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良

《經絡匯編》~

回本書目錄

1. 手少陰心經(左右共十八穴)

2. 心臟之圖

心象尖圓,形如蓮蕊,其中有竅,多寡不同,以導引天真之氣。下無透竅,上通乎舌,共有四系,以通四臟。心外有赤黃裹脂,是為心包絡,心下有膈膜,與脊脅周迴相著,遮蔽濁氣,使不得上熏心肺,所謂膻中也。

手少陰經心,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統一身之血,主藏神,以膻中為腑,與小腸為表裡。其母肝木,其

子脾土。其克肺金,其賊腎水。其時夏,其色赤,其脈洪而鉤,其位南,其卦為離,其音徵,其惡熱,其數七,其味苦,其臭焦。其華面,其液汗,其聲笑。在五行屬火。其經多氣而少血,午時氣血注此。其形如未放蓮花,中有七孔三毛。又有云:其象尖長扁圓,其色黑赤黃,其中竅數多寡各異。其外候竅通於舌,重十二兩,盛精汁三合,居肺下膈上,附著於脊之第五椎,有四系;一系上通於肺;一系循脊從左透膈而通於肝;一系循脊近右沒透於脾:一系入肺兩大葉間,由肺葉而下,曲折後向,正連脊膂細絡,貫脊髓,與腎相通。於七節之間,而諸臟系皆於此而通於心,而心亦於是而通於諸臟。其不足則憂,其有餘則笑不休。其平脈洪,其賊脈沉。其死壬癸曰。其畜羊,其谷黍。上為熒惑星。

其見證也,消渴,兩腎內痛,後廉腰背痛,浸淫善笑,善驚善忘,上咳吐,下氣泄,眩僕身熱,腹痛而悲。憂愁思慮則傷心。實則夢憂驚恐怖,虛則夢煙火焰明。喜傷心,恐勝喜;熱傷氣,寒勝熱;苦傷氣,酸勝苦。苦走血,血病毋多食苦。多食鹹,則脈凝位而變色。

其經之脈,受足太陰之交,起於心中,循任脈之外,屬心系下膈,當臍二寸之分,而絡小腸;其支者,從心系上挾咽,系目;其直者,復從心系直上,至肺臟之分,出循腋下,抵極泉;自極泉下循臑內後廉,行手太陰、心主兩經之後,歷青靈穴,下時內廉,抵少海,手腕下踝為兌骨。

自少海而下,循臂內廉,循歷靈道、通里,至掌兌骨之端,循陰郄、神門,入掌內廉至少府,循小指端之少衝穴而終,以交於下太陽經。又由少澤、前谷、後谿而上行也。

白話文:

心臟的樣子像一個尖頭圓形的蓮花花蕊,裡面有許多孔竅,數量不一,這些孔竅的作用是引導身體內自然清淨的氣。心臟下方沒有孔竅可以通到別處,但上方有通道連到舌頭。心臟共有四條脈絡,用來連接其他四個臟器。心臟外面有紅黃色的脂肪包裹,這就是心包絡。心臟下面有橫膈膜,它與脊椎和兩側的肋骨相連,作用是遮蔽身體的濁氣,避免這些濁氣往上薰到心肺,這個位置就是所謂的膻中穴。

手少陰心經,心臟是身體的君主,精神意識由此產生。心臟統管全身的血液,負責儲藏精神,以膻中穴為其府,與小腸互為表裡。心臟的母親是肝木,兒子是脾土,可以剋制肺金,被腎水所剋。心臟對應的季節是夏季,顏色是紅色,脈象是洪大而有力,方位在南方,卦象為離卦,五音為徵音,厭惡熱,數字是七,味道是苦味,氣味是焦味。心臟的表現在臉上,分泌的液體是汗液,發出的聲音是笑聲。在五行中屬火。心經的氣多血少,午時氣血會注入此處。心臟的形狀像一朵未開放的蓮花,裡面有七個孔竅和三根細毛。也有說心臟形狀是尖長扁圓,顏色有黑色、紅色、黃色,裡面的孔竅數量也各有不同。心臟對外的通道與舌頭相通,重量約十二兩,盛裝精汁三合,位於肺臟下方,橫膈膜上方,附著於脊椎的第五節,有四條脈絡:一條向上通往肺臟;一條沿著脊椎從左側穿過橫膈膜通到肝臟;一條沿著脊椎靠近右側進入脾臟;還有一條進入肺臟的兩大葉之間,從肺葉向下,彎曲後延伸到脊椎深處的細絡,貫穿脊髓,與腎臟相連。在脊椎的七個關節之間,各個臟器的脈絡都在這裡與心臟相連,心臟也通過這裡與各個臟器相通。心臟的功能不足會使人憂愁,功能過剩會使人不停地笑。心臟正常的脈象是洪大,受剋的脈象是沉。心臟衰竭的時間在壬癸日。對應的家畜是羊,穀物是黍米。在天上對應的星是熒惑星。

心臟出現問題的症狀有:消渴(糖尿病),兩側腎臟內部疼痛,後背腰部疼痛,喜歡笑,容易驚嚇、健忘,上咳吐,下氣洩,頭暈跌倒、身體發熱,腹痛且悲傷。憂愁思慮會傷害心臟。心臟功能過盛會做憂愁驚恐的夢,功能不足會做煙火光明的夢。喜悅會傷害心臟,恐懼可以克制喜悅;熱會傷氣,寒可以克制熱;苦味會傷氣,酸味可以克制苦味。苦味入血,血液有病不要多吃苦味的東西。多吃鹹味,脈搏會凝滯、變色。

心經的脈絡,接受足太陰經的交接,從心臟開始,沿著任脈的旁邊,屬於心系,向下穿過橫膈膜,在臍下兩寸處,聯繫小腸;其中分支,從心系向上夾著咽喉,聯繫眼睛;主幹部分,又從心系向上,到達肺臟,再沿著腋下,到達極泉穴;從極泉穴向下,沿著手臂內側後方,走在手太陰肺經和手厥陰心包經的後面,經過青靈穴,向下到手肘內側,到達少海穴,手腕下方的骨頭是兌骨。

從少海穴向下,沿著手臂內側,經過靈道穴、通里穴,到手腕的兌骨末端,沿著陰郄穴、神門穴,進入手掌內側,到達少府穴,沿著小指末端的少衝穴而結束,與手太陽小腸經相交。又從少澤穴、前谷穴、後谿穴向上行走。

3. 心經諸穴歌

手少陰九穴成,極泉青靈少海深,自靈道通里而達,過陰郄神門而迎,抵於少府少衝可尋。

白話文:

手少陰心經共有九個穴位,它們分別是:極泉穴、青靈穴、少海穴,這三個穴位的位置較深。從靈道穴、通里穴一路往下,到達陰郄穴、神門穴,再向前迎向少府穴,最後到少衝穴,這就是手少陰心經的循行路線,可以依此尋找穴位。

4. 又分寸歌

少陰心起極泉中,腋下筋間脈入胸(臂內腋下筋間,動脈入胸),青靈肘上三分取(時舉臂取之),少海肘後端五分(肘內廉節後大骨外,出肘端五分,屈肘向頭得之),靈道掌後一寸半,通里腕後一寸同,陰郄腕後方半寸,神門掌後兌骨隆,少府節後勞宮直,小指內側取少衝。

白話文:

少陰心經從極泉穴開始,在腋下的筋脈之間,動脈進入胸腔(也就是說,位置在手臂內側腋下筋脈之間,有動脈進入胸腔),青靈穴在手肘上方三寸處取穴(取穴時需抬起手臂),少海穴在手肘內側橫紋後方大骨外側,再往外五分的地方(也就是手肘內側,彎曲手肘時,摸到突起的大骨,大骨外側五分的地方),靈道穴在手掌後方一寸半處,通里穴在手腕後方一寸處,陰郄穴在手腕後方半寸處,神門穴在手掌後方,手腕豆狀骨隆起的地方,少府穴在第四、五掌骨之間,勞宮穴的直線上,少衝穴則在小指內側取穴。

5. 手太陽小腸經(左右共三十八穴)

6. 小腸腑之圖

小腸重二斤十四兩,長三丈二尺,廣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左回疊積十六曲,容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

手太陽經小腸,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其體長三丈二尺,左回疊十六曲。其上口接胃之下口,其下口按大腸之上口,在臍上一寸水分穴,至是泌別清濁;其水液清者入膀胱,渣滓濁者入大腸。在五行屬火,在八卦為離,與手少陰為表裡。其經多血而少氣,未時氣血注此。

其見證也,嗌痛,額頷腫痛,不可以顧,腰似折,耳聾目黃,頰腫,頸、頷、肩、臑、肘、臂外後廉痛。

其經之脈,起於小指之端外側少澤穴,受手少陰心經之交。由是循手指外側之前谷、後谿上腕,出踝中歷腕骨、陽谷、養老;自養老直上,循臂骨下廉支正穴,出時內側兩筋之間,歷小海穴,上循臑外後廉,行手陽明、少陽之外,出肩解,繞肩𩨹上肩,循肩貞、臑俞、天宗、秉風、曲垣、肩外俞、肩中俞諸穴,上會於督之大椎,分左右相交於兩肩之上;由此入足陽明之缺盆,循肩向腋下行,當任脈膻中之分,絡心,循胃系下膈,過任之上脘、中脘,抵胃下行任脈之外,當臍上二寸之分,屬小腸;其支者,從胃之缺盆,循頸之天窗、天容,上頰抵顴髎,上至目外角之銳眥,過足少陽之瞳子髎,卻入耳中,循聽宮而終;其支者,別循頰上䪼,抵鼻,至目內眥睛明穴,以斜絡於顴,而交於足之太陽經。足太陽起睛明、通天,自通天斜行,左右相交於巔上之百會,分支而下行也。

白話文:

小腸的重量是二斤十四兩,長度是三丈二尺,寬度是二寸半,直徑大約是八分的少一半。小腸向左迴旋盤繞,疊積成十六個彎曲,可以容納穀物二斗四升,以及水六升三合多一些。

手太陽小腸經,小腸是負責接受和容納食物的器官,可以將食物消化並排出。它本身的長度是三丈二尺,向左迴旋疊積成十六個彎曲。它的上端連接胃的下端出口,下端連接大腸的上端入口。在肚臍上方一寸的水分穴位置,小腸會分辨食物中的清濁:清澈的水液會進入膀胱,混濁的殘渣會進入大腸。在五行中,小腸屬火;在八卦中,小腸屬離卦。它與手少陰心經互為表裡關係。小腸經氣血旺盛,但氣較弱,在未時(下午一點到三點)氣血會注入此經。

小腸經出現問題時,會出現咽喉疼痛、額頭和下巴腫痛,脖子僵硬到無法回頭看,腰部像要折斷一樣的疼痛、耳鳴、眼睛發黃、臉頰腫脹、頸部、下巴、肩膀、上臂、肘部、手臂外側後緣疼痛等症狀。

小腸經的經脈,從小指外側末端的少澤穴開始,接受手少陰心經的交會。從這裡開始,經脈循著手指外側經過前谷、後谿穴,到達手腕,經過腕骨、陽谷、養老穴;從養老穴直上,循著手臂骨下緣的支正穴,從兩條筋之間出來,經過小海穴,向上沿著上臂外側後緣,行走於手陽明大腸經和手少陽三焦經的外側,到達肩膀,環繞肩胛骨上肩峰,循著肩貞、臑俞、天宗、秉風、曲垣、肩外俞、肩中俞等穴位,向上匯聚到督脈的大椎穴,左右兩條經脈在此交叉於兩肩之上。接著,經脈進入足陽明胃經的缺盆穴,循著肩膀向腋下行走,經過任脈的膻中穴,絡於心臟,沿著胃部的脈絡,下行經過橫膈膜,穿過任脈的上脘、中脘穴,抵達胃部下方,沿著任脈之外,約在肚臍上方兩寸的位置,屬於小腸。它的一個分支,從胃部的缺盆穴出發,循著頸部的天窗、天容穴,向上到達臉頰,抵達顴髎穴,再向上到眼睛外角的銳眥處,經過足少陽膽經的瞳子髎穴,返回進入耳朵,沿著聽宮穴結束。另一個分支,從臉頰沿著上頦,抵達鼻部,到達眼睛內角的睛明穴,斜向絡於顴骨,與足太陽膀胱經交會。足太陽膀胱經從睛明穴、通天穴開始,從通天穴斜行,左右兩條經脈在頭頂的百會穴交叉,然後分開向下行走。

7. 小腸經諸穴歌

小腸穴十九,中路從少澤,步前谷後谿之隆,道遵腕骨,觀陽谷養老之崇,得支正於小海,逐肩貞以相從。值臑俞兮遇天宗,乘秉風兮曲垣中,肩外俞兮肩中俞,啟天窗兮見天容,匪由顴髎,易造聽宮?

白話文:

小腸經共有十九個穴道,起始於少澤穴,依序向前經過前谷穴、後谿穴,這幾個穴道都位在隆起的骨頭邊緣。接著循著腕骨穴向上,仔細觀察陽谷穴和養老穴這兩個穴位的位置,它們都比較高。然後來到支正穴和小海穴,再繼續沿著肩貞穴往上走。經過臑俞穴,接著會遇到天宗穴,然後是秉風穴和曲垣穴,最後是肩外俞穴和肩中俞穴。打開天窗穴,就能看到天容穴。並不是經過顴髎穴,而是直接到達聽宮穴。

8. 又分寸歌

小指端外為少澤,前谷外側節前覓,節後捏拳取後谿,腕骨腕前骨陷側。兌骨下陷陽谷討,腕上一寸名養老,支正腕後量五寸,小海肘端五分好。肩貞𩨹下兩骨解,𩪰俞大骨下陷考(大骨下,𩨹上廉,舉臂取之),天宗秉風后骨陷,秉風髎外舉有空(天髎外,肩上髃後,舉臂有空),曲垣肩中曲𩨹陷,外俞𩨹後一寸從(即外肩俞,肩𩨹上廉,,去脊三寸)。

肩中二寸大杼旁,天窗扶突後陷詳(頸大筋間前,曲頰下扶突後動脈,應手陷中),天容耳下曲頰後,顴髎面煩銳端星(面頄骨下廉,銳骨端陷中),聽宮耳端大如菽(耳中珠子,大如赤小豆),此為小腸手太陽。

白話文:

小指指尖外側是少澤穴,手掌側第五掌指關節前方的外側是前谷穴,第五掌指關節後方握拳時的凹陷處是後谿穴,腕骨前方的凹陷處是腕骨穴。手腕背側,尺骨小頭下方凹陷處是陽谷穴,腕部向上約一寸是養老穴,支正是手腕背後五寸的位置,小海穴則在手肘尖端向前五分處。肩貞穴在肩胛骨下方兩塊骨頭的交界處,𩪰俞穴在大骨(肩胛棘)下方凹陷處(肩胛棘下方,肩胛骨上緣,舉起手臂時會出現凹陷處),天宗穴在肩胛骨中央凹陷處,秉風穴在天髎穴外側,舉起手臂會有空隙處(天髎穴外側,肩膀上方肩髃穴後方,舉起手臂時會有空隙),曲垣穴在肩膀中部,曲𩨹處凹陷的地方,外俞穴在肩胛骨後方一寸的位置(即外肩俞,肩胛骨上緣,離脊椎三寸處)。

肩中穴外兩寸是肩外俞穴,大杼穴在肩外俞穴旁邊,天窗穴在扶突穴後方凹陷處(頸部大筋的前方,彎曲臉頰時在扶突穴後動脈跳動處,按下去會出現凹陷),天容穴在耳朵下方彎曲臉頰的後方,顴髎穴在臉頰煩惱的銳角處(臉頰骨下方邊緣,銳角骨端凹陷處),聽宮穴在耳朵邊緣,像豆子般大小(耳朵裡面的小突起,像赤小豆一樣),這些是手太陽小腸經上的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