在耳朵前方的動脈處)、頰車穴(在耳垂下方八分處)。再往下,針刺承泣穴(眼睛下方七分處)。然後取四白穴(承泣穴下一寸處,不能深刺)。巨髎穴(在鼻孔旁八分處)。接著是地倉穴(在嘴角旁四分處)。迎香穴、大迎穴(在嘴角前二寸處)、人迎穴(在喉結旁邊的大動脈處,與水突穴平行,位於頸部大筋下方,直到氣舍穴上方)。人迎穴和氣舍穴,相鄰,在天突穴下方。缺盆穴,在鎖骨中窩,靠近氣管的地方。俞府穴(在身體中線旁二寸,離乳房六寸,再向外四分)。庫房穴、屋翳穴、膺窗穴,這些穴位都靠近乳房,正對乳頭中心。接著有乳根穴,在乳房下方一寸處,這些穴位彼此之間都有緊密的關係。幽門穴旁開一寸五分,這個穴位不能容納太多的針刺。依照順序往下數,承滿穴、梁門穴、關門穴、太乙穴,從頸部的節點開始,依序排列。囟門穴,總共有十個,為主要的穴位。天樞穴,在肚臍旁邊。外陵穴,在天樞穴下方一寸,也就是肚臍旁二寸的地方。大巨穴,五水道歸來的源頭,在肚臍下方七寸的地方。再往下是氣衝穴,在曲骨穴旁二寸的地方。鼎上穴,在腋窩中央。髀關穴,在伏兔穴後方六寸處。伏兔穴,在膝蓋上方三寸。陰市穴,在膝蓋上方三寸的地方。梁丘穴,在膝蓋上方二寸的地方。膝臏穴(膝蓋骨),在脛骨下方,找到犢鼻穴(膝眼),膝眼旁開兩側,都有穴位。膝蓋下方三寸,有足三里穴,再往下三寸,有上廉穴。地條口穴,在上廉穴下方一寸的地方。下廉穴,在條口穴下方一寸,連接豐隆穴。下廉穴外一寸,往上八寸,是解谿穴。明記穴,在解谿穴後面一寸半的地方。衝陽穴,在腳背陷處,上方二寸,連接陷谷穴。內庭穴,在衝陽穴後方一寸半的地方。內庭穴,接著是腳趾第二趾外側,就是厲兌穴。大拇指和第二個腳趾末端,距離指甲像韭菜葉寬的地方,就是穴位。

胃經的起始,胃是陽明經。在鼻子兩旁開始,沿著鼻子的外側向下,進入牙齒。從嘴唇邊緣出來,繞過下巴,經大迎穴,頰車穴裡,耳前,髮際,到達額頭和下巴。在人迎穴、缺盆穴下方,進入體內,經過橫膈膜,聯絡胃部,連接脾臟,連通五臟。在缺盆穴下方,經乳房內側,與幽門穴相交,沿著腹腔內側向下,直達氣衝穴。然後從大腿根部的髀關穴,到膝蓋骨,經過脛骨,連接到腳中指內側的關節。同一條經絡,向下到膝蓋,注入足三里穴。另外有一分支,從腳中指外側分出。分支沿著腳背,通向腳趾,到達腳大拇指的末端,胃經就結束了。

胃經氣血豐沛。經脈發生病變時,會有哈欠、伸懶腰,面色發黑、身體發冷、害怕寒冷、不喜歡見人。忽然聽到木頭聲會驚慌,喜歡登高唱歌,脫掉衣服奔跑。嚴重的話會腹脹,腸鳴。這些病症都是因為脛骨部位氣血逆亂所導致的。病人會發狂,患瘧疾、濕溫,會出汗、流鼻血、口角歪斜、嘴唇乾裂。也會有咽喉腫痛、膝蓋骨疼痛、腹脹、氣結、胸膺不適、伏兔穴疼痛、脛骨外側、腳背中指疼痛等症狀。經脈氣血有餘,就會容易消化食物,小便顏色偏黃;經脈氣血不足,會感到身體發冷顫抖,胃部脹滿、吃不下東西,氣血過盛,身體前面會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