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匯編》~ 臟腑聯絡分合詳說 (1)
臟腑聯絡分合詳說 (1)
1. 臟腑聯絡分合詳說
人生而百骸俱備,九竅(耳目口鼻陽七竅,前後陰二竅)皆靈,惟口之一竅,乃飲食之所從入,氣息呼吸之道路,門戶之首稱也。如口之上下口唇,名為飛門,言其動運開張,如物之飛搖也。上下牙齒,名為戶門,言其能司出入,如戶之啟閉也。雖屬足陽明經,其本又從腎生,腎主骨,故曰牙齒者骨之餘。
牙齒以內,則舌居焉。舌乃心之苗,其本又兼脾腎二經,舌上隱竅曰廉泉,舌動而津液湧出,穴在結喉下。又有云:舌根下近牙處一小穴,名玉池穴,下通腎經,舌動而清水出,即腎水上潮,仙家謂之赤龍攪海。上齶之後,如小舌而下垂者,曰懸雍,乃發聲之機也。懸雍之下,舌之後,有咽、喉二竅,同出一脘,異塗施化,二道並行,各不相犯。
喉在前,主出納,名吸門;其管堅空,其硬若骨,連接肺本,為氣息之路,呼吸出入,下通心肺之竅,以激諸脈之行,此氣管也。咽在後,主吞嚥,名咽門;其管柔空,其軟若皮,下接胃本,為飲食之路,水食同下,並歸胃中,此食管也。吸門、咽門之間,又有會厭,其形非肉非骨,由似肉似骨,如錢之大,覆於吸門之上,為聲音之關,薄則易於啟發,音出快而利便,厚則啟發遲,音出慢而聲重。
吸門氣出,則會厭開張,若飲食自口入咽,必由吸門而過,會厭即垂,緊蓋吸門,飲食由會厭之上而入咽門,毫不犯喉,言語呼吸,則會厭開張。若當食之時,偶有言語,會厭因之而開張,覆蓋不嚴,則飲食乘氣逆入喉門而嗆矣。
氣管九節,重十二兩,長一尺二寸,廣二寸,內有十二小孔,孔不外透,乃氣息之路,謂之十二重樓,仙家謂之十二等級。下聯肺本,以肺乃相傳之官,又為華蓋,居諸臟之上,以覆蓋諸臟,統一身之氣,六葉兩耳,中有二十四空,虛如蜂窠,下無透竅,故吸之則滿,呼之則虛,一呼一吸,消息自然,無有窮也。主藏魄,重三斤三兩,附著於脊之第三椎。
肺之下而心系焉。心乃君主之官,形如未放蓮花,中有七孔三毛。又有云:其象尖長扁圓,其色黑赤黃,其中竅數,多寡各異,迥不相同,上通於舌,下無透竅,統一身之血。主藏神,重十二兩,藏精汁三合,附著於脊之第五椎。外有脂膜包裹,赤黃色為心包絡,在心下橫膜之上,豎膜之下,與橫膜相聯,共成一片,周迴斜著於脊脅,俗名謂之羅膈。遮隔腸胃濁氣,使不得上薰心肺。
所謂膻中也,膻在兩乳之間,為氣之海,清氣所居之地,主呼吸而條貫百脈者。包絡羅膈,與諸贓腑所聯之脂膜,俱繫於脊之上下。而包絡羅膈,則繫於脊之第七節,諸臟系皆於此而通於心,而心亦於是而通諸臟。《經》云:七節之傍,中有小心(傍,非傍側之傍,脊有左右兩傍,而小心居於其前),乃神靈之官也,禁不可刺。心有四系:一系上通於肺,肺受清氣,下乃灌注,以朝百脈。
一系循脊,從左透膈而通於肝。肝乃將軍之官,如木甲折之象,左三葉,右四葉,凡七葉,亦有繫上絡心肺,為血之海,上通於目,下亦無透竅。主藏魂,重四斤四兩,附著於脊之第九椎。膽即繫於肝之短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重三兩三銖,藏汁三合,一名謂之青腸。
一系循脊,近右透膈而通於脾。脾在肝下,乃倉廩之官,與胃同膜而附其上。其色如鳥脾赤紫,其形如刀鐮。聞聲則動,動則磨胃,食乃消化。主藏意與智,重三斤三兩,長五寸,廣三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而藏榮,附著於脊之第十椎。一系入肺兩大葉間,由肺葉而下,曲折後向,並連脊膂細絡,貫脊髓,透膈而通於腎。
腎在脾下,腎乃作強之官,形如豇豆,色紫黑,有二枚相併,而附著於脊之十四椎,兩傍各一寸五分,右為陽水,左為陰水,相對有橫管一條相通,中間有一穴,是命門,乃相火也。經云:兩個一般無兩樣,中間一點是真明,正此之謂也。
主藏精與志,外有黃脂包裹,內裹淡白,各有帶二條,上條繫於心,下條過屏翳穴後,趨脊骨下,有大骨在脊之端,如半手許,中有兩竅,是腎經帶脈過處,上行夾脊,至腦中,是謂髓海。五臟之真,惟腎為根,上下有竅,穀味之液,化為氣血,氣血壯盛,化生精脈,精脈滿足,人乃久生。蓋五臟皆有精,而腎乃其聚處,所以謂腎乃精之舍。
若腎精絕,則五臟之氣血無餘,豈能久生乎?所以人當調和飲食,以養後天之氣血;保攝精脈,以養先天之元氣。此喉之一竅,臟相聯絡者如此。食管自咽門至胃,長一尺六寸,透膈而通於胃。胃之上口,即食管下口,名為賁門,言其如物之奔而不返也。胃乃倉稟之官,水穀之海,號曰太倉,又謂之黃腸。
重三斤十二兩,紆曲屈伸;長二尺六寸,廣一尺五寸,徑五寸;容谷二斗,水一斗五升,為受納之府,腐化水穀。胃之下口,即小腸上口,名為幽門,言其幽暗隱秘之處,水穀由此而入小腸。小腸乃承受之官,化物出焉。重二斤十四兩,長三丈二尺,廣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左回疊積,盤十六曲,容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之大半,又謂之赤腸。小腸下口,即大腸上口,名為闌門,言其闌約水穀,從此泌別清濁。
其清之如水者,滲入膀胱而為溺。膀胱與小腸,以脂膜相聯,有下口,無上口,承受闌門之清而為溺者,亦藉此脂膜以相通也。為其內空,善受濕氣,濕氣入始化而為溺,為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重九兩二銖,縱廣九寸,盛溺九升三合。又謂之黑腸,其濁之滓穢者,傳入大腸。
大腸乃傳導之官,變化出焉,重二斤十二兩,長二丈一尺,廣四寸,徑一寸、寸之少半,右回疊積,盤十六曲,盛谷一斗,水七升半,又名迴腸。大腸下口,即直腸上口,名為魄門。直腸下口,名為肛門,滓穢之物,從此出焉。此咽之一竅,腑相聯絡者如此(膽在肝中,無竅通腑;三焦無形,借形為形,所以不曾續於腑之聯絡中。詳說在各臟腑圖論內)。
臟腑有相合者、有不相合者,有大相懸絕者。臟與臟相合者,心肺也;贓與臟相懸絕者,肺腎也;臟與腑相合者,肝膽也、脾胃也。腑與腑相合者,胃與小腸,小腸與大腸也。膀胱雖附於小腸,非有孔道貫通者,是脂膜與小腸相聯而淡滲耳。項中有二竅,前則喉,後則咽,玉莖亦有二竅,上則溺管,下則精管。
婦人牝漏之內,亦有二竅,其溺孔在上,小便從此而生,或病淋濁,亦從此出;其行經旋精,或崩漏遺泄,皆從下管而出。婦人下管,又名庭孔、血室、子宮。知此,則知淋濁、遺泄、崩帶,不一源矣。五臟六腑,俱相聯絡,而著於脊,又不可不知。
耳者腎之竅,眼者肝之竅,口者脾之竅,舌者心之竅,鼻者肺之竅。腎主骨,牙者骨之餘。肝主筋,指甲筋之餘。脾主肌肉,凡肉之盡處皆屬脾(如上下眼皮、上下唇皮、耳垂,並周圍之邊,指甲周圍之邊之類是也)。心主血,發者血之餘。肺主皮毛,遍身毛孔皆其餘。
以上言臟腑聯絡貫串之形、以下言臟腑氣血流行之脈,詳說見各臟腑圖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