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匯編》~ 臟腑聯絡分合詳說 (2)
臟腑聯絡分合詳說 (2)
1. 臟腑聯絡分合詳說
一系循脊,從左透膈而通於肝。肝乃將軍之官,如木甲折之象,左三葉,右四葉,凡七葉,亦有繫上絡心肺,為血之海,上通於目,下亦無透竅。主藏魂,重四斤四兩,附著於脊之第九椎。膽即繫於肝之短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重三兩三銖,藏汁三合,一名謂之青腸。
一系循脊,近右透膈而通於脾。脾在肝下,乃倉廩之官,與胃同膜而附其上。其色如鳥脾赤紫,其形如刀鐮。聞聲則動,動則磨胃,食乃消化。主藏意與智,重三斤三兩,長五寸,廣三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而藏榮,附著於脊之第十椎。一系入肺兩大葉間,由肺葉而下,曲折後向,並連脊膂細絡,貫脊髓,透膈而通於腎。
腎在脾下,腎乃作強之官,形如豇豆,色紫黑,有二枚相併,而附著於脊之十四椎,兩傍各一寸五分,右為陽水,左為陰水,相對有橫管一條相通,中間有一穴,是命門,乃相火也。經云:兩個一般無兩樣,中間一點是真明,正此之謂也。
主藏精與志,外有黃脂包裹,內裹淡白,各有帶二條,上條繫於心,下條過屏翳穴後,趨脊骨下,有大骨在脊之端,如半手許,中有兩竅,是腎經帶脈過處,上行夾脊,至腦中,是謂髓海。五臟之真,惟腎為根,上下有竅,穀味之液,化為氣血,氣血壯盛,化生精脈,精脈滿足,人乃久生。蓋五臟皆有精,而腎乃其聚處,所以謂腎乃精之舍。
若腎精絕,則五臟之氣血無餘,豈能久生乎?所以人當調和飲食,以養後天之氣血;保攝精脈,以養先天之元氣。此喉之一竅,臟相聯絡者如此。食管自咽門至胃,長一尺六寸,透膈而通於胃。胃之上口,即食管下口,名為賁門,言其如物之奔而不返也。胃乃倉稟之官,水穀之海,號曰太倉,又謂之黃腸。
重三斤十二兩,紆曲屈伸;長二尺六寸,廣一尺五寸,徑五寸;容谷二斗,水一斗五升,為受納之府,腐化水穀。胃之下口,即小腸上口,名為幽門,言其幽暗隱秘之處,水穀由此而入小腸。小腸乃承受之官,化物出焉。重二斤十四兩,長三丈二尺,廣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左回疊積,盤十六曲,容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之大半,又謂之赤腸。小腸下口,即大腸上口,名為闌門,言其闌約水穀,從此泌別清濁。
其清之如水者,滲入膀胱而為溺。膀胱與小腸,以脂膜相聯,有下口,無上口,承受闌門之清而為溺者,亦藉此脂膜以相通也。為其內空,善受濕氣,濕氣入始化而為溺,為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重九兩二銖,縱廣九寸,盛溺九升三合。又謂之黑腸,其濁之滓穢者,傳入大腸。
大腸乃傳導之官,變化出焉,重二斤十二兩,長二丈一尺,廣四寸,徑一寸、寸之少半,右回疊積,盤十六曲,盛谷一斗,水七升半,又名迴腸。大腸下口,即直腸上口,名為魄門。直腸下口,名為肛門,滓穢之物,從此出焉。此咽之一竅,腑相聯絡者如此(膽在肝中,無竅通腑;三焦無形,借形為形,所以不曾續於腑之聯絡中。詳說在各臟腑圖論內)。
白話文:
臟腑聯絡分合詳說
肝臟循著脊椎,從左側穿過膈膜連通肝臟。肝臟是將軍之官,如同木甲的樣子,分為左三葉、右四葉,共七葉,也與心臟、肺臟相連,是血液的倉庫,上通眼睛,下沒有貫通的孔竅。肝臟主藏魂魄,重四斤四兩,附著在脊椎第九節椎骨上。膽囊連接著肝臟的短葉。膽囊是中正之官,負責決斷,重三兩三銖,貯藏膽汁三合,也稱為青腸。
脾臟循著脊椎,靠近右側穿過膈膜連通脾臟。脾臟位於肝臟下方,是倉廩之官,與胃臟同膜相連並附著在其上方。脾臟顏色像鳥的脾臟一樣赤紫,形狀像刀鐮。聽到聲音就會活動,活動就會磨胃,食物因此消化。脾臟主藏意念和智慧,重三斤三兩,長五寸,寬三寸,有半斤散膏,負責包裹血液並貯藏營養,附著在脊椎第十節椎骨上。一部分經絡進入肺臟兩大葉之間,從肺葉向下,彎曲向後,並與脊椎細小的經絡相連,貫穿脊髓,穿過膈膜連通腎臟。
腎臟位於脾臟下方,腎臟是作強之官,形狀像豇豆,顏色紫黑,有兩個並列在一起,附著在脊椎第十四節椎骨上,兩側各距離一寸五分,右側為陽水,左側為陰水,中間有一條橫管相通,中間有一個穴位,叫做命門,是相火所在。經書記載:「兩個一般無兩樣,中間一點是真明」,正是指此而言。
腎臟主藏精氣和意志,外層有黃脂包裹,內層包裹淡白之物,各有兩條帶狀組織,上條連接著心臟,下條經過屏翳穴後,趨向脊骨下方,在脊椎末端有一塊大骨,約莫半個手掌長,其中有兩個孔竅,是腎經帶脈經過的地方,向上沿著脊椎到腦中,稱為髓海。五臟的精氣,唯有腎臟為根,上下都有孔竅,谷物的水液,化為氣血,氣血旺盛,化生精脈,精脈充足,人就能長壽。因為五臟都有精氣,而腎臟是精氣的聚集之處,所以說腎臟是精氣的居所。
如果腎精耗竭,則五臟的氣血不足,怎能長壽呢?所以人應該調和飲食,以滋養後天之氣血;保護精脈,以滋養先天之元氣。這是喉嚨這個孔竅,臟腑相互聯絡的關係。食道從咽喉到胃,長一尺六寸,穿過膈膜連通胃臟。胃的上口,就是食道的下口,稱為賁門,意思是像東西奔流而不返回一樣。胃臟是倉廩之官,水穀之海,稱為太倉,也稱為黃腸。
胃重三斤十二兩,彎曲伸縮;長二尺六寸,寬一尺五寸,直徑五寸;容量為二斗穀物,一斗五升水,是受納食物的器官,腐化水穀。胃的下口,就是小腸的上口,稱為幽門,意思是幽暗隱秘的地方,水穀由此進入小腸。小腸是承受食物的器官,化物排出。重二斤十四兩,長三丈二尺,寬二寸半,直徑八分之少半,左旋盤曲,盤旋十六曲,容量為二斗四升穀物,六升三合多一點水,也稱為赤腸。小腸的下口,就是大腸的上口,稱為闌門,意思是闌隔水穀,從此分離清濁。
清澈如水的部分,滲入膀胱成為尿液。膀胱與小腸,以脂膜相連,有下口,無上口,承受闌門的清液而成為尿液,也藉由這層脂膜相通。因為膀胱內部空虛,容易受濕氣影響,濕氣進入後化為尿液,是州都之官,貯藏津液,氣化就能排出。重九兩二銖,縱橫九寸,容納尿液九升三合。也稱為黑腸,濁穢的殘渣,則進入大腸。
大腸是傳導的器官,變化排出。重二斤十二兩,長二丈一尺,寬四寸,直徑一寸少半,右旋盤曲,盤旋十六曲,容納穀物一斗,水七升半,也稱為迴腸。大腸的下口,就是直腸的上口,稱為魄門。直腸的下口,稱為肛門,殘渣從此排出。這是咽喉這個孔竅,腑臟相互聯絡的關係(膽囊在肝臟內,沒有孔竅與其他腑臟相通;三焦無形,借形為形,所以沒有列入腑臟聯絡之中。詳細說明在各臟腑圖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