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良

《經絡匯編》~

回本書目錄

1. 足少陰腎經(左右共五十四穴)

2. 腎臟之圖

父母媾精,未有形象,先結河車,中間透起一莖,如蓮蕊初生,乃臍帶也。蕊中一點,實生身立命之原,即命門也。自此天一生水,先結兩腎。夫命處於中,兩腎左右開合,正如門中棖闑,故曰命門,蓋一陽處於二陰之間,所以成乎坎也。

《甲乙經》曰:腎者引也,能引氣通於骨髓。《卮言》曰:腎者神也,妙萬物而為言也。

腎有兩枚,形如豇豆,重一斤一兩,附脊十四椎,當胃下兩旁,前後與臍平直。

足少陰經腎,腎者,作強之官,技巧出焉,蟄藏之本,精之居也。五臟皆有精,而腎乃其聚處,所以謂腎者,精之舍也,以膀胱為腑。其母肺金,其子肝木。其克心火,其賊脾土。其華在發,其充在骨。其位北,其藏志,其旺冬,其色黑,其脈沉而滑,其音羽,其數六,其臭腐,其惡燥,其聲呻。在七情為恐,在六氣為寒,在五味為咸,在干為癸,在支司子,在八卦為坎,在五行屬水。其外候耳。其形如豇豆,色紫黑,有二枚,併入脊膂,附著於脊之第十四椎,兩旁各一寸五分,外有黃脂包裹,內里淡白,兩腎相通,有橫管一條,中間一穴,乃命門也,前與臍平。其經多氣而少血,酉時氣血注此。其不足則厥,其有餘則腸泄。其平脈沉,其賊脈緩。其死戊巳日。其畜彘,其谷豆,上為辰星。

其見證也,面如漆,眇中清,面黑如炭,口渴舌乾,咽腫干痛,咳唾多血,胸中滿,大小腹痛,大便難,臍、左脅下、背、肩、髀間痛,飢不飲食,心懸如飢,腹大脛腫,咳嗽,脊臀股後痛,臍下氣逆,小腹急痛泄,足痿厥,下腫,足胻寒而逆,腸癖,陰下濕,四指黑,手指青厥,足下熱,嗜臥,坐而欲起,凍瘡下痢,善思善恐,四肢不收,四肢不舉。久坐濕地,強力入水則傷腎。

實則夢腰脊解軟,虛則夢涉水恐懼。恐傷腎,思勝恐;寒傷血,燥勝寒;咸傷血,甘勝咸。咸走骨,骨病毋多食鹹,多食甘則骨疼痛而齒落。

其經之脈,受足太陽膀胱經之交,起於足小指之下,斜趨足心之湧泉穴。由湧泉轉出足內踝前,起大骨下然谷之下,循內踝之後太谿,別入跟中之大鐘、照海、水泉,循內踝,行厥陰、太陰兩經之後,曆本經復溜、交信穴,過足太陰脾經之三陰交,上腨內,循築賓,出膕內廉,抵陰谷;由陰谷上股內後廉,貫脊會督脈之長強,環出於前,循本經橫骨、大赫、氣穴、四滿、中注、盲俞,當育俞之所,臍之左右,屬腎下臍,過任脈之關元、中極而絡膀胱;其直者,從育俞屬腎之所上行,循商曲、石夫、陰都、通谷等穴,貫肝,上循幽門,上膈歷步廊,入肺;循本經神封、靈墟、神藏、或中、俞府而上循喉嚨,並足陽明胃經之人迎,挾舌本而終;其支者,自神藏別出繞心注胸,會任之膻中,以交於手厥陰心包絡之經,自天池、天泉而下行也。

白話文:

腎臟之圖

當父母結合精氣時,還沒有形成具體的形狀,首先會結成像河車一樣的物質,中間會長出一根像剛長出的蓮花蕊一樣的莖,這就是臍帶。在蓮蕊的中心有一點,這是生命開始和存在的根源,也就是命門。從這裡開始,天地之氣產生水,首先形成兩個腎臟。命門位於中間,兩個腎臟在左右開合,就像門上的門軸一樣,所以叫做命門。這是因為陽氣在兩個陰氣之間,所以形成了坎卦的形狀。

《甲乙經》說:腎的作用是引導,能夠引導氣血通向骨髓。《卮言》說:腎是神明的體現,能以奧妙的方式來說明萬物的變化。

腎臟有兩個,形狀像豇豆,重約一斤一兩。它們附著在脊椎的第十四節椎骨上,位於胃的下方兩側,前後與肚臍平行。

足少陰腎經,腎是發揮強健作用的器官,技巧由此產生,是收藏精氣的根本,是精氣儲藏的地方。五臟都有精氣,而腎是精氣匯聚的地方,所以說腎是精氣的住所。腎的相表裡的腑是膀胱。腎的母臟是肺金,子臟是肝木。腎會剋制心火,被脾土剋制。腎的功能表現在頭髮上,充養在骨骼裡。腎所屬的方位是北方,所藏的志是意志,旺盛的季節是冬季,對應的顏色是黑色,脈象是沉而滑,聲音像羽毛,數字是六,氣味是腐朽的,不喜歡乾燥,發出的聲音是呻吟。在七情中對應的是恐懼,在六氣中對應的是寒冷,在五味中對應的是鹹味,在天干中對應的是癸,在地支中主管子,在八卦中對應的是坎卦,在五行中屬水。腎的外在表現反映在耳朵上。它的形狀像豇豆,顏色紫黑,有兩個,並排進入脊柱,附著在脊椎的第十四節椎骨上,距離脊椎左右各一寸五分,外層有黃色的脂肪包裹,內部呈淡白色,兩個腎臟之間相通,有一條橫向的管道,中間有一個穴位,就是命門,前面與肚臍平行。腎經氣多血少,在酉時氣血會注入腎。腎氣不足會導致四肢厥冷,腎氣有餘會導致腹瀉。正常的脈象是沉,虛弱的脈象是緩。腎病死亡的日子是戊己日。腎的屬性是豬,五穀是豆類,天象是辰星。

腎臟發生疾病時,臉色會像漆一樣黑,眼睛會看不清楚,臉色會黑得像炭一樣,口渴舌頭乾燥,咽喉腫痛,咳嗽吐血,胸部脹滿,大小腹疼痛,大便困難,肚臍、左脅下、背部、肩膀、大腿間疼痛,感到飢餓卻不想吃東西,心中覺得空虛,腹部腫大,小腿腫脹,咳嗽,脊背、臀部、大腿後側疼痛,肚臍下方的氣向上逆行,小腹疼痛、腹瀉,腳部痿軟無力,下肢腫脹,腳部冰冷逆冷,腸道疾病,陰部潮濕,四個指頭變黑,手指青紫冰冷,腳底發熱,喜歡躺臥,坐著就想起來,生凍瘡,腹瀉,經常思考和恐懼,四肢無法活動,無法舉起四肢。長時間坐在潮濕的地方,或者用力跳入水中都會損傷腎臟。

腎臟功能實證時會夢到腰部和脊椎鬆軟,腎臟功能虛弱時會夢到在水中行走感到恐懼。恐懼會損傷腎臟,可以用思慮來克服恐懼;寒冷會損傷血液,可以用溫熱來克服寒冷;鹹味會損傷血液,可以用甘甜來克服鹹味。鹹味會影響骨骼,骨骼有病的人不要多吃鹹味,多吃甜味會導致骨骼疼痛和牙齒脫落。

腎經的脈絡,接受足太陽膀胱經的交會,從腳的小腳趾下方開始,斜著走向腳心的湧泉穴。從湧泉穴轉出到腳內踝的前方,在大骨的下方然谷穴開始,沿著內踝的後方到太谿穴,分支進入腳跟中的大鐘穴、照海穴、水泉穴,沿著內踝,在厥陰經和太陰經的後面行走,經過本經的復溜穴、交信穴,經過足太陰脾經的三陰交穴,向上到小腿內側,沿著築賓穴,出現在膝蓋內側,到達陰谷穴。從陰谷穴向上到大腿的內後側,貫穿脊柱匯合督脈的長強穴,環繞到前方,沿著本經的橫骨穴、大赫穴、氣穴、四滿穴、中注穴、盲俞穴,到達育俞穴的位置,在肚臍的左右,屬於腎的下方肚臍,經過任脈的關元穴、中極穴而絡於膀胱。它直行的部分,從育俞穴屬於腎的地方向上走,沿著商曲穴、石夫穴、陰都穴、通谷穴等穴位,貫穿肝臟,向上沿著幽門穴,經過膈膜到達步廊穴,進入肺臟。沿著本經的神封穴、靈墟穴、神藏穴、或中穴、俞府穴,向上沿著喉嚨,與足陽明胃經的人迎穴並行,挾持著舌根而終止。它的分支,從神藏穴分出,環繞心臟注入胸腔,匯合任脈的膻中穴,以交會於手厥陰心包絡經,從天池穴、天泉穴向下行走。

3. 腎經諸穴歌

少陰腎經二十七,湧泉然谷太谿位,大鐘照海通水泉,復溜交信築賓連。陽谷橫骨與大赫,氣穴四滿中注垣,盲俞商曲石關位,陰都通谷幽門纏,步廊神封靈墟位,神藏或中俞府全。

白話文:

腎經總共有二十七個穴位,它們分別是:湧泉、然谷、太谿。接著是:大鐘、照海、通水泉。然後是:復溜、交信、築賓相連。再來是:陽谷、橫骨、大赫。之後是:氣穴、四滿、中注、肓俞。然後是:商曲、石關。接著是:陰都、通谷、幽門相連。再來是:步廊、神封、靈墟。最後是:神藏、彧中、俞府,總共二十七個穴位。

4. 又分寸歌

足掌心中是湧泉,然谷踝下一寸前(內踝前一寸),太谿踝後跟骨上,大鐘跟後踵中邊(足跟後踵中,大骨上兩筋門也)。水泉溪下一寸覓,照海踝下四寸真,復溜踝上前二寸,交信踝上二寸聯,二穴止隔筋前後,太陰之後少陰前(前旁骨是復溜,後旁骨是交信,二穴止隔一條筋)。

築賓內踝上踹分,陰谷膝下曲膝間,橫骨大赫並氣穴,四滿中注亦相連,各開中行止寸半,上下相去一寸便。上隔盲俞亦一寸,育俞臍旁半寸邊,育俞商曲石關來,陰都通谷幽門開,各開中行五分俠,六穴上下一寸裁。步廊神封靈噓存,神藏或中俞府尊,各開中行計二寸,上下寸六六穴同,俞府璇璣旁二寸,取之得法有成功。

(馬玄臺曰:陰都,中脘旁五分。通谷,上脘旁五分。幽門,巨闕旁各五分。又按:下自橫骨、大赫、氣穴、四滿、中注,上下各去一寸,所謂橫骨在盲俞下五寸,有以也。但自橫骨至中注)各開中行一寸半,盲俞、商曲、石關、陰都、通谷、幽門,各開中行五分,自步廊、神封、靈墟、神藏、彧中、俞府,去中行各二寸,其屈曲有如此。《徐氏針灸書》皆以二行言,誤矣。

巨闕,任脈穴名)

白話文:

腳底中心是湧泉穴,然谷穴在腳踝前下方一寸(內踝前一寸),太谿穴在腳踝後方跟骨上方,大鐘穴在腳跟後方中間偏內側(腳跟後方中間,大骨頭上的兩條筋之間)。水泉穴在太谿穴下方一寸處,照海穴在腳踝下方四寸,復溜穴在腳踝上方二寸前側,交信穴在腳踝上方二寸後側,這兩個穴位之間只隔著一條筋,位置在太陰經的後方,少陰經的前方(前方的骨頭旁邊是復溜,後方的骨頭旁邊是交信,兩個穴位只隔著一條筋)。

築賓穴在內踝上方小腿肚上側,陰谷穴在膝蓋下方彎曲處中間,橫骨、大赫、氣穴、四滿、中注等穴位也相連,這些穴位都距離身體中線一寸半,上下相鄰的穴位相距一寸。再往上隔著盲俞穴也相距一寸,育俞穴在肚臍旁邊半寸,育俞、商曲、石關、陰都、通谷、幽門等穴位,都距離身體中線五分,這六個穴位上下相鄰之間也相距一寸。步廊、神封、靈墟、神藏、彧中、俞府等穴位,都距離身體中線二寸,上下相鄰的六個穴位之間相距一寸六分,俞府穴距離璇璣穴(位於胸骨上窩)旁二寸,找對位置就可以成功取穴。

(馬玄臺說:陰都穴,在肚臍與胸骨中間(中脘穴)旁邊五分。通谷穴,在上脘穴旁邊五分。幽門穴,在巨闕穴旁邊五分。又說:從橫骨穴、大赫穴、氣穴、四滿穴、中注穴,上下之間各相差一寸,因此說橫骨穴在盲俞穴下方五寸,這是有根據的。但是從橫骨穴到中注穴,這些穴位距離身體中線都是一寸半,而盲俞、商曲、石關、陰都、通谷、幽門等穴位,距離身體中線則是五分,從步廊、神封、靈墟、神藏、彧中、俞府等穴位,距離身體中線則都是二寸,這些穴位之間的彎曲變化是如此。《徐氏針灸書》都用兩行來描述穴位位置,這是錯誤的。

巨闕穴,是任脈上的穴位。)

5. 手厥陰心包絡經(左右共一十八穴)

6. 心胞絡經之圖

心包一藏,《難經》言其無形。滑伯仁曰:心包,一名手心主:以藏象校之,在心下橫膜之上,豎膜之下。其與橫膜相黏,而黃脂裹者,心也。脂膜之外,有細筋膜如絲,與心肺相連者,心包也。此說為是,凡言無形者非。

胞絡者,胞絡其心也,即膻中也,為心之所以來,諸說不一,承訛已久,今考正之。

手厥陰心胞絡,一名心主,即膻中也。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或問手厥陰一經,曰心主,曰心包絡,又曰膻中者,何也?蓋心,君火也;包絡,相火也。君火以名,相火以位,相火代君火行事。以用而言,故曰心主,以經而言,則曰心包絡。又臼膻中者,《靈蘭秘典篇》云: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蓋喜笑心火所司,喜樂之意,正與心應也。獨稱臣使者,君主之親臣也。由是推之,則包絡即膻中也,膻中即心主也,總一經而各異其名耳。其形質在心下橫膜之上,豎膜之下,與橫膜相連,而黃脂裹者,心也;其脂膜之外,細筋膜如絲,與心肺相連者,心包絡也。然包絡非止於心聯絡而包之己也,其實一脂膜,羅膈相聯,與脾之大絡,腹內之脂膜,遍徹腔中,統繫於脊,臟腑藉此以相聯。贓腑之氣血,即藉此以相通。既繫於脊,則臟腑與軀殼相聯必藉此;臟腑之氣血,與軀殼相灌,亦必藉此,則包絡實臟腑之總司也。有名有形,所謂無形者非也。其經多血而少氣,與三焦為表裡,戌時氣血注此。

其見證也,笑不休,手心熱,臂肘攣急,腋腫,甚則胸腋肢滿,面赤煩心。

其經之脈,起於胸中,出屬心下之包絡,受足少陰腎經之交也。由是下膈,絡於三焦之上脘、中脘;其支者,自屬心包,上循胸,出脅,下腋三寸天池穴,上行抵腋下,下循臑內之天泉,以界乎手太陰、手少陽兩經之中間,入肘中之曲澤穴。

又由肘中下臂,行臂兩筋之間,循郄門、間使、內關、大陵,入掌中勞宮,循中指出其端之中衝;其支別者,從掌中,循無名指出其端,而交於手少陽三焦經,自關衝、液門而上行也。

白話文:

心包經絡圖

心包,是一個臟器,在《難經》裡說它是無形的。滑伯仁認為:心包,又叫做手心主,從臟腑的結構來看,它位於心臟下方橫膈膜的上方,以及縱膈膜的下方。被黃色的脂肪包裹著,並且與橫膈膜相連的,是心臟。在脂肪膜的外面,有像絲一樣細的筋膜,與心臟和肺臟相連的,就是心包。這個說法是正確的,所有說它是無形的都是不對的。

所謂的胞絡,是指包覆心臟的脈絡,也就是膻中穴的位置。這個地方是心臟功能表現的地方。關於它的說法很多,但錯誤的觀念流傳已久,現在要把它糾正過來。

手厥陰心包經,也叫做心主,就是膻中穴。膻中穴是輔助君主(心)的官員,喜悅和快樂的情緒從這裡發出。有人問,手厥陰經,有時說是心主,有時說是心包絡,有時又說是膻中,這是怎麼回事呢?心是君火,心包絡是相火。君火用來命名,相火則是用來表示位置,相火代替君火執行功能。從作用來說,所以叫心主;從經絡來說,所以叫心包絡。而說到膻中,《靈蘭秘典篇》中說:膻中穴是輔助君主(心)的官員,喜悅和快樂的情緒從這裡發出。因為喜笑是心火所主管的,喜樂的情緒與心臟的功能是相應的。只稱為「臣使」是因為它是君主最親近的臣子。由此推論,心包絡就是膻中穴,膻中穴就是心主,總之是同一條經絡,只是名稱不同而已。它的形態位置在心臟下橫膈膜的上方,縱膈膜的下方,與橫膈膜相連,被黃色脂肪包裹的是心臟;在脂肪膜的外面,有像絲一樣細的筋膜,與心臟和肺臟相連的,就是心包絡。但是,心包絡不僅僅是包覆心臟而已,它實際上是一層脂肪膜,連接著橫膈膜,與脾臟的大絡、腹腔內的脂肪膜連成一片,遍布整個胸腔,並與脊椎相連,內臟的連結都靠它。臟腑的氣血,也是靠它來流通。既然與脊椎相連,那麼臟腑與身體軀殼的連結也必須藉由它;臟腑的氣血與身體軀殼的灌注,也必須藉由它,所以心包絡實際上是臟腑的總管。它有其名稱和形體,所以說它是無形的說法是不對的。這條經脈的氣血較多而氣較少,與三焦經互為表裡,晚上戌時氣血會流注到這裡。

它出現的症狀有:不停地笑,手心發熱,手臂和手肘彎曲僵硬,腋下腫脹,嚴重時胸部、腋下和四肢感到脹滿,臉色發紅、心中煩躁。

心包經的脈絡,從胸中發出,向下連屬於心臟下方的包絡,它也接受足少陰腎經的交會。由此向下通過橫膈膜,聯絡到三焦的上脘、中脘;它的分支,從心包出發,向上沿著胸部,出來到脅部,向下到達腋下三寸的天池穴,向上到達腋下,再向下沿著手臂內側的天泉穴,在手太陰肺經和手少陽三焦經之間,進入肘部的曲澤穴。

再從肘部向下沿著前臂,在手臂兩條筋之間行走,經過郄門、間使、內關、大陵等穴位,進入手掌的勞宮穴,沿著中指到達指尖的中衝穴;它的一個分支,從手掌分出,沿著無名指到達指尖,然後與手少陽三焦經相交會,從關衝、液門等穴向上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