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良

《經絡匯編》~ 臟腑聯絡分合詳說 (7)

回本書目錄

臟腑聯絡分合詳說 (7)

1. 心包絡經諸穴歌

手厥陰心包之絡,計有九穴之奇,自天池天泉而始,逐曲澤郄門而馳,間使通乎內關,大陵近於勞宮,既有掌握乃抵中衝。

白話文:

手厥陰心包經的經絡,共有九個穴位,從天池和天泉開始,經過曲澤和郄門,然後通過內關和勞宮相通,最後到達中衝穴。

2. 又分寸歌

心絡起自天池間,乳後一寸腋下三(腋下三寸,乳後一寸),天泉曲腋下三寸,曲澤屈肘陷中央,郄門去腕方五寸(掌後去腕五寸),間使腕後三寸量,內關去腕止二寸,大陵掌後兩筋間,勞宮屈中名指取(屈中指、無名指取之),中指之末中衝詳。

白話文:

心絡從天池中間開始,在乳房後面一寸、腋下三寸的位置。天泉穴位於曲腋下三寸處。曲澤穴位於屈肘時中央凹陷處。郄門穴距手腕五寸(掌後距手腕五寸)。間使穴在腕後三寸處。內關穴距手腕二寸。大陵穴位於掌後兩筋之間。勞宮穴位於中指屈曲處。中指末端是中衝穴。

3. 三焦經之圖

《中藏經》曰: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氣也,總領五臟六腑、營衛、經絡、內外、左右、上下之氣。三焦通,則內外、左右、上下皆通,其於周身灌體,和內調外,榮左養右,導上宣下,莫大於此也。

白話文:

《中藏經》上說:三焦是人的三元之氣,統領著五臟六腑、營衛、經絡、內外、左右、上下之氣。三焦通暢,那麼內外、左右、上下皆通暢,它能遍佈全身灌注全身,和調內外,榮養左側滋潤右側,上導下宣,沒有一物能比其更重要了。

手少陽經三焦,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上焦在胃上口,其治在膻中;中焦在中脘,其治在臍旁,下焦在膀胱之上,其治在臍下一寸。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雖有上、中、下,其實徹上、徹下皆腎間真陽之氣也。膈膜脂膏之內,五臟六腑之隙,水穀流化之關,其氣融會於其間,薰蒸膈膜,腐化水穀,發達皮膚分肉,運行四旁,實元氣之別使也。為元氣之別使者,以元氣賴其導引,潛行默運於一身之中,所以謂活命之根也。曰上、中、下者,各隨所屬之部分,而臟腑脂膜之空處皆是也。是故雖無其形,倚內外之形而得名,雖無其實,合內外之實而為位者也。所謂借形以為形者也,是此經本有名有形,後世以為無狀有名者,非也。其經多氣而少血,與手厥陰為表裡,亥時氣血注此。

其見證也,耳聾渾渾焞焞,咽痛喉痹,目銳眥角痛,耳後、肩臑、時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為用。

白話文:

手少陽經三焦,三焦是人體水分代謝的總管,所有的水道都由此開始,分別為上焦、中焦、下焦。上焦位於胃的上口,治療時針灸膻中穴。中焦位於中脘,治療時針灸臍旁。下焦位於膀胱之上,治療時針灸臍下一寸。上焦如霧,中焦如泡,下焦如水溝。雖然有三焦之分,但其實他們都是貫穿全身的腎臟陽氣。在隔膜和脂肪的內部,在五臟六腑的間隙中,在水穀流動和化解的關卡,三焦之氣融合在其中,蒸騰膈膜,使水穀腐化,使皮膚和肌肉發育成形,運轉四肢,是元氣之別使(指元氣派出來的差役)的功勞。之所以是元氣的差役,是因為元氣依靠三焦來引導,在全身默運無聲,所以被稱為是生命的根本。上、中、下之分,是根據所屬部位的不同,而五臟六腑、脂肪和肌肉之間空隙處都是這種部位。所以三焦雖然沒有具體的形象,但可以靠內外形狀來命名,雖然沒有實質,但可以根據內外之實來定位。所謂的借形以為形,是說這個經絡本來有個具體的名稱和形狀,後世的人卻認為它沒有樣子,只有名稱,這是不正確的。手少陽經三焦氣多而血少,和手厥陰經是表裡關係,亥時是三焦氣血最旺盛的時候。

其經之脈,受手厥陰心包絡經之交,起於小指次指之端關衝穴,上出次指之間,歷液門、中渚,循手表腕之陽池,出臂外兩骨之間;循外關、支溝、會宗、三陽、四瀆,上貫肘,抵天井穴;從天井上行,循臂臑之外,歷清冷淵、消濼,行手太陽之裡、手陽明之外,上肩,循臑會、肩髎、天髎,交出足少陽之後,過手太陽之秉風、足少陽之肩井,下入陽明之缺盆,復由足陽明之外,而交會於膻中,散布絡繞於心包絡,下膈,當胃上口,以屬上焦;於中脘,以屬中焦;於下脘,以屬下焦,其支者,從任之膻中而出缺盆,上項挾耳後,過督之大椎,循天牖上抵耳後,經翳風、瘛脈、顱息,直上出耳上角之角孫,過足少陽之懸釐、頷厭、陽白,及太陽睛明之分,屈曲下頰至䪼,會手太陽顴髎,其又支者,自翳風入耳之分中,過手太陽之聽宮,歷耳門行禾髎,卻出至目銳眥,會足少陽之瞳子髎,循絲竹空,而交於足少陽之膽經,自瞳子髎、聽會而下行也。

白話文:

手厥陰心包絡經脈起始於無名指和小指之間的關衝穴,往上經過小指和中指之間,然後是液門和中渚穴,順著手背部的手腕部位,到陽池穴,再往外走,行經臂外兩根骨頭之間,經過外關穴、支溝穴、會宗穴、三陽穴、四瀆穴,然後到肘部,到達天井穴;從天井穴往上行走,沿著上臂的外側,經過清冷淵穴、消濼穴,在手太陽小腸經和手陽明大腸經之間往上到肩部,經過臑會穴、肩髎穴、天髎穴,與足少陽膽經相交,然後經過手太陽小腸經的秉風穴、足少陽膽經的肩井穴,往下進入陽明胃經的缺盆穴,再從陽明胃經的外側走到膻中穴,在心包絡經絡繞散佈,往下到隔膜,與胃的上口相連,連通上焦;到中脘穴的位置,連通中焦;到下脘穴的位置,連通下焦,這個經絡的支脈從任脈的膻中穴出來,經過缺盆穴,往上到頸部,經過耳朵後面,經過督脈的大椎穴,沿著天牖穴往上到耳後,經過翳風穴、瘛脈穴、顱息穴,一直往上走到耳角上的角孫穴,經過足少陽膽經的懸釐穴、頷厭穴、陽白穴,到太陽膀胱經和睛明穴的分界處,再彎曲往下到頰車穴,會合手太陽小腸經的顴髎穴,這條經絡的支脈,則從翳風穴進入耳的分叉處,經過手太陽小腸經的聽宮穴,經過耳門穴,沿著禾髎穴,再返回出來到眼角的銳眥穴,會合足少陽膽經的瞳子髎穴,沿著絲竹空穴,和足少陽膽經相交,從瞳子髎穴、聽會穴往下行走。

4. 三焦經諸穴歌

手少陽穴二十三,關衝液門中渚旁,陽池外關支溝位,會宗三陽四瀆行,天井清冷消濼位,臑會肩髎天髎當,天牖翳風瘛脈接,顱息角孫耳門場,禾髎絲竹空穴畢,此經穴法細推詳。

白話文:

手少陽經有二十三個穴位,分別是關衝穴、液門穴、中渚穴、陽池穴、外關穴、支溝穴、會宗穴、三陽絡穴、四瀆穴、天井穴、清冷穴、消濼穴、臑會穴、肩髎穴、天髎穴、天牖穴、翳風穴、瘛脈穴、顱息穴、角孫穴、耳門穴、禾髎穴、絲竹空穴和畢穴。這是手少陽經的穴位分佈,需要仔細研究。

5. 又分寸歌

無名之外端關衝,液門小次指陷中,中渚腋下去一寸,陽池腕上之陷中。外關腕後方二寸,腕後三寸開支溝(臂外三寸兩骨間),腕後三寸內會宗,空中有穴細心求。腕後四寸三陽絡,四瀆肘前五寸著,天井時外大骨後,骨罅中間一寸摸。肘後二寸清冷淵,消濼臑節腋臂下看,臑會肩前三寸中(肩前廉,去肩頭三寸宛宛中),肩髎臑上陷中央。

白話文:

無名指的外側端關衝穴,液門穴是小指根部靠近虎口處。中渚穴在腋窩下,一寸的地方。陽池穴位於手腕背面的中央。外關穴在手腕背後二寸的地方。腕後三寸處叫做開支溝穴(在手臂外側三寸,兩骨之間)。腕後三寸處是內會宗穴,這個穴位很難找,需要細心尋找。腕後四寸處是三陽絡穴。四瀆穴在肘關節前面的五寸處。天井穴位於肘關節外側的大骨後,在骨縫隙的中央,一寸的位置。肘後二寸處是清冷淵穴。消濼穴在腋窩下,靠近肘關節的地方。臑會穴在肩關節前面三寸處(在肩部的前面,距離肩頭三寸的地方)。肩髎穴在肩關節上,三角肌中央的凹陷處。

天牖容之後存(天牖,頸大筋外,缺盆上,天容後,天柱前,完骨下,髮際上),翳風耳後尖角陷(耳後尖角陷中,拔之引耳中),瘛脈耳後青脈現,顱息亦在青絡脈。角孫耳廊中間上,耳門耳前起肉中(耳前起肉,當耳缺陷中),禾髎耳前動脈張,欲覓絲竹空何在,眉後陷中仔細量。

白話文:

  1. 天牖:位於頸部,大筋之外,缺盆之上,天容之後,天柱之前,完骨之下,髮際之上。

  2. 翳風:位於耳後尖角陷中,拔之可以引出耳中之風。

  3. 瘛脈:位於耳後,青脈浮現。顱息也位於青絡脈上。

  4. 角孫:位於耳廊中間偏上處。

  5. 耳門:位於耳前,起肉之中,當耳缺陷之中。

  6. 禾髎:位於耳前,動脈搏動處。

  7. 絲竹空:位於眉後陷中,仔細尋找即可找到。

6. 膽腑之圖

膽在肝之短葉間,重三兩三銖,藏精汁三合,狀如瓶。

中梓曰:膽者擔也,中正之官,決斷出焉,言有擔當也。

白話文:

膽位於肝的短葉之間,重量是三兩三銖,能儲存三合的胆汁,形狀像瓶子。

中梓說:膽的意思是擔當,是身體中負責決斷的器官,意思是具有擔當的能力。

足少陽經膽,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又曰:膽者澹也,清淨之府,無所受無所輸,淡淡然也。其體重三兩三銖,包精汁三合,居肝之短葉問,與肝形質相合,在干為甲,在支司寅,在八卦為震,與肝為表裡。其經多氣而少血,子時氣血注此。

白話文:

足少陽經膽,膽是身體的中正機關,負責決策和判斷。又說:膽是恬澹的,是清淨的地方,不接受也不輸送任何東西,是淡然無為的。膽的重量是三兩三銖,包裹著三合的精汁,位於肝的短葉之間,與肝的形狀和質地相合。在十干中,膽屬甲;在十二地支中,膽司寅;在八卦中,膽屬震卦。與肝是表裡關係。膽經多氣而少血,子時氣血注於膽經。

其見證也,口苦,善太息,心脅痛不能轉側,甚則面微塵,體無膏,足外反熱,頭角頷痛,目銳角痛,缺盆腫痛,馬刀挾癭,小指次指不為用。

白話文:

病症的表現:口苦,經常嘆息,心臟和脅腹疼痛,嚴重時連翻身都痛,臉色暗黃無光,身體瘦弱乏力,腳的外面發熱,頭部、兩額及頷部疼痛,眼球及眼角疼痛,缺盆穴腫痛,脖子像被馬刀割了一樣,小指和無名指不能正常使用。

其經之脈,受手少相之交,起於目外眥之瞳子髎,由聽會、客主人,上抵頭角,歷頷厭,下懸顱、懸釐,外循耳,上髮際,至曲鬢、率谷;由率谷外折,下耳後,循天衝、浮白、竅陰、完骨;又自完骨外折,上會於少陽三焦之角孫,循本神,會足太陽膀胱之曲差下行,循本經之陽白,復會膀胱之睛明上行,循本經之臨位、目窗、正營、承靈、腦空、風池;由風池循頸,會於手少陽三焦之天牖,下至肩上,以循本經之肩井,左右相交,出手少陽之後,會督之大椎、膀胱之大杼、小腸之秉風(蓋秉風乃手太陽、陽明、少陽及足少陽四經之所會也),前入足陽明之缺盆,下腋循胸,歷淵液、輒筋、日月,會帶脈之季脅,循本經京門、帝脈、五樞、維道、居髎,上髀中,橫過折下,循環跳而下,歷髀外,行太陽、陽明之間,循中瀆、陽關,出膝外廉,抵陽陵泉,由陽陵泉下行外輔骨,歷陽交、外丘、光明,直下抵絕骨之端,循陽輔、懸鐘而下,出外踝之前,至丘墟,循足面之臨位、地五會、俠谿,上入小指次指之間竅陰穴而終;其支別者,自足跗面臨位穴別行,入大指,循大指本節後岐骨內,出大指端,貫爪甲後之三毛,入爪甲而交於足厥陰之肝經,由大敦、行間、太衝而上行也。按:此經頸部有三曲折,圖難盡其形狀,故為之詳說,以便觀覽。

白話文:

其經絡的路徑,接受手少陽三焦經的交接,起於眼睛外眼角的瞳子髎穴,經過聽會穴、客主人穴,向上到達頭角,經過頷厭穴,向下懸掛在顱骨和懸釐穴,在外耳周圍循行,到達髮際,到曲鬢穴、率谷穴;從率谷穴外折,向下到耳後,循天衝穴、浮白穴、竅陰穴、完骨穴;又從完骨穴外折,向上會合於少陽三焦經的角孫穴,循本經循行,會合足太陽膀胱經的曲差穴向下行走,循本經的陽白穴,再會合膀胱經的睛明穴向上行走,循本經的臨泣穴、目窗穴、正營穴、承靈穴、腦空穴、風池穴;從風池穴循頸部,會合於手少陽三焦經的天牖穴,向下到肩上,以循行本經的肩井穴,左右相交,出手少陽三焦經之後,會合督脈的大椎穴、膀胱經的大杼穴、小腸經的秉風穴(因為秉風穴是手太陽、陽明、少陽及足少陽四經的會合處),向前進入足陽明胃經的缺盆穴,向下腋下循胸部,經過淵液穴、輒筋穴、日月穴,會合帶脈的季脅穴,循本經京門穴、帝脈穴、五樞穴、維道穴、居髎穴,到達大腿中部,橫過折下,循環跳穴而下,經過大腿外側,行走太陽、陽明之間,循中瀆穴、陽關穴,出膝外側,抵陽陵泉穴,從陽陵泉穴向下行外輔骨,經過陽交穴、外丘穴、光明穴,一直向下抵絕骨端部,循陽輔穴、懸鐘穴而下,出外踝之前,到丘墟穴,循足面的臨泣穴、地五會穴、俠谿穴,向上進入小指次指之間的竅陰穴而終了;其支別者,從足跗面臨泣穴別行,進入大拇指,循大拇指本節後岐骨內側,出大拇指端,貫穿爪甲後的3根毫毛,進入爪甲而交於足厥陰肝經,從大敦穴、行間穴、太衝穴而向上行走。注釋:此經在頸部有三個曲折,圖中難以盡其形狀,所以詳加說明,以便觀看。

自瞳子髎至風池,凡二十穴,作三折,向外而行,始於瞳子髎至完骨為一折;自完骨外折,上至陽明會睛明為一折;自睛明上行,循臨位、風池為一折。緣其穴曲折,不可旁註,乃作一至二十,次第以該之:一瞳子髎、二聽會、三容主人、四頷厭、五懸顱、六懸釐、七曲鬢、八率谷、九天衝、十浮白、十一竅陰、十二完骨、十三本神、十四陽白、十五臨位、十六目窗、十六正營、十八承靈、十九腦空、二十風池。

白話文:

從瞳子髎穴到風池穴,共有 20 個穴位,形成三段,由外向內行走。

  • 第一折:從瞳子髎穴到完骨穴,總共 7 個穴位。
  • 第二折:從完骨穴折向外側,向上到陽明穴會合睛明穴,總共 6 個穴位。
  • 第三折:從睛明穴向上走行,依次經過臨位穴、風池穴,總共 7 個穴位。

由於穴位彎曲折疊,無法在外部寫上數字,因此按次序排列 1 到 20 以代表之:

  1. 瞳子髎

  2. 聽會

  3. 容主人

  4. 頷厭

  5. 懸顱

  6. 懸釐

  7. 曲鬢

  8. 率谷

  9. 天衝

  10. 浮白

  11. 竅陰

  12. 完骨

  13. 本神

  14. 陽白

  15. 臨位

  16. 目窗

  17. 正營

  18. 承靈

  19. 腦空

  20. 風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