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匯編》~ 臟腑聯絡分合詳說 (22)
臟腑聯絡分合詳說 (22)
1. 衝脈論
(沖者要也,言其為陰脈之海,通受諸經之氣血也。)
衝脈者,與任脈皆起於胸中,上循脊裡,為經絡之海;其浮於外者,循腹,上會於咽喉,終唇口;其支者,起於足陽明之氣衝,並足少陰之經,挾臍左右各五分,上行至胸中而散。其見證也,令人逆氣裡急。
白話文:
衝脈是重要的脈絡,它被稱為陰脈的海洋,能夠匯集各條經脈的氣血。
衝脈和任脈都起源於胸腔,向上沿著脊椎內側運行,是經絡之海。衝脈浮於體表的部分,沿著腹部向上,在咽喉處交會,最終到達嘴唇。它的一個分支,從足陽明經的氣衝穴開始,與足少陰經並行,在肚臍左右各五分處向上走,到達胸腔後分散開來。衝脈出現問題時,會導致人氣逆上行、腹內急迫不適的症狀。
2. 帶脈論
(言其總束諸脈如帶也)
帶脈起於季脅,環身一周如帶,與足少陽會於維道。其見證也,腰腹從容,如囊水之狀,若婦女則赤白帶證,蓋由濕熱於此滲流而下,故名帶下。
白話文:
帶脈就像一條束帶,總攬約束著全身的脈絡。
帶脈起於身體兩側的季脅部位,環繞腰部一圈,如同束帶一般,與足少陽經脈在維道穴交會。帶脈出現問題時,會表現出腰腹部鬆弛無力,像裝水的袋子一般。若是女性,則容易出現赤白帶下的症狀,這通常是由於體內濕熱之氣在此處向下滲漏所導致的,因此稱為帶下。
3. 陽蹺脈論
蹺者,言其為健足行步之關要也。
陽蹺起於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風池,其脈長八尺。生於足太陽之申脈,與足少陰會於居髎,與手陽明會於肩髃、巨骨,與手足太陽、會於陽維會,與小腸經之臑俞,與手足陽明會於胃經之地倉、巨髎,又與任脈會於胃之承泣。其見證也,令人陰緩而陽急,並宜刺之。
白話文:
陽蹺脈,指的是它對於腳部健步行走至關重要。
陽蹺脈起始於腳跟中間,沿著外踝向上,進入風池穴,這條經脈長約八尺。它發源於足太陽膀胱經的申脈穴,與足少陰腎經在居髎穴交會,與手陽明大腸經在肩髃穴、巨骨穴交會,與手足太陽經、陽維脈在陽維穴交會,與小腸經在臑俞穴交會,與手足陽明大腸經在胃經的地倉穴、巨髎穴交會,又與任脈在胃經的承泣穴交會。當陽蹺脈出現問題時,會使人出現陰經鬆弛、陽經拘急的症狀,這時就適合用針灸來治療。
4. 陰蹺脈論
陰蹺脈亦起於跟中,循內踝上行,至咽喉,交貫衝脈,亦長八尺。生於足少陰然谷之後,上內踝,循陰股入陰,至胸裡,入缺盆,出胃經人迎之前,入鼻,屬目內眥,合於太陽。女子以為之經,男子以為之絡。其見證也,令人陽緩而陰急。此經之病,多取足少陽之交信(內踝上二寸),蓋以交信為郄云。
白話文:
陰蹺脈也從腳跟中心發起,沿著內踝向上走,到達咽喉,和衝脈交會,長度也是八尺。它從足少陰經的然谷穴後方生發,向上到內踝,沿著大腿內側進入陰部,到達胸腔內,再進入鎖骨上窩,從胃經人迎穴前方出來,進入鼻子,連屬到眼內角,與足太陽經會合。對女子來說,陰蹺脈被認為是經脈,對男子來說則被認為是絡脈。它出現的症狀會使人陽氣虛緩而陰氣急迫。此經脈的疾病,多半取用足少陽經的交信穴(內踝向上二寸),因為交信穴是陰蹺脈的郄穴。
5. 陽維脈論
陽維者維於陽,為諸陽之會,與陰維皆絡於身。若陽不能維於陽,則溶溶不能自收持。其脈起於足太陽之金門,與手、足太陽及陽蹺會於小腸之臑俞,與手之太陽會三焦之天髎(在缺盆之上)、膽之肩井,又與足少陽會於陽白,上循膽之本神、臨泣,正當腦空,下至風池,與督脈會於風府、啞門。其見證也,苦寒熱。
白話文:
陽維脈,是維繫身體陽氣的脈絡,是所有陽經交會的地方,它和陰維脈都像網一樣遍布全身。如果陽氣無法維持在陽脈之中,就會渙散而無法自我收斂。它的脈氣起始於足太陽膀胱經的金門穴,與手、足太陽經以及陽蹺脈會合於小腸經的臑俞穴,再與手太陽小腸經會合於三焦經的天髎穴(在鎖骨上方凹陷處),以及膽經的肩井穴,又與足少陽膽經會合於陽白穴,然後向上循行經過膽經的本神穴和臨泣穴,位置正好在腦空穴的地方,接著向下到達風池穴,並與督脈會合於風府穴和啞門穴。它的主要症狀表現是感到忽冷忽熱。