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匯編》~ 臟腑聯絡分合詳說 (5)
臟腑聯絡分合詳說 (5)
1. 大腸經諸穴歌
手陽明廿穴名,循商陽二間三間而行,歷合谷陽谿之俞,過偏歷溫溜之濱,下廉上廉三里而近,曲池肘髎五里之程,臂臑肩髃上於巨骨,無鼎紆乎扶突,禾髎唇連,迎香鼻迫。
白話文:
手陽明大腸經共有二十個穴位,它們的名稱和循行路線是這樣的:從商陽穴開始,經過二間穴和三間穴,然後到達合谷穴、陽谿穴等重要的腧穴,再經過偏歷穴,沿著溫溜穴的附近,往下到達下廉穴、上廉穴和手三里穴等靠近的地方,接著經過曲池穴、肘髎穴,再經過五里穴這段路程,然後從臂臑穴、肩髃穴向上到達巨骨穴,再繞過天鼎穴,彎曲地經過扶突穴,最後到達禾髎穴連接嘴唇,迎香穴則靠近鼻孔。
2. 又分寸歌
商陽鹽指內側邊,二間來尋本節前,三間節後陷中取,合谷虎口岐骨間;陽谿上側腕中是,偏歷腕後三寸安,溫溜腕後去五寸,池前五寸下廉看;池前三寸上廉中,池前二寸三里逢,曲池曲骨紋頭盡,肘髎大骨外廉近;大筋中央尋五里,肘上三寸行向里,臂臑肘上七寸量,肩髃肩端舉臂取;巨骨肩尖端上行,天鼎喉旁四寸真,扶突天突旁三寸,禾髎水溝旁五分,迎香禾髎上一寸,大腸經穴自分明。
白話文:
商陽穴在食指內側邊緣,二間穴在掌指關節前方,三間穴在掌指關節後方的凹陷處,合谷穴在虎口,位於第一、二掌骨之間;陽谿穴在手腕外側的凹陷處,偏歷穴在手腕背後三寸的位置,溫溜穴在手腕背後五寸的位置,下廉穴在曲池穴前五寸處;上廉穴在曲池穴前三寸的位置,手三里穴在曲池穴前二寸的位置,曲池穴在手肘彎曲處的橫紋盡頭,肘髎穴在肱骨外側靠近骨頭邊緣的地方;手五里穴在大筋的中央位置,肘上三寸往裡側的位置,臂臑穴在手肘上方七寸的位置,肩髃穴在肩膀的頂端,舉起手臂時尋找;巨骨穴在肩峰的頂端向上延伸的位置,天鼎穴在喉嚨旁邊四寸的位置,扶突穴在天突穴旁邊三寸的位置,禾髎穴在人中旁邊五分的位置,迎香穴在禾髎穴上方一寸的位置,這些是大腸經的穴位,它們的位置都很清楚。
3. 足陽明胃經(左右共九十穴)
4. 胃腑之圖
胃之上口,名曰賁門,飲食之精氣,從此上輸於脾、肺,宣播於諸脈。
《卮言》曰:胃者匯也,號為都市,五味匯聚,何所不容,萬物歸土之義也。《難經》曰:胃重二斤一兩。
胃之下口,即小腸上口,名幽門。
足陽明經胃,胃者,水穀之海,六腑之大源。其體大一尺五寸,紆曲屈申長二丈六寸,容谷二斗,水一斗五升,位居中焦。在五行屬土,與足太陰為表裡。其經氣血俱多,官與脾同,辰時氣血注此。
其見證也,灑然振寒,善呻數欠,顏黑,病至則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心欲動,獨閉戶塞牖而處,甚則欲上高而歌,棄衣而走,賁響腹脹,是為骭厥。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瘧,濕淫汗出,鼽衄,口喎唇胗,頭腫喉痹,大腹水腫,膝濱腫痛,循膺乳、氣衝、股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氣盛則身前熱,其有餘於胃,則消穀善飢,溺色黃;氣不足則色皆寒慄;胃中塞則脹滿。
其經之脈,受手陽明之交,起於鼻兩旁手陽明之迎香穴。由是而上,左右交於額中,過足太陽睛明之分,下循鼻外,曆本經承泣、四白、巨髎,入上齒縫中,復出循地倉,挾兩口吻,環繞唇下,左右相交於承漿之分,由承漿循頤後之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過膽之客主人,循髮際,會足少陽之懸釐、頷厭之分,循下關、頭維,會於膽之懸顱,督之神庭:分支絡,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歷水突、氣舍,入缺盆,行足少陰俞府之外,下膈當上脘、中脘之分,屬胃絡脾;於此分支,從缺盆下乳內廉,循氣戶、庫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滿、梁門、關門、太乙、滑肉,下挾臍,歷過天樞、外陵、大巨、水道、歸來諸穴,入氣衝中(即氣衝);其支行者,自屬胃處起於胃之下口,循腹裡,過足少陰育愈之外,本經之裡,下至氣衝,於前直行入氣衝者相合。
自此而行髀關,抵伏兔、歷陰市、梁丘,下入膝臏中;於此又分正支,經犢鼻,下循胻外之三里、上巨虛、條口、下巨虛、豐隆、解谿,下足附之衝陽、陷谷,入中指外間之內庭,至歷兌而終。其抽支自膝下三寸,循三里穴之外;別行而下入中指外間,與前入內庭、歷兌正支合。
又一小支自附上衝陽穴,別行入大指間,斜出足厥陰行間穴之外,循大指下出其端,以交於足之太陰經,由隱白、大都、太白、公孫、商丘而上行也。
白話文:
胃的上端開口,叫做賁門,食物的精華之氣,從這裡向上運輸到脾、肺,再散佈到全身的脈絡。
《卮言》說:胃是匯聚的地方,可以比喻成都市,各種味道的食物都匯集於此,沒有什麼不能容納,這也符合萬物最終歸於土壤的道理。《難經》說:胃的重量是二斤一兩。
胃的下端開口,也就是小腸的上端開口,叫做幽門。
足陽明胃經,胃是水穀之海,是六腑的重要源頭。它的形體大約一尺五寸,彎彎曲曲總長約二丈六寸,能容納穀物二斗,水一斗五升,位置在身體的中焦部位。在五行中屬於土,與足太陰脾經互為表裡。它的經脈氣血都很旺盛,功能與脾相同,辰時(早上七點到九點)氣血會注入這裡。
當胃經出現病症時,會感到寒冷顫抖,喜歡呻吟、頻頻打呵欠,臉色發黑;病發作時會討厭別人接近,也怕火;聽到木頭的聲音,會感到驚恐不安,心緒煩躁,只想關起門窗獨處,嚴重時會想登上高處唱歌,甚至脫光衣服奔跑,肚子裡發出聲音、腹脹,這就是足厥陰經的病症。這主要是因為血的病變所引起的,比如狂躁、瘧疾、濕氣過重出汗、鼻塞流鼻血、口歪斜、嘴唇腫脹、頭腫痛、喉嚨痛、腹部腫大、膝蓋和小腿腫痛,以及沿著胸部、乳房、氣衝穴、大腿伏兔穴、小腿外側、腳背等處都會疼痛,中指也無法正常使用。氣盛的時候身體前部會發熱,如果胃氣過盛,就會容易消化食物且容易感到飢餓,小便顏色也會偏黃;如果胃氣不足,則會感到全身寒冷;胃氣堵塞時則會腹脹。
胃經的脈絡,接受手陽明大腸經的交會,起於鼻翼兩旁的手陽明經迎香穴。然後向上,在額頭中間左右交會,經過足太陽膀胱經的睛明穴,向下沿著鼻翼外側,經過胃經的承泣穴、四白穴、巨髎穴,進入上齒牙縫中,再出來沿著地倉穴,夾著嘴角兩旁,環繞嘴唇下方,在承漿穴的地方左右交會,再從承漿穴沿著下巴後下方,出大迎穴,沿著頰車穴,向上到耳前,經過膽經的客主人穴,沿著髮際,會合足少陽膽經的懸釐穴、頷厭穴,沿著下關穴、頭維穴,會合膽經的懸顱穴、督脈的神庭穴;分支脈絡,從大迎穴前方,向下到人迎穴,沿著喉嚨,經過水突穴、氣舍穴,進入缺盆穴,在足少陰腎經俞府穴之外,向下穿過橫膈膜,在胃的上脘穴、中脘穴的位置,附屬於胃,聯絡到脾;在這裡又分出支脈,從缺盆穴向下沿著乳房內側,經過氣戶穴、庫房穴、屋翳穴、膺窗穴、乳中穴、乳根穴、不容穴、承滿穴、梁門穴、關門穴、太乙穴、滑肉門穴,向下夾著肚臍,經過天樞穴、外陵穴、大巨穴、水道穴、歸來穴等穴位,進入氣衝穴(就是氣衝穴的位置);另一條支脈,從胃的附屬部位,也就是胃的下端開口處開始,沿著腹腔內部,經過足少陰腎經育愈穴之外,胃經的內側,向下到氣衝穴,與之前直接進入氣衝穴的支脈匯合。
從這裡開始沿著髀關穴,到達伏兔穴、經過陰市穴、梁丘穴,向下進入膝蓋;在這裡又分出正支,經過犢鼻穴,向下沿著小腿外側的三里穴、上巨虛穴、條口穴、下巨虛穴、豐隆穴、解谿穴,向下到腳背的衝陽穴、陷谷穴,進入中趾外側的內庭穴,到達歷兌穴結束。還有一條分支,從膝蓋下方三寸的地方,沿著三里穴的外側,另行向下進入中趾外側,與之前進入內庭穴、經過歷兌穴的正支匯合。
還有一條小分支,從腳背上的衝陽穴,另行進入大趾間,斜向外延伸到足厥陰肝經的行間穴之外,沿著大趾下方到達趾端,與足太陰脾經交會,從隱白穴、大都穴、太白穴、公孫穴、商丘穴向上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